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0)

1. 奔豚氣

仲景所謂奔豚氣,與《難經》腎積,其證不同,而如巢元方猶不免牽混,後世或以為疝氣之名,要在學者分別之焉。蓋其擴充仲景者,則寥寥罕聞爾。

白話文:

仲景提到的奔豚氣,與《難經》中的腎積,其症狀不同。但是,像巢元方那樣,仍然不免牽連混淆,後世有些人把它當成疝氣的名稱。這需要學習的人仔細區分。充實擴展仲景理論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源候,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奔豚也。(《病源論》)(按:若心中踴踴以下,《外臺》引《小品文》有少異,又車字作事字是,蓋此段義不無疑,姑存之。)

白話文:

《奔豚氣病因》:奔豚氣,是由於腎臟積聚過多的氣所引起,而這種積氣又通常是因驚恐憂慮所生。如果受到了驚恐,就會傷及神,而神是藏於心臟的。如果憂慮過多,就會傷及志,而志是藏於腎臟的。如果神志受到傷害,就會使氣積聚在腎臟,而這種積氣又會像豬的奔跑一樣上竄下跳,所以叫做奔豚。這種奔豚之氣會侵犯到心臟,如果心中跳動不安,就像車輛受到驚嚇,或就像人受到恐嚇一樣,五臟不穩,吃喝不進,氣充滿胸中,胡言亂語,思緒混亂,這都是驚恐奔豚的表現。如果奔豚之氣充斥在心臟,就會使心下悶亂,不喜歡聽到人聲,病情時好時壞,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內心煩躁疼痛,噁心嘔吐,以上這些都是擔憂奔豚的表現。診斷這種病的時候,可以通過脈象來判斷,如果脈象沒有力氣,就是奔豚氣的徵兆。

治方,《肘後》療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衝心胸,臍間築築發動有時,不療殺人方。

白話文:

治療方法,《肘後方》記載治療猝然心臟衰竭,氣阻兩脅,心下疼痛飽滿,昏迷慾死,這叫做奔豚病,疾病是由於突然受到驚嚇、恐懼、憂傷引起的。氣從下往上衝擊到心胸,臍間鼓動發動有時,如果不治療就會致命。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吳茱萸(一升),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桂心(三兩)

白話文:

甘草(40克,炙),人參(40克),吳茱萸(200克),生薑(200克),半夏(200克),桂心(60克)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藥須預蓄,得病便急合服之。(《千金方》桂五兩,甘草三兩。張文仲同。)(《外臺》)《千金》名奔氣湯。(今本甘草二兩)(按:此係吳茱萸湯加減方。)

《廣濟》奔豚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方。

白話文:

用上面的六味藥切碎,用一斗水煮成三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這種藥必須事先準備好,一旦生病了就可以馬上服用。(《千金方》桂皮五兩,甘草三兩。張文仲也用相同的配方。)(《外臺》)《千金方》將這種藥命名為奔氣湯。(現今的版本中甘草只有二兩。)(註:這是吳茱萸湯的加味方。)

李根白皮(八兩),半夏(七兩洗),乾薑(四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兩炮),桂心(四兩)

白話文:

八兩李根白皮,七兩半夏(洗淨),4兩乾薑,3兩茯苓,2兩人參,2兩炙甘草,1兩炮附子,4兩桂心。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外臺》)《聖惠》治奔豚氣,臍腹脹痛,翕翕短氣,發作有時,四肢疼悶,甘李根散,於本方去茯苓、甘草,加吳茱萸、當歸檳榔

《小品》療卒傷損,食下則覺胸中偏痛慄慄然,水漿下亦爾,問病與相應,急作此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煮至剩下三升,過濾除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間隔時間約如同走路六七里路那麼久。(出自《外臺》)

《聖惠》中用於治療奔豚氣的甘李根散,適合用於治療臍腹脹痛,喘息短促,病症有時發作,四肢痠痛沉悶等症狀。方劑中去除了茯苓、甘草,加入了吳茱萸、當歸、檳榔。

生李根(一斤細銼之),麥門冬(一斤去心),人參(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生李子根(一斤,切成細末),麥門冬(一斤,去心),人參(二兩),桂圓心(二兩),甘草(一兩,炒過)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範汪同。(《外臺》)

《小品》牡蠣奔豚湯,療奔豚氣,從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

牡蠣(三兩熬),桂心(八兩),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白皮得七升,去滓內余藥,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同上)

治奔豚氣,上下衝走,悶亂面青,宜服此方。

李根皮(三兩銼),生薑(二兩炒乾),吳茱萸(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聖惠》)

又方。

檳榔(三枚搗羅為末),生薑汁(半合)

上件藥,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入前藥二味,攪令勻,分為三服,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須臾下利為效。(同上)(先教諭曰:此《外臺》治腳氣衝心方。又《千金》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下氣湯方,大腹檳榔二七枚,杏仁四七枚,㕮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醫林方》備急壓氣散,於本方加紫蘇穗,水煎(不用童便)。

代赭石湯,治逆氣上衝,奔遍息道,滯塞不通。

白話文:

上一種藥,用童子小便一大杯,略微超過藥碗,將前兩種藥放入其中,攪拌均勻,分成三服,當人在走五、六里路的時候,服下一服,不久後就會腹瀉,這就是療效。(註解者事先教諭道:這是《外臺》中治療腳氣衝心的方子。又《千金》中治療胸腹背部閉塞,胸悶呼吸困難,腹脹的湯劑方子,用大腹檳榔二十七枚,杏仁四十七枚,研成碎末,用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兩次服下。)《醫林方》中用於治療緊急重症的壓氣散,在本方中加入紫蘇穗,用水煎煮(不用童便)。

代赭石(打碎二兩),陳皮桃仁(炒),桂,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白話文:

代赭石(打碎二兩):代赭石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血止血、收斂固澀的功效。

陳皮:陳皮是指曬乾的橘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桃仁(炒):桃仁是指炒熟的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桂:桂指的是肉桂,具有溫中止瀉、散寒止痛的功效。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吳茱萸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止瀉、散寒止痛、燥濕祛痰的功效。

上各銼碎,每服秤二兩,水三大盞,生薑三分切,同煎至一盞,其下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一服。(《御藥院方》)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都搗碎,每次取二兩,加上三大碗水和三片生薑,一起煎到還剩一碗為止,然後過濾掉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一次。(《御藥院方》)

牽牛丸(當作散),治氣築奔沖不可忍。

黑牽牛(半兩紙箱內或銀石器中炒黃色),檳榔(一分銼)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濃煎紫蘇、生薑湯調下。(《衛生家寶》)(按:此不必奔豚,姑附於茲。)

白話文:

將藥研成粉末,每次取一大錢的量,用濃煎的紫蘇、生薑湯送服。(出自《衛生家寶》)(註:此藥方不必一一解釋,姑且附於此。)

2. 黃癉

癉之為言熱也,或作疸,黃病必由熱而成,故名黃疸。《肘後》以來,以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稱為五疸。然黃疸實其總名,非有別證,黃汗仲景隸之水氣,而後世無有發明,是以今並不取也。蓋傷寒發黃,既摘其要,此編所舉,多系內因病,而表濕證亦及之云。

白話文:

癉這個字的意思是熱,有時也寫作「疸」,黃疸病一定是因為熱而形成的,所以稱為黃疸。從《肘後方》以來,把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稱為五疸。但黃疸實質上是總稱,並沒有區別不同的證候,黃汗仲景把它歸屬於水氣,而後世沒有人有新的發現,所以現在我並不採用。因為傷寒發黃,已經摘取了要點,這本書所舉的,大多是內因病,偶爾也涉及表濕證。

病必因濕熱,濕與熱鬱蒸於脾,面目肢體為之發黃,此即疸也。痘之名有五云云,五者雖不同,其為黃則一,自本自根,未有非熱非濕而能致病者也。濕也熱也,又豈無輕重之別乎。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蓋脾主肌肉,土色尚黃,濕熱內蒸,或重或輕,不容揜於外矣。(《直指》)

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丹溪》)

白話文:

疾病必定是由於濕熱。濕與熱鬱積蒸發於脾胃,導致臉色與四肢都發黃,這就是疸病。痘瘡的種類有五種,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是黃色的,究其根本原因,沒有一種不是熱與濕造成的。濕與熱,難道沒有輕重之分嗎?濕氣重,就好像被燻黃然後又發暗;熱氣重,則像是橘子黃,而且很鮮豔。因為脾胃主掌肌肉,土的顏色原本就是黃的,濕熱在體內蒸發,或輕或重,一定會在外部顯現出來 。

疸者,雖有酒、谷、黃汗、大飢、女勞五治之分,而《病源》所論不過濕熱二字。古人云:菽粟水火,不可一日而去焉。蓋水火即人身腐熟水穀之氣也,得其平謂之水火,失其宜謂之濕熱。

白話文:

疸病,雖然有酒疸、穀疸、黃疸、大飢疸、女勞疸五種治法之分,但《病源》所論述的不過是濕熱二字。古人說:豆麥、水火,人一天都不能離開。說的水火,就是人體腐熟水穀的陽氣;合適的時候稱為水火,失去適當的比例就稱之為濕熱。

凡為之病,或因脾胃受傷,而中焦清氣落陷,故使濁氣渾然,以致濕熱滋蔓,或飢中飲酒,或大渴飲泉,或汗出入水,或大醉當風,或勞傷汗出衣里冷,或因雨濕而閉塞,或過食油麵濕熱之物,或內熱而房勞,或病後失於調理,濕熱遊於經絡,氣不榮行,漸積皮膚,身體面目俱黃,尿汗黃如柏。譬如造麴,用水拌麵盦之,不令氣泄,黯成黃色。

故人黃疸,亦是因濕熱而成者也。(《諸證辨疑》)

白話文:

凡是產生這種疾病,或由於脾胃受到損傷,而導致中焦清氣下陷,所以使濁氣混雜,以致濕熱蔓延;或在飢餓時飲酒,或在大渴時喝生水,或汗出後進入水中,或大醉後當風,或勞傷出汗後衣服裡面受涼,或因淋雨受潮而閉塞,或過量食用油膩、麵食等濕熱之物,或因內熱而房事過度,或病後沒有調理好,濕熱遊走於經絡,氣血不能正常運行,逐漸積聚在皮膚上,身體和麪部都發黃,尿液和汗液黃得像柏樹。就好比製作酒麴,用水和麵混合後發酵,不讓氣體漏掉,最終變成黃色。

