薛己

《內科摘要》~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九、肝脾腎虧損下部瘡腫等症

通府黃廷用,飲食起居失宜,兩足發熱,口乾吐痰,自用二陳、四物益甚,兩尺數而無力。余曰:此腎虛之症也。不信,仍服前藥,足跟熱癢,以為瘡毒,又服導濕之劑,赤腫大熱,外用敷藥,破而出水,久而不愈,及用追毒丹,瘡突如桃,始信余言,滋其化源,半載得瘥。

白話文:

通府黃廷用,飲食起居不適當,兩隻腳發熱,口乾痰多,自己服用二陳湯、四物湯病情反而加重,雙腳脈搏數次且無力。我說:這是腎虛症狀。他不相信,繼續服用之前的藥,腳跟熱且癢,以為是瘡毒,又服用了導濕的藥劑,瘡毒赤腫發熱,外用敷藥,破了流出水,很久都沒好,接著使用追毒丹,瘡毒突然突出如桃子般大,這時他才相信我的話,滋養他的腎水,半年後康復了。

儒者章立之,左股作痛,用清熱滲濕之藥,色赤腫脹,痛連腰脅,腿足無力。余以為足三陰虛,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兩月餘元氣漸復,諸症漸退,喜其慎疾,年許而痊。

白話文:

儒生章立之,左腿疼痛,使用了清熱滲濕的藥物,但病情卻加重了,腿部紅腫,疼痛蔓延到腰部和肋部,腿腳無力。我認為他的足三陰虛弱,於是使用了補中益氣和六味地黃丸,兩個多月後,他的元氣逐漸恢復,各種症狀逐漸消退,我很高興他對自己的病情慎重對待,大約一年後,他的病情完全痊癒了。

府癢鍾之英,兩腿生瘡,色黯如錢,似癬者三四,癢痛相循,膿水淋漓,晡熱內熱,口乾,面黧,此腎虛之症,用加味六味丸,數日而愈。此等症候,用祛風敗毒之劑,以致誤人多矣。

白話文:

有一位姓鍾的英俊紳士,雙腿長出瘡,顏色暗淡如銅錢,像癬一樣有三四塊,奇癢難忍,膿水淋漓,傍晚和晚上發熱,口乾,臉色暗淡。這是腎虛的症狀,服用加味六味丸,數日後痊癒。像這種症狀,如果使用祛風敗毒的藥物,誤診誤治的例子就很多了。

一男子,素遺精,足跟作痛,口乾作渴,大便乾燥,午後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玄參及六味丸而愈。

餘症見《外科樞要》。

白話文:

有一位男性患者,長期有遺精的問題,足跟疼痛,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午後發熱的症狀。醫師以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玄參和六味丸治療,患者的症狀痊癒了。

2. 十、脾肺腎虧損大便秘結等症

一儒者,大便素結,服搜風順氣丸後,胸膈不利,飲食善消,面帶陽色,左關尺脈洪而虛。余曰:此足三陰虛也。彼恃知醫,不信,乃服潤腸丸,大便不實,肢體倦怠,余與補中益氣、六味地黃湯,月餘而驗,年許而安。若脾肺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脾經鬱結者,用加味歸脾湯

白話文:

一位讀書人,大便向來不通暢,服用搜風順氣丸後,胸膈不適,飲食良好消化,臉色紅潤,左手的關脈和尺脈脈搏洪大而虛弱。我說:這是足三陰虛引起的。他自恃懂醫,不信我的話,於是服用潤腸丸,大便不成形,肢體倦怠。我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湯,一個月後見效,一年後痊癒。如果是脾肺氣虛的人,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脾經鬱結的人,用加味歸脾湯。

若氣血虛者,用八珍湯肉蓯蓉。若脾經津液涸者,用六味丸。若發熱作渴飲冷者,用竹葉黃耆湯。若燥在直腸,用豬膽汁導之。若肝膽邪侮脾者,用小柴胡加山梔、郁李、枳殼。若膏粱厚味積熱者,用加味清胃散。亦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者,當審其因而治之。若復傷胃氣,多成敗症。

白話文:

如果氣血虛弱的人,可以使用八珍湯並加入肉蓯蓉。如果脾經津液枯竭的人,可以使用六味丸。如果發熱、口渴、飲用冷水的人,可以使用竹葉黃耆湯。如果直腸乾燥,可以使用豬膽汁來引導。如果肝膽的邪氣侵犯脾臟的人,可以使用小柴胡並加入山梔、郁李、枳殼。如果因為膏粱厚味導致積熱的人,可以使用加味清胃散。還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的人,應該依據其原因來治療。如果再次損傷胃氣,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疾病。

一老儒,素有風熱,飲食如常,大便十七日不通,肚腹不脹,脈洪大而虛,此陰火爍津液,用六味丸二十餘劑,至三十二日始欲去,用豬膽潤而通利如常。

白話文:

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婦人,痰喘且內熱,大便不通,兩個月都睡不好,脈搏洪大但是用力按壓時則微弱,這是因為肝、肺、腎虧損所造成的。早晨服用六味丸,晚上服用逍遙散,各服用三十多劑,總共吃了上百碗的食物,肚子才開始感到飽悶,於是用豬膽汁導通後通暢了,再用十全大補調理後才安穩下來。如果停止服用前面的藥物,不進食,所有的症狀都會復發。

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一男子,年五十餘,因怒少食,大便不利,服潤腸丸,大便秘結,胸脅作痛,兼服脾約丸,肝脾腎脈浮而澀。余曰:此足三陰精血虧損之症也。東垣先生云:若人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難者,用脾約丸。若人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傷,脾肺失傳,大便秘而小便數者,用潤腸。

今滋其化源,則大便自調矣。如法果驗。

白話文:

一個五十多歲的男性,因為生氣所以食慾不佳,並且大便不通暢,曾經服用潤腸丸,但大便反而更加難以排出,同時胸脅部位也感到疼痛,之後又服用脾約丸,但是肝脾腎的脈象浮而澀。我說:這是足三陰的精血虧損的症狀。東垣先生說:如果是脾弱胃強,約束體內的津液無法均勻分佈到全身,只輸送到膀胱,所以小便次數多而大便困難,可以使用脾約丸。但如果是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肺金受到邪氣,土受木傷,脾肺失去相互傳輸,導致大便祕結而小便數次,可以使用潤腸丸。

一儒者,懷抱鬱結,復因場屋不遂,發熱作渴,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清熱、化痰、行氣等劑,前症益甚,肢體倦怠,心脾二脈澀滯,此鬱結傷脾之變症也,遂用加味歸脾湯治之,飲食漸進,諸症漸退,但大便尚澀,兩顴赤色,此肝腎虛火,內傷陰血,用八珍湯加蓯蓉、麥門、五味,至三十餘劑,大便自潤。

白話文:

