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8)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8)

1. 寒疝

疝,寒實之病也,其或挾熱者,即系證之變。治之之法,主在溫散,然亦有姑從於權而必須調停者。仲景之例,固不外於溫,烏頭二方及當歸生薑羊肉湯,俱其正治,而有緩急之別。如柴胡桂枝湯,特其權法也。至金元以降,則往往執其變而遺其常,泥其權而失其正,論說頗涉紛拿。此編於異同之言,或有不得芟除者,要在讀者棄瑕取瑜爾。

名義,疝,腹痛也。(《說文》)

白話文:

疝氣是一種寒濕凝聚而成的疾病,有時也會夾雜一些熱邪,這是因為證候發生了變化。治療疝氣的方法,主要在於溫暖、散寒,但也有一些情況需要權宜處理,必須進行調和治療。仲景的治療方法,也離不開溫暖散寒原則,烏頭藥方和當歸、生薑、羊肉湯都是正統治療方法,但也有緩急之分。像柴胡桂枝湯,則是一種權宜之計。到了金元朝以後,許多醫生往往只注重證候的變化而忽略了正常的治療原則,拘泥於權宜之計而失去了正統的治療方法,各種說法分歧很大。我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會盡量避免這些分歧的說法,但有些意見也難以完全排除,希望讀者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心痛曰疝,疝,詵也,氣詵詵然上而痛也。陰腫曰隤,氣下隤也;又曰疝,亦言詵也,詵詵引小腹急痛也。(《釋名》)

疝,腹中氣疾,上下引也。(《急就章》顏師古注)

白話文:

心痛叫做疝,疝就是氣結不散的樣子,氣氣結不散往上衝,所以痛。陰部腫大就叫做隤,隤就是氣往下壓的意思;又叫做疝,也用詵這個字來解釋,氣結不散,牽引小腹急痛。

病因陰寒,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寒疝者,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疝者痛也(此句據《外臺》補),此由陰氣積於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裡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處,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也。(《病源論》)

疝者,寒氣結積之所為也。(《素問次注》)

白話文:

病因是陰寒,各種疝氣都是由於陰氣積聚在體內,又受到寒氣的侵襲,導致榮衛失調、血氣虛弱,所以風寒入侵腹中而形成疝氣。寒疝是陰氣積聚在體內,衛氣運行不暢,寒氣盛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因此,患者會出現畏寒、食慾不振、手足冰涼、臍周疼痛、自汗、遇寒則發作等症狀,故稱寒疝。疝氣是疼痛的意思(此句根據《外臺祕要》補),這是由於陰氣積聚在體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所以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裡急,故稱寒疝腹痛。寒疝心痛是陰氣積結所致。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疼痛上下不定,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病源論》)

病因腎虛,腎主納氣,人之氣海系焉。腎虛而為風寒所乘,為暑濕所襲,為喜怒憂恐所傷,而水結不散,又與氣搏,是以群邪聚於其中,曰疝,曰奔豚,曰小腸氣,曰膀胱氣,皆是物也。(《直指》)(宜參次款《醫學管見》文。)

白話文:

病因是腎虛,腎,主導儲存精氣,人的精氣海就在腎臟。腎虛而被風寒侵襲,受暑濕感染,又被喜、怒、憂、恐等情緒所傷,導致水液凝結而不消散,又與精氣搏擊,所以各種邪氣聚集在這裡,叫做疝氣、奔豚、小腸氣、膀胱氣,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病屬肝兼濕熱說並斥非,諸疝皆歸肝經,其奈庸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肝腎皆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此下原更引《素·靈》及《銅人》論疝本肝經之理,文繁不錄。)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奈俗方止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儒門事親》)

白話文:

疝氣屬於肝臟兼有濕熱的病症,不應歸咎於其他原因。所有疝氣都屬於肝經,而那些庸醫卻將其歸類於小腸和膀胱。膀胱是水府,負責滲泄;小腸是水道,負責通流;腎臟屬於少陰,統領著兩種水。人體的小便,從胃進入小腸,再滲入膀胱。膀胱就是脬囊,氣化後水就會從莖端排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當出現疝氣時,則屬於足厥陰肝經,因為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向上進入小腹。肝腎都屬於下焦,與衝任督脈相連。然而,《靈樞經》提到足厥陰肝經的病症,包括遺溺、癃閉、狐疝,並將其歸屬於腎、膀胱、小腸三經,卻沒有提及疝氣,因此可見疝氣發生的部位是屬於肝的一部分。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都是男性的疝氣,不可誤認為腎寒。血涸不月、月經結束後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塊狀不定或移位、前陰突出、後陰痔核,都是女性的疝氣,只是女性不稱之為疝氣,而稱為瘕。如果年輕人患上疝氣,無論男女都無法生育,因此這是一個隱蔽而複雜的病症,與膀胱、腎臟、小腸無關,而是足厥陰肝經的病症。然而,市面上的方劑只提到膀胱、腎臟、小腸,卻絲毫不提肝臟,實在是誤導人。

疝病未有不本於肝者。蓋任為陰脈之海,其脈同足厥陰並行腹裡,而五臟之疝,其脈曰搏急曰滑。夫搏急是肝脈,滑則為病風,風氣通於肝,故任脈諸臟雖皆有疝,莫不連合肝經,所謂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方可謂之疝病;其不與肝相干者,則不得謂之疝矣。至論疝病之因,有主寒者,有主濕熱者,有火從寒化者,要之疝病不離寒濕熱三者之邪。

白話文:

疝病沒有不是源於肝的。肝臟是陰脈之海,它的脈絡與足厥陰脈並行於腹中,而五臟的疝氣,其脈絡被稱為搏動急促、滑利的。搏動急促是肝臟的脈絡,滑利則成了病風。風氣通於肝臟,所以任脈、諸臟雖然都有疝氣,但都與肝經相連接,所謂有形狀像瓜,有聲音像青蛙,有的上升到腹部,有的下降到陰囊,這才能稱為疝病。如果與肝臟無關,則不能稱為疝氣。至於疝病的原因,有認為是寒氣引起的,有認為是濕熱引起的,有認為是寒氣轉化為火氣引起的。總之,疝病離不開寒、濕、熱三種邪氣。

寒則急,熱則縱,濕則腫,而尤必以寒氣為之主。其有熱者,寒邪鬱熱於內,非熱能病疝,亦非熱能變寒也,故曰熱為寒鬱則可,熱從寒化則不可。(《金匱翼》)(按:說系錯綜子和及《格致餘論》文,稍加刪潤。又《醫統》曰:大抵不過寒濕熱之邪氣,分三因盡之矣。其說不免粗略,仍不錄。

白話文:

中醫經典《醫經》中關於疝氣的論述,都認為是寒濕引起的疾病。只有丹溪認為是體內有鬱熱導致的,沒有鬱熱的話,即使受到寒濕之氣的侵襲,也不會得疝氣。他的理論很有說服力,但實際上並不正確。疝氣多是腎的元精不足造成的。元精不足,寒濕之氣乘虛而入,凝結滯留,阻礙真氣運行,所以互相攻伐而疼痛。元精充足,即使有寒濕之氣,也不能侵入,所以不疼痛。這也是疝氣的標本,鬱熱與否與疝氣無關,丹溪的說法是錯誤的。世上的醫生都認為疝氣是腎病,或者認為是小腸氣,是心的府庫。

張子和獨據《靈樞經》,謂疝為肝經病,無關於腎。予復謂疝病由於腎之內虛,無乃蹈世醫之陋乎。曰:子和之論深矣,然世醫之論,則亦未為失也。蓋手厥陰命門與足厥陰肝經同主元精,而發用在腎之後竅,故古經謂右腎為命門,實為腎之後竅,而非右腎也。多欲之人,腎之施泄無度,故元精內虛,邪乘虛而入,乃發為疝病,其證少腹與睪丸諸筋相引而痛。

白話文:

張和子只根據《靈樞經》的記載,認為疝氣是肝經的病,與腎臟沒有關係。我重新反駁,認為疝氣是由於腎臟內部虛弱造成的,難道是重複了世俗庸醫的錯誤觀點嗎?他說:子和的理論很深入,可是世俗庸醫的理論,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手厥陰命門與足厥陰肝經都統主元精,而發用在腎穴之後,所以古經中說右腎是命門,實際上是腎穴之後,而不是右腎。縱慾過度的人,腎臟的施泄沒有節制,所以元精內部虛弱,邪氣趁虛而入,於是發作疝氣,症狀是少腹和睪丸諸筋互相牽引而疼痛。

子和以元精屬肝,諸筋亦屬肝,故謂疝為肝經之病;而不知元精之虛,由腎之施泄無度所致,筋雖屬肝,而腎實為宗筋之會,況少腹在下,亦屬腎部。醫家相傳,謂疝為腎病,蓋自有所見,而未可非也。至名為小腸氣,則亦以其在下部故云。治疝之藥,則須用「熱因寒用」之法,更加解結之藥可也。

(《醫學管見》)

白話文:

疝氣屬於肝經的疾病,但實際上是腎臟虛弱導致,筋脈雖屬肝,但腎臟是宗筋的匯集處,加上少腹部位也屬於腎臟。醫生們認為疝氣是腎臟疾病,是有根據的,不能否定。之所以稱為小腸氣,是因為疝氣好發於小腸部位。治療疝氣的藥物,需要採用「熱因寒用」的方法,並加入化解結塊的藥物。

疝氣之病,有寒證,亦有熱證。然必因先受寒濕,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陰分,此其肇端之始,則未有不因寒濕而致然者。及其病郁既久,則鬱而成熱者有之;或以陽臟之人,火因邪聚,而濕熱相資者亦有之。故在《內經》言疝,則寒熱皆有所論。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白話文:

得疝氣的成病,有寒證,也有熱證兩種。儘管必是因為事先受到了寒濕,或是犯了生冷,以致於邪惡聚積在陰分,而疝氣是這種肇端,但是,還未有不是由寒濕引起的。等到病症鬱積的時間已經很長,則瘀積而發展成為熱的就有;或有肝、膽、胃、大小腸這幾個部位的人,火與邪惡聚積,而濕熱互相滋生的也有。所以《內經》論述疝氣,便是對寒熱都有所論述。好像說,病症在少腹,腹痛,不能大小便,病名叫做「疝氣」,是由寒氣引致。

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曰太陽太陰陽明之勝復,皆有疝氣。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風傳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曰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熱也。此《內經》之言寒言熱,未嘗偏廢者如此。

白話文:

而說到陰氣旺盛,脈絡不通,因此才稱作閉塞不通的疝氣。另外,肝臟痺痛,通常是因外感寒濕而引起,治療的方法和疝氣相同。另外,太陽、太陰、陽明三氣的盛復,都會導致疝氣。以上提到的都是因為寒冷導致的疝氣。此外,又有論述說脾臟風氣傳到腎臟,就會形成所謂的疝瘕,少腹部隱隱作痛發熱,並排出白色膿液,另一種說法叫蠱。足厥陰經的筋脈發生病變,陰部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遭受寒氣侵襲,陰莖就會縮入體內,遭受熱氣侵襲,就會伸長挺立,無法收回。以上都是論述因熱導致的疝氣。由此可知,在《內經》中,無論是寒是熱,都沒有偏廢。

觀丹溪曰: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未為備。(按:此出《格致餘論》)此丹溪之論如此,故其治多從火,而倍用山梔、黃柏之屬,余則不能無言也。

白話文:

觀察「丹溪」先生說,從《素問》以來,所有人都認為痛是因為寒冷造成的。因為寒冷會導致收縮,經絡受到寒冷的影響,就會被收縮而無法順暢運行,所以會疼痛。但也有像踢冰、涉水終身卻不生病的人,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熱毒的緣故。總的來說,這種疼痛是從經絡中的濕熱開始,鬱積很久之後,又受到外在寒氣約束,無法疏散所以會疼痛。如果只認為是寒氣造成的,恐怕太過片面。(註:這出自《格致餘論》)。丹溪先生的論述是如此,所以他治療疼痛的方法多從溫熱著手,並且加倍使用梔子、黃柏之類的藥物。但我還有些話要說。

觀《內經》之言疝者如前,原非只作寒論,第言寒者較多於熱,亦是疝家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經,所以為痛,及其久也,方為鬱熱。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為本而熱為標也。若謂始於濕熱在經,又得邪氣外束,所以作痛,則反以熱為本而寒為標矣,豈其然乎。

白話文:

看一下《內經》中關於疝氣的論述,就像前面所說的,本來不只是說寒的,而是因為疝氣寒症比熱症多,這也是疝氣病的正理,不能改變。疝氣是因為寒邪進入經絡,所以才會疼痛,時間久了,才會變成鬱熱。如果一開始沒有受寒,怎麼會得疝氣呢?所以寒是根本,熱是標。如果說疝氣是始於濕熱在經絡,又加上邪氣在外部束縛,所以才疼痛,那麼反過來把熱當成根本,把寒當成標本,這難道合理嗎?

