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9)
內因類 (9)
1. 〔附〕㿉病
按:㿉,《玉篇》徒回切,下腫也。蓋㿉即隤之從疒者,頹與隤音義相同,非有差異。
白話文:
按:㿉,根據《玉篇》的記載,讀音如同“徒回”兩字相切,指的是下身腫脹的情況。這個字實際上是“隤”字加上了病字旁,而“頹”和“隤”兩個字在音義上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區別。
源由,㿉病之狀,陰核腫大,有時小歇,歇時終大於常,勞冷陰雨便發,發則脹大,使人腰脊攣急,身體惡寒,骨節沉重,此病由於損腎也。足少陰之經,腎之脈也,其氣下通於陰。陰,宗脈之所聚,積陰之氣也。勞傷舉重,傷於少陰之經,其氣不衝於陰,氣脹不通,故成㿉也。(《病源論》)(按:㿉字《醫心方》引並作頹。又不沖《醫心方》作下衝,是。通行本作不衛,亦通。)
白話文:
疾病的起源和症狀是:陰核腫大,有時會稍微消退,但消退後仍然比正常情況下要大,勞累、受涼、陰雨天就會發作,發作時腫脹加劇,讓人腰部和脊柱痙攣彎曲,身體畏寒,骨節沉重。這種疾病是由腎臟受損引起的。足少陰經是腎臟的脈絡,它的氣息向下通達陰道。陰道是宗脈匯聚的地方,是積聚陰氣的部位。勞累過度或舉重,就會損傷足少陰經,導致其氣息不能衝向陰道,氣息脹滿不通暢,所以就形成了㿉病。(按:《醫心方》中引用的「㿉」字也作頹字。又「不沖」一詞在《醫心方》中寫作「下衝」,這是正確的。通行本中作「不衛」,也是通順的。)
虛勞陰疝腫縮候,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痛腫而攣縮。(同上)(按:《外臺》引無腫字。)
白話文:
虛勞陰疝腫縮的具體症狀:疝痛就是氣痛,衆筋匯聚於陰器,如果邪氣侵犯了厥陰、少陰的經絡,與寒氣互相搏擊,那麼陰部就會疼痛、腫脹,而且也會出現攣縮。(同上)(注:《外臺》所引沒有“腫”字。)
虛勞陰痛候,腎氣虛損,為風邪所侵,氣流入於腎經,與陰氣相擊,真邪交爭,故令陰痛。但冷者惟痛,挾熱則腫。(同上)
白話文:
虛勞陰痛的證候:腎氣虛損,受到風邪侵襲,邪氣流入腎經,與陰氣相互沖擊,真氣和邪氣交戰,因此導致陰痛。只有受寒的才會疼痛,夾雜熱邪則會腫脹。(以上)
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溫溫其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惟夫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脹大作疼,頑痹結硬,勢所必至矣。(《直指》)
白話文:
如果心火下降,那麼腎水就不會擔心不溫暖,真陽下行,那麼腎氣就不會擔心不和諧,溫暖和諧,哪有木頭太強盛的說法呢。只有嗜慾內傷,腎臟虛弱疲憊,所以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滋潤,而沉積的寒氣、痼冷、凝滯在其中,脹大疼痛,頑固麻痺結硬,勢必如此。(《直指》)
《黃帝針經》曰: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是動則病丈夫㿗疝。即陰疝也。嗜欲勞傷,腎水涸竭,無以滋榮肝氣,故留滯內結,發為陰疝之病。世俗論陰疝者為腎餘氣,殊不知邪實又本於肝經也。治法宜瀉邪氣之實,補肝經之虛。(《聖濟》)
㿗,濕多。(《丹溪》)
白話文:
《黃帝針經》中記載:足厥陰經的脈絡環繞陰器,抵達少腹,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導致男性患上陰疝氣。陰疝氣是指陰囊腫大,疼痛難忍的疾病。嗜慾過度,勞累傷身,會導致腎水枯竭,無法滋養肝氣,導致肝氣鬱結,發為陰疝病。世俗的說法認為陰疝是由於腎臟多餘的氣體引起的,但實際上,陰疝的根本原因在於肝經的邪氣實證。治療方法應該是以瀉去邪氣實證為主,同時補益肝經的虛證。(出自《聖濟》)