有一位儒者,心情鬱結,又因為考試不順利,發燒口渴,胸口和橫隔膜不舒服,食慾不振,服用清熱、化痰、行氣的藥物,以前的症狀反而更加嚴重,身體虛弱疲倦,心臟和脾臟的脈絡不通暢,這是鬱結傷脾的變化症狀,於是改用加味歸脾湯治療,食慾逐漸進步,各種症狀逐漸減退,但大便還是乾硬,兩邊臉頰發紅,這是肝腎虛火,內傷陰血,改用八珍湯加上蓯蓉、麥門冬、五味子,服用三十多劑後,大便自然通暢。

一男子,所患同前,不信余言,服大黃等藥,泄瀉便血,遍身黑黯,復求治。余視之曰:此陰陽二絡俱傷也。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辭不治,後果然。

白話文:

有一名男子,患的病症與前述的男子相同。他不相信我的話,服用了大黃等藥物,導致腹瀉出血,全身烏黑黯沉,又一次來找我求治。我看過之後說:這是你的陰陽兩條絡脈都受了傷。經書說:陽絡受傷,血就會往外溢;陰絡受傷,血就會往內溢。我辭謝不治,後來果然不出我所料。

職坊陳莪齋,年逾六旬,先因大便不通,服內疏等劑,後飲食少思,胸腹作脹,兩脅作痛,形體倦怠,兩尺浮大,左關短澀,右關弦澀,時五月請治,余意乃命火衰,不能生脾土,而肺金又克肝木,憂其金旺之際不起。後果然。

白話文:

職坊陳莪齋,年齡超過60歲,一開始是大便不通,服用內疏等藥劑,後來飲食不振,胸腹脹滿,兩側疼痛,身體疲倦,兩尺脈浮大,左關脈短澀,右關脈弦澀,當時是五月,請我治療,我的意思是體內的火衰敗,不能生出脾土,而肺金又克肝木,擔心金旺的時候,身體不起色。後來果然如此。

3. 十一、各症方藥

小柴胡湯,治肝膽症,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濕熱身熱,默默不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作痛,甚者轉側不便,兩祛痞滿;或泄瀉咳嗽,或吐酸食苦水,或因怒而患瘧、痢等症。

白話文:

小柴胡湯,適用於治療肝膽疾病,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或白天或傍晚發熱,或因濕熱導致全身發熱,精神萎靡,沒有食慾;或因發怒導致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肋部位疼痛,嚴重者甚至無法側身,兩側胸脅痞滿;或腹瀉咳嗽,或吐出酸苦水,或因發怒而患瘧疾、痢疾等疾病。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服。

白話文:

  • 柴胡 二錢

  • 黃芩 一錢五分

  • 人參 七分

  • 半夏 七分

  • 甘草(炙) 五分

加味小柴胡湯,治血虛大勞,大怒火動,熱入血室,或婦女經行,感冒發熱,寒熱如瘧,夜間熱甚或譫語,即前方加生地黃一錢。

白話文:

加味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血虛氣虛,大怒火動,熱氣進入血室,或婦女經行,感冒發燒,寒熱像瘧疾一樣,晚上發熱嚴重或胡言亂語,在原方中加入生地黃一錢。

黃芩半夏生薑湯,治膽腑發咳,嘔苦水如膽汁。

黃芩(炒),生薑(各三錢),甘草(炙),半夏(各二錢)

上薑水煎服。

桔梗湯,治心臟發咳,咳而喉中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苦梗(三錢),甘草(六錢)

上水煎服。

芍藥甘草湯,治小腸腑發咳,咳而失氣。

芍藥,甘草(炙,各四錢)

上水煎服。

升麻湯,治脾臟發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

白話文:

黃芩半夏生薑湯用於治療膽腑發咳,症狀為嘔吐苦水,如同膽汁。方劑包括炒黃芩、生薑各三錢,炙甘草、半夏各二錢,以薑水煎服。

桔梗湯用於治療心臟發咳,症狀為咳嗽時喉中如梗阻,嚴重者咽喉腫痛,無法發聲。方劑包括苦梗三錢,甘草六錢,以水煎服。

芍藥甘草湯用於治療小腸腑發咳,症狀為咳嗽時氣息虛弱。方劑包括芍藥、炙甘草各四錢,以水煎服。

升麻湯用於治療脾臟發咳,症狀為咳嗽時右脅下疼痛,疼痛蔓延至肩背,嚴重者無法活動。

升麻白芍藥,甘草(各二錢),葛根(三錢)

上水煎服。

烏梅丸,治胃腑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白話文:

升麻、白芍藥、甘草各2錢,葛根3錢。

烏梅(三十個),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六錢),乾薑(一兩),黃連(一兩五錢),當歸,蜀椒(各四兩)

白話文:

烏梅(三十顆),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六公克),乾薑(十五公克),黃連(十八公克),當歸、蜀椒(各四十五公克)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如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麻黃,治肺臟發咳,咳而喘急有聲,甚則唾血。

白話文:

將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酒浸泡烏梅一夜,去掉核後蒸煮,然後與米飯一起搗成泥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麻黃可以治療肺臟引起的咳嗽,當咳嗽伴有急促的呼吸聲,甚至咳出血來時使用。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二十個)

白話文:

  • 麻黃:三錢

  • 桂枝:二錢

  • 甘草:一錢

  • 杏仁:二十個

上水煎服。

赤石脂禹餘糧湯,治大腸腑發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禹餘糧(各二兩,並打碎)

上水煎服。

白話文:

將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二兩打碎,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劑用來治療大腸引起的咳嗽,症狀包括咳嗽時會有失禁的情況。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腎臟發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腎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腰背部疼痛,嚴重時咳嗽有痰液,另外還能治療寒邪侵犯牙齒,導致牙齒疼痛,應當及時使用,否則延誤治療則難以治癒。

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

上水煎服。

茯苓甘草湯,治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桂枝(二錢半),生薑(五大片),甘草(炙,一錢)

上水煎服。

白話文:

麻黃、細辛各兩錢,附子一錢,加水煎服。另外,茯苓兩錢、桂枝兩錢半、生薑五片、甘草一錢(炙),加水煎服,可治膀胱腑發咳,咳嗽並伴隨尿失禁。

異功散,治久咳不已,或腹痛少食而腫,氣逆。又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症。

白話文:

異功散,用於治療長期的咳嗽,或者腹痛、食量減少,導致腫脹,氣逆。還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振、思慮不佳等症。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

法制清氣化痰丸,順氣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南星(去皮尖),白礬,皂角(切),乾薑(各四兩)

上先將白礬等三味,用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卻入半夏二味,浸二日。再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為度,曬乾。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各等份,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薑、棗用清水煎服。這方子叫做清氣化痰丸,可以順氣快脾,化痰消食。半夏、南星去皮尖、白礬、皂角切片、乾薑各四兩,先將白礬、皂角、乾薑用水五碗煎煮至三碗,然後放入半夏、南星浸泡兩天,再煮至半夏、南星沒有白點為止,曬乾即可。

陳皮,青皮(去穰),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另研),杏仁(去皮尖,炒、研),葛根,神麯(炒),麥糵(炒),山楂子,香附子(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後,茶湯下。

白話文:

橘皮,綠色橘皮(去皮白),紫蘇子(炒熟),蘿蔔子(炒熟另研成粉),杏仁(去皮尖,炒熟並研成粉),葛根,酒麴(炒熟),炒小麥粉,山楂籽,香附子(各二兩)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肢體怠惰,或體重節痛,口舌乾渴,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悽慘不樂,乃陽不和也。

白話文:

升陽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身體疲惰,或四肢關節疼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失調、小便頻繁,飲食不消化,同時伴有肺病,畏寒怕風,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狀,這是由於陽氣不和造成的。

羌活獨活防風(各五錢),柴胡,白朮,茯苓(渴者不用),澤瀉(各三錢),人參,半夏,甘草(炙,各一兩),黃耆(二兩),芍藥,黃連,陳皮(各四錢)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早溫服。如小便愈而病益加,是不宜利小便也,當少減茯苓、澤瀉。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風(各50克),柴胡、白朮、茯苓(口渴者勿用)、澤瀉(各30克),人參、半夏、甘草(蜜炙,各100克),黃耆(200克),芍藥、黃連、陳皮(各40克)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白話文:

生脈散:治療熱邪傷及元氣,導致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盛行,肺金受制於心火,寒水生化之源斷絕,導致肢體痿軟、足跟傾斜、眼黑。最適合服用生脈散治療。

人參(五錢),五味子麥門冬(各三錢)

上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五錢),五味子,麥門冬(各三錢)

加水煎煮後服用。

清燥湯,治元氣虛,濕熱乘之,遍身痠軟;或肺金受邪,絕寒水生化之源,腎無所養,小便赤少,大便不調,腿腰痿軟;或口乾作渴,體重麻木,頭目眩暈,飲食少思;或自汗盜汗,肢體倦怠,胸滿氣促。

白話文:

清燥湯,用於治療元氣虛,濕熱乘虛而入,導致全身痠軟;或肺金受到邪氣侵犯,絕寒水不再生化為腎水之源,腎臟得不到滋養,小便赤少,大便不調,腿腰痿軟;或口乾舌燥,身體沉重麻木,頭目眩暈,飲食少思;或自汗盜汗,肢體倦怠,胸悶氣短。

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杵炒),黃連,神麯(炒),豬苓,柴胡,甘草(炙,各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澤瀉(各五分),白茯苓,人參,當歸,升麻(各三分),黃柏(酒拌,一分)

上水煎服。

白話文:

黃芪(15公克),五味子(9顆,在鍋中加入搗碎炒過),黃連,炒過的酒麴,豬苓,柴胡,炙甘草(各2公克),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澤瀉(各5公克),白茯苓,人參,當歸,升麻(各3公克),黃柏(加入酒並混合,1公克)

清暑益氣湯,治元氣弱,暑熱乘之,精神困倦,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小便黃數,大便溏頻。又暑熱瀉痢瘧疾之良劑。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是治療元氣虛弱,暑熱乘虛而入,導致精神疲倦、胸悶氣短、四肢疼痛的方劑。它還可以治療小便黃色而量多、大便稀溏而次數頻繁的情況。此外,清暑益氣湯也是治療暑熱瀉痢、瘧疾的良藥。

升麻,黃耆(炒,去汗,各一錢),蒼朮(一錢五分),人參,白朮,陳皮,神麯(炒,各五分),甘草(炙),乾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杵炒)

上水煎服。

白話文:

升麻、黃耆(炒過,去除汗味,各一錢),蒼朮(一錢五分),人參、白朮、陳皮、神麴(炒過,各五分),甘草(炙過),乾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搗碎並炒過)

香薷飲(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

白話文:

香薷飲(加上黃連藥材的名稱叫做黃連香薷飲),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病症,腹痛,霍亂吐瀉,或者頭痛意識不清。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甘草(各二錢)

白話文: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甘草(各十二公克)

上水煎服。

麥門冬湯,治火熱乘肺,咳唾有血。

麥門冬(去心),防風,白茯苓(各二錢),人參(一錢)

上水煎服。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麥門冬湯治療火熱侵犯肺部,咳嗽時咳出帶血的症狀。

配方包括:去掉中心的麥門冬、防風、白茯苓(每種各二錢),以及人參(一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二神丸,治脾腎虛弱,侵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白話文:

二神丸,可以治療脾、腎虛弱導致的清晨五更腹瀉,或者完全沒有食慾,或者吃東西不消化,大便不成形,有很好的效果。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用水煮熟,去薑取棗肉,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藥物研磨成細末,使用 49 顆大紅棗、四兩生薑,切碎,以水煮至熟後,取出薑片留下棗肉,混合藥物,搓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顆,空腹時用鹽水送服。

五味子散,治腎泄,在侵晨五更瀉,飲食不進,或大便不實,不時去後,為丸尤效。

白話文:

五味子散,是用來治療腎虛洩瀉的藥方。如果在清晨五更時分腹瀉,飲食難進,或大便稀溏,不時去如廁,服用五味子散製成的藥丸尤為有效。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炒,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

四神丸,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各為末),生薑(四兩),紅棗(五十枚)

上用水一碗,煮薑棗,去薑,水乾取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日前服。

保和丸,治飲食停滯,胸膈痞滿,或吞酸腹脹。

白話文:

五味子炒過,用量二兩;吳茱萸炒過,用量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食慾不振等症狀。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各研磨成粉末,生薑四兩,紅棗五十枚。將這些藥材用水一碗煮沸,去除薑,水煮乾後取棗肉,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空腹飯前服用。保和丸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胸膈痞滿、吞酸腹脹等症狀。

山楂(取肉,二兩,蒸),神麯(炒),半夏,茯苓(各一兩),蘿蔔子(炒),陳皮,連翹(各五錢)

白話文:

山楂:取果實肉,二兩,蒸熟。

神曲:炒熟。

半夏:一兩。

茯苓:一兩。

蘿蔔子:炒熟。

陳皮:五錢。

連翹:五錢。

上為末,粥丸。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越鞠丸,治六郁,胸膈痞滿,或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蒼朮,神麯(炒),撫芎,麥芽(炒),香附,山楂,山梔(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麥芽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

茵陳五苓散,治酒積,分利其濕。

茵陳,白朮,豬苓(各一錢),桂(三分),澤瀉(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葛花解酲湯,治酒積,上下分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白朮二兩,製成丸藥,稱為大安丸。

越鞠丸用於治療六郁,症狀包括胸膈痞滿、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將蒼朮、神麯(炒)、撫芎、麥芽(炒)、香附、山楂、山梔各等份研磨成粉末。

將粉末與水調和神麯、麥芽粉末,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用滾水送服。

茵陳五苓散用於治療酒積,利濕化痰。

將茵陳、白朮、豬苓各一錢、桂三分、澤瀉一錢五分,加水煎服。

葛花解酲湯用於治療酒積,上下分消。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半兩),木香(五分),青皮(三錢),陳皮,白茯苓,豬苓,人參(各一錢半),白朮,神麯(炒),澤瀉,乾薑(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白湯調,得微汗,酒病去矣。

白話文:

  •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 30 克)

  • 木香(7.5 克)

  • 青皮(15 克)