黃疸之證,皆濕熱所成。濕氣不能發泄,則鬱蒸而生熱,熱氣不能宣暢,則固結而生濕,濕得熱而益深,熱因濕而愈熾,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甚者也。然求其濕熱之所由生,未有不由於大醉大飽,及醉飽後貪睡久臥,與努力行房而得者。或醉飽後入水洗浴,寒氣斂束,密其腠理,汗不得出,以致濕熱相感而成此病焉。

白話文:

黃疸病的症狀,皆是濕氣與熱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濕氣無法發散,就會鬱結產生熱氣;熱氣無法宣暢,就會聚集而形成濕氣。濕氣因熱氣的關係而更深厚,熱氣因濕氣的關係而更加熾盛。二者互相幫助、互相成就,時間越久就越嚴重。然而探求其濕熱的來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大醉大吃、醉飽後貪睡久臥,或是用力房事而引起的。又或是醉飽後入水沐浴,寒氣將毛孔收束,讓皮膚組織緊密,汗液無法排出,導致濕熱相互作用而形成此病。

外不得汗,內不得瀉,熏熏濡染,流入皮膚,上達面目,下至足趺,中及手臂,前腹後背皆如塗金,小便赤如薑黃,猶之罨鹽罨醬,因濕熱而變其色也。(《丹臺玉案》)

白話文:

皮膚表面不得發汗,裡面不能瀉下,熏熏蒸著,濡濕浸染,流入皮膚,向上到達臉面,向下到達腳背,中間包括手臂,前後腹部背部都像抹了金,小便赤紅如薑黃,就像用鹽醬醃漬過,都是因為濕熱而變成了這種顏色。(《丹臺玉案》)

夫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津液行則小便利,何黃之有。惟濕生乎熱,熱滋乎濕,濕熱相生,遂成滯滿。由是胃氣潛衰,脾氣孱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上焦不行,故身不得汗,下脘不通,故復無小便,熏蒸日久,熱氣成黃。(《蒼生司命》)

白話文:

脾臟負責運行胃液,胃液運行順暢則小便通暢,哪裏會有尿黃的症狀。只是濕氣產生於熱,熱又滋生濕氣,濕熱互相生長,最後形成積滯和滿脹。由此胃氣逐漸衰弱,脾氣虛弱,無法為胃運行胃液,導致上焦不通,所以身體不能出汗,下腹部不通暢,所以小便又不通暢,燻蒸時間久了,熱氣變黃。

黃疸一證,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盡之。而不知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知此四者,則黃疸之證無餘義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豈果皆如盦曲,悉可謂之濕熱耶,弗足憑也。(《景岳》)(按:此說失當。

白話文:

黃疸這一個診斷,古人多認為是濕熱引起的,還有將黃疸分成五種的說法,這些都無法完全解釋黃疸。其實黃疸主要有四種:陽黃、陰黃、表邪發黃和膽黃。知道這四種,黃疸的診斷就沒有其他意義了。丹溪說:黃疸不必分為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就像礤曲一樣。難道黃疸都像礤曲一樣,都可以說是濕熱引起的嗎?這說法不足以採信。(按:這種說法不恰當。)

蓋黃疸或有不因濕熱者,然其正證則必自濕熱,《金匱》首條可徵。至其別證,則有如寒濕發黃,有如女勞疸。今景岳以四證概之,而所謂陰黃,蓋是虛黃,既非寒濕,又非女勞。更舉膽黃者,是希有之證,而列為其一。然則其說,亦未足以盡之,仍姑拈於此,以辨其謬云。

五疸之外,有時行瘴瘧風寒暑濕等證疸不同。(《三因》)

白話文:

疾病是由邪氣鬱悶而引起的。巢氏在黃病一論中認為,黃疸病是由寒邪引起的,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而且很多《傷寒論》中也沿用了這種說法。實際上,導致黃疸病的原因並不只有一個,誤下、火燻等因素都可以引起黃疸病,而不僅僅是寒熱穀氣。總的來說,寒邪侵犯人體,長久不去,就會轉化為熱毒。遇到春天風吹動,表證應該發出,此時表證已經發動,就不能再回去了,而腠理不開,沒有辦法通過出汗而排出,鬱積在體內,始終無法散開,邪氣散佈,血脈傳播。毒氣嚴重的,遇到血液搏擊,不能勝過,就會發生凝聚變結,有的像豬肝色,有的像墨色,這是邪氣損傷血液造成的。沒有辦法排出邪氣,就會導致血枯而人死。毒氣輕微的,鼓動血液向上,可以通過衄血排出;澀滯的,則會促使滑利之氣向下,可以通過小便排出。邪氣既不能與血液搏擊,又不能開腠理而生汗,向上不能排出,向下不能排出,於是散佈於毛孔之間,已經失去了歸宿而沒有固定的位置,進退維谷,鬱結成深黃的顏色,等待汗液和小便排泄後才能通行。這種毒氣並不是不想排出,就像人走到門口卻沒有路可走一樣。醫生疏通道路並指示它,不通過出汗就通過小便,沒有排不出的道理。然而,毒氣在腠理之內,與正氣相互爭鬥,正邪互相窒礙,毛孔也就不能打開,所以不能出汗,必須從開竅利小便的方法排出。因此,毒氣在體內不能排出,一定會形成黃疸、血證兩種症狀,雖然輕重上下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有的可以用出汗的方法排出嗎?回答是:脈象浮盛的人,表證一定疏鬆,可以用出汗的方法排出。

脈候,(互見次條及瘀血發黃、生死訣等。)濕熱相鬱而疸即成,脈洪而大,不弦,卻帶軟而長,宜利其小府。(《史載之方》)

白話文:

脈象:濕熱交鬱而黃疸即成,脈搏洪大、不緊張、卻帶有柔軟而長的特性。治療時應疏通其小府穴。(《史載之方》)

疸脈緩大,順;弦急而堅,逆。(《直指》)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證屬虛弱。(《崔氏脈訣》)

表裡證總說,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壯熱在裡有血,當下之,法如㹠肝狀。其人少腹內急,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聖惠》作不用大便多澀,澀即心腹脹)不存(存《外臺》作好,《聖惠》作安)。此由寒濕在表(《活人書》作在裡),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病源論》)

白話文:

表裡證總說,黃病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黃,七八日後,熱度加重,體內有血,當下應瀉血,方法如同瀉肝一樣。病人小腹急痛,若病人眼臉浮腫且疼痛,鼻樑骨疼痛,兩肩及頸部僵硬,腰背痠痛,即為患黃。大便乾燥,但小便通暢,則不慮死,不必大便多,太多則心腹脹,不保平安。這病是因表證的寒濕,使脾胃胞聚熱氣,腠理不開,瘀熱與固有宿穀相搏,胸悶不得散,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黃疸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腑臟不和,水穀相併,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而欲安臥。若身體多赤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疼,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同上)(按:面色微黃以下,本出《脈經》。)

風黃候,凡人先患風濕,復遇冷氣相搏,則舉身疼痛,發熱而體黃也。(同上)

白話文:

黃疸病是由於飲食過度,腑臟不和,水穀相併,積聚在脾胃,又被風濕所襲擊,瘀結不散,熱氣鬱結上升,所以吃飽了還像飢餓一樣,使身體、面目和指甲小便都發黃,只想安靜地躺著。如果身體多赤黑多青點,一定會寒熱身疼,面色微黃,牙齒垢黃,指甲上黃,也是黃疸。(參考:面色微黃以下,本來出自《脈經》。)

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為陰黃。(同上)(按:此猶裡熱之證,仍列於此。)

白話文:

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加上熱毒的侵襲,所以身體和臉的顏色發黃,頭疼但不發熱,這種病症叫做陰黃。(同前)(按:這猶如裡熱的證狀,但仍歸類於此。)

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梔子。(《微義》引《難知》)

白話文:

膚色像燻過的黃色,那是濕病,全身都會疼痛。膚色像橘子黃,那是黃疸病,全身都不會疼痛。皮膚乾枯發黃,這是燥病。小便通暢,四肢不沉重,口渴想喝水,可以服用梔子柏皮湯。皮膚濕潤發黃,這是脾虛。小便不暢,四肢沉重,像口渴卻不想喝水,可以服用大茵陳湯。如果大便通暢而且黃,可以服用茵陳、梔子、黃連三味湯。如果反復發燒,全身發黃,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梔子。

其為症有三:一者梔子柏皮湯,二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謂干黃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活人》所謂中濕是也。(《綱目》)(按:此說欠確,姑存之。)

白話文:

有三種症狀:

一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二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這兩種湯劑都是治療身黃、小便通暢、身上無疼痛的症狀的,海藏所謂的「幹黃」就是這種。

三是用去桂枝而加入白朮的桂枝附子湯治療,這種湯劑都是治療身黃、小便通暢、全身疼痛的症狀的,《活人書》所謂的「中濕」就是這種。(《綱目》)(按:這個說法欠妥當,姑且留下。)

表邪發黃,即傷寒證也,凡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有黃證。或表邪不解,自表傳裡而濕熱鬱於陽明者,亦有黃證。表邪未解者,必發熱身痛,脈浮少汗,宜從汗散。濕熱內郁者,必煩熱脈緩滑多汗,宜從分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鬱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然後清其餘熱,則自無不愈。(《景岳》)

白話文:

外在邪氣引發黃疸,也就是傷寒的症狀。所有傷寒引起的汗無法透出,而風濕在身體表面的,就會出現黃疸的症狀。或是外在邪氣沒有散去,從體表傳入體內,濕熱之氣鬱結在陽明經絡的,也會出現黃疸症狀。外在邪氣沒有去除的人,一定會發熱、身體疼痛、脈浮少汗,宜用發汗的藥物治療。濕熱之氣鬱結在體內的人,一定會煩熱、脈緩滑多汗,宜用利水消腫、清熱利濕的藥物治療。假如陽明經絡實邪內鬱,而出現痞結脹滿的人,宜先用瀉下的藥物治療,然後再清剩下的熱氣,自然沒有治不好的。

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然其證必有身熱,有煩渴,或躁擾不寧,或消穀善飢,或小水熱痛赤澀,或大便秘結,其脈必洪滑有力。此證不拘表裡,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傷,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治此者本無難也。(同上)

辨色,若面色微黃,身體或青赤黑色皆見者,與純熱之證不同,當於濕家求之。(《聖濟》)