囊縮之理,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說囊卵縮,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亦應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夏月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亦應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㿗疝之象也。(《微義》)
脈候,㿗疝之病,尺脈緊而動,按之即虛。(《史載之方》)
白話文:
囊縮之理,傷寒派認為囊卵收縮是內有寒邪,宜用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中說囊卵收縮是因為外有寒邪,體內有熱,與傷寒派相同。所以再引用平康之人的情況來佐證,冬天時,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體也會反應這種狀態,所以如果寒邪在外,皮膚就會緊縮,進而導致囊縮。夏天的時候,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體也會反應這種狀態,所以如果熱邪在外,皮膚就會鬆弛,進而導致囊垂,這便是疝氣的表現。(《微義》)
㿗有四種,《小品方》云:男頹有腸頹、卵脹、水頹、氣㿗、四種。腸頹、卵脹,難瘥;氣頹、水頹,針灸則易瘥也。(《醫心》)(《千金》同)
白話文:
頹積有四種, 根據《小品方》, 男性的頹積有腸頹、卵脹、水頹、氣頹這四種。其中腸頹和卵脹的症狀比較嚴重,比較難以治癒。而氣頹和水頹,用針灸可以很容易治癒。(《醫心》)(《千金》中的說法相同)
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陰疝也,一名㿗疝,其類有四,即腸㿗、卵脹、氣㿗、水㿗是也。世俗云疝氣,亦云小腸氣,或曰膀胱氣。原其病本,緣腎氣通於陰,與膀胱為表裡,胞囊者膀胱之候,此二經不足,下焦受寒,皆能致陰卵腫大,或發疝痛,故通稱曰陰疝。若寒濕之氣有連於小腸者,即少腹控睪而痛,陰丸上下,謂之腸㿗。
白話文:
疝氣是疼痛的疾病,邪氣聚集在陰部,導致陰器腫大而疼痛,這種情況稱為陰疝,又稱小腸疝氣。陰疝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腸疝、卵疝、氣疝和水疝。世俗稱之為疝氣,也稱之為小腸氣,或稱之為膀胱氣。從病因來看,是腎氣與陰部相通,與膀胱表裡相連。胞囊是膀胱的反射區,這兩個經絡如果不足,下焦受寒,都會導致陰卵腫大,或引起疝痛,所以總稱為陰疝。如果寒濕之氣與小腸相連,少腹就會牽制睪丸而疼痛,陰丸上下移動,這種情況稱為腸疝。
寒氣客於經筋,足厥陰脈受邪,脈脹不通,邪結於睪卵,謂之卵脹。腎虛之人,因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下流於睪,寒氣結聚不散,謂之氣㿗。水氣盛則津液內結,謂之水㿗。水㿗、氣㿗,病生於標,故針灸可治,其病易愈。腸㿗、卵脹,病生於本,邪氣入深,其治難瘥。
(《聖濟》)
白話文:
寒氣侵襲經筋,足少陰經脈受到邪氣傷害,經脈腫脹不通暢,邪氣聚集在陰囊,叫做卵脹。腎虛的人,因為飲食無節制,喜怒失常,津液內溢,向下流入陰囊,寒氣聚集而不散,叫做氣疝。水氣旺盛,津液內結,叫做水疝。水疝、氣疝,病症產生在表層,所以針灸可以治療,病情容易痊癒。腸疝、卵脹,病症產生在根本,邪氣深入,治療起來難以痊癒。
夫陰㿗,屬肝系宗筋(按:此以㿗為陰囊之名,深誤),胃陽明養之。世多不識,謂之外腎,非特名義差錯,亦使內臟不分,其可不辨。古方雖出四證,但曰腸㿗、氣㿗、水㿗、卵脹,殊不別其所因。如腸㿗則因房室過度,元臟虛冷,腸邊⿱艹殭系不收,墜入㿗中,上下無定,謂之腸㿗,屬不內外因。病者久蓄憂思,恐怒兼併,隨臟氣下墜陰㿗,腫脹急痛,名曰氣㿗,屬內所因。
世人因此並以㿗病為疝氣,不審之甚。婦人陰門挺出,亦稱㿗病,名義不分,有如此者。(《三因》)
白話文:
疾病是因久坐於寒冷潮濕之處,濕氣侵襲導致陰囊腫脹,稱之為水疝,屬於外因導致。疾病是因勞累過度,或是騎馬坐車導致卵核腫脹,或偏一邊大小不一,上下位置不固定,稱之為卵脹,也屬於不內外因導致。有小孩一出生就這樣,那是宿疾。卵脹、腸疝氣都難以治療,氣疝氣、水疝氣治療起來較容易痊癒。此外,寒疝下注、進入疝中,稱之為狐疝,也屬於疝病。
