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6)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6)

1. 脹滿

脹有新久:仲景所敘,大抵病之新成者也;膚脹、鼓脹之屬,病之經久者也。諸家惟石頑《醫通》以腹滿、鼓脹析為二門,然未能判然辨白。今之所纂,亦姑仍其舊,併合為篇,要在讀者分別之耳。如其治法,往往與水氣相出入,須彼此互相參云。

白話文:

脹分為新發和久發:仲景所敘述的,大多是新發的疾病;皮膚浮腫、腹部腫脹等,是久發的疾病。各家醫學著作中,只有石頑的《醫通》將腹滿、鼓脹分為兩個類別,但未能明顯區分。現在所編纂的,也暫且沿用傳統,合為一篇,要讀者自己分別清楚。至於治療方法,往往與水氣相關,須要互相參照。

名義,(腫脹之別)古方書鼓疾,俱作鐘鼓之鼓,非三蟲下著皿字也。蓋以斯疾,本因鬱氣,自腹中鼓起而為膨脹。況諸腫疾,每以手按之有指痕,唯此疾按之,而腹皮迫急如鼓皮,故論云腹脹如蘿(疑籮字),皮緊如鼓,即此而謂鼓疾也。三蟲之蠱,乃南荒之蠻,以蛇、蜈蚣蝦蟆,三蟲相制而為毒,中之者,蟲啖其胝血而死,故病乃名蠱字也。醫者治疾,不可不究其名義,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也。(《澹寮》)(按:水蠱之目,見《肘後》、《巢源》。然考《千金》,蠱脹言蠱毒而腹脹者,既名以蠱,則水蠱亦不俟別雲中毒,而其義自見。後人不知,遂牽合鼓脹之鼓,《澹寮》所辨當矣。《格致餘論》曰: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蠱侵蝕,有蠱之義。此說非。見《醫統》有說亦誤。特《永類》以水蠱為蠱毒,宜從。)

白話文:

「名義」指疾病的名稱和意義。「鼓疾」在古方書中常以「鐘鼓」之「鼓」來命名,但其實並非是三蟲降下的「蠱」字。這是因為這種疾病的根源在於鬱氣,從腹部鼓起而膨脹。而且,其他腫疾通常按壓會有指痕,但「鼓疾」按壓時,腹部皮膚緊迫,如同鼓皮。因此,醫書中才會說腹部膨脹如蘿(疑似籮),皮膚緊繃如鼓,指的就是這種疾病。

三蟲之蠱是南方蠻族使用蛇、蜈蚣、蟾蜍等三種昆蟲互相制約而製成的毒藥。中蠱的人會被蟲啃噬身體而死亡,因此稱之為「蠱」。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先了解其名稱和意義,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水蠱的病症在《肘後方》和《巢源》中都有記載。但根據《千金方》的記載,蠱脹是因蠱毒引起的腹部腫脹,既然稱為「蠱」,那麼水蠱也無需另外解釋為中毒,其意義自明。後人不知道這一點,於是牽強附會地將「鼓脹」之「鼓」與「蠱」混為一談,《澹寮》辨別的正是這種錯誤。

《格致餘論》說:「鼓疾」之所以稱為「蠱」,是因為其外雖然堅硬飽滿,但裡面空無一物,就像鼓一樣。這種疾病膠固難治,又叫做「蠱」,就像蠱侵蝕身體一樣。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醫統》也有類似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只有《永類鈐方》將水蠱視為蠱毒,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許學士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按:此《千金》文,蓋許氏即為鼓脹看)。蠱即脹也,然脹亦有頭面手足盡腫者。大抵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準繩》)

白話文:

許學士說:肚臍和四肢全身都腫脹的是水腫;只有肚子脹,但是四肢不怎麼腫的是脹氣(《千金方》中的說法,但許氏認為是脹氣,並認為脹氣應該要全身都腫脹纔有,所以看了之後,應該認為是水腫)。脹氣就是脹大,但是脹大也有頭臉、手腳都腫脹的情況。總的來說,先頭臉、手腳腫脹,之後肚子才變大的是水腫;先肚子變大,之後四肢才腫脹的是脹氣。(《準繩》)

脹因陽虛陰積,(脾胃虛弱)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壅,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病源論》)

白話文:

腹脹是由於陽氣虛弱,陰氣積聚引起的。陽氣虛弱,被風寒邪氣侵襲,風寒陰氣積聚在臟腑之間,與脾氣相互壅塞,虛弱則腹脹,所以腹部脹滿,而且呼吸微喘。(《病源論》)

久腹脹者,此由風冷邪氣在腹內不散,與臟腑相搏,脾虛故脹,其脹不已,連滯停積,時瘥時發,則成久脹也。(同上)

白話文:

長時間腹脹的人,這是由風、寒、邪氣在腹內沒有散去,與臟腑發生衝突,脾虛所以腹脹,腹脹一直持續,連接停滯積聚,有時好轉有時發作,就形成長時間腹脹了。(同上)

胃氣脹則令人腹滿不能食,此蓋脾胃虛弱,冷氣搏於陰經,故胃脹滿塞而不能飲食。其氣虛者,但虛脹而膨滿於腹肋也。(《聖濟》)。

白話文:

胃氣脹滿會讓人肚子脹滿無法吃東西,這是因為脾胃虛弱,陰經裡的寒氣攻伐,所以胃裏脹滿緊塞而不能吃東西。如果是氣虛的人,只有虛脹而肚子兩側脹滿。

《內經》謂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濁氣在上,為陰氣干擾,清陽之氣鬱而不散,所以䐜塞腸滿而常若飽也。(同上)

白話文:

《內經》說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這是陰陽反作,疾病的逆行。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二者不能相干。現在濁氣在上,是陰氣幹擾,清陽之氣鬱結而不散,所以䐜塞腸滿而常若飽也。

大抵人之脾胃,主於中州,大腹小腹,是其候也。若陽氣外強,陰氣內正,則臟氣得其平,病何由生。苟或將理失宜(以上《集成》作大抵脹滿之證,多是脾胃素弱,或病後失調),風寒暑濕得以外襲,喜怒憂思得以內傷,食啖生冷,過飲寒漿,擾動沖和,如是陰氣當升而不升,陽氣當降而不降,中焦痞結,必成脹滿。更有五疸水氣,及婦人血膨,皆令人脹滿。

白話文:

一般來說,人的脾胃位於人體中部,有小腹和大腹,這是其特徵。如果陽氣在外強壯,陰氣在內正盛,那麼臟腑之氣就會得到平衡,疾病就無法產生。如果稍微處理不當(根據《集成》中的記載,大多數脹滿的癥狀都是脾胃虛弱,或病後失調),風寒暑濕可能從外侵襲,喜怒憂思可能從內損傷,吃生冷食物,過量飲用寒涼的飲料,擾亂了陰陽的和諧,這樣陰氣本該升發卻無法升發,陽氣本該下降卻無法下降,中焦就會痞結,必定形成脹滿。還有五疸水氣,以及婦女的血膨,都會讓人脹滿。

(《濟生》)

脹謂脹於外,滿謂滿於中,排臟腑而郭胸脅,急皮膚而露筋脈,臍凸腰圓,鼓之如鼓,胸腹之疾也。間亦有脹及於頭面四肢者,與水腫大同小異,而此則無水耳。大抵飲食不節,起居失宜,房室過勞,憂思無極,久久皆足以耗其陰守,衰其陽運,致氣壅滯留中,而脹滿之疾漸起矣。故實者少虛者多,熱者少寒者多,成於他臟腑者少,成於脾胃者多。

白話文:

脹是指外在脹大,滿是指內部脹滿,會擠壓臟腑並突出胸脅,使皮膚緊繃而露出筋脈,臍部凸出、腰部圓圓的,敲起來像鼓一樣,是胸腹的疾病。有時也有脹及頭面四肢的,與水腫大同小異,但這種情況沒有水。大多數是飲食不節制、起居失宜、房事過度、憂思無極,久而久之足以耗損陰液,衰減陽氣,導致氣體鬱滯留於體內,而逐漸出現脹滿的疾病。因此,實證的少、虛證的多,熱證的少、寒證的多,由其他臟腑引發的少,由脾胃引發的多。

蓋虛則氣空浮,故易鼓而大;寒則氣凝滯,故易壅而堅。脾胃居中,以胸腹為宮城,屬土而化濕,性緩氣屯,故亦易脹易滿,此但言其常耳。(《續焰》)

白話文:

脾胃位於人體中部,以胸腹為宮城,屬土性而具有化濕的功能,性情緩慢,氣息向內屯聚,所以容易脹滿。這只是脾胃的常態。

單單腹腫,則中州之地,久窒其四運之軸,而清者不升,濁者不降,互相結聚,牢不可破,實因脾氣之衰微所致,而瀉脾之藥,尚敢漫用乎。(《寓意草》)

白話文:

單純的腹部腫脹,是因為脾氣衰弱引起的。因為中州之地,脾主運化,四運之軸,也就是脾的運化功能,長期受到阻滯,清者不升,濁者不降,互相結聚,牢不可破,就會導致單純的腹部腫脹。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使用瀉脾的藥物,那就更加不妥當了。

鼓脹之病多不治者,何哉?此脾虛之極,真臟病也,如翻胃、癆瘵亦然。(《心法附余》)

病不必屬熱,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之。(《東垣試效方》)(按:此專就新脹而言,然寒多熱少,久脹亦然,《續焰》演論深得其理。)

白話文:

不用因為生病了就認為是熱症。有人說:所有的肚子脹大,都是屬於熱症,這是為什麼呢?這只是疾病機理的一個概括性說法。假如是外感風寒之邪,邪氣有餘,從表傳裡,寒邪化熱,而導致胃部實證、腹部脹滿,仲景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也有人是膏粱之人,體內濕熱鬱積而導致脹滿,這就是熱脹。總的來說,寒脹較多而熱脹較少,治療時應仔細辨別。(《東垣試效方》)(按:這只是專門針對新發脹滿來說的,但是寒多熱少,久病脹滿也是這樣,《續焰》的演論深刻地闡述了這個道理。)