白話文:

陽黃症候,是由於濕氣太多化熱,熱則生黃,這就是所謂的濕熱症候。不過這種症狀一定會有發燒、口渴、浮躁不安、消穀善飢、小便熱痛赤澀、大便祕結,脈象一定洪滑有力。這種症狀不拘限於表裡,可能是風濕外感,也可能是酒食內傷,都能引起。但是隻要觀察到元氣還強,脾胃沒有損傷,濕熱確實很盛,直接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消除,黃疸自然消退,治療這種症狀原本沒有什麼難度。(同上)

黃如橘而明者,熱多脈必數,解熱為主;黃如熏黃而暗,濕多脈必沉緩,滲濕為主。(《六要》)(按:此說本於《直指》,既見上。)

淡黃易愈,深黃者難愈,焦黃者不治。(《訂補明醫指掌》)

白話文:

黃色像橘子一樣明亮的,熱症較多,脈搏一定數得快,治療以解除體內熱氣為主;黃色像燻黃那樣暗沉的,濕氣較多,脈搏一定沉緩,治療以散除體內濕氣為主。(《六要》)(註:這個說法出自《直指》,已經見於上面。)

濕盛則但黃而不亮,熱盛則鮮明如橘子,干黃則枯槁不潤。蓋色潤者屬水,色光者屬火。若色如煙燻,黃黑晦滯,枯槁無光,為危證。舊說濕勝如熏黃黑晦,存參。按:黑晦即不亮也,然未必枯;若並不潤,則是瘀敗之死水,難治矣。(《醫碥》)(按:《千金》茵陳梔子等七味湯方後有曰桃皮色,出後疏里方中,宜參。)

谷疸,谷疸者,食畢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肘後》)

白話文:

濕氣盛,則顏色只黃而沒有光澤;熱氣盛,則顏色鮮亮如橘子色;乾燥枯黃,則枯槁不滋潤。一般來說,顏色潤澤的屬於水,顏色光亮的屬於火。如果顏色像煙燻過似的,或黃黑晦暗,或枯槁沒有光澤,都是危險的症狀。以前的說法是:濕氣盛則顏色像被煙燻過似的,黃黑晦暗,可以參考。按:晦暗就是不亮,然而不一定枯槁;如果不滋潤,那就是瘀敗死水,難以治療。(《醫碥》)(注:《千金方》茵陳梔子等七味湯一方子的後面有顏色像桃皮的描述,出現在後來的《疏裏方》之中,可以參考。)

谷疸,頭眩心忡,怫鬱不安,以小柴胡湯穀芽枳實白朮、山梔仁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谷疸:頭暈目眩、心悸,心裡煩躁、抑鬱不安,用小柴胡湯加穀芽、枳實、白朮、山梔仁為主方治療。(《原病集》)

酒疸,酒疸黃色,心下結熱而煩。(《脈經》)

酒疸者,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肘後》)

五疸唯酒疸變證最多,蓋酒之為物,隨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吻而輒亂者,以醞釀而成,有大熱毒滲入百脈為病,則不特發黃,溢於皮膚,為黑為腫,流於清氣道中,則眼黃鼻雍種種不同。故方論中,酒疸外有肉疸黑疸癖疸勞役乃至令人恍惚失常等數證不同。(《三因》)

酒疸脈若浮滑,腹滿欲嘔吐者,必先吐之;脈若沉滑,腹滿大便秘者,必先下之。(《奇效》)

白話文:

在五疸中,只有酒疸的變證最多。這是因為酒的性質不同,有些人喝再多的酒都不會醉,而有些人只喝一點就醉了。酒在釀造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毒,這些熱毒會滲入人體的各個經絡,引起疾病。酒疸患者不僅會皮膚發黃,還會出現黑色腫塊,流入清氣道中,就會出現眼睛發黃、鼻子不通氣等各種不同的症狀。因此,在方劑論著中,酒疸除了有肉疸、黑疸、癖疸、勞役疸,甚至會讓人神志恍惚、行為失常等幾種不同的證候。(《三因》)

酒疸,心中懊憹,足脛滿,尿黃面赤,酒過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以小柴胡湯加茵陳、白朮、豆豉、葛根黃連澤瀉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酒疸,心中煩躁鬱悶,小腿浮腫,小便黃,面色紅赤,是飲酒過多,胃中熱盛,醉酒後睡在風中,受了寒濕之氣所致,可用小柴胡湯加茵陳、白朮、豆豉、葛根、黃連、澤瀉來治療。(《原病集》)

酒疸,因飲酒過傷而黃,俗名為酒黃,宜乾葛煎湯或梔子仁煎湯調五苓散,或生料五苓散加乾葛一錢。有酒疸後變成腹脹,漸至面足俱腫,或腫及遍身,宜藿香脾飲(按:用厚朴甘草陳皮半夏藿香)加木香三錢,或木香、麥柏各半錢。(《要訣》)

白話文:

酒疸是由於飲酒過量而引起的黃疸,通常稱為酒黃。此時,宜用乾葛煎湯或梔子仁煎湯調五苓散,或用生料五苓散加入乾葛一錢服用。如果酒疸後變成腹脹,逐漸四肢面孔都浮腫,甚至遍及全身,宜用藿香脾飲(用厚朴、甘草、陳皮、半夏、藿香)加木香三錢,或用木香、麥栢各半錢。

女勞疸,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交接,交接後入水所致。(《肘後》)

白話文:

婦女勞疸病,婦女勞疸病的患者,全身和眼睛都發黃,發燒畏寒,小腹脹滿疼痛,小便困難,是由於大勞和過熱所造成的,過度勞累後接觸冷水所引起的。(《肘後》)

夫交接輸瀉,必動三焦。上焦屬心,中焦屬脾,下焦屬腎。動則熱,熱則欲火熾,因入水中。中焦熱鬱,故能發黃。上焦氣勝,故額黑。下焦走血,隨瘀熱行,大便溏黑。貴勝人有男女同室而浴者,多成此病,攝生之人,不可不知。(《三因》)

白話文:

交接時,精氣的輸出和輸進,一定會使三焦發生運動。上焦屬心,中焦屬脾,下焦屬腎。三焦運動則生熱,熱則慾火旺盛,因而進入水中。中焦鬱熱,所以能夠發黃。上焦之氣旺盛,所以額頭發黑。下焦運行血液,隨著瘀熱而行,大便溏黑。男女同室而沐浴的情況下,容易形成此病,養生之人不可不知。

女勞疸,乃是腎虛而成大不足之症,不可作濕熱有餘治之,必也四物知、柏以壯水之主,人參、白朮以培氣之原,隨症以加行濕熱之劑,則標本同冶,或可以收全功矣。(《蒼生司命》)

黑疸,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病源論》)

白話文:

女性患有勞疸,這是由於腎臟虛弱而導致的大虛弱之症,不能把它當作濕熱有餘的病症來治療。必須要用四物湯、柏子養腎壯水,用人參、白朮來補益氣血之源。根據不同的症狀加用祛濕熱的藥物,這樣標本兼治,或許能夠收到治癒疾病的滿意效果。(《蒼生司命》)

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者,梔子大黃湯大黃,加犀角、地黃。(《醫通》)

白話文:

治療酒癉的藥方中,如果長時間腹瀉,形成黑癉,可將梔子大黃湯中的大黃去除,加入犀角、地黃。(出自《醫通》)

黃癉證中,惟黑癉最劇,良由酒後不禁,酒濕流入髓臟所致,土敗水崩之兆。始病神未槁者,尚有濕熱可攻,為祛癉之嚮導,若病久肌肉消爍,此真元告匱,不能回榮於竭澤也。中翰汪先於病癉,服茵陳五苓不應,八月間邀石頑診之,弦大而芤,腎傷挾瘀,結積不散所致,急乘元氣尚可攻擊時,用金匱消石礬石散桂苓丸之制以洗滌之,遲則難為力矣。汪氏有業醫者,以為藥力太峻,不便輕用。

白話文:

在黃疸病症中,黑疸是最嚴重的,這是由於飲酒後沒有適可而止,導致酒液流入骨髓,引起脾臟衰敗,水液崩潰的徵兆。如果在疾病初期,神志未衰弱,還可以攻治濕熱,作為祛除黃疸病的嚮導。但是如果病情延久,肌肉消瘦,這是真元虧虛,不能使血液迴流到枯竭的部位。中翰汪先生在患上黃疸病時,服用了茵陳五苓散,但沒有效果。在八月間,他邀請石頑為他診治,發現他的脈搏大而軟弱,腎臟受損,瘀血積聚,導致疾病難以消散。石頑在汪先生元氣尚可的情況下,及時使用金匱消石礬石散,並結合桂苓丸來清洗毒素。如果拖延治療,就難以奏效了。汪先生有一位懂醫術的人,認為藥力太過猛烈,不宜輕易使用。

旋值公郎鄉薦,繼以公車,未免縈心,不及調冶。迨至新正二日,復邀石頑相商,脈轉弦勁而革,真元竭盡無餘,半月以來,日服人參數錢,如水投石,延至正月下澣,遣內使竊問。予謂之曰:捱至今日,小主人場事,可無礙矣。其後安公聯捷,不及殿試而返,信予言之不謬也。

白話文:

當安公被舉薦為鄉試的官員時,又升任為公車,難免會掛心,沒有時間調整自己的身體。到了正月初二,他又邀請石頑來商議病情,脈搏轉緊而堅硬,真氣完全耗盡,半個月以來,每天服用幾錢的人參,就像水滴到石頭上一樣,沒有任何效果。一直延續到正月下旬,派遣內使祕密詢問我的意見。我對他說:拖到今天,小主人的考試應該沒有問題了。後來安公連續考中,只是在殿試之前就返回了家鄉,這證明我的話沒有錯。

同時有伶人黑癉,投以消石礬石散作丸,晨夕各進五丸,服至四日,少腹攻絞,小便先下瘀水,大便繼下溏黑,至十一日瘀盡,次與桂、苓、歸、芍之類,調理半月而安。(同上)

白話文:

另外也有伶人得了黑病,投以消石礬石散作成丸子,早晚各服五丸,服至四日,小腹劇烈疼痛,小便首先排出瘀水,大便繼而排出稀溏黑色,至第十一天瘀水排盡,然後給予桂、苓、歸、芍一類的藥,調理半個月而痊癒。(同上)

急黃,脾胃有熱,穀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病源論》)