病者久坐冷濕,濕氣下襲,致陰腫脹,名曰水㿗,屬外所因。病者勞役無度,及跨馬坐車,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名曰卵脹,亦屬不內外因。有小兒生來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卵脹、腸㿗皆難治,氣㿗、水㿗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於㿗中,名為狐疝,亦屬㿗病。
凡㿗病,惟腸㿗無問貴賤多有之。有睡臥膋系延入脅下者,有墜入囊中者,或遇疲勞及天色變動,逼上囊根,腫急脹痛,過於寒疝,得暖則下。其如卵脹,有作熱生膿為癰潰爛者,比比有之。(同上)
白話文:
凡是有疝氣病的,腸氣疝氣不論貴賤很多人都有。有些人睡覺時會突然感到腹部有硬塊,並逐漸延伸到肋骨下方。有些人會覺得硬塊掉到了陰囊中。另外,當人們感到疲勞或天氣變化時,硬塊會被擠到陰囊根部,引起腫脹、疼痛,疼痛劇烈,甚至超過寒疝。但如果熱敷或用熱水泡,硬塊就會消失。如果硬塊像雞蛋一樣腫大,而且發熱化膿形成瘡癤,潰爛流膿,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
陰㿗之證,其種有四。究其所因,皆是腎經虛寒,或為勞役所傷,或為風濕之氣所侵,結而不散,久則腎虛憊而成此證。外腎腫脹者,偏有小大,或堅硬如石,或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成瘡,時出黃水,病而至此,未易治也。腸㿗亦然。惟氣㿗、水㿗,關元灸之可。(《大成》)
白話文:
「陰㿗」的病症,主要分為四種。究其原因,都是因為腎經虛寒,有的是因為勞累所傷,有的是因為風濕之氣入侵,瘀結而不散,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腎虛衰竭,形成這種病症。陰㿗在外部腫脹的,大小不一,有的堅硬如石,有的臍腹部絞痛,嚴重的會皮膚腫脹成膿瘡,時常流出黃水,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很難治療。腸㿗也是如此。只有氣㿗、水㿗,可以用關元穴灸法治療。(出自《大成》)
七疝,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臥坐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治法雜論》曰:治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法。聚而不散,可以大作劑料,大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血通經之類是也。)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針之。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病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冰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㿗癃疝也,不可不下。(《儒門事親》)(《綱目》曰:在《疝圖》雖七,然寒疝即疝之總名,水疝即㿗疝之屬,氣疝即狐疝之屬,血疝即癰癤之屬,惟筋疝罕見之,蓋下疳瘡之屬也。《金匱翼》曰:此皆痛在睪丸之疝也。按:二說俱是,蓋此寒疝猶是㿗之類,故並列於此。)
一種水疝,皮色光亮,無熱。無紅腫痛,有時內有聚水,宜用針從便處,引去水氣則安。(《外科正宗》)
白話文:
七種疝氣中,寒疝的症狀是囊腫感覺冰冷,結硬如石,且陰莖無法勃起,或感到睪丸疼痛。這種情況多因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或在寒冷的季節涉水、淋雨、或躺在冷硬的地面上,以及在風寒中過度勞累而引起,應用溫和的藥物治療,久而久之會導致不育。
水疝的情況是腎囊腫脹疼痛,陰部出汗,或囊腫看起來如水晶,或囊癢時會流出黃水,或在少腹按壓時有水聲。這是由於飲水過多、喝酒過量或過度勞累、出汗後遇到風、寒濕之氣積聚於囊中,造成水分過多,引發急性疝氣。應用利水的藥物治療,但很多人不知道正確的方法。