至若踢冰涉水,終身不病者,此雖有貴賤之分,久暫之異,然必以陽氣內實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謂無熱在內,故寒自不入,又豈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辨也。是以《內經》之論,凡至切至當者,胡可弗遵;後世之談,其多鑿多偏者,安庸盡信。(《景岳》)

白話文:

至於能夠在冰上行走,涉水而過,終身不生病的人,這雖然有貴賤的差別,時間的長短的不同,但是必定是陽氣內蘊充實,寒氣不能侵犯的人才有。如果說體內沒有熱氣,所以寒氣自然不能侵入,那又怎麼可能呢?這是致病的原因,不得不加以辨別。因此,《內經》的論述,凡是十分切合實際的,怎麼能不遵守;後世的議論,其中很多牽強附會、偏頗的,怎麼能都輕信呢?(《景嶽全書》)

所因不一,凡治疝之法,當察所由。此雖以受寒受濕,因而成疝;然或以色欲,或以勞損,或以鬱怒,或以飲食酒濕之後,不知戒慎,致受寒邪,則以陰求陰,流結於衝任血氣之海而下歸陰分,遂成諸疝。故其為病,則有遇寒而發者;有郁久成熱,遇熱而發者;有鬱則氣逆,遇鬱怒而發者;有濕因寒滯,遇濕而發者;有疲極則傷筋,遇勞苦而發者;有虛邪在少陰厥陰,遇色欲而發者;有飲食之濕在陽明太陰,遇酒酪而發者。至其久也,則正氣陷而不舉,邪氣留而不去,而為㿗為疝,難於愈矣。故治此者,必當因其所因,辨而治之,則無不隨手可愈。若茫然混然,徒執一偏之見而至老不寤者,即與之談,終無益也。(《景岳》)

白話文:

導致疝氣的原因多種,治療疝氣的方法,應當探明病因。這個案例雖然是因受寒受濕而導致疝氣;但也有因色慾、勞累、生悶氣、飲食酒濕後不注意節制,導致受寒邪,陰上加陰,流結於衝任血氣之海,而下歸陰分,進而形成各種疝氣。所以這種疾病,有的人遇寒而發作,有的長期鬱悶化為熱氣,遇熱而發作,有的心情鬱悶則氣往上逆,遇鬱怒而發作,有的濕氣因寒冷而凝滯,遇濕而發作,有的因疲倦極度而損傷筋骨,遇勞苦而發作,有的虛邪在少陰厥陰,遇色慾而發作,有的飲食濕氣在陽明太陰,遇酒酪而發作。時間久了,正氣衰敗不能振奮,邪氣留而不去,就形成疝氣,很難治癒。所以治療這個疾病,一定要根據具體原因,辨證治療,那麼就可以手到病除。如果什麼都一概而論,固執己見直到老也不覺悟的人,就算給他說破了嘴也沒用。(《景嶽》)

脈候,寸口之中雲云,內結者,病疝瘕也。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脈經》)

白話文:

脈象,寸口部位的脈搏,浮而無力,身體內有積聚的癥狀,是疝瘕的病症。脈搏細小又緊又急,病情會快速發展,如果在中脈的位置,寒氣積聚是疝瘕積聚,「刺痛」是腹部痛。

黃柏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寒疝也。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同上)

白話文:

黃柏的脈象又緊又急,直來直去,這是衝脈的表現,說明胸口有寒疝。脈搏在中央部位堅實,一直到關脈部位,這是衝脈的表現,患者容易發生小腹疼痛,疼痛向上搶到心臟,還有瘕疝、不孕、大便失禁、小便失禁,以及脅肋部位脹滿、煩躁不安等症狀。

診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同上)

脈沉細而滑者,曰疝瘕。緊急而滑者,曰疝瘕。(《病源論》)

白話文:

診斷婦女患有疝瘕積聚的情況,如果脈象緊張有力則表示病情較輕,可以存活;如果脈象虛弱細小則表示病情嚴重,可能致命。 脈象沈細且滑的,稱為疝瘕。脈象緊張急促且滑的,也稱為疝瘕。

疝氣者。氣聚而大。外仍斂束。故脈則見弦急。而症則多脹痛也。弦斂急直。氣不鼓暢。主諸疝脹。疝則未有不痛脹者。若弦急而牢。見積聚之有根。亦徵元本之壯實。脈證兩宜。故曰生。若但急而弱。急則邪盛。弱則正衰。更非積聚在裡者之所宜。故曰死。(《續焰》)(按:丹溪有挾虛者。其脈沉緊豁大之說。見於後。)

白話文:

疝氣患者,氣聚結成團而變大,外表仍然收斂束縛,因此脈象表現為弦而急促,而症狀則多為脹痛。弦、斂、急、直,這些都是氣機不舒暢的表現,主證是各種疝氣性脹痛,疝氣患者肯定會有痛脹的症狀。如果脈弦急而牢固,則說明結聚有根,也說明患者元氣本質壯實,脈證兩方面都符合,所以稱為“生”。如果脈只急而弱,急則邪盛,弱則正衰,更不是積聚在裡面的情況所應該有的,所以稱為“死”。(《續焰》)(按:丹溪有挾虛者,其脈沉緊豁大的說法,見於後文。)

證治諸說,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病源論》)

白話文:

證治諸家的不同說法,疝氣就是疼痛。有的少腹疼痛,不能小便和大便;或手腳冰冷,肚臍周圍疼痛,自己出汗;或冷空氣逆流而上,攻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這些症狀不只一種,所以稱作諸疝氣。(《病源論》)

疝之為病,隨臟氣虛實,感傷外邪,寒泣風散,暑郁濕著,絞刺擊搏,無有定處,倉卒之際,痛不堪忍。世人稱為橫弦豎弦,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名義不同,證狀則一。寒則溫之,風則散之,暑則利之,濕則燥之,各有成法。(《三因》)

白話文:

疝氣的發病,取決於臟腑氣血的虛實,感受外邪的種類,寒邪泣而風散,暑邪鬱閉濕邪凝聚,絞痛刺擊搏擊,部位不固定,發作突然,疼痛難忍。世人稱之為橫弦豎弦,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名稱不同,而證狀則相同。寒則以溫暖的方法治療,風則以疏散的方法治療,暑則以通利的方法治療,濕則以燥化的方法治療,各有成法。(出自《三因》)

其候不特外腎小腹作痛,或攻刺於腰脅,或遊走於背膂,或冷氣搶心,心下痛滿,或手足厥冷,痛繞臍旁,或脅之左右如杯,或臍之上下如臂,或腹中累累如桃李,或胃脘間覆大如盤,有壯熱惡寒者,有灑淅寒熱者,有不得大小便者,有裡急而下泄者,有自汗出者,有不欲食者,其於陰間,則卵有大小伸縮而上下不常,囊有腫脹急痛而發歇無定,挾冷觸怒,則塊物逼上囊根或攻腹脅,時和心平,則塊物自循膋系歸入囊中。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不只是外腎和小腹疼痛,有時還會像針刺般疼痛至腰部和肋骨,或是遊走於背部脊柱,或是有冷氣直衝心臟,胸口疼痛難受,或是手腳冰冷,疼痛圍繞著肚臍,或是兩側肋骨像杯子般疼痛,或是肚臍上下像手臂般疼痛,或是腹部裡頭像是結了許多桃李一樣,或是胃脘之間像盤子般鼓脹,有些人會發燒畏寒,有些人會反覆發冷發熱,有些人會大小便困難,有些人會腹痛想要排便卻拉肚子,有些人會自汗,有些人會食慾不振。至於陰部,則睪丸大小會伸縮不定,上下位置也不固定,陰囊會腫脹疼痛,發作時沒有規律,遇到寒冷或生氣時,腫塊就會向上逼近陰囊根部,或是疼痛到腹部和肋骨,如果心情平靜,則腫塊會自行沿著筋絡回到陰囊。

凡此皆謂之腎氣,治法綱領,風則散之,寒則溫之,暑則解其熱,濕則滲其水,七情所發,調其心氣,水與氣搏,行其小便,其間以主治腎氣之劑參之,固定則也。然總治之法,大要以流行疏利為先,毋曰腎虛得病,不敢疏泄,蓋腎為邪氣所幹,若非逐去,病何由愈(按:此說本於《本事》,彼說見後)。儻或姑息畏虛,妄以剛劑兜住,使大小腑秘而不通,邪氣入腹衝心,危殆必矣。

白話文:

這些都是腎氣的表現,治療原則是:風則散之,寒則溫之,暑則解其熱,濕則滲其水,七情所發,調其心氣,水與氣搏,行其小便,並配合主治腎氣的藥物。總體來說,治療的關鍵在於疏通氣血,不要因為害怕腎虛而不敢疏泄,因為腎臟被邪氣侵襲,如果不把它驅逐出去,病怎麼會好呢?如果一味地害怕虛弱而用剛性的藥物抑制,導致大小腸閉塞不通,邪氣就會侵入腹部衝擊心臟,危及性命。

雖然,腎氣發作,固以腎虛得之;然虛中有冷,虛中有熱,又有冷熱不調,尤當詳審。冷者,脅邊及外腎清冷而小便多,遇寒即發是也。熱者,內挾暑氣,或積酒毒,或服暖藥於前,外腎與小腸俱熱,肛門間糞後亦熱,小便數而澀,遇熱則甚是也。冷熱不調者,小腹外腎乍冷乍熱,大便小便或秘或利。

白話文:

即使是腎氣引發的腹痛,往往是腎虛所致;但是,腎虛當中還有腎虛火旺與腎虛水寒。必須仔細查明區分。腎虛水寒的患者,多半是脅部和外腎部位酸冷,小便比較多,遇到寒冷天氣或吃了寒涼食物後,疼痛就會加劇。腎虛火旺的患者,多半是體內夾雜暑氣,或者體內有酒毒積聚,或者曾經服用過溫熱的藥物,因此外腎和部位都感覺較為燥熱,肛門在排便後也會感覺熱熱的,小便次數多且澀痛,症狀在天氣較熱的時候會加重。腎虛火旺和腎虛水寒交替出現的患者,小腹部和外腎部位忽冷忽熱,大便和小便有時便祕,有時腹瀉。

用藥溫涼,當隨證而權度之,但所謂流行疏導,常常運斡於其中矣。其大小便流利之後,或更有牽刺引疼,或微氣遊注於肌膚之間,此則腎虛血虛,氣不還元,當加潤養,人參、當歸、川芎、芍藥、桑螵蛸、葫蘆巴輩,又不可無。(《直指》)

白話文:

用藥的寒涼溫熱,根據證候的輕重來掌握掌握,但疏通誘導的療法,應經常貫徹其中。如果大便、小便不通暢,或者有刺痛、牽拉感,或者微弱的氣血在肌肉和皮膚之間遊動,這種情況就是腎虛血虛,氣血不能回到原位,要加用一些潤養氣血的藥。人參、當歸、川芎、芍藥、桑螵蛸、葫蘆巴等藥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疝氣之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有形如瓜,有聲如蛙(云云)。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用,而以疏導藥佐之,診其脈有甚沉緊而大豁無力者是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白話文:

疝氣嚴重的,睪丸連著小腹急劇疼痛。疼痛在睪丸的,疼痛在五樞穴附近的,都是足厥陰經的病變。有的可見症狀,有的沒有症狀,有的疼痛伴有聲音,有的沒有聲音,有腫塊像瓜,疼痛的聲音像蛙鳴(諸如此類的)。

還有一種因身體虛弱而發作的疝氣,應以參、術為主要藥物,用疏導藥物輔助。診斷時發現脈象很沉、很緊但又大而且無力的是這種,疼痛也較輕,只覺得沉重下墜,牽拉著。

(《格致餘論》)(按:《綱目》曰: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類,以佐參、術之類是也。又《匯補》甚沉緊作不甚沉緊,參、術下補桂、附,且曰:若泛用克伐,必變攻胃衝心而死。)

諸疝痛處,用手按之大痛者,為實也;按之不定者,屬虛。(《丹溪》)(此湊合《綱目》及《心法》)

白話文:

《格致餘論》中說:疏導藥,包括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子、玄胡索、丁香和木香等,這些藥物可以輔助人參、白術等補益藥物。

