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16)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16)

1. 中風

今人用之於大勢方來之時,正猶蚍蜉撼大樹,不識次第故也。(《十形三療》)

病有終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者,在手足亦然。以風傷肝,肝主筋、筋為之也。治法活血為先,多服四物湯吞活絡丹。(《要訣》)(按:活絡丹用川烏、草烏、地龍、天南星、乳香、沒藥,蓋鐵彈丸為優)

仁壽丸,治肝腎氣虛,風冷所中,筋脈瞤動,口眼喎斜。常服補肝丸,行榮衛,養氣血。

附子(炮熟去皮臍一兩),桂心,白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杜仲(去皮薑製炒絲斷),續斷,枸杞子,熟地黃(洗),巴戟(去心),菟絲子(酒浸濕研),防風(各半兩),牛膝(酒浸二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溫酒鹽湯食前任下。(《三因方》)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秦艽(三兩),甘草(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三兩),白芍藥(二兩),細辛(半兩),川羌活,防風,黃芩(各一兩),石膏(二兩),吳白芷(一兩),白朮(一兩),生地黃(一兩),熟地黃(一兩),白茯苓(一兩),川獨活(二兩)

上十六味銼,每服一兩,水煎去渣,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保命集》)

省之僕年老患中風,氣血衰弱,痰火上升,而言語澀,手足臂體疼,動履不便,飲食不思,脈虛軟無力。乃以人乳二酒杯(婦人壯健),香甜者好甜梨汁一酒盞,傾放銀鏇中,入湯鍋內少滾熱,有黃沫起開青路為度,每日五更後一服飲之,每服交進參朮膏溫服,能消痰補虛。後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門冬與斑龍丸本丹,遂獲安。

(《汪石山醫按》)(按:斑龍丸系鹿茸、陽起石、肉蓯蓉、柏子仁、酸棗仁、黃耆、當歸、附子、地黃、硃砂十味。)

灸法,黃帝問岐伯曰: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曰:凡人未中時,一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乃將中風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穴與絕骨穴,四處各三壯,後用蔥、薄荷、桃柳葉四味,煎湯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也。灸瘡若春較秋更灸,秋較春更灸,常令兩腳上有灸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於七處,一齊下火,各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會穴,二耳前髮際,三肩井穴,四風市穴,五三里穴,六絕骨穴,七曲池穴。上件七穴,神效極多,不能具錄,依法灸之,無不獲愈。(《聖惠黃帝明堂灸經》)

白話文:

現在的人在疾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才用藥,就像螞蟻想去撼動大樹一樣,不了解治療的先後順序。(《十形三療》)

有些病會終身無法痊癒,病症可能在腰部,導致彎曲無法伸直,或伸直無法彎曲,在手腳也會出現類似情況。這是因為風邪傷害了肝臟,肝臟主宰筋脈,所以筋脈會出問題。治療方法要先活血化瘀,多服用四物湯,並配服活絡丹。(《要訣》)(註:活絡丹用川烏、草烏、地龍、天南星、乳香、沒藥等藥材,用鐵彈丸做成的藥丸效果最好)

仁壽丸,用來治療肝腎氣虛,受到風寒侵襲,導致筋脈跳動,口眼歪斜。平常服用補肝丸,可以運行榮衛之氣,滋養氣血。

藥方組成:附子(炮製熟,去皮臍,一兩),桂心,白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杜仲(去皮,用薑汁炒過,切絲),續斷,枸杞子,熟地黃(洗淨),巴戟(去心),菟絲子(用酒浸濕後研磨),防風(各半兩),牛膝(用酒浸過,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溫酒或淡鹽水在飯前服用。(《三因方》)

中風,從外表看沒有六經的症狀,從內部看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問題,是因為氣血虛弱不能滋養筋脈,所以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應該用養血的方法來使筋脈得到滋養,大秦艽湯是主要方劑。

大秦艽湯藥方組成:秦艽(三兩),甘草(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三兩),白芍藥(二兩),細辛(半兩),川羌活,防風,黃芩(各一兩),石膏(二兩),吳白芷(一兩),白朮(一兩),生地黃(一兩),熟地黃(一兩),白茯苓(一兩),川獨活(二兩)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去渣,溫服,沒有固定時間。如果遇到陰天,可以加生薑七八片一起煎。如果胸口覺得脹悶,每劑藥可以加枳實一錢一起煎。(《保命集》)

我的老僕人年紀大了,得了中風,氣血衰弱,痰火上升,導致說話不流利,手腳和身體疼痛,行動不便,食慾不振,脈搏虛弱無力。我用人乳兩酒杯(選取身體強健的婦女,香甜的乳汁最好),加上香甜的梨汁一酒盞,倒入銀製的器皿中,放在熱湯裡稍微加熱,等出現黃色的泡沫,打開青色的通道為止,每天五更後服用一次,每次服用時配合參朮膏溫服,可以化痰補虛。後來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門冬,和斑龍丸一起服用,就康復了。

(《汪石山醫按》)(註:斑龍丸的成分是鹿茸、陽起石、肉蓯蓉、柏子仁、酸棗仁、黃耆、當歸、附子、地黃、硃砂十味。)

灸法,黃帝問岐伯:一般人得了中風,半身不遂,要怎麼用灸治療呢?岐伯回答說:一般人在還沒中風前一兩個月,或是三五個月前,會突然感覺到腿腳發酸、沉重、麻木,過一陣子才會緩解,這是快要中風的徵兆。要趕快在足三里穴和絕骨穴這四個地方,各灸三次,然後用蔥、薄荷、桃葉和柳葉這四種藥材,煎水來淋洗灸瘡,讓風邪從瘡口散發出來。灸瘡在春天比較容易發作,秋天比較不容易發作;秋天比較容易發作,春天比較不容易發作,最好讓兩腳都有灸瘡。一般人不相信這種方法,或是飲食不節制,飲酒過度,突然中風,導致說話不清,半身不遂,應該在七個穴位同時施灸,每個穴位灸三次。如果風在左邊,就灸右邊;如果風在右邊,就灸左邊。這七個穴位分別是:一百會穴,二耳前髮際,三肩井穴,四風市穴,五足三里穴,六絕骨穴,七曲池穴。以上這七個穴位,效果非常好,無法一一記錄,只要依照方法施灸,沒有不痊癒的。(《聖惠黃帝明堂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