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可能潰爛或膿腫,伴有疼痛和筋縮得很緊,或陰莖部位極度癢痛,讓人無法放鬆,可能會伴隨著白色物質如精液隨尿液排出。這種病通常由於過度勞動或者受邪術影響造成,應用活血的藥物治療。
血疝的表現如同黃瓜,位於少腹兩側,對應骨盆兩端,俗稱便癰。這種情況通常是因感受到春夏的高溫,過度勞累,氣血流動不暢,滲入囊腫,形成癰瘡,通常膿液較少而血液較多,應使用和血的藥物進行治療。
氣疝的位置上連腎部,下連陰囊。若因憤怒或哭鬧而造成氣鬱,就會膨脹;當情緒平靜,氣又能恢復正常。治療方法中有使用針刺釋放氣體的,但需謹慎選擇。小孩也有類似症狀,俗稱偏氣,多因父母年老或健康狀況不佳,陰虛精弱,強行行房導致。這種疝氣如不治療,只能針刺特定穴位。
狐疝的特徵像瓦片,躺下時囊腫會進入小腹,站立時又會掉出小腹進入囊中。這病像狐一樣上下活動,有時白天出現而晚上消失。癌氣疝和狐疝類似,現代人也常見。應用流通氣體的藥物來治療。
霜疝的情況是陰囊腫脹如鬥,不痛不癢。通常因為處於潮濕的地氣中而引發,特別是江淮地區和小坑塘附近。應用去濕的藥物治療。
女性的陰部若突出,雖然屬於同類病症,但通常是因為內部熱而引起的不能隨便判斷為虛寒的症狀,應用苦口的藥物來調整。
王冰表示:陽氣下降,陰氣上升,上升的陰氣造成寒氣增多,導致睪丸下垂,從而形成霜疝。針對七種疝氣,病癥排出後可進行調理或者補充,根據情況分別對待,無需拘泥於傳統的治療方法,經書中提到的「陰盛而腹脹不通」也是與霜疝相關的,不可忽視。
有一種水疝,皮膚顏色光亮,沒有發熱情況,無紅腫疼痛,有時內部水可能聚集,建議用針從合適的地方引流水氣。
證治諸說,製劑之法,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盎盎如寒谷回春,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外此又有一種升高墜下,外腎跌傷,驚氣與敗血交攻,亦有木強脹痛之證,治法大要則同,於中更為之消瘀。(《直指》)
白話文:
在治療方法和藥物製劑方面,不能單純使用燥熱的藥物,應該溫散溫利,以驅除病邪。當病邪內消,榮衛流轉,就會像寒谷回春一樣,盎然生機。這種治療方法不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升高墜下,外腎跌傷,驚氣與敗血交攻,以及木強脹痛的症狀。治療方法的總體原則是相同的,但其中要加入消瘀的藥物。(《直指》)
胡新恩云:曾於夏間,陰囊腫大,妨礙起居,醫藥未及,偶僕者持湯一杯至,謾飲之,似覺疾寬,呼問之,乃曰香薷湯也,遂再啜一盞,疾頓減。及夫醫至,亦只用五苓散、青木香丸奏效。乃知夏月此疾作者,多由中虛及坐臥暑氣而致也。(《澹寮》)
白話文:
胡新恩曾經在夏天患了陰囊腫大,妨礙他起居,吃了藥物也不見效。偶然,僕人端來一杯熱湯,他隨意喝了幾口後,覺得病情似乎緩解了,便問僕人是甚麼湯,僕人說是香薷湯。於是他又喝了一杯,病情明顯好轉。等到醫生來了,也只用了五苓散、青木香丸等藥物,病情就痊癒了。由此可知,夏天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中虛體弱,加上坐臥時暑氣入侵造成的。(《澹寮》)
一核偏墜,或俱腫脹,或一核縮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還舊,是為㿗氣,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消丸。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嘔逆,先用鹽酒下養正丹,次用生料五積散,加吳茱萸、蘹香、桃仁、延胡索各炒入半錢。有因登高顛傷外核,以致腫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復元通氣散服。
白話文:
-
一側睾丸下垂偏墜,或兩側睾丸均腫脹,或一側睾丸縮入小腹,疼痛難忍,用手按壓,才能複原,這是氣機阻滯引起的,宜服用蟠蔥散,並吞服茱萸內消丸。如果疼痛進入腹腔,逆上攻心,導致嘔吐,先用鹽酒送服養正丹,再用生料五積散,加入炒過的吳茱萸、蘹香、桃仁、延胡索,各半錢。