白話文:

急黃症,是脾胃有熱,穀氣鬱結,因為熱毒所加,所以突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所以稱為急黃症。有的人得病後,身體和臉部立即發黃;有的人一開始不知道是黃疸,死後才發現身體和臉部發黃。其症狀是:得病後僅有發熱、心悸的症狀,這就是急黃症。

許仁則療急黃病。此病始得。與前天行病不多異。五六日但加身體黃。甚者洟淚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黃。其更重狀。與天行病候最重者無別。(《外臺》)(按:《金鑑》曰: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也。蓋是急黃耳。又瘟黃之稱,本出《明醫雜著》。)

白話文:

許仁則治療急性黃疸病。這種疾病在早期發作時,與前幾天的流行病差別不大。五六天後,身體開始發黃。嚴重的,鼻涕、眼淚、汗水、唾液、小便像柏樹的顏色。眼白變得金黃色。病情最嚴重的情況,與流行病的最嚴重情況沒有區別。(《外臺祕要》)(註:《金匱要略》說:流行性瘟疫發黃,叫做瘟黃,是死亡最快的。這其實就是急性黃疸病。另外,瘟黃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醫雜著》一書中。)

寒濕發黃,(宜參後溫中諸方)陰癉一證,仲景之方論已亡,千古之下,惟羅謙甫茵陳附子乾薑甘草湯一方,治用寒涼藥過當,陽癉變陰之證,有合往轍,此外無有也。今人但云陽癉色明,陰癉色晦,此不過氣血之分,辨之不清,轉足誤人。如酒癉變黑,女勞癉額上黑,豈以其黑遂謂陰癉,可用附子乾薑乎。夫女勞癉者,真陽為血所壅閉,尚未大損,瘀血一行,陽氣即通矣。陰癉則真陽衰微不振,一任濕熱與濁氣敗血團結不散,必復其陽,錮結始開,儻非離照當空,幽隱胡繇畢達耶。(《法律》)(按:陰黃之稱,本出《巢源》,而其證自異,如寒濕發黃,名以陰黃者,蓋昉於韓祗和。)

白話文:

因寒濕而發黃的症狀,(應該參照後面溫中的一些方法)陰癉是一種病症,漢朝名醫仲景的相關治療方法已經失傳,一千多年來,只有羅謙甫的茵陳附子乾薑甘草湯一方,用於治療寒涼藥服用過量而導致陽癉變為陰癉的病症,符合以前的治療方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了。現在的人只說陽癉的顏色鮮明,陰癉的顏色昏暗,這不過是氣血的區別,辨別不清,反而容易誤導人。比如酒癉變黑,婦女勞累引起的癉,額頭上變黑,難道因為其變黑就認為是陰癉,可以使用附子乾薑嗎?婦女勞累引起的癉,真正的陽氣被血氣所阻閉,還沒有受到大的損傷,瘀血一運行,陽氣就會通暢了。陰癉則真正的陽氣衰微不振,任由濕熱與濁氣與敗血凝結在一起不散開,必須恢復陽氣,凝結才會開始打開,如果不是依靠陽光照射到天空,幽暗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夠完全通達呢?(《法律》)(備註:陰黃的稱呼,本出自《巢源》,而其病症有所不同,比如因寒濕發黃,命名為陰黃,是從韓祗和開始的。)

陰癉無熱惡寒,小便自利,脈遲而微,誤開鬼門,則肌膚冷硬,自汗不止,誤潔淨府,則膀胱不約,小便如奔,死期且在旦暮,況於吐下之大謬乎。即以平善之藥遷延,亦為待斃之術耳。在半陰半陽之證,其始必先退陰復陽,陰退乃從陽治。若以附子黃連合用,必且有害,奈何純陰無陽輒用苦寒耶。(同上)

白話文:

陰證沒有發熱惡寒的症狀,小便通暢,脈搏遲緩而微弱,如果誤用瀉下攻積的藥物,就會導致肌膚冷硬,自汗不止;如果誤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就會導致膀胱失約,小便如水奔流,死亡即將到來,況且吐下之法更是大大的錯誤。即使使用平穩善和的藥物來延緩病情,那也是等死之術罷了。在半陰半陽的證候中,治療的開始必須先使陰退而陽復,陰退了才能用溫陽的藥物治療。如果使用附子和黃連合用,必定會造成傷害,為什麼純陰無陽的證候卻用苦寒的藥物呢?(出處同上)

諸虛發黃,(面黃)(宜參「治有二端」條。)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當作虛治(按,此《三因》養榮湯主治中文,宜參後補虛諸方,《明醫指掌》名虛黃),宜四君子湯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不治。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血去則面見黃色。譬之草木,春夏葉綠,遇秋葉黃,潤與燥之別也。宜養榮湯、枳歸湯(方闕)、十全大補湯。妨食者,四君子湯黃耆、扁豆各一錢,即黃耆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異功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黃者,但黃不及耳目。(《要訣》)

白話文:

諸虛發黃,表現為面黃,應參考「治有二端」條。諸疸,症狀有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應當按照虛症治療。失血後,多會出現面黃。因為血為榮,面色紅潤是血榮的表現。血少了,面色就發黃。這如同草木,春夏季節的葉子是綠的,到了秋天葉子就變黃,這是由潤和燥的差異造成的。需要通過養榮湯、枳歸湯、十全大補湯來治療面黃。妨礙飲食的,四君子湯中加入一錢黃耆、一錢扁豆,即可成為黃耆四君子湯;加入陳皮,名為異功散;加入這兩種藥味也是可以的。還有全身發黃的情況,但黃色不涉及耳朵和眼睛。

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蓋氣不生血,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疸而絕無陽證陽脈者,便是陰黃。陰黃之病何以致然?蓋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於外。其為病也,必喜靜而惡動,喜暗而畏明。

白話文:

陰黃症,並非完全由濕熱引起,而是由血氣衰敗造成的。由於氣無力生成血,所以血質不良,血色暗黃,因此臉色也會發黃。凡是患有黃疸但沒有陽性體徵和脈象的,都是陰黃。陰黃症是由什麼引起的?通常是由於七情傷臟,或過度勞累損傷形體,導致中氣嚴重受損,脾臟無法化生血液,所以脾土的黃色就會表現在外表。陰黃症患者通常喜歡安靜而討厭活動,喜歡陰暗而害怕光明。

凡神思昏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息無力等證,悉皆陽虛之候。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且此證最多,若或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景岳》)(按:此即虛黃,與寒濕不同。

白話文:

尿液清澈透明,大便稀溏不成形、喜靜能臥,脈搏遲緩虛弱無力,身體發冷並自汗,應當以虛寒來治療。仲景所說的「男子黃小便自利」,與小建中湯;王海藏說中原地區寒冷而產生的黃色,用大小建中湯,不必用茵陳,都是氣虛引起的陰黃(氣虛則脾臟不運轉,長時間瘀積在體內,則脾臟衰竭,顏色外顯於是發黃,這種黃色一定淡)。

戴復庵謂失血後多面黃,或遍身黃(但不及耳目),血不榮也,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至秋則干黃,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妨食者四君子加黃耆、扁豆,此血虛之陰黃也(此為干黃,小便利,四肢不沉重也)。(《醫碥》)

白話文:

戴復庵說失血後多數臉色發黃,或者全身發黃(但不包括耳朵和眼睛),這都是血氣不足所引起的,就像竹子或樹木在春夏季節時葉子潤澤鮮綠,到了秋天就會乾枯變黃,這時就應該調理氣血,可以用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來治療,如果病人不願進食,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來治療,這是血虛引起的陰黃(這種情況下,病人一般會有口乾少津的症狀,小便量少,四肢不沉重)。

瘀血發黃,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活人書》)

白話文:

病因相同、外在表現相似,但小便不通是黃疸、小便通暢是瘀血。總而言之,凡是患黃疸的人,心脾蘊結、發熱引飲,脈象一定是浮滑而緊數。若患瘀血的人,會發狂,而大便則會變黑,這是不同的特徵。

自其濕熱瘀而傷血,此又為血證發黃。何以明之?疸證之黃,小便不利;血證之黃,則小便自利耳。(《直指》)

白話文:

濕熱鬱結瘀積,損傷血液,這也是血證的黃疸。如何知道呢?疸證的黃疸,小便是排不出來的;血證的黃疸,小便卻可以自然通利。(《直指》)

暑毒成疸,外有暑毒傷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茅花湯調五苓散。(《要訣》)

白話文:

暑熱之毒化而為黃疸,如果因為外來的暑熱之毒侵犯脾臟,導致小便不利,也可能化為黃疸,煎服茅花湯調和五苓散。(《要訣》)

孫竹野歸浙,途次受暑,又為酒面所傷,因而作吐,胸膈痞悶。時師以消導之劑燥動脾火,口渴嘈雜,躁亂不寧,目珠如金,一身盡黃,已成疸症,診獨右寸脈滑大有力。先以溫膽湯,倍加香薷滑石、葛根,解暑止吐為君,黃連、麥門冬,清熱止渴為臣,使濕熱散而黃自瘳也。連與三帖,吐止食進,黃亦定矣。

再與五苓散加青蒿、葛根、滑石、黃連、枳實,八劑而黃釋然。(《赤水》)

白話文:

孫竹野回到浙江途中,受到酷暑和酒害的傷害,因此開始嘔吐,胸膈部位痞悶。當時的醫生用消導的藥劑,反而刺激了脾胃的火氣,導致口渴、躁亂、不安寧,眼睛變成金黃色,全身都發黃,已經演變成了黃疸病。我診脈後發現,唯獨右手寸脈滑大有力。於是首先使用溫膽湯,再加上倍量的香薷、滑石、葛根,以解暑止吐為主要功效,黃連、麥門冬,以清熱止渴為輔助,讓濕熱散去,黃疸自然就能康復。連續給予三劑藥,嘔吐停止,食慾增加,黃疸也固定了。

瘧後黃,病瘧後多黃,蓋瘧謂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見於面,宜理脾為先,異功散加黃耆、扁豆各半錢,諸病後黃者亦宜。(《要訣》)

癖黃,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癖,因熱氣相搏,則鬱蒸不散,故脅下滿痛而身發黃,名為癖黃。(《病源論》)

白話文:

瘧疾後發黃,患瘧疾後多出現黃色,這是因為瘧疾稱為脾寒,脾臟受到病邪的侵襲,因此臉色發黃,應以調理脾臟為先。異功散加黃耆、扁豆各半錢,其他疾病後發黃的患者也適合服用。(《要訣》)

