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19)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19)

1. 中暑

暍之為病,稽之仲景,一則表裡俱熱,一則氣傷液耗,其間雖有輕重,要不過此二途而已。如潔古所謂靜而得之者,王安道謂為傷寒之類,今皆不取。其他多歧之說,亦概從屏斥。其分劑者四,而隸以溫中,所以備其變焉。至道途卒倒證,則退置於篇末,亦遵經例也。

脈候,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按:此《素問·刺志論》文。)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活人書》)

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不見。(微弱隱伏,皆虛類也。)(《正傳》)

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大無力,或虛而遲,中得洪緩,皆為傷暑之脈也。(《醫統》)

大抵脈來虛大無力,或小弱,皆本氣虛而為暑所中,不足之證也。若得洪盛數疾之脈,皆熱氣燔灼,而為時氣所傷,為有餘之邪。(《醫通》)

暑耗氣液精神,宜斂汗補虛。如汗後躁大,死期可必。如入里七八日,脈不躁大而澀小者,亦死。(《士林餘業》)

證治總例,病者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如瘧,煩躁渴甚,眩暈嘔吐,背寒面垢泄瀉,昏悶不清,其脈陰陽俱虛緩而微弱,皆由傷暑之所致也。(《三因》)

人有常言,傷暑做出百般病,其果厚誣哉。蓋暑之入人,伏於三焦腸胃之間,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測識者。如嘔吐,如中滿,如泄瀉,如下利,如焦渴,如發瘧,如腹痛,如下血,以至諸熱等證,苟因暑得之,其根未除,雖百藥遍嘗,難施其巧。夫人心胞絡與胃口相應,胃氣稍虛,或因飢冒暑,故暑氣自口鼻而入,凝之於牙頰,達之於心胞絡,如響應聲。遇暑以還,急漱口而勿咽可也。

若覺暑毒逼塞咽喉,尤當灌滌而吐之。傷暑脈虛,面垢自汗,身熱背寒,煩悶大渴,倦怠少氣,毛聳惡寒,或頭疼,或霍亂,或四肢厥冷,但身體無痛。經云:熱則諸毛孔開放,灑然惡寒。體認不精,妄以傷暑為傷寒,誤人不小。然而暑家何以脈虛?暑能消氣,氣消則血散,脈安得而不虛。

其或六脈沉伏,冷汗自出,悶絕而昏不知人,此則中暑證候,又加重耳。治法大要,雖貴於驅暑,尤貴於和中,二者並行,則其間雜證不戰而自屈。若汗,若下,若用藥差冷,古人戒之。雖然,夏月伏陰在內,暑家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冷藥無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裡寒,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

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或身熱微煩,此則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茯苓湯不可也。抑猶有戒焉,暑家脈虛,面黧冷汗,灑然毛聳,手足微寒,苟不明辨其裡熱之證,誤以剛劑投之,抱薪救焚,不發黃則發斑,甚者蓄血悶亂而斃矣,籲!可畏哉。(《直指》)

白話文:

中暑

中暑的病因,根據仲景的醫案,可分為表裡俱熱和氣傷液耗兩種,雖然症狀輕重程度不同,但都逃不出這兩種病理途徑。像潔古所說的靜坐而得中暑,以及王安道認為是傷寒一類的說法,現在都不採納。其他許多歧異的說法,也一概摒棄。中暑的治療方法分為四種,並佐以溫中之法,以應付各種變化。至於道途上突然昏倒的症狀,則放在篇末,也是遵照經書的例證。

脈象方面,中暑與熱病的外在症狀相似,但熱病的脈象洪盛,中暑的脈象虛弱,以此加以區別。《甲乙經》說:「脈象洪盛而身體寒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得了中暑。」(按:此為《素問‧刺志論》中的文字。)這是因為寒邪傷及形體而不傷及元氣,所以脈象洪盛;而熱邪傷及元氣而不傷及形體,所以脈象虛弱。(出自《活人書》)

脈象虛弱微細,或浮大而散亂,或隱而難以觸摸。(微弱隱伏,都是虛弱的類型。)(出自《正傳》)

脈象浮而自汗,或浮大而散亂,或洪大而無力,或虛弱而遲緩,或洪大而遲緩,都是中暑的脈象。(出自《醫統》)

總而言之,脈象虛大無力,或細弱,都是由於元氣虛弱而被暑邪所侵,屬於不足之證。如果脈象洪盛數疾,都是熱邪燔灼,屬於時氣所傷,為邪氣有餘。(出自《醫通》)

暑邪耗傷元氣、津液和精神,應該斂汗補虛。如果汗出之後煩躁不安,則預後不良。如果暑邪入裡七八天,脈象不煩躁洪大,而細小澀滯,也是凶兆。(出自《士林餘業》)

總的治療原則,患者身體發熱惡寒頭痛,症狀類似傷寒,或往來寒熱如瘧疾,煩躁口渴嚴重,頭暈嘔吐,背部寒冷而面部潮紅,瀉痢,昏迷不清,脈象陰陽俱虛,緩弱而微細,都是由於中暑所致。(出自《三因》)

俗話說:「中暑能導致各種疾病」,這種說法確實不假。暑邪侵入人體,潛伏於三焦和腸胃之間,有的甚至持續數日甚至數月難以察覺。例如嘔吐、胸悶、瀉痢、下痢、口渴、發瘧、腹痛、下血,以及其他各種熱證,如果都是因為中暑而引起的,而病根未除,即使服用各種藥物,也很難見效。因為人心胞絡與胃口相通,胃氣稍虛,或因飢餓而冒暑,暑邪就會從口鼻而入,凝聚於牙頰,到達心胞絡,如同聲波的共振。遇到中暑,應當立即漱口而不要吞咽。

如果感覺暑毒阻塞咽喉,更應該灌水漱口然後嘔吐出來。中暑的脈象虛弱,面部潮紅自汗,身體發熱而背部寒冷,煩悶口渴,倦怠乏力,毛髮豎立惡寒,或頭痛,或霍亂,或四肢厥冷,但身體沒有疼痛感。經書上說:「發熱時毛孔會張開,所以感到寒冷。」如果辨證不精,誤把中暑當作傷寒治療,就會貽誤病情。然而,為什麼中暑會脈象虛弱呢?因為暑邪能耗傷元氣,元氣耗傷則血液分散,脈象當然就會虛弱。

如果六脈沉伏,冷汗淋漓,昏迷不醒,這是中暑的症狀加重了。治療的大原則,雖然要驅除暑邪,更要溫和中氣,兩者並行,則其他的雜症自然會消除。汗出、瀉下或服用藥物過於寒冷,古人都是告誡要避免的。然而,夏季陰氣內伏,中暑的人元氣虛弱脈象虛弱,如果飲水過多,或服用寒涼藥物過度,傷及脾胃,就會出現嘔吐不思飲食,自利不渴的症狀,這是外熱內寒,所以說中暑會有伏熱,這就需要服用理中湯。

如果服用寒涼藥物過度,胃寒停水,就會出現潮熱嘔吐,或身體發熱輕微煩躁,這是陽氣浮於外而不能深入內裡,這就需要服用小半夏湯加茯苓湯。還需要再次告誡,中暑的人脈象虛弱,面色黧黑,冷汗淋漓,毛髮豎立,手足微寒,如果不仔細辨別其內熱的症狀,而誤用辛溫之劑,那就像用柴火救火,不僅不能治好,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會導致出血昏迷而死,唉!真是可怕啊!(出自《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