  • 陳皮,白茯苓,豬苓,人參(各 7.5 克)

  • 白朮,神麯(炒熟),澤瀉,乾薑(各 10 克)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寒水反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症。

白話文:

益黃散,是治療脾胃虛寒的方劑。脾胃虛寒是指脾胃陽氣不足,寒氣反過來侵犯脾胃,導致嘔吐不食、腹痛、大便稀溏、手足冰冷等症狀。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炙),丁香(各二錢)

白話文: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炙)、丁香各二錢。

上每服四錢,水煎服。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熱,嘔吐,或泄瀉不食。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安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熱症、嘔吐或腹瀉以及食慾不振。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二分)

白話文:

人參(六公克),黃耆(十二公克),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公克),白芍藥(四公克),白茯苓(二公克),陳皮(一點五公克),黃連(一公克)

上水煎服。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頭疼,或作瘧疾。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養胃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所引起的寒熱頭痛,或是作為瘧疾的治療。

半夏,厚朴(薑製),橘紅(各八分),藿香葉草果茯苓,人參(各五分),甘草(炙,三分),蒼朮(三分)

白話文:

半夏(八分)、厚朴(經過生薑炮製,八分)、橘紅(八分)、藿香葉、草果、茯苓、人參(各五分)、甘草(經過炙製,三分)、蒼朮(三分)

上薑七斤,烏梅一個,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白話文:

使用七斤生薑和一個烏梅,用水煎煮後服用。

藿香正氣散可以治療因外感風寒、內有飲食積滯所引起的頭痛、發熱畏寒,或者霍亂引起的腹瀉,或者是瘧疾的症狀。

桔梗大腹皮,紫蘇,茯苓,厚朴(制。各一錢),甘草(炙,五分),藿香(一錢五分)

白話文:

桔梗:具有宣肺排膿、止咳平喘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

大腹皮:具有止咳平喘、和胃止嘔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嘔吐腹瀉。

紫蘇:具有宣肺止咳、平喘解表、和胃降逆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嘔吐腹瀉。

茯苓:具有健脾補氣、益心安神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心悸失眠、水腫尿少。

厚朴:具有溫中止瀉、除濕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嘔吐腹瀉。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咽喉疼痛。

藿香:具有祛暑化濕、解表止瀉的作用,常治肺癰咳嗽、風寒咳嗽、嘔吐腹瀉。

上薑、棗水煎,熱服。

白虎湯,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

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治胃虛火盛而作渴。

白話文:

將生薑和紅棗用水煎煮,趁熱喝下。這個方子叫做白虎湯,可以治療胃火旺盛引起的口渴,尤其對暑熱引起的口渴效果顯著。另外,也可以用知母、石膏各兩錢,粳米半合,用水煎服。還有一個方子叫做竹葉黃耆湯,可以治療胃虛火盛引起的口渴。

竹葉(二錢),黃耆,生地黃,麥門冬,當歸,川芎,甘草,黃芩(炒),石膏(煨),芍藥,人參(各一錢)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胃火盛而作渴。

白話文:

竹葉(二錢),黃耆、生地黃、麥門冬、當歸、川芎、甘草、炒黃芩、煨石膏、芍藥、人參(各一錢)

竹葉,石膏(煅),桔梗,木通,薄荷葉,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淡竹葉,石膏(煅燒),桔梗,木通,薄荷葉,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

四七湯,治七情鬱結,心腹絞痛,或為膨脹。

人參,官桂,半夏(洗七次,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服。

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咳嗽,或牙關緊急,或痰喘體麻。

南星(三兩),半夏(七兩),白附子(二兩),川烏(半兩,各生用)

白話文:

四七湯用來治療七情鬱結,心腹絞痛,或腹部脹滿。藥方包括人參、官桂、半夏(洗七次,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用薑水煎服。

青州白丸子用來治療風痰咳嗽,或牙關緊閉,或痰喘肢體麻木。藥方包括南星(三兩)、半夏(七兩)、白附子(二兩)、川烏(半兩,各生用)。

上為末,絹袋盛,井水擺浸,仍換水浸三五日,曬乾,糯米粉丸。如急用,以薑汁糊丸亦可。

白話文:

將上藥磨成粉末,用絲綢袋子裝起來,浸泡在井水中。每天換水,浸泡三到五天,然後曬乾,研磨成糯米粉丸。如果急需使用,也可以用薑汁將藥丸糊起來。

左金丸(一名四金丸),治肝火脅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或大便不實,或小便淋秘,或小腹疼痛,一切肝火之症。

白話文:

左金丸(又叫四金丸),治療肝火引起的肋骨刺痛,或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或頭部疼痛,或大便不成形,或小便不通暢,或小腹疼痛,以及一切由肝火引起的症狀。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片時用)

上為末,粥丸,白朮、陳皮湯下。

白話文: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用湯煮片刻)

將上面的藥材研成粉末,做成粥丸,用白朮、陳皮湯送服。

當歸龍薈丸,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

白話文:

當歸龍薈丸,可治療肝經實火造成的症狀,包括大便乾硬、小便不順、胸悶疼痛、陰囊腫脹等。凡是屬於肝經實火的情況,皆可使用此方。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另研,五分)

上為末,炒神麯糊丸,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芩(各 30 公克),大黃、蘆薈、青黛(各 15 公克),木香(7.5 公克),麝香(另研磨,1.5 公克)。

神效黃耆湯,治渾身或頭面手足麻木不仁,目緊縮小,及羞明畏日,或視物不明。

白話文:

神效黃耆湯,用於治療全身或頭面手腳麻木不仁,眼睛緊縮變小,以及畏光怕光,或視物不清的症狀。

黃耆(二兩),人參(八錢),甘草(炙),白芍藥,蔓荊子(各一兩),陳皮(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臥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症,不用黃柏,加黃耆。

白話文:

  • 黃耆:2 兩

  • 人參:8 錢

  • 甘草(炙):1 兩

  • 白芍藥:1 兩

  • 蔓荊子:1 兩

  • 陳皮:5 錢

益氣聰明湯,治久病或因克伐,脾胃傷損,眼目昏暗,或飲食失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之患,或多年眼目昏暗,視物不明。此藥能令廣大聰明,久服無內障、外障、耳鳴、耳聾等症。

白話文:

益氣聰明湯,用於治療長期的疾病或因戰亂,使脾胃受到損傷,眼睛昏暗,或飲食沒有節制,勞累身體,脾胃虛弱,導致白內障、耳鳴等疾病,或多年來眼睛昏暗,視物不清楚。此藥能夠使人耳聰目明,長期服用不會有白內障、青光眼、耳鳴、耳聾等症狀。

黃耆,甘草,人參(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五分),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臥並五更服。

芍藥清肝散,治眵多眊燥,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

白話文:

黃耆、甘草、人參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五分,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臨睡前和凌晨五更各服用一次。這個方子叫做芍藥清肝散,可以治療眼屎多、眼睛干涩、眼睑紧绷怕光、眼白布满血丝、内脏便秘等症状。

白朮,甘草,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柴胡,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梔,知母,滑石,石膏(各二分),大黃(四分),芒硝(二分半)