膽黃,膽黃證,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或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准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時人以為膽破,即此之類。又嘗見有鬥毆之後,日漸病黃者,因傷膽而然。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凡此數證,皆因傷膽。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經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義猶此也。且膽附於肝,主少陽春生之氣,有生則生,無生則死,故經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者,正以膽中生氣,為萬化之元也。若此諸證,皆以膽傷,膽傷則生氣敗,生氣既敗,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當察其傷之微甚,速救其本,猶可挽回,而煉石補天之權,則操之醫之明者。(《景岳》)(按:原有治方,《辯證錄》亦載此證,並宜參。)

白話文:

膽黃是一種常見的病症,通常發生在經歷過極度驚恐、鬥毆受傷的人身上。有些人因突然的驚嚇而膽怯,導致迅速發病;有些人則因長期恐懼、憂慮而慢慢病發。例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准因害怕而死,全身發青,當時的人認為是膽破所致。另外,有些人因鬥毆之後,逐漸出現黃疸,也是因為膽受傷所致。這種病症的症狀包括無發熱、無濕氣,患者會感到昏沉困倦,皮膚呈現染黃的顏色。這些症狀都表明膽臟受損。膽臟受損會導致膽氣衰敗,膽液外泄,因此出現黃疸。經書中記載膽液外泄會導致口苦,胃氣逆流會導致嘔吐苦味,所以稱為「嘔膽」,道理與此相同。此外,膽臟附著於肝臟,主導少陽春生之氣,有生機則生,無生機則死。經書中說所有十一臟都取決於膽臟,正是因為膽臟生氣,是萬物化生的根本。若出現上述症狀,都與膽臟受損有關。膽臟受損則生氣衰敗,生氣衰敗便無法維持生命。因此,患上此病的人,大多無法治癒。不過,應根據傷勢的輕重程度,及早救治根本,或許還有挽回的機會。醫生應當發揮「煉石補天」的智慧,盡力救治病人。

鼠疸,鼠盜飲食五穀,遺糞在內,人不揀擇,誤食則生黃疸,諸藥不效,用貓涎和解毒丹服之。(《識病捷法》)(按:《本草》秦艽條,《圖經》引崔元亮《集驗方》曰:夜食誤餐鼠糞,亦作黃。又解毒丹,即神仙解毒萬病丸。)

白話文:

鼠疸,老鼠偷盜飲食五穀,排泄糞便在裡面,人沒有仔細挑選,誤食則會產生黃疸,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應使用貓的唾液和解毒丹一起服用。(出自《識病捷法》)(註:《本草》秦艽條,《圖經》引崔元亮《集驗方》說:晚上吃飯時不小心吃了鼠糞,也會變成黃色。另解毒丹,則是神仙解毒萬病丸。)

腹脹,脾受濕熱,鬱而不行,亦多有腹脹之候,治法綱領,大要疏導濕熱於大小便之中。人徒見茵陳湯、五苓散、黃連丸三黃丸輩,隨試輒效,則目之以尋常。不思單陽無陰,病勢已極,疸而不渴,猶可用工,疸而復渴,其或腹膨,全濟者鮮。(《直指》)

白話文:

腹脹,多是脾臟受到濕熱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腹脹的症狀。治療的總體方針是通過利尿通便的方式,將濕熱排出體外。人們往往只看到茵陳湯、五苓散、黃連丸、三黃丸等藥方屢試屢效,便認為腹脹是尋常疾病。其實不然,單純的陽氣虛弱,沒有陰氣滋潤,病情已經發展到極點,此時患者雖然浮腫但不口渴,還可以治療;但如果患者既浮腫又口渴,或者合併有腹脹的症狀,那麼想要徹底治癒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摘自《直指》)

過用寒涼,脾胃受傷,遂成腫脹,其害非常。(《醫讀》)(按:此說亦出《諸證辨疑》。)

生死訣,凡黃,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脈經》)

甚則寸口無脈,鼻出冷氣,與夫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為心絕。環口黧黑,油汗發黃,為脾絕。此皆倉扁所望而驚者也,孰謂黑疸之能有瘳乎。(《直指》)

白話文:

如果事態嚴重到寸口無脈、鼻孔裏呼出冷氣,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搖頭直視,就是心氣斷絕了;嘴脣周圍發黑,油膩發黃就是脾氣斷絕了。這些都是黃帝內經裏所描述的望診中比較危急的徵兆,誰能說黑疸病能痊癒呢?

疸毒入腹,喘滿者危(按:《入門》更有渴多面黑證)。脈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脈小,小便利不渴者生。(《奇效》)

白話文:

若腹腔內有疸毒,令患者喘與腹滿,這情況十分危險(按:《入門》還多了「口渴多、臉色黑」的病徵)。若是脈象洪大,大便暢通,但仍口渴,則患者幾乎無救。反之,若是脈象細小,小便不暢通,但不口渴,則患者有生機。(《奇效》)

凡年壯氣實,脈來洪大者,易愈;年衰氣虛,脈來微澀者,難瘥。年過五十,因房勞飲酒,七情不遂而得,額黑嘔噦,大便自利,手足寒冷,飲食不進,肢體倦怠,服建中、理中、滲濕諸藥不效者,不可為也。(《準繩》)

白話文:

如果正值年壯力足,脈搏洪大:這個比較容易治療;年老體衰,脈搏微弱澀滯,則比較難以治療。人過五十,因房勞、飲酒,七情失調而得病,症狀是額頭發黑、嘔吐、腹瀉、手腳冰冷、飲食不進、四肢懈懶,服用建中湯、理中湯、滲濕諸藥等治療沒有效果的,就不能再治療了。(《準繩》)

黃疸,變黑如煙塵者死,小便如膏者死,腹脹者死,飲食太少者死。若眼漸白、小便長者,病將退也。(《玉案》)

白話文:

如果黃疸患者變黑如煙塵,那麼就會死亡;如果小便如膏狀,那麼也會死亡;如果腹部脹大,那麼也會死亡;如果飲食太少,那麼也會死亡。而如果患者的眼白逐漸變白,小便增多,那麼就說明病情即將好轉。

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也。喘滿渴煩不已,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證也。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證也。(《金鑑》)

白話文:

面色發煙塵色,眼神暗而發青,這是陽黃,如果出現此症證,必死。喘不過氣、口渴煩躁且不能緩解,心窩像塞入蒜頭刺痛,黃毒進入體內,是必死的證兆。面色發青發黑,冷汗直流,這是陰黃,若出現此症狀,也必死。

驗黃疸生死法,用二指重按胸前膻中穴,二指左右分開,中間有血色者,可治。(《醫宗說約》)

治法總說,治法各當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大成》)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湯液本草》)

白話文:

仲景的茵陳梔子大黃湯,是治療濕熱的。梔子柏皮湯,是治療燥熱的。如同秧苗遇連日水澇就會黃化,遇久旱遇旱就會枯黃,遇到濕熱要用瀉法,遇到燥熱飲用滋潤的方法就好,這兩種藥物是治療陽性的黃疸。韓祗和、李思訓治療陰性黃疸,茵陳附子湯,大體是將茵陳作為君主藥,再配以大黃、附子,分別根據寒熱證的具體情況使用。(《湯液本草》)

治療之法,大要疏導濕熱於大小便之中(按:此本《直指》文),如茵陳、五苓、黃連、三黃劑,皆其要藥者也。(《普渡慈航》)

白話文:

治療濕熱的方法,主要在於疏通濕熱,使之從大小便中排出。茵陳、五苓、黃連、三黃劑,都是治療濕熱的重要藥物。(《普渡慈航》)

脾胃不和黃疸,倦怠少食,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濕熱黃疸,小便赤澀,茵陳五苓散。濕寒黃疸,脾胃不和,不食,脈沉細,小便清利者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所謂陰黃疸是也。脾濕積黃,心腹疼痛,胃苓湯。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而大便下利者,參、術等加茵陳、山梔、甘草。

白話文:

脾胃不和引起的黃疸,伴有疲倦、食慾不振,服用胃苓湯治療。如果小便發紅,可以加入滑石。濕熱引起的黃疸,伴有小便發紅、刺痛,服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濕寒引起的黃疸,脾胃不和、不思飲食,脈搏沉細,小便清利,服用理中湯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入附子。這種黃疸稱為陰黃疸。脾濕積結引起的黃疸,伴有心腹疼痛,服用胃苓湯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因倒胃氣而服用下藥導致大便下利,可以加入參、術、茵陳、山梔、甘草等藥物治療。

面色黃,肢體倦,小便清,謂之木勝於土,中走於外故也(按:中字疑),黃耆建中湯(《丹溪》)

白話文:

面色黃,四肢疲倦無力,小便清澈。這表示木的能量勝過土的能量,體內的能量流向體外。黃芪建中湯(《丹溪心法》)

大法宜利小便,除濕熱。脈浮,腹中和,宜汗。脈浮,心中熱,腹滿欲吐者,宜吐。脈沉,心中懊憹,或熱痛腹滿,小便不利,面赤自汗出,宜下。脈不浮不沉微弦,腹痛而嘔,宜和解。脈沉細無力,自汗泄利,小便清白為虛,身目黃,大便自利,宜補。飢飽勞役,內傷中州,非外感,宜補。(《六要》)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利於小便,排除體內的濕氣和熱氣。脈象浮起,腹部和順,宜發汗治療。脈象浮起,心中發熱,腹部脹滿想吐,宜催吐治療。脈象沉降,心中煩悶,或伴有發熱,腹脹,小便不利,面紅自汗,宜瀉下治療。脈象不浮也不沉,脈搏細而緊張,腹痛嘔吐,宜調和、解除症狀治療。脈象沉細無力,自汗腹瀉,小便清白,是虛症,身體和眼睛發黃,大便自然通暢,宜補益治療。因飢餓、飽食、勞累等原因損傷了中焦,不是外感,宜補益治療。(《六要》)

忌破氣、閉氣、下、咸、滑利、滯膩、潤、燥熱,有瘀血者兼忌酸寒,宜清熱、利水、除濕、養胃氣,有停滯者宜消積滯,有瘀血者宜行血。(《本草經疏》)

白話文:

避免使用破壞氣血、阻塞氣血、瀉下、過鹹、滑利、滯膩、潤滑、燥熱的食物。有瘀血的人還要避免食用酸寒的食物。宜採用清熱、利水、除濕、養胃氣的方法。如果有停滯的食物,宜採用消積滯的方法。如果有瘀血,宜採用行血的方法。(《本草經疏》)

治有二端,李思訓論議雜病發黃,脾虛也。黃久不去者,有積也。補脾磨積則可,不可用涼瀉之藥。(《元戎》)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有兩個方面:李思訓討論和分析雜病發黃的原因,脾虛是主要原因。發黃的症狀長時間不去除的,體內有積滯。補脾化積可以治癒,不能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元戎》)

癉病必須分其新久而治。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如茵陳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久病又當變法也,夫脾胃受傷日久,則血氣虛弱,必宜補益,如參朮健脾湯(按:系異功散加歸、芍)、當歸秦艽散(按:系八物湯去參,加秦艽、陳皮、半夏曲),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收功。

白話文:

對於癉病的治療,需要根據其患病的新近程度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如果疾病剛開始發作,就要立即採取措施來消除和引導毒素排出體外。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茵陳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等,這些方法通常都能有效地緩解症狀。

但是,如果疾病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治療方法就需要有所調整。長期患病會導致脾胃受損,體內血氣虛弱。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採用補益的方法來增強正氣,比如參朮健脾湯(異功散加入當歸、芍藥)、當歸秦艽散(八物湯去除人參,加入秦艽、陳皮、半夏曲)等。通過補益正氣,可以使邪氣退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又有元氣素弱之人得此癉者,猶恐滲利以虛其元,反投滋補之劑,殊不知邪未除而先補,則濕愈盛,熱愈增,而漸加眼目遍身俱黃,雖欲退之,必得歲月方愈,其不能善治者,終不免於斃矣。(《統旨》)

白話文:

還有人元氣虛弱的人得了這種病,恐怕損耗元氣使其虛弱,反而服用了滋補的藥物,殊不知邪氣還沒去除就先進補,那麼濕氣會更加旺盛,熱氣會更加增長,漸漸地眼睛和全身都會發黃,即使想要退去黃色,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痊癒。那些不能夠很好地治療的人,最終難免會死亡。(《統旨》)

黃疸之病,多由脾胃不和,濕熱相合,蒸郁成黃,正與盦曲相似。《內經》云: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夫溺黃赤者,熱之徵也。安臥者,濕之徵也。仲景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蓋陽明濕熱之邪,既不能從汗而越之於表,又不能從小便而泄之於下,而至心中懊憹,則其濕熱不能外達而反內結,不能下行而反上逆可知。故仲景有茵陳篙湯,用茵陳、梔子清解其熱,微加大黃導之使下。

白話文:

黃疸病,大多是脾胃不調和,濕氣和熱氣互相結合,薰蒸凝聚而成的,正像倉庫裏的穀物黴變一樣。《內經》說:小便黃赤色,安閒地躺著,這是黃疸。小便黃赤色,是熱的徵兆。安閒地躺著,是濕的徵兆。仲景說:陽明熱症,沒有汗,小便不通,心中煩悶的人,身上一定會發黃。因為陽明熱症的濕熱之邪,既不能從汗液中排出於體表,又不能從小便中排出於體底,而導致心中煩悶,那麼它的濕熱就無法向外擴散而反而在體內集合,無法向下運行而反而向上逆轉,這就可以知道了。所以仲景有茵陳篙湯,用茵陳、梔子來清熱解毒,稍加一點大黃引導濕熱向下運行。

《千金方》有清解,用麻黃一味,開結散邪,且加醇酒,助之外達,如此表裡分消,濕退熱除而黃自愈矣。此特言外感發黃,而未及乎內傷也。仲景云:男子發黃,小便自利,小建中湯主之。夫小便自利,則濕邪去而發黃當愈,而不愈者,里無濕熱,特以中氣不足而虛陽外泛耳。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了一種治療黃疸的藥方,名叫「清解」,只用麻黃一種藥材,可以疏通經絡,散結化瘀,再加醇酒幫助藥性向外發散,這樣內外同時治療,濕氣消除,熱退黃退,黃疸自然就好。

這只是針對外感引起的黃疸,沒有涉及到內傷引起的黃疸。仲景說:如果男性得了黃疸,同時小便通利,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小便通利,說明濕邪已經消除,黃疸應該痊癒了,但是沒有痊癒,是因為體內沒有濕熱,而是中氣不足,虛陽外越造成的。

故用小建中湯,以建立中氣而收拾虛陽為合治。非若本無熱邪,清之必傷其陽;本無濕邪,利之必損其陰。嗚呼!可不慎哉。(《病機匯論》)

白話文:

因此,必須使用小建中湯來建立中氣,收斂虛陽,才能綜合治療。如果根本沒有熱邪,卻使用清熱藥物,勢必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如果根本沒有濕邪,卻使用利濕藥物,勢必會損傷人體的陰氣。哎!可不仔細謹慎嗎?(《病機匯論》)

趙羽皇曰:治法有汗下之分,補瀉之異焉。今人治此,但用平胃、五苓、茵陳湯之類,清熱滲利之外,並無他說。雖然其濕熱之甚於腸胃者,或可攻之;若鬱於肌膚之間而不得發越,過用疏利,則濕熱反內陷而不出矣。仲景治身熱發黃者,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法,無非急解其表,令熱邪自外而散耳。

白話文:

趙羽皇說:治療的方法有發汗、瀉下之分,補益、瀉除之異。現在的人治療這種疾病,只使用平胃、五苓、茵陳湯之類的藥物,除了清熱利尿之外,沒有別的說法。雖然濕熱嚴重於腸胃的,可以用藥物攻之;如果濕熱鬱積於肌膚之間而不能發散出去,過度使用疏利之藥,則濕熱反而向內陷入而不出來了。仲景治療身熱發黃的疾病,有一種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方法,無非是急於解表,使熱邪從外面散發出來罷了。

方論止知可降,而不知可升者,非理也。至於素患脾虛,寒涼過甚,或小水清白而大便微溏,力倦神疲而脈細少食,皆太陰脾氣虛極而真色外現之候也。惟用變證,略加車前茯苓一二味,熱勝者連理湯尤宜。今此每遇此症,不辨其孰實孰虛,在表在裡,概用寒涼通利。

白話文:

單方面的知道可以向下瀉,卻不知道可以向上吐,這是不合乎道理的。至於本來就患有脾虛,服用過多寒涼的藥物,或者小便清白而大便微溏,疲倦神疲而脈細少食,這些都是太陰脾氣虛極而真色外現的徵候。只要用變化的證候,略微加上車前、茯苓一二味藥,如果是由熱引起的,連理湯就更適合了。現在每碰到這種證候,不分清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在表證還是裡證,一概用寒涼通利的藥物。

詎知脾胃虛者不宜寒,寒之則中氣愈敗矣;脾胃弱者不宜降,降之則下多亡陰矣。或攻或補,或升或降,惟隨時變通耳。(《名醫匯粹》)

白話文:

然而氣血虧虛體質的人不宜寒涼滋補,寒涼滋補會使脾胃中的元氣受損更嚴重;脾胃虛弱的人不宜使用瀉下藥,瀉下藥會使體內陰精損耗過多。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使用攻補升降法。(《名醫匯粹》)

治當破其囊,黃疸之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輕者用之俱效,而重者俱不效何也?蓋疸之重者,其脅中有囊,以裹黃水,其囊並無出路,藥只在囊外,不入囊中,所服之藥,非補邪即傷正,故反有害。若輕病則囊尚未成,服藥有效;至囊成之後,則百無一效。必須用輕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軌範》或提其黃水出淨),另有秘方傳授,非泛然煎丸之所能治也。(《源流論》)(按:此說頗奇,姑存之。)

白話文:

醫治黃疸,應該破除囊袋。仲景有煎煮藥方的治療方法。但是輕微症狀時使用此方都有效,而嚴重的卻都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由於黃疸嚴重的,在兩肋中會形成一個囊袋,囊袋中包裹著黃水,這個囊袋也沒有排出路徑,藥只在囊袋外面,沒有進入囊袋中,吃進的藥不是補益邪氣就是傷害正氣,所以反而有害。如果症狀較輕,則囊袋尚未形成,服用藥物有效。但是到囊袋形成後,治療方法百種也都不會有效果。必須使用輕透的方法,或是破除囊袋,或者消除其中的水分,另外還有祕方傳授,不是隨便煎煮藥丸所能治療的(《源流論》)。(註:這種說法很奇怪,暫且保存著。)

發汗方,急黃狀,始得大類天行病,經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汗以泄黃勢方。

白話文:

發汗藥方

對於急性的黃疸症,在發病初期與流行性感冒症狀類似,經過兩三天後,宜服用合麻黃等五味湯來發汗,以消除黃疸勢頭。

麻黃(三兩去節),乾葛(五兩),石膏(八兩),生薑(六兩),茵陳(二兩)

白話文:

麻黃(三兩,去除莖節):具有發汗、宣肺、平喘、利尿的作用。

乾葛(五兩):具有生津、透疹、消暑止渴的作用。

石膏(八兩):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

生薑(六兩):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

茵陳(二兩):具有利膽、退黃、清熱止血的作用。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十里久,服訖當欲汗,則覆被微取汗以散之。(《外臺》引許仁則)

白話文:

把上藥切碎,加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過濾渣滓後,分成三份溫熱服用,每服間隔十里路時間。服完藥後,如果想要發汗,就蓋上被子微微出汗來擴散藥力。

清熱諸方,《小品》療黃疸,身目皆黃,皮膚麴塵出,三物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千金方》加大黃三兩)

白話文:

清熱藥方,《小品》方醫治黃疸,全身和眼珠都黃,皮膚上長出像麴塊一樣的灰塵,方劑是:三物茵陳蒿湯。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溫粉粉之則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即愈也。(《外臺》)

白話文:

把上列的三種藥物,用水八升煎煮至剩餘二升半,去除渣滓,並將石膏以猛火燒紅至正赤色,投入湯中,待湯煮沸後靜置取其澄清的湯汁,待其適當的冷卻至溫熱時,服用一升的藥汁,並且蓋好被子讓汗水遍佈全身,再用溫粉擦拭身體就能痊癒。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服用一升的藥汁,只要出汗就會痊癒。(《外臺》)

療黃疸方,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並主之。

茵陳,子芩(各四分),黃栝蔞,秦艽,升麻(各六分),梔子(五枚)

