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17)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17)

1. 中風

聖人以風是百病之長,深為可憂,故避風如避矢。是以防禦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昔者華佗為魏武帝針頭風,華佗但針即瘥,華佗死後數年,魏武帝頭風再發。佗當時針訖即灸,頭風豈可再發,只由不灸,其本不除。

所以學者不得專恃針及湯藥等,望病畢瘥,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初得之時,當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湯熟,已覺眼明,豈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

從此以後,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人稍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得輕之,苟度朝夕,以致殞斃。戒之哉。(《千金翼方》)

岐伯曰:凡欲療風,則用火灸。風性浮輕,色或赤或白癢多者,風熱也。欲灸風者,宜從少以至多也。至多者,從三壯、五壯、七壯,又從三十、五十、七十壯,名曰從少至多也。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風性浮輕則易散,故從少而至多也。(《外臺秘要》)

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爾。若得此疾後,風藥不宜暫闕,常令身上有灸瘡可也。最忌房室,或能如道釋修養,方能保其無它。若灸則當先百會、囟會,次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絕骨,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說,但按痠疼處灸之,若兩邊灸亦佳,但當自上而下灸之。(《針灸資生經》)

治痰涎壅塞,聲如牽鋸,服藥不下,宜於關元、丹田二穴多灸之,良。(《得效方》)

凡用灸法,必其元陽暴脫,及榮衛血氣不調,欲收速效,惟艾火為良。然用火之法,惟陽虛多寒、經絡凝滯者為宜。若火盛金衰,水虧多燥,脈數發熱,咽乾面赤,口渴便熱等證,則不可妄加艾火。若誤用之,必致血愈燥而熱愈甚,是反速其危矣。凡灸法,頭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景岳全書》)

灸非風卒厥危急等證,神闕。用淨鹽炒乾,納於臍中令滿,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或以川椒代鹽。或用椒於下,上蓋以鹽,再蓋以姜,灸之亦佳。丹田、氣海二穴俱連命門,實為生氣之海,經脈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風連臟,氣塞涎上,昏危不語等證: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聽會(灸眼)、客主人(灸眼)、頰車(灸口)、地倉(灸口)、承漿(灸口)、合谷。

白話文:

古人認為風邪是所有疾病的源頭,非常值得擔憂,所以要像躲避箭矢一樣躲避風邪。因此,預防風邪侵入,可以使用湯藥、針灸、蒸敷等方法,任用一種都可以治好疾病。其中,用艾草燒灼的灸法尤其具有奇效,雖然針刺、湯藥等方法都比不上它,灸法是最重要的。以前名醫華佗為魏武帝針刺治療頭痛,針刺後立即痊癒,但華佗死後幾年,魏武帝頭痛再次發作。如果華佗當時針刺後再用艾灸,頭痛怎麼可能再次發作呢?就是因為沒有灸,所以病根沒有去除。

所以,學習醫術的人不能只依賴針刺或湯藥等方法,希望病能完全痊癒。既然不願意用艾灸,又怎麼能去除病根呢?因此,即使有豐富的藥物,各種治療方法中,艾灸效果最好。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應該立即用艾灸降火,火氣下降病就會穩定,比煮湯藥還要快,很快就會覺得眼睛明亮,這不是很重要嗎?灸法是,先灸百會穴,再灸風池穴,再灸大椎穴,再灸肩井穴,再灸曲池穴,再灸間使穴,每個穴位灸三次;接著灸足三里穴,灸五次。艾炷的大小像蒼耳子,必須做得結實,艾絨也要用熟透的。

從此以後,每天都要灸,灸到年紀相符的次數為止。一般人只要稍微覺得精神不舒服,就要灸這些穴位各三次,不能輕視,如果輕忽可能會因此喪命。要警戒啊!

岐伯說:凡是要治療風病,就要用艾灸。風的性質是向上、輕浮的,症狀可能是皮膚發紅、發白或發癢,這多半是風熱引起的。用艾灸治療風病,應該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增加的幅度是,先灸三壯、五壯、七壯,再灸三十壯、五十壯、七十壯,這叫做由少到多。用艾灸治療風病,不能一次就灸一百壯。如果不用艾灸,也可以用藥物蒸熏或熨燙。風的性質是向上、輕浮的,所以容易消散,因此要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

半身不遂,男女都可能發生,但男性尤其忌諱左邊肢體,女性尤其忌諱右邊肢體。如果得了這種病,治療風邪的藥物不能暫時停用,要讓身上有灸瘡才行。最忌諱性生活,如果能像道士、和尚一樣修身養性,才能保證不再復發。如果要艾灸,應該先灸百會穴、囟會穴,再灸風池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環跳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不必拘泥於古書說的「病在左邊灸右邊,病在右邊灸左邊」的說法,只要按壓酸痛的地方灸就可以了,如果兩邊都灸也可以,但要從上往下灸。

治療痰涎阻塞,聲音像拉鋸,吃不下藥的情況,應該在關元穴、丹田穴多灸,效果很好。

凡是使用灸法,一定是因為元陽暴脫、氣血不調,想要快速見效,只有艾火效果最好。然而,使用艾火的方法,只適合陽虛體寒、經絡凝滯的人。如果體內火氣旺盛,陰液不足,出現脈搏快、發熱、咽喉乾燥、面色潮紅、口渴便秘等症狀,就不能隨便用艾灸。如果誤用了,一定會使血液更乾燥,熱氣更旺盛,反而加速危險。凡是灸法,頭面部的艾炷要小,不能太大,手腳上的可以粗一些。而且要從上往下灸,不能先灸下部再灸上部。

如果不是中風、昏厥等危急症狀,可以在神闕穴用艾灸。先將淨鹽炒乾,填滿臍部,上面放一片厚薑,蓋住,灸一百壯到五百壯,灸的越多越好,薑燒焦就換新的。也可以用川椒代替鹽,或者下面放花椒,上面放鹽,再蓋上薑,灸也很好。丹田穴、氣海穴都與命門穴相連,是人體生氣的來源,經脈的根本,灸這些穴位都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不是中風,而是臟腑之間氣機阻滯、痰涎上湧、昏迷不語等症狀,可以灸百會穴、風池穴、大椎穴、肩井穴、曲池穴、間使穴、足三里穴。

治療口眼歪斜,可以灸聽會穴(治療眼睛)、客主人穴(治療眼睛)、頰車穴(治療嘴巴)、地倉穴(治療嘴巴)、承漿穴(治療嘴巴)、合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