在《匯補本草》中,將「甚沉緊」改為「不甚沉緊」,並在人參、白術下添加了桂枝和附子。書中還說:如果任意使用攻伐藥物,可能會導致胃部和心臟受到攻擊,甚至危及生命。

氣因寒聚為疝,血因寒聚為瘕,即是疝氣,今謂之橫弦豎弦,繞臍走注,小腹㽲痛,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消丸,或鹽酒調異功散。不問何證,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蘹香半錢或一錢。服藥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陰縮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鹽乘熱用絹裹,熨臍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白話文:

寒邪凝聚就會導致疝氣,血氣寒凝就會導致瘕阻,這就叫做疝氣,現在稱之為橫弦疝、豎弦疝,症狀會繞著肚臍周圍遊走疼痛,腹痛難忍,適合服用蟠蔥散,吞服茱萸內消丸,或是用鹽酒調和異功散。不論是哪種症狀,都可以服用生料五苓散,再添加炒蘹香半錢或一錢。如果服藥後沒有效果,疼痛厲害,而且一直攻刺不斷,陰部收縮,手腳冰冷,適合服用香附子,再用炒鹽乘熱用絹布包起來,熨貼肚臍下方。如果大小腸不通暢,可以服用五苓散加桂枝,再服用青木香丸。

初發,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並宜參蘇飲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覺痛,而見心疼者,宜以生韭搗取自然汁,和五苓散為丸,蘹香湯下。(《要訣》)(按:《易簡方》曰:疝氣初發,必先憎寒壯熱,甚者嘔逆噁心,每用參蘇飲云云。此戴氏所本。)

白話文:

剛發作時,可能會頭疼身熱,或憎惡寒冷、壯熱,這時都適合服用參蘇飲加上木香。如果有逆上攻擊心臟的情況,下部卻沒有疼痛感,反而出現心痛的症狀,這時適合使用生韭菜搗碎取汁,和五苓散混和成藥丸,用蘹香湯送服。(《要訣》)(註解:《易簡方》說:疝氣剛發作時,一定會先憎寒壯熱,嚴重的會嘔吐噁心,通常會使用參蘇飲之類的藥物。這是戴氏所根據的。)

初發,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重者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冷,脈沉急。必先以祛散寒邪,兼佐疏肝消疝之劑,使病氣伏而病易退也。若按以子和所立攻下之法,只恐病未除而先虛元氣,其不為傾敗者鮮矣,學者宜致思焉。(《統旨》)

白話文:

疾病初期,可能出現頭痛、身體發熱、或畏寒、發高燒,嚴重者可逆上攻心,出現疼痛、嘔吐,手足冰冷,脈搏沉緊而急促。必須先用祛散寒邪的藥物,同時輔以疏肝消疝的藥物,讓病邪潛伏下去,疾病就容易退去。如果按照「子和」所提出的攻下法,恐怕疾病還沒有消除,元氣就先虛弱了,不因此而垮掉的很少,學醫的人應該深思啊。(《統旨》)

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觸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畏寒,脈弦細,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無熱之類皆是也。熱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於陰分而為痛者,必有熱證熱脈,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或為脹為滿而煩熱喜冷者是也。又有腎本不虛,而肝經濕熱火旺,莖中作痛,筋急縮,或痛或癢或腫,或挺縱不收,白物如精,隨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龍膽瀉旺湯主之。濕疝多為重墜脹滿,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熱證參而治之。

白話文:

寒疝最能造成疼痛,大多是因接觸寒邪,或是吃了寒涼的食物所引起。凡是喜歡溫暖、怕寒冷,脈象弦細,鼻尖、手腳都很冷,大小便都沒有熱感的症狀,都是屬於寒疝。熱疝也能造成疼痛,凡是火邪聚集在陰部而造成的疼痛,一定會伴隨著發熱的症狀,如大便祕結、小便不通或發熱,或感到腹脹、胃口滿滿而且煩躁不安、喜歡冷涼的症狀,都是屬於熱疝。還有,如果不是因為腎虛,而是肝經濕熱火旺,導致陰莖疼痛、筋脈緊繃、疼痛、搔癢、腫脹,或勃起而不收縮,並且伴隨著白色的液體,像是精液,隨小便一起排出,這些症狀就是筋疝,宜用龍膽瀉旺湯治療。濕疝多半是以沉重、下垂、飽脹為主要症狀,不過也有疼痛的患者,宜以寒熱證狀參照治療。

有不痛而久墜不愈者,是即㿗疝之屬,單宜治濕理氣。疝病遇酒而發者,多因濕熱,當先去其濕。血結少腹間者,是為血疝,但察其非氣非食,小腹硬而有形,大便秘結而黑,小水利者,必血積、血疝之屬。疝遇色欲而發者,是必陰虛之屬。疝久者必多虛證,或以元氣本虛而偶患者亦有虛證,或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者亦有虛證,當以脈證辨之。凡治虛疝,當察其虛在陰分,或在陽分。

白話文:

有一些疝氣病患者,疼痛時間很長,但一直沒有痊癒。這類患者多屬於濕氣疝氣,治療時應以祛除濕氣和疏理氣機為主。如果疝氣患者遇到酒就會發作,多半是因為濕熱引起的,應先去除濕氣。如果血塊積聚在下腹部,稱為血疝。觀察患者的症狀,如果既不像氣疝,也不像食疝,小腹堅硬且有形狀,大便乾燥結成塊且發黑,小便通暢,則一定是血瘀或血疝。如果遇到色慾而發作的疝氣,則一定是陰虛所致。疝氣時間很長的患者,一定會有許多虛證。有些疝氣患者,本來元氣就虛弱,偶爾發作的就會有虛證,有些疝氣患者,不能做勞苦之活,稍微勞累就會發作,也會出現虛證。應根據脈搏和症狀來辨別。所有治療虛證疝氣的患者,都應觀察虛弱是屬於陰分還是陽分。

若虛中挾滯者,加以疏導之藥,如川楝、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屬,酌其宜而佐用之。(《景岳》)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中又有鬱結不通的情形,就要加上疏導氣滯的藥物,如川楝、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根據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來配合使用。(出自《景嶽全書》)

大抵疝之為證,受熱則緩縱不收,受寒則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累垂,虛者亦然。三者之間,分其孰多孰少而為施治。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往往有左丸偏脹而移於右丸者,亦有右丸偏脹而移於左丸者,皆是氣分之病。若積年痛發,不脹大而不能動移者,方是血分之病。

白話文:

疝氣大概會受這三者影響,接觸高溫後會緩解放鬆不收斂,接觸到低溫就會拉扯疼痛,接觸到濕涼就會腫脹累墜,身體虛弱的人也是如此。在三者之間要分清哪個多、哪個少,才能治療。在血分的人不會移動,在氣分的人會經常移動。常常有左邊的睾丸單獨腫大,而移到右邊的睾丸,也有右邊的睾丸單獨腫大,而移到左邊的睾丸,這些都是氣分的疾病。如果多年疼痛發作,不腫脹、不移動,這纔是血分的疾病。

屢發屢更其處者,當是厥陰風木為患。腫極而不甚痛者,當是太陰濕土為患。又上引者,宜用桂枝、吳萸、茴香等辛熱治之。下墜者。宜用川楝、黃柏、蒼朮、香附苦燥治之。又痛處熱而不欲人按者,濕熱也。痛處寒而喜人按摩者,寒積也。以此明辨,萬無差誤矣。(《醫通》)

白話文:

反復發作,並不斷變更發作部位的,應是厥陰風木致病。腫脹很重但疼痛不劇烈的,應是太陰濕土致病。如果是向上蔓延的,宜用桂枝、吳茱萸、茴香等辛熱之藥治療。如果是向下墜的,宜用川楝子、黃柏、蒼朮、香附等苦燥之藥治療。如果疼痛部位發熱而且不讓人按壓的,是濕熱證。如果疼痛部位發涼,並喜歡別人按摩的,是寒積證。根據這些症狀可以清楚地區分,決不會有差錯。(《醫通》)

七疝,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也。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病源論》)(按:又有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妒疝,五曰氣疝。而不說其證狀,仍不揭出。)

白話文:

七疝:七疝包括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

厥疝:厥逆心痛,足部發冷,飲食難以下嚥。

癥疝:腹部突然脹滿,心下疼痛,積氣如臂。

寒疝:吃了寒涼的食物後,腹脅和腹部疼痛。

氣疝:腹部時而脹滿,時而消減,疼痛。

盤疝:腹部臍旁疼痛。

胕疝:腹中臍下有積聚。

狼疝:小腹與陰部相連疼痛,大便困難。

以上七疝,都是由於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引起的。

暴心腹厥逆,不得氣息,痛達背膂,名曰屍疝。心下堅痛,不可手迫,名曰石疝。臍下堅痛,得寒冷食輒劇,名曰寒疝。脅下堅痛,大如手,痛時出見,若不痛不見,名曰盤疝。臍下結痛,女人月事不時,名曰血疝。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名曰脈疝。(《外臺》引文仲小器七疝丸主治。)

白話文:

  1. 暴心腹厥逆,不得氣息,痛達背膂,名曰屍疝。

突然心腹劇痛,呼吸困難,疼痛一直蔓延到背部,這種病症叫做屍疝。

  1. 心下堅痛,不可手迫,名曰石疝。

心窩以下疼痛僵硬,用手按壓加重,這種病症叫做石疝。

  1. 臍下堅痛,得寒冷食輒劇,名曰寒疝。

肚臍以下疼痛僵硬,吃了生冷的食物就更痛,這種病症叫做寒疝。

  1. 脅下堅痛,大如手,痛時出見,若不痛不見,名曰盤疝。

肋骨以下疼痛僵硬,疼痛處大如手掌,疼痛時能摸得到鼓包,不痛時鼓包消失,這種病症叫做盤疝。

  1. 臍下結痛,女人月事不時,名曰血疝。

肚臍以下疼痛結塊,女性月經不調,這種病症叫做血疝。

  1. 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名曰脈疝。

小腹脹滿,牽引膀胱疼痛劇烈,這種病症叫做脈疝。

疝氣病者,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景岳》)

白話文:

疝氣病的患者,凡是小腹睾丸腫脹疼痛,時作時止的,都是疝氣。但疝氣證候不只一種,如《內經》所說的「狐疝」,是因為它出入不固定。有的人說「㿗疝」,是因為它頑固腫脹而不仁。有「沖疝」,是因為它從小腹上衝而疼痛。有「厥疝」,是因為結氣在陰部而氣逆而形成疝氣。有「疝瘕」,是因為小腹冤熱而疼痛,排出白色的東西,又叫蠱。還有「六經風疝」,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說的。

七疝之名,《內經》已有沖疝、厥疝、狐疝、㿉疝、㿗疝、卒疝、疝瘕之別,而巢氏又立厥、癥、寒、氣、盤、胕、狼七名,子和又立寒、水、筋、血、氣、狐、㿗七症,皆與《內經》不同。巢氏怪而不經,已無足論。即子和之所謂水疝,亦即經之㿗疝,血疝即經之㿉疝,氣疝即經之厥疝,筋疝即經之疝瘕,子和特更立名目,以欺世盜名,雖為近代所宗,然學者當以《內經》為主也。

白話文:

七種疝氣的名稱,《內經》中已有是沖疝、厥疝、狐疝、㿉疝、㿗疝、卒疝、疝瘕之分,而巢氏又立厥、癥、寒、氣、盤、胕、狼七名,子和又立寒、水、筋、血、氣、狐、㿗七症,都與《內經》不同。巢氏的說法怪異且不合規矩,已經沒有什麼可討論的。即使是子和所謂的水疝,實際上就是經典中的㿗疝,血疝就是經典中的㿉疝,氣疝就是經典中的厥疝,筋疝就是經典中的疝瘕,子和只是另立名目,以欺騙世人偷盜名聲,儘管為近代所尊崇。但是,學者應該以《內經》為主。

(《病機匯論》)(按:子和七疝,大抵皆㿉之屬,且㿉、㿗同字非別證,沈氏此說未為當,姑存之。子和說見次門。)

白話文:

《病機匯論》:附註:子和七種疝氣,大體上都是指的瘀血內阻,而且瘀血、疝氣不是兩個不同的病證,沈金鰲的說法不正確,姑且保留下來,子和的說法見於下一條分類。

沖疝,疝者痛也,由陰氣積於內,寒氣不散,上衝於心,故使心痛,謂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錐刀所刺,或陰陰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皆其候也。(《病源論》)(按:心疝出《脈要精微論》,而此證即為《骨空論》沖疝,仍標以其稱。)

白話文:

沖疝:疝是疼痛的症狀,是因陰氣積聚在體內,寒氣不散,侵犯心臟所造成的,稱為心疝。疼痛的感覺有各種不同,有些像被錐刀刺的劇痛,有些是隱隱的鈍痛,有些會出現四肢逆冷,嘴脣和指甲呈現青紫色的症狀。(《病源論》)(註:心疝出自《脈要精微論》,而此症狀就是《骨空論》所說的沖疝,沿用其名稱)