-
有因高處墜落導致睾丸外傷,造成腫脹疼痛,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服用五苓散和復元通氣散。
有陰㿗大如斗,諸藥不能效者,宜當歸四逆湯加生薑、茱萸,效。(《要訣》)
白話文:
有陰寒證的病症大得像鬥一樣,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的,宜服用當歸四逆湯加生薑、茱萸,就會有治療功效。(出自《要訣》)
㿗疝者,少腹控卵,腫急絞痛,《靈樞·刺節篇》所謂去爪是也,睪囊腫大,如斗如栲栳,甚者與身齊等,而不作痛,中藏穢液甚多,此濕邪也,最為難治,但覺微痛者可治,桂苓丸(系桂、苓二味)加蒼朮、厚朴、黃柏、川烏。水疝(證與《事親》同),五苓散,換蒼朮,加楝實、柏皮。
白話文:
患有疝氣的人,小腹腫脹,絞痛。正如《靈樞刺節篇》所說的「去爪是也」,陰囊腫脹增大,狀如鬥狀、栲栳狀,嚴重的甚至與身體一樣高,但是不疼痛,其中積聚了大量的穢濁液體,這都是濕邪引起的,最難治療。如果只覺得輕微疼痛的,可以治療,用桂苓丸(由桂枝、茯苓兩味藥組成)再加蒼朮、厚朴、黃柏、川烏。水疝病(與《事親》中所描述的症狀相同),用五苓散,換蒼朮,再加楝實、柏皮。
木腎,則陰丸腫大作痛,頑痹結硬,皆嗜欲內戕,腎經虛憊,濕熱凝滯其間,故頑痹結硬,腫大作痛,二妙散(系黃柏、蒼朮為散,薑汁調,溫酒服)加肉桂、吳茱萸、半夏、枳實、生薑。荊芥穗一兩,朴硝、蘿蔔各二兩,蔥七莖,煎湯淋洗。偏墜初起,香橘散(系茴香、蘹香、橘核、山楂肉)加穿山甲,或穿山甲、茴香二味為末,酒調下,乾物壓之。患久,藥之不效,或一核縮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還舊者,木香楝子散。
白話文:
木腎,則陰囊腫大疼痛,頑固的痹症導致小腿以下僵硬疼痛,指這種情況大多是過度縱欲,導致腎經虛弱,濕熱凝滯其中,因此小腿以下僵硬疼痛,腫大作痛。二妙散(以黃柏、蒼朮研磨成散劑,以薑汁調和,用溫酒送服)加肉桂、吳茱萸、半夏、枳實、生薑,新鮮艾草穗一兩,朴硝、蘿蔔各二兩,蔥七莖,煎成湯劑淋洗患處。偏墜症狀剛出現時,使用香橘散(以茴香、蘹香、橘核、山楂肉研磨成散劑)加穿山甲,或穿山甲、茴香兩味藥材研磨成散劑,用酒服下,用乾物敷壓。患病很久,藥物治療無效,或者一個睪丸縮入小腹,疼痛難忍,用手按捺,才能恢復原狀,可用木香楝子散。
外用牡蠣灰、良薑等分為末,唾津調塗腫大一邊,須臾如火熱,痛即安。(《醫通》)
死證,卵㿗,玉莖腫硬,引臍絞痛,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成癰,二症出水不止者死。(《入門》)
白話文:
將牡蠣灰和良薑等分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塗抹在腫大的那一邊,一會兒就會有灼熱感,疼痛就會減輕。
類證,凡疝為患,小腹作疼,牽引腎子,多寒少熱,好飲熱湯。此症乃惱怒傷肝,陰虛濕熱為患,其囊紅腫發熱,小便赤澀,內熱口乾,墜重作痛,此為囊癰之候。(《外科正宗》)
白話文:
類證中說:凡是疝氣發作時,小腹疼痛,疼痛牽引到腎臟,多是寒證,少見熱證,喜歡喝熱湯。這種疾病是因惱怒傷肝,陰虛濕熱為患,陰囊紅腫發熱,小便赤澀,體內有熱,口乾,疝氣墜脹疼痛,這是疝氣膿腫的徵兆。(《外科正宗》)
通氣諸方,橘核丸,治四種㿗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白話文:
通氣諸方
橘核丸,用來治療四種腹痛病症:
-
卵核腫脹,常見症狀包括:大小不一、腫脹、疼痛、腹部絞痛。
-
腹部絞痛,嚴重時會導致皮膚腫脹、潰爛。
-
膿瘡,症狀較輕時會出現黃水,嚴重時會形成膿瘡、潰爛。
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取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朴(去皮薑汁製炒),木通,枳實(麩炒),玄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白話文:
-
橘核(炒):將橘核炒熟。
-
海藻(洗):將海藻清洗乾淨。
-
昆布(洗):將昆布清洗乾淨。
-
海帶(洗):將海帶清洗乾淨。
-
川楝子(取肉炒):將川楝子的肉取出來炒熟。
-
桃仁(麩炒各一兩):將桃仁用麩炒熟,每種各取一兩。
-
厚朴(去皮薑汁製炒):將厚朴的皮去掉,用薑汁浸泡後炒熟。
-
木通、枳實(麩炒):將木通、枳實用麩炒熟。
-
玄胡索(炒去皮):將玄胡索炒熟,去除外皮。
-
桂心(不見火):將桂心不經過明火烘烤。
-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將木香不經過明火烘烤,每種各取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濟生》)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細末,用酒調和成丸子,約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用70粒,空腹時用溫酒或加鹽的熱水送服。若是非常虛寒的患者,可以加入炮製過的川烏一兩(約31公克)。如果出現堅脹、腫脹部位長時間不消退的情況,可以加入硇砂二錢(約6公克),用醋煮沸後加入藥丸中。
香附散,治㿗脹。
香附子(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用酒一盞,煎海藻一錢重,至半盞,先撈海藻嚼細,用所煎酒調香附末二錢服。(《三因》)
白話文:
香附散,用於治療脹氣。 香附子(不限量) 將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時,取酒一杯,煎煮海藻一錢,直至剩半杯,先將海藻搗碎,再用煎好的酒調和兩錢的香附末服用。(出自《三因方》)
外腎赤腫,以金橘核,舶上茴香,等分炒香,碾為細末,空心酒調下,須多飲則藥力易至。患處卻以木鱉肉,研如泥,塗之立效。久患者,頻用之。(《瑣碎錄》)
白話文:
腎臟外部紅腫,用金橘核和茴香各等量,炒香後研磨成細末,空腹時用酒調和服用,要多喝水才能使藥效容易發揮。患處同時用木鱉肉研磨成泥狀塗抹,立即可見成效。如果是舊疾,則要經常使用。
荔核散,治腎大如斗,不過二劑除根。
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
上等分銼散炒,出火毒為末,酒下二錢,日三服。(《得效》)
木香楝子散,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患藥不效者,服此藥其效如神。(燕同知秘傳)
白話文:
荔核散,治療腎臟腫大如鬥的情況,服用不超過兩劑即可根治。 使用船運來的茴香,青皮(完整的),荔枝核。 以上材料等量混合,炒製後去除火毒,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每日三次。(出自《得效》) 木香楝子散,治療小腸疝氣、膀胱下垂,對於長期患病且藥物無效的人,服用此藥效果如神。(燕同知秘傳)
川楝子(二十個為末,未碾前先用巴豆二十粒,同楝子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萆薢(半兩),石菖蒲(一兩炒),青木香(一兩炒),荔枝核(二十個炒)
白話文:
-
川楝子:二十個磨成粉末,在磨粉之前,先將二十粒巴豆與川楝子一起炒至黃赤色,然後將巴豆取出,不用。
-
萆薢:半兩。
-
石菖蒲:一兩,炒過。
-
青木香:一兩,炒過。
-
荔枝核:二十個,炒過。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重,入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下。(《瑞竹》)
行氣香蘇散,治偏墜氣,初起疼痛,憎寒壯熱。
白話文:
上方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重,加入少量麝香,空腹時用炒茴香和鹽酒送服。(出自《瑞竹堂經驗方》) 行氣香蘇散,治療疝氣初起時的疼痛,伴有怕冷和高熱。