上水煎,食後熱服。

黃連天花粉丸,治症同上。

白話文:

白朮、甘草、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各取三分。

芍藥、柴胡、前胡、薄荷、黃芩各取二分半。

山梔、知母、滑石、石膏各取二分。

大黃取四分。

芒硝取二分半。

黃連,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天花粉,連翹,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臥,茶湯下。

白話文:

將黃連、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天花粉、連翹、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六兩)研磨成粉末,製成滴水丸,丸粒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一百丸,飯後睡前用茶水送服。

㗜鼻通氣散,治眼腫脹赤,昏暗羞明,癮澀疼痛,或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訶子稠黏。

白話文:

㗜鼻通氣散:治療眼睛腫脹發紅,昏暗怕光,刺痛疼痛,或因風寒引起鼻塞,頭痛腦脹,眼外有翳膜,並伴有眼屎稠黏。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

上為末,含水滿口,每用如米許㗜鼻內,淚出為度。

選奇湯,治風熱上壅,眉稜骨痛,或頭目眩暈。

羌活,防風(各三錢),甘草(二錢,夏生冬炒),黃芩(酒製,冬去之,熱甚用)

上每服三錢,水煎,時時服。

助陽活血湯,治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余治同上。

白話文:

取鵝不食草兩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許,用清水調和後塞入鼻腔,直到流出眼淚為止,可用於治療風熱上壅,眉稜骨疼痛,或頭目眩暈。

另取羌活、防風各三錢,甘草兩錢(夏季採收,冬季炒制),黃芩(酒製,冬季採收,若熱症嚴重則使用),每次取三錢,水煎服,可隨時服用,用於治療眼睫無力,常欲垂閉。

黃耆,甘草(炙),防風,當歸(各五分),白芷,蔓荊子(各四分),升麻(七分)

上水煎,食後熱服。

益陰腎氣丸,治症同上。

白話文:

黃耆、甘草(炒過的)、防風、當歸(各五分),白芷、蔓荊子(各四分),升麻(七分)

熟地(三兩),當歸(酒洗),柴胡,五味子,乾山藥山茱萸(去核,各半兩),茯苓,澤瀉(各二錢半),生地黃(酒炒,四兩)

白話文:

熟地黃(120公克),當歸(以酒清洗,30公克),柴胡(30公克),五味子(30公克),乾山藥(30公克),山茱萸(去核,各15公克),茯苓(15公克),澤瀉(各10公克),生地黃(以酒炒過,160公克)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湯下,日三服。

連翹飲,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癮澀小角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茶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連翹飲可以治療眼睛發炎、怕光和火熱感、眼睛乾澀不適、長時間視物後視力模糊以及遇風流淚等症狀。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錢),柴胡(五錢),黃芩(酒製,五分),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三錢),黃耆(五分),升麻(一錢),防風,羌活(各二分)

上水煎服。

地芝丸,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妨近視。

白話文:

  •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3錢

  • 柴胡:5錢

  • 黃芩(用酒浸泡製備):5分

  • 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3錢

  • 黃耆:5分

  • 升麻:1錢

  • 防風、羌活:各2分

生地黃(焙乾,四兩),天門冬(去心),枳殼(麩炒),真甘菊花(各二兩)

白話文:

  • 生地黃(焙乾,四兩):生地黃,經過焙乾處理,重量為四兩。

  • 天門冬(去心):天門冬,去除中間的芯。

  • 枳殼(麩炒):枳殼,經過麩炒處理。

  • 真甘菊花(各二兩):真甘菊花,重量各為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清茶或溫酒下。

定志丸,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

白茯苓,人參(各一兩),遠志(去心),菖蒲(各一兩)

白話文:

取藥材煉製成蜜丸,丸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清茶或溫酒送服。此藥方名為定志丸,主治目不能近視,反而能遠視的病症。藥材包括白茯苓、人參(各一兩)、遠志(去心)、菖蒲(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以硃砂為衣。每十丸至三十丸,米飲食後下,日三服。

白話文:

研成粉末,和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用硃砂做外衣。每一次服用十到三十丸,在飯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大蘆薈丸(一名九味蘆薈丸),治大人小兒下疳潰爛,或作痛。又治肝疳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

白話文:

大蘆薈丸(又名九味蘆薈丸)

主治

  • 成人和兒童的潰爛下疳,或疼痛。
  • 肝膽積熱引起的食積,以及口中、鼻中生瘡,牙齦腐爛。

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白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炒白蕪荑、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四味肥兒丸(一名小肥兒丸),治諸疳發熱,目生雲翳,口舌生瘡,或牙齦腐爛,肌肉消瘦,遍身生瘡等症,與地黃丸兼服。

白話文:

四味肥兒丸(別名小肥兒丸),用於治療各種疳病發熱、眼睛長翳膜、口舌生瘡或牙齦腐爛、肌肉消瘦、全身生瘡等症狀,與地黃丸合服。

黃連(炒),蕪荑(炒),神麯(炒),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黃連(炒過的)、蕪荑(炒過的)、神曲(炒過的)、麥芽(炒過的),各取等量。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阿魏膏,治一切痞塊,更服胡連丸

白話文:

阿魏膏,可以治療一切痞塊,同時服用胡連丸。

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藥,穿山甲,生地黃,兩頭尖,大黃,白芷,天麻(各五錢),槐、柳、桃枝(各二錢),紅花(四錢),木鱉子(二十枚,去殼),亂髮(如雞子大,一塊)

白話文:

荊芥(荊芥),槐花(槐花),桔梗(桔梗),鱉甲(二十個鱉殼),葛根(葛根)

上用香油二斤四兩,煎黑去渣,入發煎,發化乃去渣,徐下黃丹煎,軟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蘇合油、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三錢,調勻,即成膏矣,攤貼患處,內服丸藥。黃丹須用真正者效。凡貼膏藥,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半指厚,以紙蓋,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若是肝積,加蘆薈末同熨。

白話文:

  1. 將香油二斤四兩放在鍋中加熱,煎至焦黑,然後過濾除渣。

  2. 將頭髮放入煎好的香油中煎炸,直到頭髮完全溶解成黑色液體,然後再次過濾除渣。

  3. 在上述的黑色液體中加入黃丹,以小火慢慢煎煮,直至藥膏的軟硬適中。

  4. 將芒硝、阿魏、蘇合油、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三錢,加入藥膏中,攪拌均勻,製成膏藥。

  5. 將膏藥攤在患處,並內服丸藥。

  6. 在使用膏藥之前,先用朴硝在患處鋪一層半指厚的藥粉,並用紙蓋好,再用熱熨斗熨燙患處,直至朴硝被消耗殆盡。

  7. 如果是肝積導致的疾病,可以在朴硝中加入蘆薈末一起熨燙患處。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胸中,手足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熱胸滿,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其人如狂。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治療胸中血結,手腳冰冷,或中焦蓄血,寒熱交替,胸中滿悶,漱口水也不想吞下去,健忘,昏迷,神智不清,恍如瘋狂。