病因脾胃濕熱,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格致餘論》)(按:此主濕熱而立論,殆不免偏見,姑存之。)

白話文:

_脾胃濕熱_是病因,心肺屬陽,在上面;肝腎屬陰,在下面;脾在中間也是屬陰的,五行屬土。經典說:食物進入胃中,生成精氣,上輸到脾,脾把精氣散佈,上歸於肺,疏通水道,下輸到膀胱,水精到處散佈,五經一起運行。脾具有坤靜的德性,又有乾健的作用,所以可以使心肺之陽下降,腎肝之陰上升,形成天地交泰的狀態,這是無病的人。現在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導致虛弱,脾土的陰氣受損,轉輸的器官失去功能,胃雖然接受食物,但不能運化,所以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天地不交的否卦。在這種情況下,清濁相混,隧道阻塞,氣濁血瘀,鬱結而化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於是形成脹滿,經典說鼓脹就是這種情況。(《格致餘論》)(注:此種說法主要以濕熱立論,恐怕免不了偏見,姑且存疑。)

病因下焦虛寒,(說見後治宜溫補下元條。)

病不外氣水,(氣血水相因)腫脹之病,原有內外之分。蓋中滿者謂之脹,而肌膚之脹者亦謂之脹;若以腫言,則單言肌表,此其所以當辨也。但脹於內者,本由臟病,而腫於外者,亦無不由乎臟病,第臟氣之病,各有不同。雖方書所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則惟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凡治此證者,不在氣分,則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虛實,無餘蘊矣。病在氣分,則當以治氣為主;病在水分,則當以治水為主。然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亦行也。此中玄妙,難以盡言,茲雖條列如左,然運用之法,貴在因機通變也。(《景岳》)(按:《景岳》所條列,具載在後。《臨證指南》姚亦陶曰:腫脹證,大約腫本乎水,脹由乎氣。蓋原於此。)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不外乎氣和水。脹與腫的疾病,本有內外之分。所謂「中滿」稱為脹,而皮膚的脹也稱為脹。單純說「腫」,則僅指肌肉和皮膚表面,這是應該分辨的。但內在的脹,本是臟的疾病,外在的腫,也無不由臟病所引起,只因臟氣所致的疾病,各有不同。雖然方書上記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的區別,但我從經文的旨意、驗證病情來看,只需要考慮「氣」和「水」兩個字,就足夠了。所以,凡是治療此症的,不在於氣的因素,就在於水的因素,能分辨這兩個因素,並知道它們的虛實,就沒有其他更多的因素了。如果疾病在氣的因素,就應該以治療氣為主;疾病在水的因素,就應該以治療水為主。但水和氣本來就是同類的,所以治療水的時候,應該兼顧治療氣,這就好像把氣轉化成水,水自然就會產生;治療氣的時候,也應該兼顧治療水,因為水流動,氣也會跟著流動。其中的奧妙之處,很難說得清楚,現在雖然列出條目如下,但運用的方法,貴在根據情況靈活變通。(《景嶽全書》)(按:《景嶽全書》所列出的條目,具體記載在後面。《臨證指南》的姚亦陶說:腫脹的症狀,大致上腫是水的緣故,脹是氣的緣故。這都是從本源上講的。)

氣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氣滯而後血結者(如婦人先病氣鬱,後致月經不行者是也),有病血結而後氣滯者(如婦人先病月經不通,致氣滯脹滿是也),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水積日久,滲透經絡,灌入隧道,血亦化水),有先病血結而水隨蓄者(血結則氣滯而熱蒸成水,婦人月經不利,化水腫脹,皮肉赤紋、椒仁丸人參大黃湯),須求其本而治之。(《醫碥》)

白話文:

氣、水、血三者,得病常常是相互牽連的。有的是先得氣滯的病,後又有血瘀的病(例如婦女先得氣鬱的病,後來導致月經不來的,就是這種情況)。有的是先得血瘀的病,後又有氣滯的病(例如婦女先得月經不通的病,導致氣滯脹滿的就是這種情況)。有的是先得水腫的病,然後血也跟著敗壞了(水積日久,滲透經絡,灌入隧道,血也變成水了)。有的是先得血瘀的病,然後水也跟著積聚了(血瘀則氣滯而熱蒸成水,婦人月經不利,變成水腫,皮膚肌肉呈現赤色的紋路,可以用椒仁丸、人參大黃湯來治療)。一定要探求病的根本進行治療。(《醫碥》)

病由邪起,臟腑外,胸腹中,邪充塞,則胸腹脹矣。經絡營衛,氣無不到,則血脈皮膚無不脹矣。而欲知為何部之邪,則先脹處與脹甚處是也。(脾胃受邪,則先從胃脘痞塞起。又屬脾胃者,則飲食少;屬他臟腑者,則飲食如常。又脹在皮膚經脈者,飲食亦如常;在腸胃間者,則飲食少,皆宜細察。)更須分虛實,其臟腑之氣本盛,被邪填塞不行者為實;氣本不足,因邪所壅者為虛。(虛中亦有挾實,以其邪為食痰血濕等有形之物也。)(《醫碥》)

白話文:

疾病是因病邪侵犯而引發的。臟腑以外,胸腹之中,邪氣充滿,就會腹部脹滿。經絡營衛之氣,遍佈全身,就會連帶地使血脈、皮膚也出現脹滿。如果想瞭解哪個部位受邪,就要觀察首先脹滿的地方和脹滿最厲害的地方。(脾胃受邪,則首先從胃脘部痞悶阻塞開始。如果是屬於脾胃的問題,則飲食減少;如果是屬於其他臟腑的問題,則飲食正常。如果脹滿在皮膚經脈,飲食也是正常;如果脹滿在腸胃部位,則飲食減少,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更要區分虛實,臟腑之氣原本旺盛,被邪氣填塞不通暢的屬於實症;氣原本不足,因邪氣阻滯的屬於虛症。(虛症中也有夾實的情況,因為邪氣是像痰血、濕等有形之物。)

脈法,遲而滑者脹。盛而緊曰脹。(《脈經》)

病若腹滿而喘,脈反滑利而沉者死。(同上)

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病源論》)(按:此與《脈經》水病脹閉相同,宜參彼門。又《千金翼》虛小作虛大。)

白話文:

腹脹,脈搏浮大的人可以生,脈搏虛弱而微小的人會死。(《病源論》)(按:這裡的條文與《脈經》中水病腫脹閉塞的症狀相似,可以參照那裡。此外,《千金翼》中將「虛小」寫作「虛大」。)

脈若見弦,知木來侮土,更為不吉。若見數洪,必濕熱之郁。若見遲弱,乃陰寒所凝。浮則氣散,外雖滿而中必虛;緊則氣斂,外固堅而中更實。浮而大者,元氣之振作,與病形相宜,故云可治;虛而小者,知元氣之衰微,又與病形相反,故云危極。(《續焰》)

白話文:

脈搏像琴絃一樣,表示是木剋制土,更加不吉利。脈洪數,多半是濕熱內鬱。脈搏遲弱,是陰寒凝結所致。脈搏浮起,是元氣散漫,外在看起來飽滿,但實際上卻是中空;脈搏緊實,是元氣收斂,外在看上去堅固,但實際上卻是內虛。脈搏浮大,表示元氣振作,與病情的發展相符,所以說可以治療;脈搏虛小,表示元氣衰微,與病情的發展相反,所以說危險極大。(《續焰》)

脈來緩大者屬氣虛,弦數者為血熱。氣口緊盛或滑為停滯,濡滑為濕熱,弦細為肝邪乘脾。人迎浮弦為風氣外乘,弦細而數為陰邪上逆。若虛大無根為脾胃氣衰,沉細短澀為腎臟氣絕。(《醫通》)

白話文:

脈搏來得緩慢而大,屬於氣虛;脈搏弦緊而急促,為血熱。氣口脈緊促或滑膩,為氣血停滯;脈搏濡潤滑膩,為濕熱;脈搏弦細,是肝邪乘脾。人迎穴脈搏浮動而弦緊,為風氣外侵;脈搏弦細而急促,是陰邪上逆。如果脈搏虛大而無根,是脾胃之氣衰弱;脈搏沉細、短促且澀滯,是腎臟之氣完全衰竭。

脈弦為肝克脾胃,脈實則脹,此屬實。關上脈虛即脹滿,此屬虛。洪數為熱脹,遲弱為陰寒,浮為虛滿,緊為中實。虛數者不可治,實大浮洪者易治,沉微細小者難痊。盛而緊大,堅以澀,遲而滑,皆脹滿。脹而上則喘咳,下則泄瀉,脈浮大沉細皆不治。(同上)

白話文:

  • 脈弦急,是肝氣侵犯脾胃,脈實就是脹滿,這是實證。關上脈虛,即脹滿,這是虛證。

  • 脈搏洪大而數急,是熱脹,脈搏遲緩而微弱,是陰寒。脈浮是虛脹,脈緊是中實。

  • 虛數的脈象無法醫治,實大浮洪的脈象容易醫治,沉微細小的脈象難以痊癒。

  • 脈象盛大而緊急,堅硬而澀滯,遲緩而滑膩,都是脹滿的表現。

  • 脹滿而往上發展,就會喘咳,脹滿而往下發展,就會泄瀉,脈浮大、沉細的脈象都不能治癒。(同上)

診法:內水脈沉,外水脈浮,氣脹浮沉無定(氣時外行,時內聚故也),總以有神(和緩有力也)為佳,最忌弦細微弱。(《醫碥》)

白話文:

診斷方法:內水脈象沉穩,外水脈象浮起,氣脹時而外現,時而內聚(因為氣有時運行於體外,有時聚集於體內),總的來說,以脈象有力、和緩為佳,最忌諱脈象細微無力。

辯證要領,陰陽愆伏,榮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此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曰氣脹,曰血脹,或冷或熱,又不可以無別。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飲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為谷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漉漉有聲,怔忪喘息,是為水脹。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腫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脹。煩躁漱水,迷妄驚狂,痛悶嘔惡,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尤多見之,是為血脹。陽熱為邪,則身體有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隨證劑量是固然爾,抑猶有虛實之辨焉。實者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之不陷,法當為之疏利;虛者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之則濡,法當以溫藥和之,此又出於隨證劑量之外。(《直指》)

白話文:

症狀辨證的要點是:陰陽顛倒,榮衛凝滯,三焦氣機不能宣通,脾胃不能傳化食物,這是脹滿的根本原因。脹滿可以分為穀脹、水脹、氣脹、血脹,或者寒性或者熱性,不可以不分別。飲食失常,忽飢忽飽,造成痞悶停酸,脹滿。早上陰消陽長,穀氣容易運行,所以可以吃東西;晚上陰長陽消,穀氣難以化,所以不能吃東西,這叫做穀脹。脾胃濕重,不能制約水液,水液停聚在腸胃中,溢出體表,漉漉有聲,怔忪喘息,這叫做水脹。七情鬱結,氣機鬱滯,上不去下不來,身體腫大而四肢瘦削,這叫做氣脹。煩躁不安,不停漱口,迷妄驚狂,疼痛悶塞嘔吐惡心,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女尤多見,這叫做血脹。陽熱為邪,則身體發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出來食物,脹滿而自利,隨證劑量這當然是必要的,還要辨別虛實。實證,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壓不陷,應該使用疏利的方法;虛證,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壓則濡軟,應該使用溫藥調理,這些又屬於隨證劑量的範疇之外。(《直指》)

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脹亦是熱脹。如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蘭室秘藏》)

白話文:

如果因過於實熱過於飽滿,導致大小便都不通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寒涼藥物瀉下。或者因酗酒、吃到有濕氣的食物,以及飲食過於豐盛的人,或者吃飽飯就睡覺,導致濕熱之氣得不到舒緩,從而導致腹脹滿,這種脹滿也是熱脹。有的人因過量食用寒涼食物,或者脾胃虛弱已久,胃中寒冷也會導致脹滿,或者內臟寒冷引發腹脹疾病。

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丹溪》)

氣脹者,七情鬱結,胸腹滿悶,四肢多瘦。食脹者,穀食不化,痞滿醋心,不能暮食。橘皮者,腹痛能食,善吃茶葉鹽土等物。積脹者,痞塊有形,心腹堅硬。水脹者,停飲腸鳴,怔忡喘息。瘀脹者,跌撲產後,大便黑色。虛脹者,腹柔軟而食入倒飽。(《匯補》)

白話文:

氣脹:因七情鬱結,胸腹滿悶,四肢多瘦。

食脹:穀食不消化,胸悶脹滿,不思飲食。

橘皮脹:腹痛能吃,喜歡吃茶葉、鹽土等物。

積脹:痞塊有形狀,心腹堅硬。

水脹:腹內積水,腸鳴,心悸氣喘。

瘀脹:跌打損傷或產後,大便黑色。

虛脹:腹柔軟,進食後即飽。

又有一種食鼓者,乃是飲食所傷,初起必先雀目(俗傳雞盲入肚者,即此證也),醫家不信,只治眼目,不知乃是鼓之根也,此時當急用清劑以治之。(《四明心法》)

白話文:

還有一種得了食鼓的人,是飲食所傷,開始發作時,眼睛先會受損(俗稱得了雞盲的人,就是得這種病),醫生都不信,只治療眼睛,不知道這其實是鼓的根源,此時應該趕緊使用清腸劑治療。(《四明心法》)

外有血鼓證,醫書俱云是婦人之病,唯喻嘉言謂男子恆有之。(《時方妙用》)

氣證水證,病在氣分者,因氣之滯,如氣血之逆,食飲之逆,寒熱風濕之逆,氣虛不能運化之逆,但治節有不行者,悉由氣分,皆能作脹。凡氣分之病,其色蒼,其內堅,其脹或連胸脅,其痛或及臟腑。或倏而浮腫者,陽性急速也。或自上及下者,陽本乎上也,或通身盡腫者,氣無不至也。有隨按而起者,如按氣囊也。然此雖皆氣分,而氣病有不同。故有氣熱而脹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也。有氣寒而脹者,曰胃中寒則䐜脹,曰臟寒生滿病也。有氣濕而脹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也。有氣虛而脹者,元氣虛也,曰足太陰虛則鼓脹也。有氣實而脹者,邪氣實也,曰腎氣實則脹,曰脾氣實則腹脹,曰胃氣實則脹也。凡此雖皆脹病,而治之之要,則全在察其虛實。(按:原文此有虛實辨,今錄在水腫中。)病在水分者,以陰勝於陽而肌膚皆腫,此與氣證本有不同。凡水之為病,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腫有分界,蓋陰本於下,而浸漬有漸,皆水病之證也。觀《水脹篇》言寒氣之脹,按其腹窅而不起;水腫之病,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此其候也。然以愚見及察之證驗,則若與此論相反。蓋凡是水證,必按之窅而不起,此其水在肉中,如糟如泥,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未必如水囊之比。凡隨按隨起者,亦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故辨當若此也。凡欲辨水氣之異者,在欲辨其陰陽耳。若病在氣分,則陽證陰證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則多為陰證。何也?蓋水之與氣,雖為同類,但陽王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氣,但其為邪為正,總在化與不化耳。水不能化,因氣之虛,豈非陰中無陽乎,此水腫之病所以多屬陽虛也。然水主於腎,氣主於肺,水漬於下,而氣竭於上,所以下為腫滿,上為喘急,標本俱病,危斯亟矣,此當速救本源,庶保萬一。倘以虛喘作實邪,而猶然泄肺,無不敗矣。(《景岳》)

白話文:

  • 氣證水證

  • 氣證:是指疾病發生在氣分,是氣鬱結不通所引起的。包括氣血逆亂、飲食不節、寒熱風濕侵襲、氣虛不能運轉等。這些病症都會導致氣滯,進而引起脹滿。

  • 氣證的症狀包括臉色蒼白、身體內部堅硬、脹痛感遍佈胸脅,有時會累及臟腑。可能會突然出現浮腫,這是因為陽氣急速上升造成的。有的浮腫從上到下蔓延,這是因為陽氣本屬上升。有的浮腫遍及全身,這是因為氣沒有達到的地方。按壓腫脹部位,會像按壓氣囊一樣,有彈性。

  • 氣證雖然都是由氣滯引起的,但具體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

  • 氣熱而脹:腹大脹滿,屬於熱證。

  • 氣寒而脹:胃中寒邪導致脹滿,屬於寒證。

  • 氣濕而脹:濕邪導致脹滿,屬於脾虛證。

  • 氣虛而脹:元氣虛弱導致脹滿,屬於虛證。

  • 氣實而脹:邪氣太盛導致脹滿,屬於實證。

  • 水證

  • 水證:是指疾病發生在水分,是水液代謝失常所引起的。水氣太多,水液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導致身體浮腫。

  • 水證的症狀包括皮膚光滑水潤,腫脹發展緩慢,通常從下往上蔓延,按壓皮膚感覺鬆軟如泥,腫脹部位有分界線。這些都是水病的徵兆。

  • 《水脹篇》中提到,寒氣引起的脹滿,按壓腹部會感覺空虛而不膨脹。而水腫病,按壓腹部會隨手而起,就像按壓水囊一樣。這是區分氣證和水證的方法之一。

  • 根據個人的觀察和驗證,水證的表現可能與上述論述相反。大多數水證患者,按壓腹部會感覺空虛而不膨脹,這是因為水液積聚在肌肉組織中,就像糟粕或泥土一樣,按壓後不能立即消散,不像水囊那樣。只有虛無之氣才會隨按隨起,速度很快。因此,區分水證和氣證,關鍵在於辨別陰陽。

  • 氣證可以有陽證也有陰證,而水證則多為陰證。這是因為水與氣雖然同屬陰性,但陽盛則氣化,水化為精;陽衰則氣不化,精化為水。因此,水證患者體內的水液其實是自身的血氣,只是因為氣虛不能化水,導致水液積聚在體內。

  • 水腫病多屬陽虛,這是因為腎主水,肺主氣,水漬於下,氣竭於上,所以下半身浮腫,上半身氣喘,標本俱病,病情危急。此時應及時治療本源,纔有康復的希望。如果誤把虛喘當成實邪,再用洩肺的方法治療,很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證治總例,腹脹心膨者,若因傷寒,或寒熱瘴瘧,或瀉痢大病之後,只是吃食後,便腹脹心膨,不美飲食,噫醋吞酸,縱食些少,亦覺膨脹者,切不可用消食克化之藥。若用藥動下,轉加困重,去生便遠也。但可與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但得氣壯,自能飲食加倍,膨脹自愈。(《和劑指南》)

白話文:

在「證治總例」中提到,如果腹脹心膨的症狀是因傷寒、寒熱瘴瘧,或是在瀉痢大病之後,那麼在飯後常常會感到腹脹心膨,沒有食慾,還會打嗝、想吐酸水。即使吃很少的東西,也會覺得脹滿。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要使用消食化積的藥物。因為如果使用這種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可以服用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增強正氣,從而增強食慾,腹脹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出自《和劑指南》)

設冬感寒,胸中痞滿,脈來沉細,為寒脹,治宜溫解寒邪。夏月傷熱,胸腹堅滿,脈來虛弱,為暑脹,治宜清熱除濕。若飢飽傷脾,脾氣若虛,遲於克化,少有停滯,即為脹滿,脈浮滑者,為膨滿也,宜以消導所滯,其病自愈。若其不升降,痞結胸中,三焦相混,大小便不通,卒然脹滿,脈來沉伏,為三焦脹也。