依本方(按:此係香蘇散加柴胡、烏藥、川芎、羌活、枳殼、蒼朮、麻黃)加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醫鑑》)
白話文:
依照這個方劑(按:這是香蘇散加上柴胡、烏藥、川芎、羌活、枳殼、蒼朮、麻黃)加上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醫鑑》)
潰結諸方,《古今錄驗》牡丹五等散,療㿗疝,陰卵偏大,有氣上下脹大,行走腫大,服此良驗方。
白話文:
潰結諸方,《古今錄驗》中的牡丹五等散,可以治療陰疝,陰卵偏大,有氣上下脹大,行走腫大,服用此方效果很好。
牡丹皮,防風,黃柏(炙),桂心(各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白話文:
牡丹皮、防風、黃柏(經過炙烤)、桂心(各取一分),桃仁(取二分,去除外皮和尖端,搗成粉末)
上五味搗為散,以酒服一刀圭,二十日愈。少小㿗疝最良,小兒以乳汁和,如一大豆與之。(《外臺》)《醫心》:《小品方》牡丹五痔散(主治同),於本方去桃仁,加豉熬。
白話文:
將上、五味中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取一刀圭,用酒送服,連服二十天即可痊癒。這種藥方對於兒童的疝氣特別有效。對於小兒患者,可將藥粉與乳汁混合,每次取與大黃豆大小的藥量服用。(出自《外臺》)《醫心方》中記載的牡丹五痔散,具有相同的功效,但與本方藥方不同的是,去除了桃仁,加入了豉熬製而成。
兼金丸,治熱入膀胱,臍腹上下兼脅肋疼痛,便燥,欲飲水,按之痛者。
白話文:
兼金丸,用於治療熱邪侵入膀胱,導致臍部、腹部,以及脅肋部位同時疼痛。同時伴有便祕,想喝水,按壓疼痛部位會加劇疼痛的症狀。
大黃(濕紙裹煨八錢),硝石,桂心,甘草(炙各四兩),桃仁(四十個去皮尖)
白話文:
-
大黃(用濕紙包好,煨八錢)
-
硝石(四兩)
-
桂心(四兩)
-
甘草(炙製,四兩)
-
桃仁(四十個,去皮尖)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五七丸至十丸。(《三因》)吉氏家傳勝金丸,治小兒疝氣偏墜方。
川楝子(去核取肉),續隨子肉(七十個去皮),輕粉(一錢)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加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米湯送服,每次五到七丸,最多十丸。(《三因法方》)名醫吉氏家傳的勝金丸,專治小兒疝氣一邊墜痛的藥方。
上為末,稀麵糊為丸,每服七丸至十丸,蔥白薄荷湯吞下。(《幼幼》)
三白散,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㿗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細末,加入稀米粉做成丸劑,每次服用七到十丸,用蔥白薄荷煎成的湯藥送服。(出自《幼幼》)
白牽牛(略炒二兩),白朮(半兩),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兩)
白話文:
白牽牛(炒一下、二両)、白朮(半両)、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両)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空心服。初進一服未覺,再進。此藥不損臟氣,只導利留滯。疝方大率多用熱藥,此方惟壅熱證宜服之。(《三因》)
解鉗丸,治小腸氣,及膀胱氣,橫弦豎弦,木腎偏墜,下部諸疝氣痛。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調和後,於空腹時服用。第一次服用後如果沒有感覺,可以再服用一次。此藥不損傷臟腑之氣,只用於通導利滯。疝氣的藥方大多使用熱性藥物,此方只適合於壅熱證候者服用。(《三因方》)
木鱉子(二兩淨去油),茴香(二兩),黑醜(二兩),半夏(二兩),補骨脂(二兩)
白話文:
木鱉子:淨重二兩,去除油脂
茴香:二兩
黑醜:二兩
半夏:二兩
補骨脂:二兩