上以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後良久,分三頻服,兩劑即愈。(《千金月令》)

崔元亮《集驗方》治黃方,用秦艽一大兩,細銼作兩帖子,以上好酒一升,每帖半升酒,絞取汁,去滓空腹分兩服,或利便止。就中好酒人易治。凡黃有數種,傷酒曰酒黃。夜食誤食鼠糞,亦作黃。因勞發黃,多痰涕,目有赤脈,日益憔悴,或面赤噁心者是。元亮用之及治人皆得力,極效。

白話文:

崔元亮的《集驗方》中有一個治療黃疸的藥方,使用秦艽一兩,細細切碎成兩片,加入上好的酒一升,每次服用半升酒,將藥汁擰乾,去除藥渣,空腹分兩次服用,或者直到腹瀉症狀停止。喜愛喝酒的人更容易治癒。黃疸有很多種,因喝酒過多而引起的稱為酒黃。夜裡誤食了老鼠糞便,也會引起黃疸。因勞累而發黃,痰液增多,眼睛中有紅血脈,日益憔悴,或臉紅噁心的情況都是黃疸的症狀。崔元亮使用這個藥方治療過很多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草圖經》引)(按:又引《正元廣利方》療黃,心煩熱口乾,皮肉皆黃,秦艽、牛乳同煮服,云出於許仁則。《外臺》亦引許氏,云文仲、《必效》同,西域法也。)

白話文:

(《本草圖經》引用)(按:又引用《正元廣利方》治療黃疸,心煩熱口乾,皮肉皆黃,用秦艽與牛乳一起煮後服用。據說這個方法出自許仁則。《外臺》也引用了許氏的說法,說文仲和《必效》也是這麼說的,是西域的方法。)

葛根湯,治酒疸。

葛根(二兩),枳實(去瓤麩炒),梔子仁,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沈氏黑疸方。

茵陳篙四兩,搗取汁一合,栝蔞根一斤,搗取汁六合,沖和頓服之,必有黃水自小便中下。如不下,再服。

此金鰲自制方也。《簡便方》單用栝蔞根汁以泄熱毒,為黑疸良方。余復加茵陳汁,以為濕邪引導,較為真切,故用之輒效也。(《尊生書》)

治勞黃,柴胡散方。

白話文:

這個金鰲是親自製作的方子。《簡便方》只用栝蔞根汁來瀉火排毒,是治療黑疸很好的方法。我再加入茵陳汁,作為引導濕邪的藥物,更為恰當,所以使用後很快就見效。(《尊生書》)

柴胡(一兩去苗),茵陳(半兩),犀角屑(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二兩塗酥炙微黃去裙襴)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柴胡(一兩,去掉根部)茵陳(半兩),犀牛角研磨而成的粉末(半兩),麥門冬(一兩,去掉核心)甘草(半兩,烤至微紅,切碎),鱉甲(二兩,塗上酥油烤至微黃,去掉裙邊和背甲)

沈王格患疸證,一身及面目悉黃,微見黑滯,煩渴腹滿,來干余治。診得左脈弦數,右脈空大,此內傷發黃,為厥陰肝木、太陰脾土二臟交傷之候也云云。為商治法,平肝之亢,扶土之虛,兼解鬱熱以清氣道,除濕蒸而和中氣。方用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白芍一錢,黃連、山梔七分,歸身、丹皮、茵陳、秦艽各一錢,柴胡七分,炙草五分,半曲一錢,服三十劑而諸患霍然。(《印機草》)

白話文:

沈王格得了黃疸病,全身和臉面都發黃,其中微微帶有黑色的沉滯,感到煩渴、腹脹,前來找我治療。我診斷後發現他的左脈弦數,右脈空大,這是內傷發黃的症狀,是厥陰肝木、太陰脾土這兩個臟腑相互損傷而引起的。我採用了平肝之亢,扶土之虛的方法進行治療,同時用藥來疏解鬱熱,清利氣道,祛除濕蒸,調和中氣。方劑中使用了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白芍一錢,黃連、山梔七分,歸身、丹皮、茵陳、秦艽各一錢,柴胡七分,炙草五分,半曲一錢,他服用了三十劑藥後,所有的症狀都霍然而癒。(《印機草》)

疏里方法,濕熱鬱蒸而發黃,其當從下奪,亦須仿治傷寒之法,裡熱者始可用之。重則用大黃消石湯,盪滌其濕熱,如大承氣湯之例。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清解而兼下奪,如三黃湯之例。更輕則用茵陳蒿湯清解為君,微加大黃為使,如梔豉湯中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癉證多夾內傷,不得不迴護之耳。(《法律》)(按:梔子大黃湯,大黃一兩,茵陳蒿湯,大黃二兩,是其輕重可知,喻氏之言未為當。且二方之別,在上焦中焦,不必就分輕重矣。)

白話文:

疏裏方法:濕熱鬱結體內而發黃,應該從下方去除,也需要效仿治療傷寒的方法,只有裡熱證纔可以使用。症狀嚴重的,服用大黃消石湯,盪滌濕熱,如大承氣湯的例子。症狀稍輕的,服用梔子大黃湯,清熱解毒兼瀉下,如三黃湯的例子。症狀更輕的,服用茵陳蒿湯清熱解毒為主,稍加加大黃為輔,如梔豉湯中加大黃如博棋子大小的例子。因此,發黃證的汗法肯定不敢輕易使用,瀉法也需要慎重施用,因為發黃證多夾雜內傷,不得不迴護身體元氣。 (《法律》)(按:梔子大黃湯,大黃一兩,茵陳蒿湯,大黃二兩,由此可以看出其輕重程度,喻氏之言不妥當。而且這兩種方劑的區別在於上焦和中焦,不必一定要分出輕重程度。)

治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柏汁,眾醫不能療者方。

茵陳,梔子(各二兩),黃芩,柴胡,升麻,大黃(各三兩),龍膽(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夫黃髮已久,變作桃皮色(按:先教諭曰:桃皮色,蓋謂帶黑不明潤),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啘也。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研成末,加水八升,煮沸後取二升七合的藥液,分成三次服用。如果身體虛弱,可以去除大黃,加入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一升。

如果頭髮灰白已久,變成了桃皮色(註:先教諭說:桃皮色,是指帶有黑色,但不明亮不潤澤),心下有硬塊,嘔吐、噁心,吃不下東西,小便極少且顏色鮮紅,四肢逆冷,脈搏深沉,極微細又遲緩的人,不適合服用這個方劑,服用後一定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宜與大茵陳湯(按:系茵陳、黃柏、大黃、黃芩、栝蔞根、甘草、白朮、茯苓、前胡、枳實、梔子),除大黃,與生地黃五兩。服湯盡,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者,黃當明,不復作桃皮色,心下自寬也。(《千金》)

白話文:

宜與病人服用大茵陳湯(大茵陳湯的配方包括茵陳、黃柏、大黃、黃芩、栝蔞根、甘草、白朮、茯苓、前胡、枳實和梔子),除了大黃,另外再加生地黃五兩。服藥後,觀察病人脈絡的變化,如果脈搏由小浮轉變為浮出,形狀變小,不至於過於沉微,這時就可以治療了。浮現的脈搏,黃色應該明亮,不再呈桃皮色,病人也會感到心下寬舒。(出自《千金方》)

依前麻黃等五味湯(出上發汗中)服之取汗,汗出後未歇,經三五日,又合梔子等五味湯以取利方。

梔子(二十枚),柴胡(三兩),黃芩(三兩),茵陳(三兩),芒硝(六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內芒硝攪令消,分溫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外臺》引許仁則)

治黃疸,面黃肌瘦,大黃丸方。

大黃(銼一斤),芎藭(半斤)

白話文:

以上藥材切成小塊,加入八升水,煮至四味藥材的藥性都溶解出來,取兩升六合的藥液,過濾去除藥渣,加入芒硝攪拌至溶解,分成三份,溫熱後服用。如果像人走了十里路那麼累,再服用一次,效果更佳。(《外臺》引許仁則)

上二味搗羅為末,用蜜和成劑,甑上炊七遍,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空心食前臨臥日三服。(《聖濟》)

白話文:

將上兩種藥物搗成粉末,用蜂蜜混合成藥劑,用蒸籠蒸七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空腹飯前和睡覺前各服用一次,一天服用三次。(出自《聖濟錄》)

王文川令郎,原傷飲食,又傷於冷菱等物,遍身發黃,眼如金色,夜發熱,天明則退,腹痛手不可近,號叫通宵。市醫因其黃,而曰胡苩真矣,眾議以草頭藥進。予至,急止之,曰:向以草藥幾誤其母,復欲誤其子乎。蓋脾胃喜溫惡寒,且此症乃食積釀成而黃,為濕熱所致,法當健脾,用溫暖之劑下之,濕熱去而黃自退。草頭藥性多寒,用之是損脾土而益其疾也,可用哉。

白話文:

王文川的兒子,本來是因飲食不當而生病,後來又因吃了冷菱等寒涼的食物,導致全身發黃、眼睛像金色,晚上發熱、天亮後熱度退去,腹部疼痛到連手都不能靠近,整晚號啕大哭。城裡的中醫見到他發黃,就診斷為黃疸,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用草頭藥來治療。我到了之後,立即阻止他們,並說:上次用草藥幾乎誤了孩子的母親,現在還要誤了孩子嗎?脾胃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而且這種症狀是因食物積滯而導致發黃,是由濕熱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健脾,並用溫熱的藥劑來下瀉,將濕熱去除,黃疸自然就會消退。草頭藥性多寒,用它來治療反而會損傷脾土,加重病情,怎麼可以用呢?