白話文:

  • 如果在冬天受寒,胸中感到痞滿,脈搏沉細,這是因為寒邪引起的脹滿,治療方法應該溫暖身體,驅散寒邪。

  • 在夏天因暑熱引起的胸腹堅滿,脈搏虛弱,這是因為暑熱引起的脹滿,治療方法應該清熱除濕。

  • 如果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脾臟,脾氣虛弱,消化變慢,就會出現脹滿,脈搏浮滑,這是因為飲食停滯引起的脹滿,治療方法應該是消導消滯,疾病就會自然痊癒。

  • 如果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痞結在胸中,三焦混亂,大小便不通,突然脹滿,脈搏沉伏,這是因為三焦脹滿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調和三焦。

又有虛實之分,虛者皮膚殼殼然而堅,不痛而氣滿,治以升降氣道,溫補脾元,即復矣;實者內挾宿食,邪實於內,按之堅痛,當以疏氣滌實可也。至以久病而脹,脾土已敗,最為危證,治難取效。諸脹當推其原而療之,實者滌之,虛者補之,寒者熱之,熱者清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在血分則通其血,在氣分則行其氣,始可萬全,不致殆矣。(《奇效》)

白話文:

中醫將脹氣分為虛實兩種,虛證的脹氣表現爲皮膚鬆弛卻堅硬,沒有疼痛感但氣體充滿腹腔,治療時應順應氣的升降方向調節氣道,同時溫補脾氣,就可以恢復正常。實證的脹氣則是體內有宿食,邪氣實滯在體內,按壓時感到堅硬、疼痛,治療時應疏通氣機,清除體內的邪氣實滯。至於因為長期患病而引起的脹氣,脾胃功能已經衰竭,是最爲嚴重的徵兆,治療起來很難見效。治療各種脹氣應找出病因並針對性治療,實證的要清除體內的邪氣實滯,虛證的要溫補,寒證的要溫熱,熱證的要清熱,結證的要散結,留證的要通暢,在血分上的要通調血氣,在氣分上的要疏通氣機,這樣才能治癒疾病,避免陷入危險境地。

夫風寒之邪,自外入里,寒變為熱,胃實腹脹,譫語,大渴引飲,承氣湯下之。傷暑潛伏,至秋痎瘧,病作脹滿,交加飲子(此方系肉果、草果厚朴甘草生薑)。有內傷飲食停滯,噯飽而脹者,木香檳榔丸,或加味枳朮湯。若傷酒食麵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化,致令腹脹,胃苓湯,或中滿分消丸。濕多小水不利,加木通滑石,或大橘皮湯

白話文:

  • 風寒之邪,從體外侵入體內,寒邪化熱,胃部實熱,腹部脹滿,語言錯亂,口渴想喝水,服用承氣湯。

  • 暑邪潛伏,到秋天發病為瘧疾,病症為腹脹滿,服用交加飲子(此方包含肉果、草果、厚朴、甘草、生薑)。

  • 有內傷飲食停滯,打嗝、腹飽而脹的,服用木香檳榔丸,或加味枳朮湯。

  • 如果是因喝酒、吃麵食及油膩的食物,導致腹脹,服用胃苓湯,或中滿分消丸。

  • 濕氣多,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或大橘皮湯。

熱多者,加黃連、山梔。因於勞倦,傷損脾胃,不能運化而脹,變證,加砂仁、神麯。或飲食所傷,脾胃虛弱,以致水穀聚而不化,此寒濕鬱遏而脹,用香砂調中湯。大怒而脹者,分心氣飲。憂思過度者,紫蘇子湯。有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者,初作,七氣消聚散;日久,元氣虛,脾胃弱而脹者,參朮健脾湯,少佐消導藥

白話文:

  • 如果是熱證引起的脹滿,可以加入黃連、山梔子等清熱瀉火的藥物。

  • 如果是勞倦過度,損傷脾胃,運化失常而引起的脹滿,可以加入砂仁、神曲等健脾理氣的藥物。

  • 如果是飲食不當,損傷脾胃,導致水穀積聚不化的脹滿,可以加入香砂調中湯等芳香化濕的藥物。

  • 如果是因大怒而引起的脹滿,可以服用分心氣飲等疏肝理氣的藥物。

  • 如果是因憂思過度而引起的脹滿,可以服用紫蘇子湯等理氣解鬱的藥物。

  • 如果是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的,初期可以服用七氣消聚散等消積導滯的藥物;如果時間久了,元氣虛弱,脾胃衰弱而引起的脹滿,可以服用參朮健脾湯等益氣健脾的藥物,並酌情加入消導的藥物。

瘀蓄死血而脹,腹皮上見青紫筋,小水反利,脈芤澀,婦人多有此疾,先以桃仁承氣湯;勢重者,抵當湯;如虛人不可下者,且以當歸活血散調治。濁氣在上,干擾清陽之氣,菀而不伸,則生䐜脹,木香順氣湯,或沉香交泰丸。幽門不通,潤燥丸。大病後飲食失調,脾胃受傷,運化且難而生脹者,先以化滯調中湯,次以參苓白朮散

白話文:

  1. 瘀血積聚凝結成死的血塊而導致脹滿,腹部皮膚上出現青紫色的經脈,小便反而利多,脈搏沉澀,這種疾病多見於婦女,可先用桃仁承氣湯治療;情況嚴重的,可選用抵當湯;如果是虛弱的人不宜攻下者,可暫時選用當歸活血散調理。

  2. 濁氣鬱積在上焦,幹擾清陽之氣,導致氣機鬱結不舒,就會產生胸悶腹脹,可選用木香順氣湯或沉香交泰丸。

  3. 幽門不通,可選用潤燥丸。

  4. 大病之後飲食失調,脾胃受損,運化功能困難而產生脹滿者,可先用化滯調中湯治療,然後選用參苓白朮散。

瀉痢後並過服通利藥,以致脾胃太弱而脹,專以補脾為主。若瀉痢未止,或胃風湯兼用。(《統旨》)

白話文:

腹瀉後又過度服用瀉藥,導致脾胃太虛而脹氣,治療應以補脾為主。如果腹瀉未停止,可兼用胃風湯。

腹脹諸證,雖屬寒者多,屬熱者少,然世治脹,喜用辛溫散氣藥,即使濕熱作脹,亦必賴辛溫之品以散氣,氣散則脹滿亦寬,但須以去濕熱之藥為主,而兼辛溫為引導則可。然又有火盛陰虛,熱乘血分者,其腹雖脹而不甚大,按之益堅,小便黃赤,大便秘澀,至夜則微熱,其脈數實而細小,不可誤作食積、濕熱治,蓋消導則陰愈傷,去濕則津愈涸矣。

白話文:

腹脹的各種症狀,雖然大多數是屬於寒證,屬於熱證的較少,但是世人治療腹脹時,喜歡用辛溫的藥物來散氣,即使是濕熱引起的腹脹,也一定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散氣,氣散了腹脹也就可以緩解,但是必須以去除濕熱的藥物為主,兼用辛溫的藥物做引導就可以了。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火盛陰虛,熱乘血分的人,他們的肚子雖然脹,但是不嚴重,按壓的時候會感覺比較硬,小便黃赤色,大便乾澀,到晚上會感到微微發熱,脈搏又快又實,但是細微,不要誤以為是飲食積滯或濕熱引起的腹脹,因為如果用消導的藥物治療,陰虛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如果用去濕的藥物治療,津液會更加枯竭。

宜用極苦極寒之藥,如當歸龍薈丸,或四物湯加宣胡二連、蘆薈,俱用醋製,可一服而效也。有氣虛不能裹血,血散作脹,必其人大便不堅,或時結時溏,溏則稍減,結則漸加,小便清利,甚則渾白如泔,其脈緩大而滯,氣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宜四君子去白朮,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以固其氣中之血。

白話文:

應該用極苦極寒的藥物,比如當歸龍薈丸,或者四物湯加入宣胡二連、蘆薈,都用醋製造的,可以一副藥就見效。有氣虛不能包覆血液,血液散開造成脹大,患者排便一定不堅實,有時便祕有時腹瀉,腹瀉則脹脹的情況稍減,便祕則脹脹的情況逐漸加重,小便清澈通暢,嚴重的時候渾濁發白像泔水一樣,脈搏緩慢有力而停滯,氣虛的情況更加嚴重,必須注意不可使用辛溫耗氣的藥物,應該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加上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來固住氣中的血液。

有血虛不能斂氣,氣散作脹,必其人煩熱便燥,小便黃數,其脈浮數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宜四物湯去地黃,加黃耆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澀,局方七氣湯。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生薑瀉心湯,加木香、厚朴。

白話文:

有的人因為血虛而不能收斂氣,氣散開而感到脹滿,這樣的人一定煩躁發熱,大便乾燥,小便黃少,脈象浮數而弦,人迎脈最甚,不能用苦寒藥物傷胃,應該服用四物湯,去掉生地黃,加上黃耆、肉桂、甘草、炒過的生薑,來使血中的氣協調。如果憂慮思考過度,導致脾胃受傷,心腹膨脹,呼吸急促,煩悶不安,腸中氣體奔走,發出漉漉的聲音,大小便不利,脈象虛而澀,可以服用局方七氣湯。如果濁氣在上,則產生脹悶,服用生薑瀉心湯,加上木香、厚朴。

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穀而脹,附子理中湯。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濟生腎氣丸。中滿,腹內堅硬如盤,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者,此寒熱錯雜膠固於中,營衛血氣凝滯於內也,分消湯、分消丸,詳寒熱多少,或加減用之,諸七氣選用亦可。氣口脈緊滑,噁心飽悶,口乾內熱者,是食積,枳實導滯丸