酒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三十丸,炒薑鹽燈心酒下,午後臨睡各一服。(《赤水》)(按:此方修制頗繁,今省不錄。)
應痛丸,治敗精惡物不去,結在陰囊成疝,疼痛不可忍。
白話文:
酒糊丸,每個大約是梧桐子大小,空腹服用三十顆,用炒過的薑鹽和燈心草酒送服,下午和睡前各服用一次。(《赤水》)(註:此方劑製作過程繁瑣,在此簡略記載。)
阿魏(二兩,醋和,用蕎麥麵作餅,厚三指,裹阿魏,慢火煨熟。),檳榔(大者二個,刮作甕子,滿盛滴乳香,將刮下末,用蕎麥麵拌作餅子,慢火煨熟。)
白話文:
阿魏(二兩,加醋和勻,用蕎麥麵做成餅,厚度約三指,將阿魏包在餅裡,用文火慢慢烤熟。)。
檳榔(選擇較大的兩個檳榔,刮成缽狀,裡面裝滿滴下的乳香,將刮下的碎末用蕎麥麵拌勻,做成餅狀,用文火慢慢烤熟。)。
上同研為末,入硇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同為麵糊搜和,丸如梧子大,溫酒、鹽湯下十丸至二十丸,空心。(《三因》)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研成細末,加入硃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和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十到二十丸,空腹服用。(《三因》)
散痛諸方,治陰疝,撮痛不可忍者,應痛丸方。
韭子(炒),芎藭
上二味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聖濟》)
治小兒陰㿗,日夜疼痛方。
蝟皮(一個燒存性)
上一味研細,臨臥熱酒調下一錢匕。(同上)
外治諸方,(互見前)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方。
取生椒擇之令淨,以布帛裹著丸囊,令厚半寸,須臾熱氣通,日再易之,取消瘥止。(《千金》)
治久坐卑濕,忽陰囊虛腫,氣上築,黑豆熨方。
白話文:
治療陰疝,疼痛難忍的情況,使用應痛丸的配方如下: 韭菜子(炒過)、川芎 將上述兩種藥材等量混合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空腹服用三十粒,用溫酒送服。(出自《聖濟總錄》) 治療小兒陰疝,日夜疼痛的方子如下: 刺蝟皮(一整張,燒至半焦)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睡前用熱酒調和服用一錢。(同上) 外部治療方法,(參見前述)對於有人因陰部寒冷,冷氣逐漸侵入陰囊,導致腫脹可能危及生命,日夜疼痛無法入睡的情況,治療方法如下: 選取新鮮的辣椒,挑揀乾淨後,用布包裹在丸囊上,厚度約半寸,片刻之後熱氣會穿透,每日更換兩次,直至症狀消失。(出自《千金要方》) 治療長期坐在潮濕環境中,突然出現陰囊虛腫,氣逆上衝的情況,使用黑豆熱敷的方法。
上以米醋炒黑豆,青布袋盛,熨心腹,更以椒蔥湯淋渫腰胯,厚衣蓋下部,然後服諸方。(《聖濟》)
淋洗法,治外腎偏硬如石,停留不散,及下部諸疾。
白話文:
首先把黑豆炒黑,用米醋攪拌,用青布袋子把它裝起來,熨在心腹的部位,再把生薑和大蔥用開水沖泡,倒在腰胯的部位,用厚衣服蓋住下半身,然後再服用其他的藥品。(《聖濟總錄》)
貫眾,枳殼,藁本,杜仲,藿香,蛇床子,吳茱萸,官桂(各等分)
白話文:
貫眾、枳殼、藁本、杜仲、藿香、蛇牀子、吳茱萸、官桂(各等分)
上為粗末,水三五碗,藥末二兩許,用絹裹煎十餘沸,乘熱隨手淋洗,以藥包洗小腹畢,以衣被裹片時,不得見風,甚妙。(《魏氏》)
白話文:
頭髮上面的部分要粗糙一些,水三至五碗,藥末二兩左右,用絹布包裹煎煮十幾次,趁熱隨手淋洗,先用藥包將小腹洗乾淨,再用衣被覆蓋一段時間,不要讓風吹到,效果特別好。(《魏氏》)
調攝法,有人請問下部㿗氣不通之方,彼時實許之矣,細思若非痛斷厚味與房事,不可用藥,惟促其壽。(《丹溪》)
白話文:
調養方法,有人詢問關於下部氣不通的治療方法,當時確實答應了他,仔細思考後認為如果不戒掉濃厚的食物和性生活,就不能使用藥物,只能促進健康延年益壽。(《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