沖疝者,氣上衝心下,二便不通,乃寒濕之邪,固結於內,鬱積為熱,加以客寒觸之而發,天台烏藥散,加鐵鏽水調服,甚則禹攻散加炮薑、枳實、青皮下之。沖疝歲久不除,漸成衝心疝氣,證與蠱脹無異,誤用攻伐,脹必轉劇,惟辛溫健運,庶為合宜,然亦取效良難,至於調理,尤宜詳慎。每見食填中脘,濁陰之氣上逆,頃刻告變,業嘗見之,此與衝心腳氣不殊也。

(《醫通》)

白話文:

沖疝:氣往上衝向心下,導致大、小便不通,這是因為寒濕邪氣固結在內,鬱積化熱,加上外感寒邪觸發而發病。治療上,可以用天台烏藥散,加鐵鏽水調服;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禹攻散,加炮薑、枳實、青皮導瀉。沖疝如果長久不除,逐漸演變成衝心疝氣,其症狀與蠱脹無異,如果誤用攻伐之法,脹氣必定更加劇烈,惟有辛溫健運之法纔是合適的,但也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至於調理,尤為重要,須詳慎觀察患者的病情。常看到因為飲食填塞中脘,導致濁陰之氣逆升,頃刻之間病情發生變化,我曾親眼見過,這與衝心腳氣無異。

疝久成積,諸臟腑受邪,初未能為積聚,邪氣留滯不去,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右脅下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胃脘間覆大如盤,羸瘦少氣,或灑淅寒熱,四肢不收,飲食不為肌膚,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滿嘔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積聚也。(《病源論》)

凡疝久則成積,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癥為瘕,作痛不已,或變痃癖,或發奔豚。(《證治匯補》)

白話文:

疝氣長期積聚,諸臟腑受到邪氣侵襲,一開始不能形成積聚,邪氣留滯不去,久而久之才形成積聚。這種病症,有的在左右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有的在臍上下,形狀像胳膊,有的覆在胃脘之間,形狀像大盤子,患者身體瘦弱,氣短,或者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四肢不能自由活動,飲食不能化為肌肉和皮膚的營養,或者像桃子和李子一樣一串串的,或者腹部脹滿,嘔吐泄瀉,遇寒則疼痛,因此稱之為寒疝積聚。

嘔吐,逆氣長噓,中脘停酸,燥悶擾擾,甚而至於嘔吐,最為惡候。何則?天一生水,腎實主之。宗筋聚於陰器,惟借陽明以養之。今脾土不濟,腎水上乘,必為酸汁,必為涎飲,荏苒逾時,遂成暴吐。醫家制劑之始,皆知腎經惡燥,如蒼朮、白朮、良薑之類,誠不敢發用耳。及其嘔吐大作,薑、術輩用之而不顧。若猶未也,則吳茱萸、蓽茇剛燥等劑又加多焉,雖附子亦用之而救急矣。病勢至此,脾土未強,腎水已為之涸,腎水既涸,脾土又為之焦,往往陰陽不升降,榮衛不流行,大小二便關隔澀閉,而腎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如此者大抵不救,臨病須當識證,預與病家言之。(《直指》)

白話文:

嘔吐、逆氣長噓、中脘停酸、燥悶擾擾,嚴重到嘔吐的程度,這是最壞的情況。為什麼呢?天一生地水,腎實主藏水。宗筋聚於陰器,只能藉助胃經來滋養。現在如果脾胃虛弱,腎水水液上乘,必然生出酸汁,必定是涎液飲物,日積月累就會變成吐血。醫家治療疾病之初,都知道腎經畏惡燥熱,因此像蒼朮、白朮、良薑之類的藥物,實在不敢使用。直到嘔吐嚴重時,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會使用薑、術這些藥物。如果還是不行,那麼吳茱萸、蓽茇等剛燥的藥物劑量又會加大,甚至使用附子來急救。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脾胃虛弱尚未補強,腎水已為之涸竭,腎水既然枯竭,脾土又被烤焦,往往導致陰陽不能升降,榮衛不能運行,大小便閉結不通,而腎汁、胃汁都從口中流出。這樣的病情大多難以救治。面對這種疾病,必須認識清楚證候,並提前告知病家。(《直指》)

久則遂成暴吐,甚則角弓反張,咬牙戰汗,冷汗流不止者,難治。(《入門》)(宜參後治不可以虛驟補條《微義》文。)

白話文:

長此以往就會變成突然嘔吐,嚴重的會出現角弓反張,咬緊牙關,戰慄出血,冷汗不止,這種情況下很難治癒。(入門) (應該參考後面的「治療不可以虛弱忽然給予補藥」條,來對照「微義」文。)

疫邪夾疝,戴麟郊曰:疫邪夾疝,其腎囊小腹引痛,全是疝證,當照辨氣色神脈舌苔法辨之,一有疫邪,不必治疝,但治疫而疝自消。若依常治疝法,用吳萸、桂、附、茴香諸燥品,輕者變為囊癰,重者變為呃逆噦逆,昏沉而莫救矣。(《瘟疫彙編》)

白話文:

疫邪夾雜疝氣,戴麟郊說:疫邪夾雜疝氣時,腎囊以及小腹疼痛,全部都是疝氣的徵兆,應該辨別病人的氣色、精神、脈搏、舌苔來診斷。若是夾雜了疫邪,就不用治療疝氣,只要治療疫邪,疝氣自然就會痊癒。如果依照一般治療疝氣的方法,使用吳茱萸、肉桂、附子、茴香等燥性藥物,輕則會變成膿腫,重則會變成呃逆、嘔吐、昏迷而不治。(《瘟疫彙編》)

婦人,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至若沖疝、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觀張子和曰云云(子和說出前疝屬肝說),此說誠非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婦人之疝,殊失之矣。(《景岳》)

白話文:

婦女,疝氣這種疾病,不只男性會有,女性也有。經書上說:腹中如有積氣、厥氣,這就叫做厥疝,女性也適用這個方法。又說:厥陰所謂的㿗疝,是指婦女的少腹腫脹。至於沖疝、疝瘕等疾病,也都男女都會得的疾病。但是隻有睪丸的疾病,是男性獨有的,其他疾病都應該仔細觀察。看看張子和說的話(子和說前疝屬於肝),這句話真的沒錯。但是現在的人只談男性的疝氣,卻完全不知道女性的疝氣,這真的是大錯特錯了。(《景嶽全書》)

戴人且謂婦人亦有疝氣,凡血涸不月,少腹有塊等症皆是,要不離乎肝經為病。蓋肝者藏血主筋,而其氣暴,且善攻衝也。(《金匱翼》)

白話文:

另外戴人還說,婦女也有疝氣,凡是月經不調,下腹有硬塊等症狀都是,一定離不開肝經有病。肝臟儲藏血液、主宰筋脈,其氣勢猛烈,善於衝犯其他臟腑。

治宜通宜溫,疝氣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溫不宜寒。通謂瀉其實,不瀉其虛;塞謂補其虛,不補其實。實者邪氣也,虛者正氣也。若正氣虛極,則先溫而後瀉;若邪氣盛極,則先瀉而後補。溫者必兼於氣,瀉者必兼於寒。寒則入於經而導其邪,溫則疏其氣,養其正也。(《奇效》)

白話文:

治療疝氣疼痛的方法是疏通且溫暖,疝氣作痛,宜疏通,不宜阻塞,宜溫熱,不宜寒冷。疏通是指瀉實,不瀉虛;阻塞是指補虛,不補實。實是指邪氣,虛是指正氣。如果正氣虛弱到極點,就先溫補,然後瀉實;如果邪氣盛到極點,就先瀉實,然後補虛。溫補必須兼顧氣,瀉實必須兼顧寒。寒則深入經絡,引導邪氣,溫則疏散氣機,養護正氣。

治不可以虛驟補,頃在徽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氣作,疼不可忍,醫者以剛劑與之,疼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臍下虛脹,心悶。予因候之,見其面赤黑,脈洪大。予曰:投熱藥太過,陰陽痞塞,氣不得通,為之奈何?宋尉尚手持四神丹數粒,云醫者謂痛不止,更服之。予曰:若服此定斃,後無悔。渠懇求治。予適有五苓散一兩許,分三服,易其名,用連須蔥一莖,茴香一撮,鹽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令接續三服,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臍下寬得睡,翌日診之,脈已平矣,續用硇砂丸與之,數日瘥。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用補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邪,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本事》)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不能一開始就盲目進補:最近在徽城的時候,歙縣縣尉宋荀甫,膀胱氣痛起來了,疼痛得難以忍受,醫生給他開了強力藥方,疼痛反而加劇,小便三天都解不出來了,肚臍以下虛胖,心裏鬱悶。我前去問診,見他的臉又紅又黑,脈搏又洪又大。我說:服用熱藥太多,陰陽阻塞,氣血無法流通,該怎麼辦呢?宋尉官還是手拿着幾粒四神丹,說醫生告訴他如果疼痛不止,就繼續服用。我說:你如果再吃這個藥,一定會死的,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他懇切地請求我治病。我恰好有一兩五苓散,分成三份讓他服用,並將藥名改了,還加了連須蔥一根、茴香少許、鹽一錢,水一碗半,煮到七分,讓他連續服用三劑藥。到半夜的時候,他小便如墨汁一般,排出了兩三升的尿,肚臍以下舒服得可以睡覺了。第二天去看他,脈搏已經平穩了,接着又用硇砂丸藥方治療他,幾天後就痊癒了。總的來說,這種疾病是由虛症引起的,不能在虛弱的時候盲目服用補藥。《黃帝內經》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一定虛弱。如果留而不去,則其疾病就會發展成實證。所以必須先清除積聚的邪氣,然後再進行補益。因此,很多藥方都會借用巴豆的藥性,大概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吧。

小腸氣、膀胱奔豚、疝氣等疾,皆因腎氣虛弱,膀胱久冷,風濕乘之,傷於腎經,氣滯不散,小腹刺痛,腎經偏吊,未可驟服補藥,先用疏導發散。(《和劑指南》)

白話文:

疝氣、膀胱奔豚、疝氣等疾病,都是因為腎氣虛弱,膀胱長期虛冷,風濕乘虛而入,損傷了腎經,氣滯不散,小腹刺痛,腎經偏向一側,不能急於服用補藥,應該先用疏肝理氣、發散風寒的藥物。

疝病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故當先瀉而後補也。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吐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矣,此欲不補可乎。但恐補之則無益,瀉之則正氣轉陷,幸而獲生者鮮矣。(《微義》)

白話文:

疝病雖然一開始是因虛弱而得,但一定是邪實迫痛而沒有消除,所以應該先瀉再補。嚴重虛弱的人迫痛,往上吐逆,往下遺精,這是邪實正虛到極點了,難道只能不補了嗎?但是擔心補了沒用,瀉了則正氣轉弱,幸運活下去的很少。(《微義》)

治不宜寒涼,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為寒,又不可必其為熱。但治初受之邪,必當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致留邪氣,則遺害非淺。及其久也,則有始終以寒者,有因寒鬱熱者,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但當察其形氣病氣,因病制方。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方可治以寒涼。如無熱證可據,而竟云大抵疝由濕熱,則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習俗之通弊,有不可不鑑也。(《景岳》)

白話文:

治療不宜使用寒涼之劑,治療這種病的方法,固然不能非用寒涼藥,也不能非用溫熱藥。但是治療初期所受的外邪,必定要以溫暖經絡、散寒、運行氣血、祛除濕氣為主,絕對不可以早用寒涼之藥,否則會導致外邪滯留,留下後遺危害不淺。到了很長時間以後,也有始終用寒涼之藥的,也有因為寒氣鬱結而產生熱證的,還有元陽受傷而虛脫日甚的,但應當根據病人的形體、氣色、疾病情況,根據病情制定處方。如果確實有熱證、熱脈,明顯地外現於表,纔可以治療以寒涼之藥。如果沒有熱證可憑據,卻武斷地說疝氣病大抵都是由濕熱引起的,那麼無病的人會因此而得病,有病的人會因此而加重病情。這是習俗中的通病,不可不引以為警惕。(《景嶽》)

治當兼用氣藥,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故治疝者,必於諸證之中,俱當兼用氣藥。(《景岳》)

白話文:

在治療疝氣時,必須同時使用氣藥。治療疝氣必須先治療氣,所以病名也叫做疝氣,這不是沒有道理的。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在陽的分支則有氣中的氣,在陰的分支則有血中的氣。凡是氣實的人必須破氣,氣虛的人必須補氣,所以治療疝氣的人,必須在各種證據中,同時使用氣藥。(《景嶽全書》)