白話文:

  1. 脾胃虛寒,不能消化食物而脹滿,可用附子理中湯。

  2. 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滿,可用濟生腎氣丸。

  3. 中滿,腹內堅硬如盤,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這是寒熱錯雜膠固於中,營衛血氣凝滯於內造成的,可用分消湯、分消丸,根據寒熱的多少加減用藥,也可以選用諸七氣。

  4. 氣口脈緊滑,噁心飽悶,口乾內熱,這是食積引起的,可用枳實導滯丸。

飽食奔走,或跌撲凝血不散,或婦人血聚而成腫脹,腹上有青紫筋,腹中按之疼,脈來弦澀,當作蓄血治之。怒甚氣逆,腹脅脹滿,兩手脈弦,青皮陳皮、木香、山梔、柴胡枳殼、歸尾、桃仁、芍藥、薄桂。

白話文:

暴飲暴食後急速走動,或者跌倒受傷導致凝血不散,或是婦女血瘀而形成的腫脹,腹部上有青紫色的筋,用手按壓腹部會疼痛,脈搏弦澀,應該用治療瘀血的方法來治療。生氣過度而導致氣逆上衝,腹脅脹滿,兩手的脈搏弦緊,用青皮、陳皮、木香、山梔、柴胡、枳殼、歸尾、桃仁、芍藥、薄桂來治療。

嗜酒之人,病腹脹如斗,前後溲便俱有血,用利藥轉加,其脈數而澀,此得之濕熱傷脾陰,不能統血,胃雖受谷,脾不輸運,故成痞脹,當理脾氣,祛濕熱,兼養血之劑,如枳實、黃連、炮薑、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之類,白芍、烏梅收脾陰,黃連、枳實瀉脹滿,歸、膠補營血,苓、半去涎飲,砂仁醒脾氣也。倘觸動平昔所蓄之濕熱,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白話文:

嗜酒之人,患有腹脹如斗的疾病,大、小便均有血。服用瀉藥後,病情反而加重,脈象數而澀,由於濕熱損傷脾陰,脾陰不能統攝血液,胃雖然接受了食物,但脾不能運化,所以導致痞滿脹滿,應該調理脾氣,祛除濕熱,兼用養血藥物,如枳實、黃連、炮薑、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等。白芍、烏梅收斂脾陰,黃連、枳實瀉除脹滿,歸、膠補益營血,苓、半去處涎飲,砂仁醒脾氣。如果觸動了平時積蓄的濕熱,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數死亡,下利不止者也死亡。

(《醫通·腹滿門》)

夫脹皆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致水穀聚而不散,故成脹滿。飲食不節,不能調養,則清氣下降,濁氣填滿胸腹,濕熱相蒸,遂成此證。小便短澀,其病膠固,難以治療,用半補半瀉之法,健脾順水寬中為主,不可過用猛烈,反傷脾胃,病再復脹,不可治也,宜分消湯、分消丸,隨寒熱虛實加減治之。

白話文:

脹氣都是因為脾胃氣虛弱,導致無法運化吸收精微物質,讓水穀堆積無法消散,所以造成脹滿。飲食不規律,不注意調養,就會導致清氣下降,濁氣充滿胸腹,濕熱交蒸,進而形成此症狀。小便短少且不通暢,代表此疾病頑固難治,應採用半補半瀉的方法,以健脾理氣寬中為主,不可過度使用猛烈藥物,以免反而傷害脾胃,導致病情加重,更加難以治療。應服用分消湯或分消丸,並依照寒熱虛實的不同,以加減方藥來治療。

蓄血成脹,腹上青紫筋見,或手足有紅縷赤痕,小水利,大便黑,《金匱》下瘀血湯;不應,抵當丸水蛭,加樗雞,作丸,空腹日進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後服,輕則散血消脹湯。婦人血腫煩躁,漱水不欲咽,神昏善忘,小便多,大便黑,散血消脹湯。虛人血蠱,琥珀人參丸

白話文:

  1. 蓄積的瘀血形成脹滿,腹部上可見青紫色的筋脈,或手足有紅線和赤色的痕跡,小便通利,大便黑色。《金匱要略》記載的「下瘀血湯」可以治療。如果下瘀血湯治療無效,可以服用抵當丸,去除水蛭,加入樗雞,做成丸劑,空腹每天服用梧子大小的三丸,血止後再服用。症狀較輕的,可以服用「散血消脹湯」。

  2. 婦女血腫煩躁,漱水不願意嚥下,精神恍惚、容易健忘,小便多,大便黑色,可以服用「散血消脹湯」治療。

  3. 身體虛弱的人血蠱發作,可以服用「琥珀人參丸」治療。

或因產崩血虛,或瘀血不散,亦成腫脹,其人必脈澀面黑,不可作水濕治之。如面色枯槁,肢體消瘦,單腹脹急而塊壘不平者,皆屬火脹,此非水腫,無慮助腎水之邪也。若脈弦細澀,雖能飲食,終亦必亡。火腫誤服《金匱》腎氣等藥,急投連、柏、金鈴、白芍之類,仍用桂、附少許,為熱因熱用之嚮導,庶可挽回。若喘瀉肢枯,脈無胃氣者,不救。

白話文:

可能因為生產時大量出血導致血虛,或者瘀血沒有散開,也可能導致腫脹,這樣的人脈搏一定澀緩,面色發黑,不能用治療水濕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面色枯槁,肢體消瘦,只有腹部腫脹並有硬塊存在,這些都是屬於熱腫的表現,這不是水腫,不用擔心助長腎水之氣的藥物。如果脈搏弦細而澀,即使能夠進食,最終也一定會死亡。金匱裡的腎氣等藥,誤用於治療火腫時,可以趕快投服連翹、柏子、金鈴子和白芍之類的藥物,再用少量桂枝和附子,做為熱因熱用的嚮導,希望能挽回病情。而如果患者出現喘息、腹瀉、肢體枯瘦,脈搏中沒有胃氣,那麼就無法救治了。

(同上《鼓脹門》)

澤瀉,(互見蛔蟲門)人有單腹脹滿,四肢手足不浮腫,經數年不死者,非水鼓也。蓋水鼓不能越兩年,未有不皮膚流水而死者。今經數年不死,皮膚又不流水,豈是水鼓之證,乃蟲結於血之中,似鼓而非鼓也。夫此證何因而得?飲食之內或食生菜,而有惡蟲之子,入腹而生蟲,或食難化之物,久變為蟲,血即裹之不化,日積月累,血塊漸大,蟲生遂多,所用食物止供蟲食,即水穀入腹所化之血,亦為蟲之外郭,而不能灌注於各臟腑矣。或問:此等之病既非水鼓,初起之時,何以知其是蟲鼓與血鼓也?吾辨之於面焉,凡面色淡黃之中,而有紅點或紅紋者是也;更驗之於腹焉,凡未飲食而作疼,既飲食而不痛者是也。(《辨證錄》)

白話文:

澤瀉(詳見蛔蟲門),有人患有單一的腹部脹滿,四肢手足不浮腫,經過幾年都沒有死亡,這不是水腫。因為水腫不會超過兩年,而且沒有皮膚流水的不會死亡。現在患病幾年都沒有死亡,皮膚也沒有流水,怎麼可能是水腫的病症呢?這是寄生蟲在血肉中結塊,類似水腫但又不是水腫。

這種病症是怎麼引起的?飲食中可能吃到了生菜,生菜上有害蟲的卵,進入腹中生成了寄生蟲,或者吃了難以消化的食物,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寄生蟲,血就把寄生蟲包裹起來,不能消化,日積月累,血塊逐漸增大,寄生蟲不斷繁殖,所吃的食物只能供寄生蟲食用,即使水穀進入腹中轉化成的血,也成了寄生蟲的外層,而不能灌注到各個臟腑。

有人問:這種病既然不是水腫,在初期時,怎麼知道是寄生蟲腫塊還是血腫塊?我辨別的方法是看面色,凡是面色淡黃,其中有紅點或紅紋的,就是這種病;再看看腹部情況,凡是沒有吃東西就感到疼痛,吃了東西就不疼痛的,也是這種病。(《辨證錄》)

變證,久脹不已,則食不消而變下痢。所以然者,脾胃為表裡,脾土消水穀,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穀糟粕之道路,虛而受冷,故變為痢也。(《病源論》)(按:《聖濟》曰:脾胃既虛,則難以腐熟水穀,故脹久不已,則令人變飲濕之疾。)

白話文:

變化病症,長期的腹脹不止,則食物不能消化而演變成腹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脾胃是表裡關係,脾土消化水穀,胃是水穀的海洋,脾虛,寒氣積累很久,脾氣衰弱,所以食物不能消化。而寒氣移入大腸,大腸是水穀糟粕的道路,虛弱又受寒,所以演變成痢疾。(《病源論》)

(附錄:《聖濟》說:脾胃都很虛弱,就難以腐熟水穀,所以長期的腹脹不止,則令人演變成飲濕的疾病。)

脹滿不已,變證多端,或腸鳴氣走漉漉有聲,或兩脅腰背痛連上下,或頭痛嘔逆,或胸滿不食,或大小便為之不利,未有不因脹滿而枝蔓焉。(《濟生》)

白話文:

腹脹的症狀很多,或腸鳴氣走,漉漉有聲,或兩脅、腰、背疼痛,連接上下,或頭痛嘔吐,或胸滿不食,或大小便不通。沒有不是因為腹脹而出現的併發症狀。

死證,其若久病羸乏,卒然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頻,百藥遍嘗,未見一愈者耳。(《直指》)

白話文:

死亡證據,就像久病羸弱的人,突然脹滿、喘不過氣,還有肚臍和心窩突起來,或拉肚子很頻繁,各種藥都試過了,都沒有一點好轉。

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喘,隨治隨瘥。若臍心突起,利後復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胃俱敗,無有愈期。(《得效》)