桃仁(半兩),大黃(一兩),甘草(二錢),桂(三錢),芒硝(三錢)

上每服一兩,薑、水煎。

白話文:

桃仁(半兩),大黃(一兩),甘草(二錢),桂(三錢),芒硝(三錢)

每次服用一兩,用薑和水煎煮。

抵當湯,治下部蓄血,腹內作痛,手不可近,或發狂,少腹滿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如狂者在中,發狂者在下也。

白話文:

抵當湯,用於治療下腹部積血,腹內疼痛,即使用手碰也會非常痛,甚至會發狂,小腹部位又硬又脹,小便通暢,但大便則為黑色,感覺像是瘋了的人在心中吶喊,發狂的人則在腹部。

大黃,水蛭(炒,各半兩),虻蟲(去翅足),桃仁(各三錢)

白話文:

大黃、水蛭(炒過後,各半兩),虻蟲(去掉翅膀和腳),桃仁(各三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如作丸,煉蜜和之。

花蕊石散

硫黃(上色明淨者,四兩),花蕊石(一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製作成丸劑,則用煉製過的蜂蜜來調和。

硫磺(選用色澤明亮純淨的,四兩),花蕊石(一兩)

上各為末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瓦罐一個,泥干入藥,仍用泥封口,候乾,用炭周疊煅赤,罐冷取出,為細末。每服一錢,童便酒下。

搜風順氣丸,治痔漏風熱閉結。

白話文:

各種藥碾碎拌勻後,先拿陶罐,加上紙筋和鹽,以泥巴封住罐口,讓它乾燥。接著用炭火把罐子燒到通紅為止,待罐子冷卻後,將藥材取出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以童便酒送服。

車前子(一兩五錢),大麻子(微炒),大黃(五錢,半生半熟),牛膝(酒浸),郁李仁,菟絲子(酒浸),枳殼,山藥(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 車前子(60 公克)

  • 大麻子(稍微炒過)

  • 大黃(30 公克,一半生一半熟)

  • 牛膝(用酒浸泡)

  • 郁李仁

  • 菟絲子(用酒浸泡)

  • 枳殼

  • 山藥(各 12 公克)

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白話文:

五淋散,用於治療膀胱有熱,水道不通,小便淋澀不出,或尿液如豆汁,或形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一錢五分),赤芍藥,山梔(各一錢),當歸,甘草(各一錢二分)

上入燈芯,水煎服。

白話文:

赤茯苓(1.5錢),赤芍藥,山梔(各1錢),當歸,甘草(各1.2錢)。

加入燈芯,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症。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用於治療肝脾血虛所引起的發熱,包括潮熱、晡熱。它可以治療自汗、盜汗、頭痛、眼睛乾澀、心悸、不安,臉頰潮紅、口乾,月經不調、腹痛、小腹墜脹、排尿困難或疼痛,以及由於內熱引起的口渴等症狀。

當歸,芍藥,茯苓,白朮(炒),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遙散,即前方去山梔、牡丹皮。

白話文:

當歸、芍藥、茯苓、白朮(炒過)、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炒過)、甘草(炙過,各五分)。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白話文:

還少丹:可以用來治療脾腎虛寒、飲食減少、思維遲鈍、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同時還能治療真氣虧損、身體瘦弱等症狀。

肉蓯蓉,遠志(去心),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去核),牛膝,杜仲(去皮薑製),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肉蓯蓉、遠志(去除果核)、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去除果核)、牛膝、杜仲(去除樹皮,用生薑製作)、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一兩)

上各另為末,和勻,用棗肉百枚,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交加散,治食瘧神效。

白話文:

將上述成分各自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後,使用一百枚棗肉和煉製過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一天三次。

交加散對於治療食瘧有非常好的效果。

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厚朴(二錢,半制用,半生用),甘草(二錢,半炙,半生用),生薑(一兩,煨五錢生五錢)

白話文:

準備肉豆蔻兩個,一半生用,一半煨熟;草豆蔻兩個,一半生用,一半煨熟;厚朴二錢,一半製成半生半熟,一半生用;甘草二錢,一半炙烤,一半生用;生薑一兩,煨熟五錢,生用五錢。

上薑水煎,發日五更服。

仲景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

知母(六錢),甘草(炙,二錢),石膏(五錢),桂枝(一錢),粳米(一合)

上水煎服。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柴胡桂薑湯,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名曰牝瘧。

桂枝,黃芩,牡蠣,甘草(炙),乾薑(各一錢),栝蔞根,柴胡(各二錢)

上水煎服。汗出即愈,此少陽經藥也。

桂枝羌活湯,治瘧。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發而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治症如前,但惡風而無汗。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上如前服,加法同。以上二方,太陽經藥也。

白話文:

將生薑用清水煎煮,在發病的前五更服用。

張仲景的白虎加桂枝湯用於治療溫瘧,由知母六錢、炙甘草二錢、石膏五錢、桂枝一錢、粳米一合組成,用水煎服。此方屬於太陽、陽明經藥。

柴胡桂薑湯用於治療寒多、微有熱或只寒不熱的牝瘧,由桂枝、黃芩、牡蠣、炙甘草、乾薑各一錢、栝蔞根、柴胡各二錢組成,用水煎服。汗出即愈,此方屬於少陽經藥。

桂枝羌活湯用於治療處暑之前發作的瘧疾,症狀為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由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組成,用水煎煮,在發病時服用。如果嘔吐,則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用於治療症狀如前,但惡風無汗的瘧疾。由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組成,用法與前相同,也可用加法。以上二方屬於太陽經藥。

白芷湯,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先以大柴胡下之,餘熱不盡,當服此藥。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依前服,此陽明經藥也。

白話文:

白芷湯,用於治療瘧疾,症狀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高熱但畏寒較輕,脈搏緩長。患者應先服用大柴胡湯來瀉下邪氣,如果餘熱未清,則應服用此藥。

桂枝芍藥湯,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慄。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汗出不愈,內熱也,此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芍藥湯,治療瘧疾的寒熱症狀非常嚴重,無論寒熱的順序,這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寒熱發作時必定會戰慄。經上說:熱邪盛則動。發熱出汗而無法痊癒,這是由於內熱,用此方治療。

桂枝(五分),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上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桂枝黃芩湯,如服前藥轉劇,三陽合病也,宜此和之。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桂枝(二分)

白話文:

桂枝五分、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用水煎煮。這是太陽、陽明經的藥物。

若服用之前的藥物病情加重,可能是三陽合病,應該服用桂枝黃芩湯來調和。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桂枝二分。

上依前服。如外邪已解,而內邪未已,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下之;從午至酉發者,邪氣在內也,宜大承氣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發者,邪氣在血也。

白話文:

繼續依照前面服藥。如果外邪已經解除,而內邪還沒有消除,從早上到中午發作的,應該服用大柴胡湯;從中午到下午發作的,邪氣在內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從傍晚到晚上發作,或者到凌晨發作的,邪氣在血液中,應該服用四物湯。

桂枝石膏湯,治瘧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桂枝(五錢),黃芩(一兩),石膏,知母(各一兩五錢)