溫散方法(兼滋補)溫法有二: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以補。子和論疝,多從勞內得之,然並不立補法。愚謂寒從外入者,其病多實;寒從內生者,其病多虛。設不能辨而概與散法,難免虛虛之咎矣。余採當歸羊肉等方,以補子和之未備,且遵仲景之舊法也。(《金匱翼》)

白話文:

溫散法(兼滋補)

溫法有兩種:外來的寒邪,要溫補兼散;內部生成的寒邪,要溫補並用。和子論疝氣,大多從勞累內傷得來,但是並沒有一定的補法。愚昧的我認為寒邪從外侵入的,其病多為實證;寒邪從內部生成的,其病多為虛證。假設不能辨別而概用散法,就難免有損虛的過錯了。我採集當歸羊肉等方劑,以補子和之不足,同時也是遵從仲景的舊法。(《金匱翼》)

疝因陰邪湊腎,寒氣上攻,小腹結塊,下墜睪丸,堅緊如石,得暖漸消,得寒愈脹,其氣併入前後腰臍各道筋中,上攻入胃,則大嘔大吐,戰慄畏寒,此下焦地氣上衝,宜以參、附、薑、桂大劑,非尋常鬱熱比也。(《匯補》)

白話文:

疝氣是因陰邪凝聚在腎臟,寒氣上衝,小腹結塊,睪丸下墜,堅硬如石,遇熱時逐漸消退,遇寒時更加腫脹,疝氣之氣併入前後腰臍各條筋脈中,上衝入胃,就會大嘔大吐,戰慄畏寒。這是下焦地氣上衝所致,宜以人參、附子、乾薑、肉桂等大劑量治療,並不是尋常的鬱熱之症可比擬的。(《匯補》)

《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

白話文:

《小品》中的解急蜀椒湯,用於治療寒疝氣,症狀是心痛如刺,繞臍帶腹部均疼痛,白汗直冒,快要死掉的情況。

蜀椒(二百枚汗),附子(一枚炮),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十二枚洗),大棗(二十枚),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 四川花椒(200粒,發汗用)

  • 附子(1枚,經過炮製)

  • 粳米(半升)

  • 薑(半兩)

  • 半夏(12枚,經過清洗)

  • 大棗(20枚)

  • 甘草(1兩,經過炙烤)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熱服一升。不瘥,更服一升。數用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肘後》、《古今錄驗》、《範汪方》無甘草,余同。(《外臺》)《聖惠》本方加桂心、生薑。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切片,加入七升水,煎煮到剩下三升,澄清後熱服一升。如果沒有療效,再服一升。多次服用,可治療心腹疼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疼痛等症狀。忌食豬羊肉、餳、海藻、菘菜。《肘後》、《古今錄驗》、《範汪方》中不包含甘草,其他藥材與本方相同。(《外臺》)《聖惠》本方加入桂心、生薑。

疝氣發作,當再於附子建中湯煎時,加蜜一箸頭許,名蜜附子湯。(《易簡》)(按:上文曰:建中湯,加附子三分,名附子建中湯。)

白話文:

治療疝氣發作時,可以在附子建中湯煮好的時候,加入一箸頭許的蜂蜜一同服用,稱之為蜜附子湯。(《易簡》)(註:上文說:建議湯劑中加入三分的附子,稱之為附子建中湯。)

治寒疝來去,每發絞痛方。牡蠣、甘草、桂各二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再服。(《肘後》)

白話文:

治療寒疝病來去不定,每次發作都會伴隨絞痛。取牡蠣、甘草、桂枝各二兩,加水五升,煎煮至剩下一升半,即可服用。(出自《肘後》)

半夏湯,治心脾痛,及小腸奔豚等痛患。

吳茱萸(去枝並目),半夏(湯洗切片),肉桂(去皮等分)

上㕮咀三錢重,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事證方後集》)

吳茱萸加附子湯。

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大棗(二枚),附子(二錢)

水煎涼服。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屈而不伸,尺內脈來沉遲者,此方主之。(《醫方考》)

白話文:

半夏湯用於治療心脾疼痛,以及小腸奔豚等疼痛病症。 吳茱萸(去除枝條和籽粒)、半夏(用湯洗淨切片)、肉桂(去皮,用量相等) 上述藥材各取三錢,加水一大碗半,加入生薑十片,一同煎煮至剩八分滿,去渣後趁熱服用。(出自《事證方後集》) 吳茱萸加附子湯。 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大棗(兩顆),附子(兩錢) 用水煎煮後放涼服用。適用於寒疝引起的腰痛,痛感牽引至睪丸,導致睪丸收縮無法伸展,若尺脈深按遲緩者,此方為主要治療方劑。(出自《醫方考》)

生料五積散,膀胱小腸氣痛,加茱萸半錢,鹽少許。(《易簡》)(《得效》更加茴香。)治醉飽後色欲不節,觸傷小腹,致成疝氣,其疝自小腹痛連腰胯下,心頭吊痛,額上汗出,依本方加玄胡索。(《濟世全書》)

白話文:

生料五積散,用於治療膀胱、小腸氣痛,再加入茱萸半錢,鹽少許。(《易簡方》)(《得效方》再加入茴香。)治療醉飽後色慾不節,觸傷小腹,導致疝氣,其疝氣症狀從小腹痛連腰胯下,心窩吊痛,額頭有汗,根據本方再加入玄胡索。(《濟世全書》)

羌活附子湯,治感寒表證悉具而寒厥疝痛者,宜與此表裡兼調。(《醫級》)(系羌活、附子、木香、茴香、乾薑加鹽煎,詳見《噦》門,宜考。)

白話文:

羌活附子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狀包括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等)和寒厥疝痛(即四肢冰冷、疼痛和疝氣疼痛)的人。這是一種表裡兼調的療法。(出自《醫級》)(羌活附子湯的組成包括羌活、附子、木香、茴香、乾薑,加鹽煎服,詳情請參閱《噦》門,請加以考證。)

沉香散,治寒疝,小腹堅滿,攻作不定,時發疼痛,腎虛受邪腫脹,及臟寒氣弱,臍常痛。

白話文:

沉香散:治療寒性疝氣,小腹堅硬腫脹,疼痛不定,時常發作疼痛,腎虛受邪氣引起的腫脹,以及臟腑寒氣衰弱,臍部經常疼痛。

沉香,附子(各一兩),川楝子(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至七分,空心服。(《雞峰》)

玄附湯,治七疝,心腹冷痛,腸鳴氣走,身寒自汗,大腑滑泄。

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木香(不見火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神應散,治諸疝,心腹絞痛不可忍。

玄胡索,胡椒(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酒半盞,水半盞,煎七分,食前溫服。(《三因》)

當歸四逆湯,治臍腹冷痛,相引腰胯而痛。(按:治驗曰:先灸中庭穴。)

白話文:

沈香、附子(各三十克),川楝子(四十五克)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點五克,用水約一百五十毫升,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顆,少許鹽,煎煮至剩下約百分之七十,空腹服用。(出自《雞峰普濟方》) 玄附湯,用於治療七種疝氣,心腹冷痛,腸鳴氣竄,身體寒冷自汗,大便滑洩。 玄胡索(炒制去皮),附子(炮製去皮臍各三十克),木香(不加熱處理十五克) 切碎,每次服用十二克,用水約一百五十毫升,加入生薑七片,煎煮至剩下約百分之七十,濾去殘渣後溫熱服用,不拘泥於特定時間。(出自《濟生方》) 神應散,用於治療各種疝氣,心腹絞痛難以忍受。 玄胡索,胡椒(等量) 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大約九克,用酒約五十毫升,水約五十毫升,煎煮至剩下約百分之七十,飯前溫熱服用。(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臍腹部冷痛,連帶腰部和胯部疼痛。(注:治療案例提到:先灸中庭穴。)

當歸尾(七分),附子(炮),官桂,茴香(炒),柴胡(各五分),芍藥(四分),茯苓,玄胡索,川楝子(各三分酒煮),澤瀉(二分)

白話文:

當歸尾(七分):用當歸的尾部,取七分。

附子(炮):用附子,經過炮製後使用,取五分。

官桂:用桂皮的正品,取五分。

茴香(炒):用茴香,經過炒製後使用,取五分。

柴胡:用柴胡,取五分。

芍藥:用芍藥,取四分。

茯苓:用茯苓,取三分。

玄胡索:用玄胡索,取三分。

川楝子(酒煮):用川楝子,用酒煮過後使用,取三分。

澤瀉:用澤瀉,取二分。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食前,數服而愈。(《寶鑑》按:方後曰:澤瀉鹹平,茯苓甘平,去膀胱中留垢。)

白話文:

將十種藥材研磨成粉,製作成一劑,使用兩個半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濾去藥渣後溫熱服用,空腹時在吃飯前服用,連續幾次就能痊癒。(《寶鑑》補充:澤瀉性平,茯苓味甘性平,去除膀胱中的積垢。)

沉香桂附丸,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方。(節錄)

白話文:

沉香桂附丸,可以驅除體內的寒氣,改善臟腑的虛寒問題,緩解心腹疼痛,治療七疝(疝氣的一種,疼痛劇烈,牽引至小腹,難以忍受,腰部屈曲不能伸直,用熱熨斗熨燙後疼痛稍有緩解)等症狀。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川烏(炮去皮臍切作小塊),乾薑(炮),良薑(炒),茴香(炒),官桂,吳茱萸(各一兩湯浸去苦)

白話文:

沉香、附子(以火烤去皮和肚臍)、川烏(以火烤去皮和肚臍,切成小塊)、乾薑(以火烤)、良薑(以火炒)、茴香(以火炒)、官桂、吳茱萸(各一兩,以熱水浸泡去除苦味)。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熱米飲湯送下,溫酒吞下亦得,空心食前,日二服。忌冷物。(《寶鑑》)

白話文:

將藥材製成粉末,加醋糊做成丸劑,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50 到 80 丸,用熱米湯送服,也可以用溫酒送服。在空腹飯前服用,每天服用兩次。服用期間忌吃冷的食物。(出自《寶鑑》)

治疝氣神方,其病甚至氣上衝,如有物築塞心臟欲死,手足冷者,二三服除根。

白話文:

治療疝氣的特效藥方,這種疾病嚴重時會導致氣體衝上胸腔,感覺好像有東西堵塞心臟,讓人有死亡的錯覺,手腳冰冷。服用此藥方兩三劑即可根除。

硫黃(不拘多少銚中熔化即投水中出毒研細),荔枝核(為末炒焦黃色),陳皮

白話文:

硫磺(不論多少,在小鍋中熔化後立即放入水中,取出有毒物質後研磨成細粉),荔枝核(研磨成末,炒焦至黃色),陳皮

上三味各等分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其痛立止。自已覺疼甚不能支持,略用六丸,再不可多也。(《醫學集成》)(參《正傳》錄)《醫統》名硫黃丸。《皆效方》名玉環笑來丹。(《本草綱目》引。)

奔豚丸。

白話文:

把上鏈三個藥等分搗成粉末,做成如梧桐籽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五丸,用酒送服,疼痛即可停止。如果感到疼痛嚴重,難以忍受,最多可服用六丸,不可再多服。(《醫學集成》)(參考《正傳》的記載)《醫統》將此藥命名為「硫黃丸」。《皆效方》將此藥命名為「玉環笑來丹」。(《本草綱目》引文)

川楝子(煨去肉一兩),茯苓,橘核(鹽酒炒各一兩五錢),肉桂(三錢),附子(炮),吳茱萸(湯泡七次各五錢),荔枝子(煨八錢),小茴香,木香(各七錢),

白話文:

  • 川楝子(烘焙後去除果肉,一兩)

  • 茯苓(一兩五錢)

  • 橘核(用鹽酒炒過,一兩五錢)

  • 肉桂(三錢)

  • 附子(經過炮製,五錢)

  • 吳茱萸(用湯泡過七次,五錢)

  • 荔枝子(烘焙過,八錢)

  • 小茴香(七錢)

  • 木香(七錢)

熬砂糖為丸,每服二錢,淡鹽湯下。若有熱者,去附桂。(《心悟》)(按:此本《眾妙方》回春丸,今去白朮、山楂、枳實,加川楝、桂、附、木香,以砂糖代煉蜜。又據彼方,每服二錢,服字恐丸字訛。)

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

白話文:

將砂糖熬成丸劑,每次服用二錢,用淡鹽湯送服。若有熱像的人,去掉附子和肉桂。(《心悟》)(註解:這劑方子本出自《眾妙方》的回春丸,現在去掉了白朮、山楂、枳實,加上了川楝、桂皮、附子、木香,並用砂糖代替煉蜜。根據那個方子,每次服用二錢,服字恐怕是丸字訛誤。)