白話文:

脹滿病得之未久,時而脹滿時而消失,腹部皮膚略微柔軟,不大便也不喘氣,隨著治療,脹滿病就會治癒。如果肚臍凹陷突然突起,大便後又劇烈脹滿,病情而長,身體虛弱,不能安靜地喘氣,則稱為脾胃都敗壞了,沒有治癒的希望。

前賢論蠱腫之證有五不治者,面黑如黴,肚大青筋,掌中無紋,腳腫無坑,臍中凸起。此五證亦能治之,間有得生者。如敗下黑水者不治,陽事不舉者不治。(《壽世》)

白話文:

過去的醫家認為腫脹症狀有五種是無法治癒的,分別是:臉色漆黑,肚子大且有青筋,手掌沒有紋路,腳腫卻沒有凹陷,還有肚臍突出。這五種症狀也能夠治療,偶爾有能夠治癒的案例。但是,像大便帶血的人不治癒,陽痿的人不治療。

至咳嗽失音,青筋橫絆腹上,及爪甲青,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上喘下泄者,皆不治。腹脹誤用攻藥,暫寬復脹者,皆不治。(《醫通》)

白話文:

一旦出現咳嗽失聲、青筋橫貫在腹部、指甲青色、突然腫脹、頭面青黑色、嘔吐、頭重、上吐下瀉的情況,則都不能治癒。腹部脹氣誤用攻藥治療,暫時緩解了脹氣的情況,但之後復發的,也不能治癒。(《醫通》)

治法概略,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濕,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蘭室秘藏》)(按:此下文既錄在辨證要領中,宜並參。)

白話文:

治療方法大概如下:中焦有濕邪,就瀉其內,也就是說脾胃有病,應讓上下分開消散濕邪,下焦像溝渠一樣通暢,氣血自然分佈,不必瀉去糟粕。

脹滿屬寒,或內傷,或諸氣,或因病數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餘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於內郁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邪。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後所致,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

白話文:

脹滿感多出於寒邪,也可能由內傷及諸種氣而形成,或者是由於疾病而服用過多通利藥物,導致脾胃虛弱引發。而濕熱導致的脹滿則較少。脹滿如果發展成積久形成的慢性病,就會更加難治。但是,古方的治療方法大多不加區分。比如禹餘糧丸類藥物,是燥熱之劑,對於體內鬱積的火熱,豈不是更加糟糕。治療此類疾病,如果遇到脹滿嚴重、乾燥實熱、痞悶閉塞、氣滯等情況,或者是剛開始由於內傷,脈象洪實的,非得用瀉法不可。然而,有些是服用瀉藥過多,或者腹瀉痢疾後產生的,或者是脾胃虛弱無法運化的,都應補脾行濕。

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皆宜適事為故可也。(《玉機》)

白話文:

當身體正氣衰弱的時候,加上積聚和脹滿的情況,就需要以平穩和不傷正氣的方式治療。例如,血蓄血瘀引起的疾病,就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以寒證治療熱證,以熱證治療寒證,以消散的方法治療結塊的疾病,以清濁分消的方法治療混雜不清的疾病。或升或降調整氣的運行,或消導氣血。這些方法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採用。

脹滿多因以漸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須分其有餘不足、新久淺深、寒熱之異,然後或分消,或消導,或升降,或散堅,或健脾胃,或扶正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皆宜隨證加減,切不可妄下。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脈浮實者易治,脈沉虛者難治。然因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

白話文:

脹滿大多是漸漸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必須區分是體內有餘還是不足、是新久還是淺深、是寒證還是熱證,然後才能分別採取消脹、導滯、升降、散堅、健脾胃、扶正氣的治療方法。寒證用熱藥治療,熱證用寒藥治療,都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切不可亂用藥。一般來說,寒脹比較多,熱脹比較少;脈浮實的容易治療,脈沉虛的難以治療。但是,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脹滿的有很多,屬於濕熱的很少,慢慢積累形成脹滿的,也有很多。

如初起大實大滿,氣滯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不可,又不必拘泥。且先以疏利,利後便宜調養。若補之太早,邪氣愈盛,則脹滿漸加,雖欲攻利,邪不能伏而反有所助也。治之者當識先後虛實,斟酌用藥,量其脈證為的確也。(《統旨》)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症狀很嚴重,氣血瘀滯在體內,脈搏又暴而實,那就必須要進行瀉下的治療,但也不必拘泥於形式。應該先用利氣的方法,利氣之後再適當調理。如果補得太早,邪氣就會更加盛行,脹滿的症狀就會加重,雖然想攻利,但邪氣卻不能被制伏,反而會有所幫助。治療的時候,應該要了解先後虛實,斟酌用藥,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確定治療方法。

脹滿之疾,雖亦腹脹,卻不至腫,不如鼓脹之生死相關。或因傷食,消導可已。或因氣滯,行氣即痊。有久有暫,實者峻下之,上鬱則奪之也。蓄血者,用破血藥。病後氣虛作脹,惟補益元氣,使元氣歸元即愈。(《沈氏》)

白話文:

脹滿之症,也和腹脹相似,但是肚子不會嚴重腫大,不如鼓脹的生死攸關。或因傷食,消導就可以治癒。或因氣滯,行氣就可以治癒。有的是時間很長,有的是時間很暫短,實症就應當猛烈地往下瀉,病在上焦鬱結,就應當攻克伐之。蓄血的人,採用破血藥。病後身體虛弱而出現脹滿,就應當補益元氣,讓元氣歸回原本位置就會治癒。(《沈氏》)

治宜理脾肺腎不宜利藥,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衒能希賞。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去死不遠。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亦須順時加減用之云云。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矣,勢篤矣,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耶?予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援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為例,行迅攻之策,實所不敢。(《格致餘論》)

白話文:

治療時宜調理脾、肺、腎,不宜使用瀉下的藥物。驗證了治療方法,宜調理脾臟,又須滋養肺金,以制約肝木,使脾臟沒有邪氣侵害的隱憂。滋養腎水來制約心火,使肺部清氣化濕,去除鹹味來防止助力邪氣,斷除妄想,以保護元氣,沒有什麼不穩定的。醫生不察病根於虛,急於見效,以炫耀自己的能力,冀望賞識。病人痛苦不堪,喜用瀉下藥物,以求一時的舒緩。不知道寬鬆點可以維持一天半日,之後腫脹更加嚴重,病邪更加厲害,真氣受損,離死亡不遠。古方只有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滋養肝臟,調理脾臟,十分切合病症,也必須根據症狀和季節作調整。

這種病的發作,有的三五年,有的十幾年,病根很深,病情危篤,想求得快速療效,自己找禍受罷了。明瞭治病之道的人,能治這種病。有人說:脹病將要結束,不可給予瀉下藥物嗎?我說:確知其不因虛弱而得病,病也不重,脾胃還壯,積滯不深,而且又有可下之證,也應適當地疏導。如果援引張和子的浚川散、禹功丸為例,採取速攻的策略,我實在不敢。

治宜溫補下元,(治驗)脹滿之疾,穀食不消,小便不利,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謂之鼓脹,不察其致之者有由也。《內經》曰: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膀胱經也。《靈樞經》曰:下焦溢而為水。《靈蘭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歷考三書,可見小便之不利,由下焦元氣虛寒,以致濕氣壅遏於膚里膜外之間,不得發越,勢必腫滿,是腫滿之疾,起於下元虛寒也。若非溫補下元,則小便何能獨利。且夫人之胃,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則熱氣熏蒸,甑炊易熟。若徒有水而無火,則無氣上升,物何由熟,即此可以例觀矣。故治脹滿者,先宜溫補下元,使火氣盛而溫氣蒸發,胃中溫暖,穀食易化,則滿可寬矣。夫清氣既升,則濁氣自降,濁氣降則為小便也,小便利,脹有不消乎。語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惟此氣流行,斯為云為雨也。今之醫者,一遇此疾,則曰《內經》有言,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土虛則濕停,濕停則滲透肌膚,遍身腫滿,不可不通利也。輒用利小便及補中之劑,如五苓散、胃苓湯加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法未為爽,然乎謬乎?顧服之愈多而小便愈少,腫脹愈急,何故哉?不溫補下元,而徒以通利之藥施之也。果若此,豈惟不效,則下元益虛,真氣益弱,死期且至,安望其有瘳乎。余嘗究心《靈·素》。參會易理,憬然有得於中,且施之病者,隨試輒效,故筆之於冊,以公我之同志。(《赤水》)(按:此論為壯原湯而發,其方今錄在《水氣》中。)

白話文:

治療脹滿的疾病,宜溫補下元。脹滿的疾病,食物難以消化,小便不利,腹部脹急而光滑,內裏空空如鼓。民間俗稱鼓脹,不瞭解其發生的原因。

《內經》說:脹滿取三陽,三陽是指足太陽寒水膀胱經。《靈樞經》說:下焦的水液過多而變成了水。《靈蘭祕典》說: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貯藏在其中,水液化為氣體就能排出了。仔細研究這三部醫書,可以看出小便不利,是由於下焦元氣虛寒,導致濕氣阻滯在皮膚裏層膜外之間,無法發散,必然腫脹,所以腫脹的疾病,起因於下元虛寒。如果不溫補下元,小便怎麼可能單獨通利。而且人的胃如同釜甑,釜底的火旺盛,那麼熱氣就會蒸騰,甑裏的米飯容易熟。如果只有水而沒有火,那麼就沒有氣體上升,食物怎麼能熟,就可以由此來類比了。所以治療脹滿的疾病,首先應該溫補下元,使火氣旺盛而溫氣蒸發,胃中溫暖,食物容易消化,那麼脹滿就能寬解了。清氣既然上升,那麼濁氣自然下降,濁氣下降就成了小便,小便通利,脹滿豈會不消。俗話說,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只有氣運行,才能形成雲雨。現在的醫生,一遇到這種疾病,就說《內經》中說,所有的濕性腫滿,都屬於脾土。土虛則濕氣停滯,濕氣停滯則滲透到皮膚,全身腫脹,不能不通利。於是就用利小便及補中的藥物,如五苓散、胃苓湯加上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的藥物,這種方法不算爽利的吧,還是錯誤的呢?看看服用的藥愈多小便愈少,腫脹愈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溫補下元,而只是用通利之藥治療。如果真的這樣做,豈只無效,反而下元更加虛弱,真氣更加衰弱,死期就快到了,怎麼能指望治癒呢?我曾用心研究《靈樞·素問》。通曉易理,突然有所領悟,而且用在病人身上,試驗就見效,所以寫下來,與同志們共勉。(《赤水》)(按:此議論是為了壯原湯而發,其方現在錄在《水氣》篇中。)