上水煎,分三服。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麻黃黃芩湯,治瘧發如前而夜發者。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三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二錢)

白話文:

桂枝石膏湯適用於隔天發作的瘧疾,症狀表現為先冷後熱,冷的時間短,熱的時間長。藥方包含桂枝五錢、黃芩一兩、石膏一兩五錢、知母一兩五錢,用水煎煮,分三次服用。這個藥方屬於太陽、陽明經的藥物。

麻黃黃芩湯則適用於同樣先冷後熱的瘧疾,但發作時間在夜晚。藥方包含去節麻黃一兩、炙甘草三錢、去皮尖桃仁三十個、黃芩五錢、桂枝二錢。

上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驟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此湯散血中風寒,乃三陰經藥也。

白話文:

沿用之前的想法,桃仁味苦、甘、辛,肝臟是血液的海洋,血液急速運行,肝臟之氣就會燥熱。經典記載:「肝臟屬苦,急躁,應食用甘味來緩和它」,因此桃仁能夠散血、緩解肝臟燥熱,而所謂邪氣深遠而入血,因此在夜間發作。此湯能夠散血中風寒,屬於三陰經藥物。

香連丸,治痢疾並水瀉、暑瀉甚效。

黃連(淨,二十兩),吳茱萸(去枝梗,十兩)

白話文:

香連丸,對於治療痢疾以及水瀉、暑瀉非常有效。

黃連(淨製,二十兩),吳茱萸(去掉枝梗,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下。中氣虛者,用四君子下。中氣虛寒者,加薑、桂。

白話文:

  1. 首先將黃連和茱萸用熱水拌勻,放入瓷器內,放在熱湯中燉一天。

  2. 之後一起炒到黃連變成紫黃色,去掉茱萸,將黃連研磨成粉末,共四兩。

  3. 加入木香末一兩,用淡醋和米湯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

  4. 每次服用兩到三十丸,用滾燙的湯水送服。

  5. 如果是久痢中氣下陷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6. 如果是中氣虛弱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來治療。

  7. 如果是中氣虛寒的人,可以加入薑和桂皮來治療。

三黃丸,治熱痢腹痛,或口、舌、咽、喉、齒痛,及一切實火症。

黃芩,黃連,黃柏(各等分)

上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三黃丸可以治療熱性腹瀉伴有腹痛,或者口腔、舌頭、咽喉、牙齒疼痛,以及其他所有實火引起的症狀。

成分包括黃芩、黃連和黃柏,這三種藥材的用量相等。

將上述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合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到八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芍藥湯,治便血後重。經曰:溲而當歸散,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白話文:

芍藥湯,是治療便血後期重症的藥方。古典醫書《傷寒論》裡說:小便通暢的時候,當歸散可以解除,說明氣血運行暢通,血便也就停止了。活血化瘀,便中的膿血自然就會痊癒;調和氣血,後重感也不治而愈。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錢),桂(二錢五分),黃芩(五錢)

上每服半兩,水煎。如痢不減,加大黃。

白話文:

  • 芍藥:1兩

  • 當歸:0.5兩

  • 黃連:0.5兩

  • 檳榔:2錢

  • 木香:2錢

  • 甘草(炙):2錢

  • 桂:2錢5分

  • 黃芩:5錢

加減濟生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疳,其效如神。

白話文:

加減濟生腎氣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腰部沉重、腳部腫脹,小便不利;或者腹部、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者呼吸急促、痰液增多,已經形成蠱疳,其療效非常顯著。

白茯苓(三兩),附子(半兩),川牛膝肉桂(去皮),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錢)熟地黃(四兩,酒拌杵膏)

白話文:

白茯苓(三錢),附子(五分),川牛膝,肉桂(去皮),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錢)熟地黃(四錢,以酒拌杵膏)

上為末,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白湯下。

三因當歸散,治脾土不能制水,水氣盈溢,滲透經絡,發為水腫。

木香,赤茯苓,當歸,桂,木通,赤芍藥,牡丹皮,檳榔,陳皮,白朮(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將藥材加煉蜜丸成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服用,用白湯送服。

三因當歸散用於治療脾土無法制約水,水氣充盈溢出,滲透經絡,導致水腫。

方劑:木香、赤茯苓、當歸、桂枝、木通、赤芍藥、牡丹皮、檳榔、陳皮、白朮(各等分)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發寒熱,或作瘧疾。

白話文:

不換金正氣散,用於治療脾氣虛弱,寒邪相互搏擊,痰停留在胸隔,導致發熱或瘧疾。

厚朴(去皮,薑製),藿香,半夏(薑製),蒼朮(米泔浸),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厚朴(去掉皮,用薑處理過),藿香,半夏(用薑處理過),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陳皮(每種一錢),炙甘草(五分)。

加上薑和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七味白朮散,治中氣虧損,津液短少,口舌乾渴,或口舌生瘡,不喜飲冷,或吐瀉後口乾,最宜服。

白話文:

七味白朮散可以治療中氣虧損,津液不足,口乾舌燥,或口舌生瘡,不喜歡喝冷飲,或嘔吐腹瀉後口乾的症狀,是最適合服用的藥方。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藿香(各五分),乾葛(一錢)

上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泄瀉,凡病後宜此調理。

白話文: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藿香(各五分),乾葛(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進食量少,或是嘔吐腹瀉的情況。適合在病後調養身體時使用。

人參,茯苓,白扁豆(去皮,薑汁拌炒),白朮,蓮肉(去心皮),砂仁(炒),薏苡仁(炒),桔梗(炒),山藥,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扁豆(去皮,用薑汁拌炒)、白朮、蓮肉(去心皮)、砂仁(炒)、薏苡仁(炒)、桔梗(炒)、山藥、甘草(炙,各兩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用石菖蒲湯下,或作丸。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寒憎風,善太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可以用石菖蒲湯送服,或者製成丸劑。

半夏湯用來治療膽腑實熱所引起的症狀,如精神恍惚、發冷發熱、腹瀉,或是怕冷怕風、常嘆息等情況。

半夏(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遠志(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酸棗仁(三錢,炒),宿薑(一錢五分)

上長流水煎服。

白話文:

  • 半夏(6 公克)

  • 黃芩(4 公克)

  • 遠志(4 公克)

  • 生地黃(8 公克)

  • 秫米(120 毫升)

  • 酸棗仁(12 公克,炒過)

  • 宿薑(6 公克)

犀角地黃丸,治血虛火盛,血妄行,吐衄便下,若因忿怒而致,加山梔、柴胡。

白話文:

犀角地黃丸,治療血虛火盛、血妄行、吐衄便下,若是因為忿怒而造成,可以加上山梔、柴胡。

犀角鎊末,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各一錢半)

上水煎,傾出,入犀角末服之。

白話文:

將犀角磨成細粉,生地黃、白芍藥和牡丹皮各準備一錢半。

把這些材料用水煎煮,然後倒出藥汁,加入犀角粉末一起服用。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金,患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可以治療心臟的火氣損傷肺臟的「金」氣,而患上肺痿,症狀包括咳嗽、氣喘、嘔吐、痰液增多,胸部和膈膜之間有堵塞感,喉嚨和食道不通暢。