即以保和丸一錢,入備急丸五分,作一次服之,少頃瀉一次,又少頃連下三次,積物所下甚多,腹痛盡止,再與調中丸服一月,不但一身之黃盡去,而步履輕捷如飛。(《赤水》)

通脬諸方加減五苓湯,治伏暑郁黃,煩渴小便不利。

白話文:

服用一錢保和丸,加入五分備急丸,一次服用,不久後腹瀉一次,再過一會兒,連續腹瀉三次,積存的宿便排泄非常多,腹痛全部停止,再服用調中丸一個月,不僅全身的黃疸都消失了,而且走路輕快如飛。(出自《赤水》)

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白朮,茵陳(各等分)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白話文:

赤茯苓(去掉外皮)、豬苓(去掉外皮)、澤瀉、白朮、茵陳(各等分)

茯苓滲濕湯,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白話文:

茯苓滲濕湯,用於治療黃疸、寒熱嘔吐、口渴想喝冷飲、全身及臉部皆發黃、小便不通、完全不吃東西、難以入睡的症狀。

茵陳(六分),白茯苓(五分),木豬苓,澤瀉(各三分),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白話文:

茵陳(12公克),白茯苓(10公克),木豬苓、澤瀉(各6公克),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4公克

上十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此方亢二哥服之效)(《寶鑑》)又谷疸,茯苓梔子茵陳湯,於本方加枳實。《統旨》於本方去黃芩、青皮,加秦艽、葛根。《濟世全書》茵陳五苓散,於本方去芩、連、防己、陳皮、青皮,加滑石、官桂、甘草。

白話文:

用以上十二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加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空腹時服用。(此方是亢二哥服用後有效的方子。)(《寶鑑》)

還有谷疸,用茯苓、梔子、茵陳湯,在原來的方子中加入枳實。《統旨》中在原來的方子中去除黃芩、青皮,加入秦艽、葛根。《濟世全書》中茵陳五苓散,在原來的方子中去除黃芩、連翹、防己、陳皮、青皮,加入滑石、官桂、甘草。

《回春》茵陳湯,於本方去黃芩、防己、白朮、陳皮、青皮,加枳實、厚朴、滑石。

通泰丸,治五疸濕熱,形體尿汗皆黃,口渴心下滿悶。

梔子仁(一兩),茵陳(二兩),海金沙(一兩),木通,赤茯苓,滑石(炒),黃連(各一兩),大黃(一兩)

上為末,稀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茵陳湯下。(《活人心統》)

白話文:

梔子仁:(一兩)

茵陳:(二兩)

海金沙:(一兩)

木通:(一兩)

赤茯苓:(一兩)

滑石:(炒,一兩)

黃連:(一兩)

大黃:(一兩)

溫中諸方,理中加茯苓湯,治寒濕發黃,此症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餘症及脈別之也。(《綱目》)(按:原引仲,然仲未知何人,且更有治驗,殊失冗雜,今僅節其要。)

白話文:

溫中諸藥方:理中湯加茯苓,治療寒濕發黃。這種證狀雖然小便黃赤,但也用寒證來治療,這是根據其他證狀和脈象來判斷的。(《綱目》)(按:原引用仲景的著作,但不知道仲景是誰,而且還有更多的治療驗證,內容繁雜,現在僅節選其要點。)

戊寅芝山寺施醫,一人五十餘歲,患疸症,渾身發黃,目睛亦黃,小便黃赤而黑,身熱又欲近火,服去濕熱等劑愈劇,一日服梔子茵陳湯,手足遂冷,振寒轉慄,目昏暗,自以為不可救藥,抬到寺中求診。余見其脈,六部虛細若散,遂用理中茯苓湯十帖而安。夫身熱又欲近火者,熱在皮膚而寒在骨髓也。

白話文:

戊寅年,在芝山寺施醫時,來了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他患有疸症,全身發黃,眼睛也黃,小便黃赤而黑,身體發熱又想去靠近火源,服用去濕熱的藥劑後反而病情更加嚴重。某天他服用梔子茵陳湯後,手腳開始冰冷,發抖流汗,眼睛昏暗,他自認為病入膏肓,無法治癒了,因此被抬到寺中求醫。我看他的脈象,六部脈搏虛弱微弱,像是要散掉了一樣,於是使用理中茯苓湯十劑,他的病情就好了。人體發熱又有靠近火源的慾望,是熱在皮膚表層、寒在骨髓的緣故。

小便黑、脈虛細者,寒濕勝也。振寒轉慄,乃足太陰寒水之症也。此人服寒涼劑過多,致陰氣太甚,陽氣欲絕,若不用溫中劑急救,何能挽回哉,此正所謂逐寇而傷君者是也。(《醫藥》)(按:此案系就《綱目》治驗而處措者,然稍有條理,仍存錄之。)

白話文:

小便黑,脈搏虛弱細微的人,是寒濕之氣過盛的表現。振奮寒戰,畏寒發抖,是足太陰經寒水證的症狀。這個人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陰氣太盛,陽氣衰弱,如果不趕快用溫中藥物急救,怎麼能夠挽回呢?就好像驅逐敵寇卻殺死國君一樣的道理。(備註:此病例是根據《綱目》中的治驗而制定的,雖然稍有條理,但仍記載下來。)

四君子湯(《和劑》),治色疸。

加黃耆(炙),白芍藥,白扁豆(制各一兩)

上銼細,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二枚,煎服。(《直指》)

若因病久,元氣益虛,而脾之正色見於外者,宜用補中益氣加茵陳、茯苓。若中氣虛寒,四肢厥冷,或浮腫黑黃者,用人參理中湯加茯苓、茵陳。(《明醫雜著》注)

疏黃飲,治發黃冷證。

白朮,人參,乾薑,茵陳,甘草(《醫經會解》)

白話文:

如果因為長久的疾病,元氣、脾氣虛弱,病位在皮表,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茵陳、茯苓。如果中氣虛寒,四肢冰冷,或水腫、皮膚顏色發黃,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加入茯苓、茵陳。(《明醫雜著》注)

滋補諸方,養榮湯,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三因》)(按:《濟生》此下曰:不可妄投涼劑,愈傷血氣。而處以秦艽飲子,其方繫於養榮湯中,去黃耆、五味子、人參,加秦艽、川芎、半夏者。)

治黃疸,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狀得之因酒過傷,宜服土瓜根散方。

白話文:

滋補諸方,養榮湯,用於治療五疸,表現為腳腳無力、心臟虛弱、口淡無味、耳鳴,同時伴有怕冷、發熱、氣促、小便混濁等症狀,宜以虛勞論治。(出自《三因》)

(按語:《濟生》在此之後說:不可輕易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會進一步損傷氣血。而用秦艽飲來治療,其方劑包含在養榮湯中,將黃耆、五味子、人參去除,加入秦艽、川芎、半夏。)

土瓜根(一兩),白石脂(一兩),桂心(一兩),栝蔞根(一兩),菟絲子(一兩酒浸一日曝乾別搗為末),牡蠣(一兩燒為粉)

白話文:

土瓜根(一兩):又稱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白石脂(一兩):又稱白石英,性寒,味甘澀,入肺、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

桂心(一兩):桂樹的心材,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補血、活血通脈的功效。

栝蔞根(一兩):又稱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菟絲子(一兩,浸酒一天,曬乾後搗碎成末):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的功效。

牡蠣(一兩,燒成粉末):性寒,味鹹,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心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煮大麥粥飲,調下二錢,日三四服。(《聖惠》)(按:此本《千金》凝水石散,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從酒。今去凝水石、知母,加土瓜根、牡蠣。)

治房黃,鹿茸散方。

白話文:

把上述藥物搗碎,細羅為散,每次服時煮大麥粥服用,加入二錢藥粉,每天服用三到四次。(《聖惠方》)(注:此藥方本出於《千金方》凝水石散,用於治療肉疸,症狀是飲水少、小便多,小便如白色泔水樣,此病是因飲酒引起的。現在去除了凝水石、知母,加入土瓜根、牡蠣。)

鹿茸(一兩去毛塗醋微炒),熟乾地黃(一兩),山茱萸(一兩),五味子(一兩),黃耆(一兩銼),牡蠣(一兩燒為粉)

白話文:

  • 鹿茸(一兩,去除毛髮,塗上醋,稍微炒一下)

  • 熟乾地黃(一兩)

  • 山茱萸(一兩)

  • 五味子(一兩)

  • 黃耆(一兩,切碎)

  • 牡蠣(一兩,燒成粉末)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同上)

生血潤膚湯,治干黃病,血不榮於皮膚,致桔燥干黃。

潤膚生血酒紅花,五味雙門二地麻,歸耆芩括桃仁碾,數服肌膚效可誇。(《醫讀》)

六味地黃丸,治干黃病。(同上)

白話文:

將潤膚生血的紅花、五味子、二至丸、三七、生地黃,歸耆、黃芩、桂枝碾成細末,數服之後,肌膚變得細嫩有效。

㗜鼻方法,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但用瓜丁散內鼻中,令黃汁出乃愈,即於後不復病黃矣。常須用心警候,病人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須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千金翼》)(按:《千金》、《外臺》其方不一,今僅錄一首。又《本事》有治驗,宜參。)

黃疸,目黃不除,瓜丁散方。

白話文:

鼻子治療方法,凡是遇到流行的熱病,大多會在體內積聚變成黃疸。只要使用瓜丁散塞在鼻孔內,讓黃汁流出就能痊癒,以後就不會再發黃疸了。平常一定要用心觀察,如果病人的四肢、身體、臉上有輕微的黃氣,就要使用瓜丁散。不能讓病症漫延,如果錯過治療時機,後果將會很嚴重。特別忌諱酒面,犯者必死。(《千金翼》)(註:《千金》、《外臺》的處方不一致,現在只收錄一方。又《本事》中有治療驗方,可以參考。)

瓜丁細末,如一大豆許,內鼻中,令病人深吸取入,鼻中黃水出瘥。(同上)(按:《蘭臺軌範》舉《近效》瓜蒂散曰:病輕者,小豆大則可。不愈,間日複頻用效。或使人以竹筒極力吹鼻中,無不死者。又曰:嗅鼻出黃水,唐以前即有此法。或用束腰葫蘆內白膜研細,加麝少許,吹鼻亦能出水。)

白話文:

將瓜蒂研磨成細末,像一顆黃豆那樣大,放進鼻孔中,讓病人深深吸入,讓鼻中的黃水流出來,就能痊癒。(同上)

(注:《蘭臺軌範》引用了《近效》裡的瓜蒂散方,說如果病情輕微,用小豆大小的瓜蒂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見效,隔天再重複服用,就會有效果。或者讓一個人用竹筒用力吹入病人的鼻孔中,沒有人會死。又說:用藥物或中藥讓病人鼻孔出黃水的治療方法,在唐朝以前就有了。或者用束腰葫蘆的內白膜研磨成細末,再加一些麝香,吹入鼻孔也能讓病人鼻孔出黃水。)

調攝法,大慎面肉醋魚蒜韭熱食,犯之即死。(《千金翼》)

脾胃稍實,更斷厚味,可治,酒色傷,恣口腹者,難。(《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