石頑治文學顧若雨,鼓脹喘滿,晝夜不得寢食者二十餘日。吾吳名醫,用大黃三下不除,技窮辭去。更一醫,先與發散,次用消克破氣二十餘劑,少腹至心下,遂堅滿如石,腰脅與䏚中皆疼痛如折,亦無措手而退。彼戚王墨公邀余往診,脈得弦大而革,按之漸小,舉指復大。

白話文:

石頑治看望一位叫顧若雨的病人,他腹脹氣喘,晝夜不得入睡,已經二十多天了。吳地有名的醫生,用了大黃三副藥都沒能治好,技窮後辭去了醫職。又換了一個醫生,先是用發散藥,然後用了二十多副消克破氣的藥,結果從小腹到心下都變得很堅硬,就像石頭一樣,腰部和背部也疼痛得像要折斷了一樣,這個醫生同樣束手無策。戚王墨公請我去診治,我摸了病人的脈搏,發現脈搏弦大而革,按壓時逐漸變小,鬆開手指又變大。

詢其二便,則大便八九日不通,小便雖少而清白如常。此由克削太過,中氣受傷,濁陰乘虛,僭據清陽之位而然。以其濁氣上逆,不便行益氣之劑,先與生料六味丸,加肉桂三錢,沉香三分,下黑錫丹二錢,導其濁陰。是夜即脹減六七,胸中覺飢,清晨便進糜粥,但腰胯疼軟,如失兩腎之狀。

白話文:

詢問他的大便和小便情況,大便八九天不通,小便雖然量少,但清澈潔白如常。這是由於剋制削弱太過,中氣受到損傷,濁陰乘虛侵入,佔據了清陽的位置而導致的。由於濁氣上逆,不便行服益氣藥劑,先給予生料六味丸,加肉桂三錢,沉香三分,下黑錫丹二錢,引導濁陰排出。那天晚上,腹脹減少了六七分,胸中感到飢餓,清晨便進食稀粥,但腰胯疼痛酸軟,如同失去兩個腎臟一樣。

再劑胸腹全寬,少腹反覺微硬,不時攻動。此大便欲行,津液耗竭,不能即去故也。診其脈僅存一絲,改用獨參湯,加當歸、枳殼,大便略去結塊,腰痛稍可,少腹遂和。又與六味地黃,仍加肉桂、沉香,調理而安。(《醫通》)

白話文:

再進一步診斷,發現病人的胸腹都很寬大,小腹反而覺微硬,不時疼痛發作。這是因為他想大便,但津液耗竭,不能順利排便的緣故。診其脈僅存一絲,改用獨參湯,加上當歸、枳殼,大便稍微沒有結塊,腰痛也稍可,小腹也隨之舒緩。再與六味地黃,仍加肉桂、沉香,調理後安定。

溫中消脹諸方,殿中丞郭中妹十歲,病腹色不變,按之而大,不陷,心腹下痞滿,得之因取轉數多,病已月餘。兆按《甲乙經》云: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殼然不堅。遂與仲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小其服,凡經二十日,脹消而已。(《雞峰》)

白話文:

能夠溫中消脹的各種中醫處方,像殿中丞郭中妹的妹妹,患有鼓脹的疾病,身體狀況沒有變化,按起來很硬,沒有凹陷,心腹部位有飽脹、壓迫感,這是因為吃完想轉好但吃了反而更嚴重,這樣的病情已經超過一個月了。兆醫師依據《甲乙經》上說:三焦脹氣,是氣滿於皮膚之間,摸起來感覺皮肉很緊、硬。於是給了她仲景的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等中藥的湯藥,每次服用的劑量稍微減少,一共服用二十天,脹氣的症狀就完全消失了。(《雞峯》)

大半夏湯,主胃中虛冷,腹滿塞下氣方

白話文:

大黃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胃中虛寒,腹部脹滿而阻塞排氣的方劑。

半夏(一升),大棗(二十枚),甘草,附子,當歸,人參厚朴(各二兩),桂心(五兩),生薑(八兩),茯苓,枳實(各二兩),蜀椒(二百粒)

白話文:

  • 半夏:一升

  • 大棗:二十枚

  • 甘草:二兩

  • 附子:二兩

  • 當歸:二兩

  • 人參:二兩

  • 厚朴:二兩

  • 桂心:五兩

  • 生薑:八兩

  • 茯苓:二兩

  • 枳實:二兩

  • 蜀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又溫胃湯,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於本方去半夏、大棗、桂心、生薑、茯苓、枳實,加橘皮、芍藥、乾薑。(《衍義》曰:此治虛寒從下上之脹滿,與寒積在脅下偏痛,用大黃附子湯之法,截然兩途)《直指》溫胃湯,治冷則氣聚,脹滿不下食,干大半夏湯去桂心、茯苓、枳實,加橘皮。

白話文:

將上列十二味藥均研成碎末。然後加入一斗水煎煮,煎至剩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千金方》)溫胃湯,主治胃氣不調,時常脹咳,不能進食,將本方中的半夏、大棗、桂心、生薑、茯苓和枳實去掉,加入橘皮、芍藥乾薑。(《衍義》說:本方治療虛寒從下往上引起的脹滿,以及寒積在脅下引起的偏痛,與大黃附子湯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直指》溫胃湯是治療因受寒導致氣聚、脹滿不下食的方劑,它將幹大半夏湯中的桂心、茯苓、枳實去掉,加入橘皮。

治脾胃不和,中寒虛脹,人參湯方。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肉豆蔻(去殼),檳榔(銼),木香(各一分),白朮,訶黎勒皮(半生半炮),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蓬莪朮(煨銼),京三稜(煨銼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白色茯苓(去除黑皮)、肉豆蔻(去殼)、檳榔(搗碎)、木香(各一份)、白朮、訶黎勒皮(一半生一半炒)、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各半兩)、蓬莪朮(烘烤後搗碎)、京三稜(烘烤後搗碎,各一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木瓜一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聖濟》)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中藥粗略搗碎後篩成粉。每次取兩錢的藥粉,加入一碗水,三片生薑,一片木瓜,一起煎煮至八分。濾去藥渣,趁熱服用。(出自《聖濟》)

冶虛冷䐜脹,及嘔逆醋心,翻胃不能食,面色萎黃,人參湯方。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白朮(各一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二兩半),甘草(炙銼三分)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白朮(每樣各一兩)、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二兩)、陳年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白色的內皮並烘烤)、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每樣各一兩)、半夏(用熱水清洗七遍,去除滑溜的物質,烘烤至半乾,二兩半)、甘草(烘烤後切碎,三分)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再。(同上)《統旨》參朮健脾湯,於本方去桂,加砂仁。又化滯調中湯,於健脾湯去甘草,加神麯、山楂麥芽

白話文:

  1. 將前八味中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服四錢匕,加水一盞半,放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熟後去除藥渣。空腹時溫熱服用,每天服用兩次。(同上)

  2. 《統旨》中藥方中的參朮健脾湯,在原方基礎上去除桂枝,加入砂仁。

  3. 化滯調中湯,在健脾湯的基礎上去除甘草,加入神麯、山楂和麥芽。

強中湯,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過飲寒漿,多致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白話文:

「強中湯」,用於治療脾胃不調,因飲食生冷,過度飲用冰涼水,導致腹脹,心下痞滿,影響飲食,嚴重時會腹痛。

乾薑(炮去土),白朮(各一兩),青皮(去白),橘紅,人參,附子(炮去皮臍),厚朴(薑製炒),甘草(炙各半兩),草果仁,丁香(各三兩)

白話文:

乾薑(烤過,去除泥土)、白朮(各一兩)、青皮(去除白色部分)、橘紅、人參、附子(烤過,去除根部肚臍)、厚朴(用薑汁烤過)、甘草(烤過,各半兩)、草果仁、丁香(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嘔者,加半夏半兩。或食麵致脹滿,加蘿蔔子半兩。(《濟生》)

白話文:

以上藥材混合,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杯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煮至七分熟,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不拘時間。如果嘔吐,加半夏半兩。或者因為吃了麵食導致腹脹,加蘿蔔子半兩。(《濟生》)

樸附湯,治老人虛人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來浮遲而弱,此名寒脹。

附子(炮去皮),厚朴(薑製炒)

上二味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棗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加少木香尤佳。(同上)

白話文:

把前兩種藥材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兩小碗水,七片生薑,兩顆紅棗,煎到剩八分藥液,濾渣後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如果再加一點木香,效果更好。(出自神農本草經)

香參散,秘傳治脾虛脹滿。

人參(一兩),茯苓,橘紅(各五錢),沉香(二錢五分),熟附(一錢二分)

新瓦上焙為細末,每四錢煎服。(《大還》)

附子綠豆湯,治寒客皮膚,殼殼然而堅,腹大身腫,按之陷而不起,色不變,病名膚脹。一劑未知,再作。

白話文:

附子綠豆湯,用於治療寒邪侵襲皮膚,皮膚乾裂,堅硬如殼,肚子很大,身體腫脹,按壓後陷下去不會彈起,皮膚顏色不變,這種病叫做膚脹。服用一劑藥後,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就再服用一劑。