人參(四分),青皮(四分),茯苓(七分),天門冬(四分),陳皮(五分),地骨皮(五分),甘草(炙,五分),知母(七分),五味子(十粒,杵碎),桑皮(一錢)

白話文:

人參(四分之一兩),青皮(四分之一兩),茯苓(七分之一兩),天門冬(四分之一兩),陳皮(五分之一兩),地骨皮(五分之一兩),甘草(炙,五分之一兩),知母(七分之一兩),五味子(十粒,搗碎),桑皮(一錢)。

上薑水煎服。

清涼飲,治實熱便秘,或喉中腫痛。

當歸,赤芍藥,甘草(炙),大黃(蒸,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清胃散,治醇酒厚味,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

黃連(炒,一錢五分),當歸,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麻(二錢)

上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涼膈散,治實熱喉舌腫痛,便溺秘結。

大黃,朴硝,甘草,梔子仁,黃芩,薄荷葉(各一兩),連翹(四兩)

上為末,每服四、五錢,竹葉,蜜少許煎服,仍量加減。

白話文:

「清涼飲」用於治療實熱便秘,或喉嚨腫痛。藥方如下:當歸、赤芍藥、甘草(炙)、大黃(蒸),各等份。每次取五錢,用水煎服。

「清胃散」用於治療因過食醇酒厚味導致的唇齒疼痛,或齒齦潰爛,或頭面頸項連續疼痛。藥方如下:黃連(炒,一錢五分)、當歸、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麻(二錢)。用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是在「清胃散」的基础上,加入犀角、連翹、甘草。

「涼膈散」用於治療實熱導致的喉舌腫痛,以及排便困難。藥方如下:大黃、朴硝、甘草、梔子仁、黃芩、薄荷葉(各一兩)、連翹(四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五錢,用竹葉和少許蜜水煎服,可根據病情加減用量。

潤腸丸,治伏火風熱,大腸乾燥。若因失血,或因腎不足,當滋腎,最忌此丸。

白話文:

潤腸丸,用於治療伏火風熱,引起的腸道燥熱。若是因失血,或因腎臟不足,就應該滋補腎臟,最忌服此藥丸。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仁,秦艽(各五錢)

白話文: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皁角仁、秦艽(各五錢)。

上另研為末,煉蜜丸,豬膽汁丸尤妙。每服三十丸,食前滾湯下。若燥在直腸,用豬膽汁導之,亦忌前藥。

白話文:

再另外將其他藥材磨成粉,加入蜂蜜做成藥丸,豬膽汁製成的藥丸效果最好。每次服用三十丸,在飯前用滾燙的湯送服。如果燥氣在直腸,可以用豬膽汁灌腸治療,但忌用上述藥物。

滋腎丸,治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或腎虛足熱,腿膝無力,不能履地。

白話文:

滋腎丸,用於治療熱在血分,小便不利但沒有口渴的情況,或腎虛導致足部發熱,腿膝沒有力氣,無法行走。

知母(酒炒),黃柏(酒炒,各二兩),肉桂(二錢)

上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藥清之。

黃芩(一錢),山梔(二錢)

上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白話文:

知母(用酒炒過),黃柏(用酒炒過,各取兩兩),肉桂(取兩錢)。

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用清水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兩百丸,空腹時用白滾湯送服。

這個方子叫做「黃芩清肺飲」,用來治療肺熱導致小便不利的情況,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清熱解毒。

黃芩(取一錢),山梔(取兩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如果小便仍然不利,可以再加入二十粒鹽豉。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氣分,口乾作渴,小便白濁,夜安晝熱,或口舌生瘡,咽乾煩躁作渴,小便赤淋。

白話文:

清心蓮子飲,是治療熱在氣分所引起的證候,包括口乾作渴、小便白濁、夜間安眠,白天發熱,或口舌生瘡、咽喉乾燥煩躁作渴、小便赤黃疼痛。

黃芩(炒),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一錢半),石蓮肉,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炒黃芩、麥門冬、地骨皮、炒車前子、甘草(均1.5克),石蓮肉、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1克)

調中益氣湯,治濕熱所傷,體重煩悶,口失滋味,二便清數,或痰嗽稠黏,熱壅頭目,體倦,少食等症。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由於濕熱之邪侵襲人體,導致身體沉重、煩躁悶熱、味覺異常、小便清長而次數多、或痰液稠黏、頭昏眼花、體倦、食慾不振等症狀。

黃耆(一錢),人參(去蘆),甘草,蒼朮(各五分),柴胡,橘皮,升麻,木香(各二分)

白話文:

黃耆(一錢),人參(去蘆),甘草,蒼朮(各五分),柴胡,橘皮、升麻,木香(各二分)

上水煎,空心服。

三生飲,治卒中昏憒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川烏(去皮,生用),附子(去皮生用,各半兩),木香(二錢)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

白話文:

將南星、川烏、附子、木香各取適量,一起加水煎煮,空腹服用,可用於治療中風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痰厥、氣厥等症状。

秦艽升麻湯,治風寒客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緊。

白話文:

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風寒侵襲手足陽明經,導致口眼歪斜,怕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搏浮緊的病症。

升麻,乾葛,甘草,芍藥,人參,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上每服一兩,蔥白二根,水煎。

愈風丹,治諸風肢體麻木,手足不隨等症。

白話文:

升麻、乾葛、甘草、芍藥、人參、秦艽、白芷、防風、桂枝(每種三錢)

每次服用一兩,加入兩根蔥白,用水煎煮。

愈風丹用於治療各種風症引起的肢體麻木、手腳不靈活等症狀。

天麻,牛膝(同酒浸焙乾),萆薢(另研細),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羌活(十四兩),當歸,熟地黃(自制),生地黃(各一斤),獨活(五兩),肉桂(三兩)

白話文:

天麻:性味甘平,有補肝益腎、鎮靜、止痛的作用。

牛膝:性味甘涼,有清熱利尿、活血散瘀的作用,通常與酒一起浸泡、烘乾後使用。

萆薢:性味甘平,有清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通常研磨成細粉使用。

玄參:性味苦寒,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作用。

杜仲:性味甘平,有補腎壯骨、強筋活血的作用。

羌活:性味辛溫,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

當歸:性味甘辛溫,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熟地黃:性味甘溫,有補腎益精、養血滋陰的作用,通常自行製作。

生地黃:性味甘苦寒,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作用。

獨活:性味辛溫,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

肉桂:性味辛甘溫,有溫陽補腎、活血化瘀的作用。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

地黃飲子,治腎氣虛弱,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通常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病情嚴重時可服至百丸,空腹時在飯前用溫酒或白開水送服。

地黃飲子,用於治療腎氣虛弱導致的語言障礙(舌喑不能言)和行走困難(足廢不能行)。

熟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石斛,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入薄荷少許,薑、棗水煎服。

余方見上卷。

白話文:

熟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用酒浸泡後烘乾)、附子(用炮製過的附子)、五味子、石斛、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以上藥材都各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