當歸(二三錢),枸杞(三錢),茯苓(二錢),小茴香(二錢),肉桂(一二錢),烏藥(二錢),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甚者,加吳茱萸、乾薑。再甚者,加附子。(《景岳》)

白話文:

當歸:二到三錢

枸杞:三錢

茯苓:二錢

小茴香:二錢

肉桂:一到二錢

烏藥:二錢

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八味丸,治勞疝,房勞傷精,損氣氣陷,但天寒時舉作多而且甚,天暖舉作少而且輕,本方加川楝肉、巴戟天,以鹿角膠為丸。(《醫經會元》)

胡桃散,治小腸氣。

白話文:

八味丸,治療勞累引起的疝氣,房事過度傷精,損傷氣血,導致氣血虧虛,遇上天氣寒冷時會發作頻繁且嚴重,天氣溫暖時發作次數減少且症狀較輕。因此,在本方中加入川楝肉、巴戟天,並以鹿角膠製成丸劑。(出自《醫經會元》)

胡桃肉(湯浸去皮),破故紙(炒),大棗(煮去皮核)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楊氏》)

白話文:

胡桃肉(用湯浸泡去皮),破故紙(炒至焦黃),大棗(煮熟去皮核)

養正丹,治奔豚氣痛,嘔吐身冷,調氣散下。(《直指》)

白話文:

養正丹,治療氣逆上衝、氣痛、嘔吐、身體發冷,調氣散瘀血。(《直指》)

通氣方法,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之聚散也,故曰治疝必先治氣。(《金匱翼》)

治育腸氣,小腹連陰疼痛,蘹香散方。

白話文:

通氣的方法,氣聚集就會阻塞,氣散開就會暢通,這是疼痛發作的原因,是由於氣的聚散造成的,所以說治療疝氣必須先調理氣。 治療腸氣,小腹連同陰部疼痛,使用蘹香散的處方。

蘹香子(一兩),苦楝子(一兩炒微黃),檳榔(一兩),木香(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藁本(一兩),苦楝子(一兩,炒成微黃),檳榔(一兩),木香(半兩),青橘皮(半兩,浸入水中去除白色果瓤,然後烘烤)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和滓不計時候熱服。(《聖惠》)《楊氏》茴香散,於本方去檳榔,加京三稜、蓬莪朮、甘草、當歸。

治育腸氣疼痛,宜服沉香散方。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物搗碎,研成細末,每次服二錢,用水一中盞,放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連藥渣一起服下,不必計較時間,趁熱服用。(《聖惠》)《楊氏》茴香散,在原方中去檳榔,加入京三稜、蓬莪朮、甘草、當歸。

沉香(半兩),胡蘆巴(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檳榔(三分),木香(三分),桂心(半兩),蘹香子(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

白話文:

沉香(半兩):具有行氣、止痛、溫中、補腎的功效。

胡蘆巴(半兩):具有健脾、益氣、補腎的功效。

肉豆蔻(半兩去殼):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檳榔(三分):具有殺蟲、行氣、止痛的功效。

木香(三分):具有行氣、止痛、溫中、補腎的功效。

桂心(半兩):具有溫中、補陽、活血、散寒的功效。

蘹香子(半兩):具有行氣、止痛、溫中、補腎的功效。

聚香飲子,治七情所傷,遂成七疝,心腹脹痛,引腰脅連背,不可俛仰。

白話文:

聚香飲劑,用於治療七情所傷,導致產生的七疝,症狀表現為心腹脹痛,疼痛感會延伸至腰脅、背部,無法彎腰或仰頭。

檀香,木香,乳香,沉香,丁香(並不見火),藿香葉(各一兩),玄胡索(炒去皮),片子薑黃(洗),川烏(炮去皮尖),桔梗(去蘆銼炒),桂心(不見火),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檀香、木香、乳香、沉香、丁香(不必用火)、藿香葉(各一兩)玄胡索(炒去皮),片狀薑黃(洗淨),川烏(炮去皮尖),桔梗(去蘆根,切片炒),桂心(不必用火),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按:此《和劑》勻氣散變方。)

金鈴散,治疝氣腹痛,投諸藥後,愈而復作。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 4 錢,加水 1.5 杯,加上 7 片生薑和一個紅棗,煎煮至剩七分時,就去掉藥渣,趁溫熱的時候服用,不限時間。(出自《濟生》一書)(備註:這道藥方是《和劑局方》所載的「勻氣散」的改良方。

金鈴子肉(六錢),三稜(炮銼),莪朮(醋煮銼),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二錢半),赤茯苓(去皮),茴香(各半兩),南木香(二錢),甘草(四錢炙),檳榔,枳殼,鉤藤(和鉤各三錢)

白話文:

金鈴子肉(六錢):金鈴子果實的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三稜(炮銼):三稜根莖,經過炮製、銼碎後使用。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

莪朮(醋煮銼):莪朮根莖,經過醋煮後銼碎使用。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青皮(去白):青皮,去除白色的部分後使用。具有理氣疏肝、健脾消食的功效。

陳皮(去白各二錢半):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後使用。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赤茯苓(去皮):赤茯苓,去除外皮後使用。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茴香(各半兩):茴香果實,各半兩。具有理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

南木香(二錢):南木香,二錢。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

甘草(四錢炙):甘草,四錢,經過炙制後使用。具有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檳榔:檳榔果實,具有殺蟲、行氣的功效。

枳殼: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消積導滯的功效。

鉤藤(和鉤各三錢):鉤藤,和鉤各三錢。具有平肝息風、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除木香、檳榔不過火,餘十味銼焙,仍同木香、檳榔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仍用炒茴香煎無灰酒,空心調服。不飲酒者,煎炒茴香湯調下。(《活幼心書》)

立效散,食積者用。

白話文:

除了木香、檳榔不要炒到過火,另外十味藥材曬乾後磨成粉末,再和木香、檳榔一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的量,還是用炒過的茴香煮無灰酒,空腹時服用。不喝酒的人,可以使用炒過的茴香湯來服用。

青皮(一錢二分醋炒),小茴香(鹽水炒一錢),山楂(一錢五分醋炒),枳實(麩炒),蒼朮(米泔浸一宿炒),香附,吳茱萸,山梔(炒黑),川楝肉(各一錢)

白話文:

  • 青皮(炒 1 錢 2 分,用醋炒)

  • 小茴香(炒 1 錢,用鹽水炒)

  • 山楂(炒 1 錢 5 分,用醋炒)

  • 枳實(炒,用麩炒)

  • 蒼朮(浸泡一晚,用米泔水浸泡,然後炒)

  • 香附(1 錢)

  • 吳茱萸(1 錢)

  • 山梔(炒黑,1 錢)

  • 川楝肉(1 錢)

水二鍾,薑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統旨》)又川楝散,治諸疝定痛如神,於本方去枳實,加橘核、玄胡索。

烏苓通氣湯,治一切疝氣,無問遠近、寒熱、風濕、寒氣。

白話文:

水二碗、生薑三片,煎煮到出汁的八成滿,在飯前服用。(出自《統旨》)另外川楝散,治療各種疝氣,止痛效果神奇,在原有藥方去掉枳實,加上橘核和玄胡索。

烏藥,當歸,芍藥,糖球,香附,陳皮(各一錢),茯苓,白朮,檳榔,玄胡,澤瀉(各五分),木香,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烏藥、當歸、芍藥、糖球、香附、陳皮(各一錢)

茯苓、白朮、檳榔、玄胡、澤瀉(各五分)

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劑,薑三片,水煎服。如惡寒脈沉細,加吳茱萸。(《回春》)(按:此方本出《入門》,名烏附通氣湯,有豬苓,無檳榔、玄胡,曰痛甚,加檳榔、玄胡索。)

白話文:

把上面這些藥放一起,用三片生薑,加水煎服。如果病人感到惡寒,脈象沉細,就再加一些吳茱萸。(《回春》)(註解:這個方劑本出於《入門》,名字叫“烏附通氣湯”,裡面有豬苓,沒有檳榔和玄胡索。如果病人說痛得太厲害,就再加些檳榔和玄胡索。)

和血諸方,治小腸氣,斷弓弦方。

五靈脂,蒲黃(等分)

白話文:

和血的各個方劑,用於治療小腸氣,以及斷弓弦的方子。 使用五靈脂和蒲黃(兩者份量相等)。

上二物,先用釅醋一合,熬藥成膏,以水一小盞,煎至六七分,熱呷,此又名失笑散,療婦人血氣尤驗。(《蘇沈》)《直指》加玄胡索,各等分。

牡丹丸,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及治婦人月病,血刺疼痛。

白話文:

將烏賊骨和龍骨先用一合濃醋熬成膏,然後加一小杯水煎至六七分熟,熱著喝,這也叫失笑散,對於治療婦女血氣的療效尤其顯著。(《蘇沈良方》)《直指方》中添加了玄胡索,各種成分等量。

川烏頭(炮令焦黑去皮尖),牡丹皮(四兩),桂心(五兩),桃仁(炒去皮尖五兩別研)

白話文:

川烏頭(炮至焦黑,去除外皮和尖端),牡丹皮(四兩),桂心(五兩),桃仁(炒熟後去除外皮和尖端,另行研磨成粉)

上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婦人醋湯下。(《三因》)(按:此牡丹五等散變方,彼見《㿉病》中。)

桃仁當歸湯,瘀血者。

白話文:

最後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上蜂蜜做成藥丸,每顆藥丸的大小約為梧桐子(約 0.4 公分)的大小。每次服用 50 顆藥丸,用溫酒送服;女性患者可以用醋湯送服。(出自《三因方》) (備註:這是牡丹五等散的變方,詳細內容請參閱《瘡症論》)。

桃仁(去皮尖二錢),當歸尾(酒洗),玄胡索(各一錢半),川芎,生地黃,赤芍藥(炒),吳茱萸,青皮(醋炒各一錢),牡丹皮(八分)

水二鍾,薑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統旨》)

白話文:

取桃仁去皮尖兩錢、當歸尾(用酒洗淨)、玄胡索、川芎、生地黃、赤芍(炒)、吳茱萸、青皮(醋炒)各一錢,牡丹皮八分,加水兩鍾、薑三片,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寒熱兼行方法,疝氣有寒束於外,鬱熱在內,攻刺急痛者,法必寒熱兼行,如倉卒散之類,丹溪云用之無有不效,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山梔仁治內郁之熱也。(《金匱翼》)(按:丹溪說出《格致餘論》。)

白話文:

寒熱兼行療法

疝氣有外寒束縛,內有鬱熱,攻刺急痛者,必須寒熱同治,如倉卒散之類,丹溪說用之無有不效。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山梔仁治內鬱之熱也。(《金匱翼》)(按:丹溪說出於《格致餘論》。)

柴胡桂枝,治腎氣冷熱不調證。(《直指》)

治小腸氣,倉卒散。

山梔子(四十九枚燒半過),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柴胡和桂枝,用於治療腎氣冷熱不調的症狀。(出自《直指》) 治療小腸氣急症,使用以下配方: 山梔子(四十九顆,燒至一半),附子(一顆,炮製)。

上每服二錢,酒一小盞,煎至七分(館本八分),入鹽一捻,溫服。脾腎氣攣急,極痛不可屈伸,腹中冷,重如石,痛不可忍,白汗如瀉,手足冰冷,久不瘥,臥欲死者,服此藥一劑,忽如失去,甚者兩服瘥。予自得效,亦屢以治人皆驗。(蘇沈)(按:又治胸痹,梔子湯,亦此二味,宜參。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材兩錢,用一小杯酒煎煮至七分(館本為八分),加入少許鹽,溫熱服用。如果脾腎氣虛導致身體蜷縮疼痛,無法伸展,肚子冰冷沉重如石,痛不欲生,伴隨出冷汗,手腳冰冷,久治不愈,甚至想臥床等死,服用此藥一劑,病痛便會突然消失,嚴重者兩劑即可痊癒。我自己親身試用過,效果很好,也多次用此藥治療他人,都驗證了其有效性。(蘇沈)(註:此藥也可治療胸痺,與梔子湯的配方類似,可互相參照。)

)《宣明論》蒺藜湯,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嗜欲勞痛,不可忍之,於本方加蒺藜,水煎服。

玄胡索苦楝湯,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

白話文:

(《宣明論》):蒺藜湯,治療陰疝症,隱痛而牽引至小腹疼痛,諸厥疝就是指陰疝,淫亂、勞累、疼痛,不可忍受,在原來的方劑中添加蒺藜,用煎煮的湯服用。

肉桂(三分),附子(三分),熟地黃(一錢),甘草梢(炙半錢),苦楝子,玄胡索(各二分),黃柏(一分為引用)

白話文:

  • 肉桂(三分):辛溫,補火助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 附子(三分):辛甘大熱,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溫腎壯陽。

  • 熟地黃(一錢):甘溫,滋陰補血,生津止渴,益精填髓。

  • 甘草梢(炙半錢):甘平,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苦楝子(二分):苦寒,清熱燥濕,涼肝明目,殺蟲止癢。

  • 玄胡索(二分):苦寒,清熱燥濕,涼血止痛,解毒消腫。

  • 黃柏(一分為引用):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瀉。

上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試效方》)(按:此本出《婦人》門,今從《綱目》拈於斯。)

十味蒼柏散,治疝作痛。

白話文:

把藥材裝一帖,加入四碗水,煎到僅剩一碗,稍微加熱後服用,飯前服用。(《試效方》)(註:此藥方原出《婦人》篇,現從《綱目》中摘錄於此。)

蒼朮(鹽炒),香附(鹽炒),黃柏(酒炒為君),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茴香(佐),附子(鹽炒),甘草(為使)

上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矣。(《丹溪》)(按原無方名,今從《入門》標之。)

白話文:

蒼朮(用鹽炒過),香附(用鹽炒過),黃柏(用酒炒過,為君藥),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藥),茴香(為佐藥),附子(用鹽炒過),甘草(為使藥)

蕩實急治方法,文仲療卒得諸疝,少腹及陰中相引絞痛,白汗出欲死。(原此有沙參搗篩酒服方,不錄。)若不瘥,服諸利丸下之,走馬湯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陰疝。

(《外臺》)

白話文:

  • 《蕩實急治方法》

文仲用治疝氣的急救方法,病人突然得疝氣,小腹和下陰互相牽引絞痛,冷汗直冒,幾乎要死。(原本有沙參搗篩,用酒送服的方子,這裡不寫了。)如果沒有痊癒,就服用諸利丸來通便,走馬湯也是不錯的選擇。這種疝氣叫做寒疝,又叫陰疝。

赤岸朱同道,年四十歲,八月望,雨後得涼,半夜後腹痛甚,汗如雨,兩腳蹈破壁,痛在少腹,手不可近,六脈弦而細實,重取如循刀刃責責然。問之,云六月大熱時,於深潭浴水,病或起於此。與大承氣湯,大便微利,痛遂頓止。至次日酉時,其痛復作,痛在小腹,堅硬手不可近。

白話文:

赤岸有個姓朱的病人,四十歲,在八月十五日那天的深夜半夜裡,雨後得涼(享受涼爽),突然腹痛加劇,像汗水般落下,兩隻腳把牀單穿破。疼痛在小腹,倘若用手碰觸,朱先生會立刻大喊疼痛,六脈弦而細實,按壓時就像刀刃般疼痛。朱先生表示,他在六月酷熱時,在深潭裡洗澡,病痛可能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我給朱先生開了大承氣湯,(朱先生)大便微微通暢,疼痛便立刻停止。到了隔日的酉時(下午五至七點),疼痛又復發了,疼痛在小腹,堅硬得讓人難以觸碰。

又與大承氣加桂兩服,研桃仁同煎,大便下紫黑血升余而痛頓止。至次日酉時,痛復作如初,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與大承氣湯加附子兩帖,研桃仁同煎,下大便五行,得黑紫血如破絮者二升許,痛遂頓止,一夜得睡。次日酉時,痛復如初,詢知小腹和軟,痛在臍腹間下,脈亦和,似若無病,但呻吟如舊。

白話文:

又用大承氣湯加上肉桂,兩劑一起研磨桃仁共煎煮,大便排出帶有紫黑色的血超過一公升,疼痛馬上就停止了。到隔天的下午6點左右,疼痛又像原先一樣發作,脈象雖然稍稍減少,但疼痛的嚴重程度還是存在。再給予大承氣湯加上附子,兩劑共煎,研磨桃仁一起煮,排出了五次大便,排出了兩公升左右像破布般的黑色紫色血塊,之後疼痛馬上停止,晚上睡一晚好覺。隔天,下午6點左右,疼痛又像原先一樣發作,詢問得知小腹柔軟,疼痛位於肚臍和小腹中間的下方,脈象也平和,看起來好像沒病,但仍然呻吟如舊。

詢知乃食蘿蔔菜苗羹兩頓,與奔豚一帖而愈。(《綱目》引《丹溪》)(按:汪石山有奔豚氣加桃仁按,其意相似,仍不錄。)

白話文:

得知患者吃了兩頓蘿蔔菜苗湯,服用了一帖「奔豚」藥方就痊癒。(《綱目》引用《丹溪》)(注:汪石山有「奔豚氣加桃仁」按語,其意思相似,但這裡不記錄。)

愚謂子和七疝之治,雖各有不同,然無非用下,則不能無偏。故劉宗厚徐用誠,皆疑而議之,亦謂其太過耳,非謂盡不可用也。再觀丹溪之法,則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余因考子和治案,如治蔡參軍,因坐濕地,疝痛不堪,用導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瘧渴過飲漿水,病疝,醫進薑附,為燥熱所壅,以致陰囊重墜,大如升斗,乃先以導水丸,後用豬膚散,大下之而愈。

白話文:

我認爲孫思邈和張介賓對於七疝的治療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離不開瀉下之法,因此難免有偏頗之處。所以劉宗厚、徐用誠都對此提出質疑和討論,認爲孫思邈和張介賓的方法過於偏激,但並不是說完全不可使用。

再看丹溪的方法,則認爲治療疝氣不宜瀉下,這與孫思邈和張介賓的觀點截然相反。我仔細研究了孫思邈的治療案例,比如治療蔡參軍,由於坐在潮溼的地上,導致疝痛難忍,孫思邈使用導水丸瀉下之法,使病情得以痊癒。又治療另一人,由於瘧疾口渴過量飲用漿水,導致疝氣發作,醫生使用薑附等溫燥之藥,反而導致陰囊腫大墜落,大如升斗,最後孫思邈先用導水丸,後用豬膚散,大力瀉下,使病情得以痊癒。

又治一人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石投水,遂以導水丸,次以通經散,大下之而愈。若此類者,豈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如或為邪熱所閉,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則如導水丸、三花神祐丸、禹功散之類,皆所當用。蓋邪盛而急,勢不可當,又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則不得不攻。

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廢者,是不可不察也。(《景岳》)導水丸。

白話文:

又曾經治療一位病人患有急性疝病,患處呈現赤色腫脹且疼痛劇烈,數日以來症狀一直沒有改善,各種藥物治療都像石頭投入水中一般沒有效果。於是使用導水丸,接著再使用通經散,大劑量使用後,病情才得以好轉。像這種情況,難道都不能使用瀉下法的治療嗎?因此,應該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以及病情緩急來酌情考慮。如果因邪熱閉塞所導致,或是年輕人突然發病,或因腫脹堅硬且疼痛劇烈者,則可以使用導水丸、三花神佑丸、禹功散等藥物。因為邪氣盛而急迫,勢不可擋,並且不是行氣利水等藥劑所能及的,則不得不使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另取頭末用)

白話文:

大黃:兩錢。

黃芩:兩錢。

滑石:四錢。

黑牽牛:四錢(另取頭尾使用)。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三法六門》)

白話文:

搗碎成細末,滴入水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 50 粒,或增加到 100 粒,睡覺前用溫水送服。(《三法六門》)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同上)

通經散。

陳皮(去白),當歸(各一兩),甘遂(以麵包,不令透水,煮百餘翻)

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面焙乾。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同上)

蕩實緩治諸方,治小腸氣,下元閉塞不通,川楝散。

川楝子(一兩和皮破為四片),巴豆(一兩並殼搗令碎)

白話文:

禹功散。 黑牽牛頭粉(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可加入木香(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生薑自然流出的汁液調和一到二錢,在睡前服用。 陳皮(去白),當歸(各一兩),甘遂(用麵包住,不讓水透進去,煮上百餘次) 取出後,放入冷水中浸泡,去掉麵團,然後烘乾。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和,在睡前服用。 蕩實緩治諸方,治療小腸氣,下元閉塞不通,川楝散。 川楝子(一兩,連皮切為四片),巴豆(一兩,帶殼搗碎)。

上同和勻,入銚內炒令紫色,取出去巴豆,只取川楝子淨刷為末,每服一錢,先炒茴香令香,秤一錢,用酒一盞沖,更煎三五沸去滓,調川楝子末,連進二服,得下泄立瘥。此方同治遠年內外臁瘡方,於建安軍人吳美得之。(蘇沈)(宜考前「治不可以虛驟補」條。)《經驗方》治丈夫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捶微破,麩二升。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混合均勻,放入容器內炒成紫色,取出去除巴豆,只取川楝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重的川楝子,先將茴香炒香,秤取一錢,用一杯酒沖泡,再煎煮三、五個沸騰後,去除雜質,調入川楝子末,連續服用兩次,就能使泄瀉立即痊癒。這個藥方是治療多年內外瘡疤的良方,是我從建安軍人吳美那裡得到的。

《經驗方》中記載的治療丈夫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的藥方:金鈴子一百個,用溫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巴豆二百個,稍微捶打至破裂;麩皮二升。

同於銅鐺內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並得。其麩、巴豆不用也。(《本草》)(《本事續集》名金蓮散,曰:古今一切名方,無如此方奇特有效。)《聖濟》治小腸受邪,控睪上而不下,疼痛,楝實散,於本方加甘草、青鹽。

白話文:

將銅鐺放在火上炒,炒到金鈴子呈現赤紅色的熟透程度即可,然後將其放涼取出,去掉果核並把它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無論何時都可以用熱酒或醋湯調服。剩下的麩皮和巴豆則不需要使用。(《本草》) (《本事續集》將本方命名為金蓮散,並說:古今一切名方,沒有哪個方子像這個方子一樣,奇特而有效。) 《聖濟》用來治療小腸受到邪氣侵犯,睾丸捲縮向上卻無法下降,疼痛的症狀,稱為楝實散,在原方中加入甘草、青鹽。

《幼幼》趙氏家傳,治大人小兒諸疝偏氣方,於本方加丁香、青橘皮。《直指》金鈴散,治膀胱小腸氣,外腎腫痛,於本方加木香(用舶上茴香)、連根蔥白煎。《葉氏》金鈴子丸,治膀胱小腸腎經疝氣攻作,臍腹撮痛不可忍者,於本方加破故紙、胡盧巴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細嚼炒胡桃仁三個,熱蔥鹽酒送下。《示兒仙方》借性丸,於本方去茴香,金鈴子末為丸,每服十丸,服以得利下不妨。

白話文:

《幼幼》趙氏家族流傳的治療成人和兒童各種疝氣偏方,在原有方劑的基礎上加入丁香和青橘皮。《直指》金鈴散,治療膀胱小腸氣、外腎腫痛,在原有方劑的基礎上加入木香(用舶上茴香)和連根蔥白煎煮。《葉氏》金鈴子丸,治療膀胱小腸腎經疝氣發作,臍腹疼痛劇烈難忍,在原有方劑的基礎上加入破故紙、胡盧巴研成細末,用麵糊製成丸劑,如梧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細嚼炒胡桃仁三個,用熱蔥鹽酒送服。《示兒仙方》借性丸,在原有方劑中去除茴香,用金鈴子末製成丸劑,每次服用十丸,服用後大便通暢即可停服。

(金鈴子巴豆各四十九個)

天台烏藥散,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白話文:

金鈴子和巴豆各四十九顆。 天台烏藥散,用於治療小腸疝氣,可以緩解牽引到肚臍和腹部的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良薑(炒),青皮(去白五錢),檳榔(銼二個),川楝(十個),巴豆(十四個,微打破,同川楝實用麩炒,候麩黑色,去麩、巴不用,只用川楝。)

白話文:

烏藥、木香、茴香(炒過)、良薑(炒過)、青皮(去掉白色的皮,五錢)、檳榔(切成碎末,兩個)、川楝(十個)、巴豆(十四個,略微搗碎,和川楝一起用麵粉炒,炒到麵粉變黑,去掉麵粉和巴豆,只用川楝。)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痛甚者,炒生薑熱酒調下亦得。(《寶鑑》)(《按:此方系《聖惠》蘹香散,合《本事》金蓮散,加烏藥、良薑者。)

麝香丸,治心腹冷疼,男子小腸氣。

白話文:

把藥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調服。疼痛劇烈的人,也可把生薑炒熱後,用熱酒調服。(《寶鑑》)

(注:這個方劑是《聖惠》中的蘹香散,結合《本事》中的金蓮散,再加入烏藥和良薑。)

麝香(一錢別研),胡椒(一兩),木香,巴豆(四錢去皮心研),全蠍(四錢去毒微炒)

白話文:

麝香(一錢,另研缽研磨),胡椒(一兩),木香,巴豆(四錢,去皮心研磨),全蠍(四錢,去毒並略微炒一下)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心腹痛,煨薑湯下。小腸氣,腹脅攻痛,茴香湯下。(《楊氏》)《尊生書》曰:此方無麝香,即神保丸,凡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神保丸見《脅痛》)

金鈴丸,治小腸氣,一服立愈。

白話文:

上述的藥劑屬於小方劑,將藥材浸泡在湯中,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若是心腹疼痛,則將藥丸用薑湯煨熱後服用。若是小腸氣,或是腹部和脅肋部位疼痛,則用茴香湯送服藥丸。(出自《楊氏》)《尊生書》中記載:這個方劑中不含有麝香,就是神保丸,凡是膀胱氣和脅下疼痛,都是很難治療的,使用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這些疾病。(神保丸的詳細介紹可以在《脅痛》中找到)

牽牛子(炒),青皮(去白),良薑(各等分),川楝子,舶上,茴香(各半兩),玄胡索(四兩)

白話文:

牽牛子(炒過),青皮(去掉白色部分),良薑(各取等量),川楝子、舶上、茴香(各取半兩),玄胡索(取四兩)。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燒綿為灰浸酒下,不計時候。(別本《中藏經》)《神效名方》蕩疝丹,於本方去良薑、玄胡索,加破故紙、陳皮、廣朮、木香,用好酒打麵糊為丸。《本事續集》立效散,於本方去良薑、玄胡素,加川芎、桃仁為細末,每服二錢,無灰酒一盞,煎至八分盞,溫服。

白話文:

上等的小米,生薑榨取汁液煮麵糊丸,丸子做成梧桐子那麼大,硃砂為外衣,每次服三十丸,燒棉為灰浸酒服用,不限時間。(另一版本《中藏經》)《神效名方》蕩疝丹,在原本的方劑中除去良薑、玄胡索,加入破故紙、陳皮、廣朮、木香,用好酒打麵糊做成丸子。《本事續集》立效散,在原本的方劑中除去良薑、玄胡索,加入川芎、桃仁研磨成細末,每次服二錢,無灰酒一茶杯,煎煮至八分滿,溫熱服用。

《楊氏》橘核散,治寒濕腰痛,小腸氣,壯筋骨,暖下元,於本方去青皮、良薑,加五靈脂、破故紙、庵䕡草、橘核、棠球子,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楊氏的橘核散,可用來治療寒濕腰痛、小腸氣、壯筋骨、暖下元。在原來的藥方中去掉青皮和良薑,加入五靈脂、破故紙、庵䕡草、橘核、棠球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熱酒調服,不拘何時服用。

氣寶丸,治一切氣滯,心胸痞滿,及酒食所傷,脾胃積滯,膀胱疝氣,攻注腰腳。

白話文:

氣寶丸:

用於治療一切因氣滯引起的症狀,包括胸悶、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膀胱疝氣以及腰痛腿痛。

茴香(炒秤二兩),陳橘紅(一兩),木香(一分),黑牽牛(四兩,以吳茱萸二兩慢火同炒,候茱萸焦取出,不用茱萸,只用牽牛頭末一兩。)

白話文:

茴香(炒秤二兩),陳橘紅(一兩),木香(一分),黑牽牛(四兩,與吳茱萸二兩以小火慢炒,至吳茱萸焦黑後取出,不要吳茱萸,只取黑牽牛末一兩。)

上件為細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湯下,更看虛實加減,食前服。小腸氣痛,鹽湯下。(《楊氏》)

復元通氣散,治小腸氣,腎癰便毒,腰疼氣刺,腿膝生瘡。

白話文:

將前面提到的藥材末拌勻後,加入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種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生薑湯送下,並根據體質虛實不同酌情加減劑量,飯前服用。小腸氣痛,用鹽湯送服。(《楊氏家藏方》)

玄胡索(擦去皮),陳皮(去白),白牽牛(炒取末),甘草(炙各一兩),南木香(不見火一兩半),茴香(舶上者炒),穿山甲(銼蛤粉炒去粉各二兩)

白話文:

玄胡索(刮掉外皮),陳皮(去掉白色),白牽牛(炒後取粉末),甘草(炙一兩),南木香(不經火一兩半),茴香(進口後炒過),穿山甲(切碎後與蛤粉一起炒,炒掉粉末後各取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熱酒調,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飲酒人,煎南木香湯調下。(《和劑》)

治育腸氣發歇,疼痛不可忍方。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吃一大錢的量,熱酒調和,病在胸、腹以上者,飯後吃。病在下者,飯前吃。不飲酒的人,煮南木香湯送服。(《和劑》)

硇砂(二兩,研為末,以醋煎調,塗於多年銅杓子面上,用新盆蓋七日,刮取綠細研。),檳榔(一兩),木香(一兩),沒藥(半兩),蘹香子(一兩)

白話文:

硇砂(兩兩研成細末,以醋煎調,塗在多年銅勺面上,用新盆蓋七天,刮取綠色細末再研。)檳榔(一兩)、木香(一兩)、沒藥(半兩)、蘹香子(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硇砂研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生薑酒下七丸。(《聖惠》)

又方

白話文:

把上述的藥材搗碎,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研磨好的硃砂,將它們均勻混合。然後用糯米飯和藥粉搓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如綠豆一般。服用時不計時間,用生薑泡過的熱酒送服七丸即可。(出自《聖惠方》)

阿魏(一兩),硇砂(一兩用酒一大盞與阿魏同熬如膏),木香(三分),苦楝子(一兩炒微黃),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白話文:

  • 阿魏(50公克)

  • 硇砂(50公克,用一大杯酒與阿魏一起熬煮成膏狀)

  • 木香(15公克)

  • 苦楝子(50公克,炒至微黃)

  • 附子(50公克,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硇砂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生薑酒下十丸。(同上)森立夫治陰痛不可忍,於本方去阿魏、木香。(《萬安方》引)

白話文:

把上一個方子裡的藥搗碎研成粉末,加入硃砂膏和成丸,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那樣大。每次服藥不拘時間,用熱生薑酒送服十粒。(以上方法相同)森立夫治療陰痛不可忍的方子,從本方中去除了阿魏、木香。(《萬安方》引)

利水方法,水濕同氣也,然水汪洋而濕淹濡,故水可逐而濕宜滲,水成形而濕化氣,故水無陽而濕有熱,子和水疝、㿗疝所由分也,學者辨諸。(《金匱翼》)

白話文:

處理水濕的方式,水和濕的性質相同,但水是汪洋一片,而濕是浸潤黏膩,所以水可以排出,而濕應該滲透出來。水是具體的形體,而濕是化於無形的氣體,所以水沒有陽氣,而濕有熱氣。和田、水疝、濕疝的區別就由此而來。學醫的人要辨別清楚。

五苓散,治撮聚疝氣,連根蔥白二寸,燈心十莖,鹽炒茴香一撮,川楝子三個去核,煎湯調下,大效。(《得效》)(宜參前證治諸說及「治不可以虛驟補」條。)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撮聚疝氣,用料有:蔥白兩寸,燈心十根,鹽炒茴香一撮,川楝子三個去核,將這些藥材一起煎煮成湯,然後服用,會有很好的效果。(《得效》)(應該參考前面的證治諸說,還有「治療不可以虛驟補」這個條目。)

加減柴苓湯,治諸疝,此和肝腎順氣消疝治濕之劑。

柴胡,半夏,茯苓,甘草,白朮,澤瀉,豬苓,山楂,山梔(炒),荔枝核(各等分)

上咀片,水二鍾,薑三片,煎至八分,空心服。(《準繩》)

白話文:

加減柴苓湯,用於治療各種疝氣,這是一種調和肝腎、順暢氣機、消除疝氣和濕氣的方劑。 成分包括:柴胡、半夏、茯苓、甘草、白朮、澤瀉、豬苓、山楂、山梔(炒過)、荔枝核(各取等量)。 將藥材切片,用水兩大碗,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剩八分滿,空腹時服用。(出自《準繩》)

奪命丹,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抓成瘡,悉治之。

白話文:

奪命丹,可以治療長久或最近發生的小腸疝氣,症狀為疼痛劇烈,臍下刺痛、悶亂,以及外腎腫硬,日漸長大,陰戶潮濕發癢,抓成瘡,皆能治癒。

吳茱萸(一斤,去枝梗,四兩酒浸,四兩酢浸,四兩湯浸,四兩童子小便浸,各一宿,同焙乾。),澤瀉(二兩去灰土)

白話文:

吳茱萸(一斤,去掉枝梗,四兩浸泡在酒中,四兩浸泡在醋中,四兩浸泡在湯中,四兩浸泡在童子小便中,各浸泡一夜,然後一起焙乾。)

澤瀉(二兩,去掉泥土)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下,神妙不可具述。馮仲柔云:頃年某倉使家傳,因令局中合賣。紹熙壬子冬,余親曾得效,時苦奔豚,寒氣攻衝,小腹引痛四日,只一服,臟腑微動,痛若失去遂安。一方名星斗丸,湯浸者用鹽水浸,澤瀉用四兩,切作粗片,酒浸一宿。(《是齋》)

白話文:

將藥物研成細末,加入酒中煮麵糊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鹽湯或酒送服,療效靈驗難以形容。馮仲柔說:前幾年某個倉庫管理員家裡流傳此方,於是讓局裡的人都拿來合夥賣。紹熙壬子年冬天,我親自試用過,當時患有奔豚病,寒氣攻衝,小腹疼痛了四天,只服了一劑藥,臟腑輕微蠕動,疼痛就立即消失,感到十分舒適。另一種方劑叫星斗丸,用湯浸泡過的澤瀉四兩,切成粗片,用酒浸泡一晚上。

外治諸方,《集驗》療腎冷及疼,疝氣滯,後灌方。

鹽花(一大合),漿水(半大升)

上二味和暖,灌下部,少間即下膿,日一度,再灌之即止。(《外臺》)

疝氣,以吳茱萸為末,每用一錢匕,釅醋調,紙花子攤貼臍下,三日一換。(《瑣碎錄》)

白話文:

外用治療各方法,用於治療腎臟寒冷及疼痛,疝氣阻滯,以及後部灌洗的方子。 將以上兩種材料混合並加溫,從下部灌入,不久後即可排出膿液,每天一次,再次灌洗即可停止。(出自《外臺秘要》) 對於疝氣,可以將吳茱萸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以濃醋調和,用紙花子攤開貼在肚臍下方,每三天更換一次。(出自《瑣碎錄》)

寒疝引急,痛連小腹,及睪丸偏縮者,以胡椒十餘粒為細末,滲黑膏上烘熱,貼陰囊,片時其痛即止。若睪丸偏縮者,貼偏小半邊,蓋縮即寒而墜則熱也。(《醫通》)

白話文:

寒疝導致劇痛,疼痛連續到小腹,並且睪丸偏縮的人,用十幾粒胡椒研磨成細粉末,混入黑膏藥中加熱,貼在陰囊上,一會兒疼痛就會停止。如果是睪丸偏縮的人,貼在偏小的半邊,因為縮起來是寒冷的,而沉下來則是炎熱的。

灸法,項關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於街衢,人莫能動,呼予救之。予引經證之,邪氣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故病陰丸痛也。予急瀉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陰之二穴也。(《儒門事親》)(治疝針灸,其說頗繁,今不具錄。)

白話文:

灸法,項關有一位男子,突然疝氣劇痛,倒在街上,眾人無法移動他,只好叫我去救治。我引經證實,是病邪客於足厥陰經絡,使人突然疝氣,所以病痛陰丸。我馬上瀉大敦二穴,劇痛立刻消失。大敦穴為足厥陰經的第二個穴位。(治療疝氣的針灸法,說法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調攝法,患疝之人,每浴時,忍小便不去,入湯揉令腹中和暢,出浴就去小便,使所郁寒濕,乘熱發泄。又有疝氣入湯致逼升上者,此是證挾奔豚,是以畏也。(《原病集》)

白話文:

《調理的方法》疝氣患者,每逢沐浴時,要忍住小便不要去解,入湯後用雙手揉腹,使腹內溫暖暢通,洗完澡後就去解小便,這樣能使體內鬱積的寒濕之氣,趁著熱氣發散出去。還有一種情況是,疝氣患者入浴後導致氣勢上升,這種情況是患者同時患有奔豚(一種心臟病),所以才感到畏懼。(《原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