大附子(重七錢者一個生去皮臍半破),綠豆(二兩)

上以生薑一兩切,水二碗,煎至一碗,絞去滓,分三服,空腹溫服。次日將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綠豆二兩,姜一兩,如前煎服。第三日復將附子作八片,如前煎。(《三因》)《朱氏》制綠豆,治十種水氣,脾腎氣浮腫。大附子一隻,去皮臍切作兩片,用綠豆二合半,水三碗半,入瓷器內煮,候乾熟,取出,乘熱空心只吃綠豆。

白話文:

  1. 將生薑一兩切碎,加入二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過濾掉渣子,分三次服用,空腹時溫服。

  2. 第二天,將附子切成四片,再加入綠豆二兩,生薑一兩,按照前一天的方法煎煮服用。

  3. 第三天,將附子切成八片,按照前一天的方法煎煮。

(出自《三因》)《朱氏》用綠豆治療十種水氣,脾腎氣浮腫。

將一個大附子去掉皮和肚臍,切成兩片,加入綠豆二合半,水三碗半,放入瓷器中煮,直到綠豆熟透,取出,趁熱空腹食用綠豆。

消鼓至神湯。鼓脹經年而不死者,必非水鼓。水鼓之證,不能越於兩年,未有皮毛不流水而死者。今二三年不死,非水鼓,乃氣鼓血鼓食鼓蟲鼓也,但得小便利而胃口開者,俱可治。方用茯苓五兩,人參一兩,雷丸三錢,甘草二錢,蘿蔔子一兩,白朮五錢,大黃一兩,附子一錢,水十碗,煎湯二碗。早服一碗,必然腹內雷鳴,少頃必下惡物滿桶,急拿出傾去,再換桶。

白話文:

消鼓至神湯:患有鼓脹症多年而不死亡的人,必定不是水鼓。水鼓的證據是,不能超過兩年,沒有皮毛不出水的而死亡的。如今兩三年不死,不是水鼓,而是氣鼓、血鼓、食鼓、蟲鼓。只要能夠大小便通暢,胃口打開,都可治療。藥方用茯苓五兩,人參一兩,雷丸三錢,甘草二錢,蘿蔔子一兩,白朮五錢,大黃一兩,附子一錢,水十碗,煎湯二碗。早上服用一碗,必然腹中雷鳴,不久必定排出滿桶的惡物,趕快端出去倒掉,再換一個桶。

即以第二碗繼之,又大瀉大下,至黃昏而止,淡淡米飲湯飲之。不再瀉,然人弱極矣,回春健脾丹,方用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薏仁一兩,山藥四錢,陳皮五分,白芥子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愈。忌食鹽者,一月犯則無生機矣,先須斷明,然後用藥治之。(《石室》)

白話文:

然後再吃第二碗藥,又大瀉下痢,一直到黃昏才停止,然後喝一些清淡的米粥湯。不再瀉了,但是人已經非常虛弱了,回春健脾丹,藥方中有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薏仁一兩,山藥四錢,陳皮五分,白芥子一錢,水煎服藥,一劑藥就治好了。忌食鹽,如果一個月內犯規,那就沒有生機了,必須先弄清楚原因,然後用藥治療。(《石室》)

利氣諸方,(兼滲利方附)(宜與磨積諸方互參)《廣濟》療心腹脹滿,柴胡厚朴湯方。

白話文:

利氣諸方(兼滲利方附)(宜與磨積諸方互參)《廣濟》治療心腹脹滿,採用柴胡厚朴湯方。

治療氣滯引起的各種病症的方法,(包括滲利的方法附帶),(應該與治療積滯的方法相互參照),《廣濟》治療心腹脹滿,採用柴胡厚朴湯的方劑。

柴胡,厚朴(炙各十分),茯苓,橘皮,紫蘇(各八分),生薑(十二分),檳榔(五分末)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後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微利。(《外臺》)

白話文:

把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加七升水煮成二升五合,過濾掉渣滓後溫服三次。每次服藥後走六到七里路,再服下一劑,直到輕微腹瀉。

治心腹氣壅滯,卒脹滿不能飲食,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一兩),丁香(三分),縮砂(三分),桃仁(三分),青橘皮(三分),白朮(三分),蘿蔔子(一分),桂心(三分),木瓜(三分),木香(三分),枳殼(三分),檳榔(三分)

白話文:

  • 草豆蔻(30克)

  • 丁香(9克)

  • 縮砂(9克)

  • 桃仁(9克)

  • 青橘皮(9克)

  • 白朮(9克)

  • 蘿蔔子(3克)

  • 桂心(9克)

  • 木瓜(9克)

  • 木香(9克)

  • 枳殼(9克)

  • 檳榔(9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連兩脅妨悶,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白話文:

平肝飲子,用於治療喜怒無節制,肝氣不平和順,邪氣乘虛侵入脾胃,導致心腹脹滿,連帶兩脅部也感到悶痛,頭暈嘔吐,脈象浮弦。

防風(去蘆),桂枝(不見火),枳殼(去穰麩炒),赤芍藥,桔梗(去蘆銼炒各一兩),木香(不見火),人參,檳榔,當歸(去蘆酒浸),川芎,橘紅,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防風(去除蘆葦),桂枝(未經火烤),枳殼(去除種子並炒熟),赤芍藥,桔梗(去除蘆葦和炒熟),木香(未經火烤),人參,檳榔,當歸(去除蘆葦並浸入酒中),川芎,橘紅,甘草(炙烤後使用),每種藥材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大正氣散,治脾胃怯弱,風寒濕氣,傷動沖和,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厚朴(薑製炒),藿香葉,半夏(湯泡七次),橘紅,白朮(各一兩),甘草(炙),檳榔,桂枝(不見火),枳殼(去穰麩炒),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厚朴(用生薑來炮製、炒熟),藿香葉,半夏(用開水浸泡七次),橘紅,白朮(各一兩),甘草(經過火炙烤),檳榔,桂枝(沒有經過火烤),枳殼(去除內皮、麩皮,炒熟),乾薑(炮製後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同上)

益智散,治脾胃虛滯,心腹脹滿,四肢煩疼,少思飲食。

益智,陳皮(各二兩二分),沉香,赤茯苓,白朮,檳榔,紫蘇子(各一兩三分三銖),甘草(二分二銖),枳殼,木香(各一兩一分)

白話文:

益智、陳皮(各 100 公克),沉香、赤茯苓、白朮、檳榔、紫蘇子(各 50 公克),甘草(10.5 公克),枳殼、木香(各 47.75 公克)。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服,食前,日夜三四服。(《萬安方》引《可用方》)(按:《濟生》紫蘇子湯,與此方相類。)

白話文:

上等辛夷花梗,每次用藥四到五錢,水一又二分之一碗,煎到藥液剩下八分的時候服,飯前、飯後分別各服用三四次。(引用自《萬安方》中的《常用方》) (註:《濟生》中的紫蘇子湯和此方十分類似。)

撞關飲子,治關格不通,氣不升降,脹滿。

丁香(不見火),沉香(不見火),砂仁(去殼),白豆蔻(去殼),三稜(去毛炮),香附(去毛),烏藥(以上各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白話文:

丁香(不要炒過的),沉香(不要炒過的),砂仁(去除外殼),白豆蔻(去除外殼),三稜(去除絨毛並炮製),香附(去除絨毛),烏藥(以上各一錢半),甘草(炙過的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奇效》)

七氣消聚散

香附米(一錢半),青皮,蓬朮,三稜(俱醋炒),枳殼(麩炒),木香,砂仁(各一錢),厚朴(薑製),陳皮(各一錢二分),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 香附米(15克):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疼痛、腹脹、噁心等症狀。

  • 青皮(10克):具有理氣化痰、舒肝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胸悶、嘔吐等症狀。

  • 蓬朮(10克):具有健脾利濕、益氣補虛的作用,可緩解脾虛濕滯引起的腹瀉、便溏、食慾不振等症狀。 *三稜(醋炒,10克):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瘀血阻絡引起的胸悶、氣短等症狀。 *枳殼(麩炒,10克):具有理氣化痰、疏肝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嘔吐、呃逆等症狀。 *木香(10克):具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腹脹、噁心等症狀。 *砂仁(10克):具有化濕和中、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厚朴(薑製,10克):具有化濕和中、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陳皮(12克):具有理氣健脾、化滯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嘔吐、呃逆等症狀。 *甘草(炙,6克):具有益氣補虛、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胸脅疼痛、咳嗽、氣短等症狀。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統旨》)(按:此方繫於《奇效》十全丸中,去丁香、檳榔,加厚朴、甘草者,蓋其藥料,不如煎用為佳,故特取此方也。)

白話文:

將兩碗水和三片薑片煮至剩下八分滿,在吃飯前服用。(《統旨》)(註:這個方法取自於《奇效》的十全丸,去掉了丁香、檳榔,加入厚朴、甘草,因為它的藥材,不如直接煮來用效果好,所以特別選取這個方法。)

寬中八寶散,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此方如神。

木香,歸尾,蘿蔔子,真蘇子,檳榔,砂仁(各一錢半),沉香,牙皂(各一錢)

白話文:

木香、歸尾、蘿蔔子、真蘇子、檳榔、砂仁(各 7.5 公克),沉香、牙皁(各 5 公克)

共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黃酒調下。(《赤水》)

金陵酒丸,王進士傳,治鼓脹。

真沉香(一兩),牙皂(一兩),廣木香(二兩半),檳榔(一兩)

上為末,用南京燒酒浸十次,曬乾,用京酒為丸,每服三錢,重者四錢,五更燒酒送下。水鼓,水自小便而出。氣鼓,放屁。水鼓,加苦葶藶五錢炒,酒送下再服。(《醫鑑》)

白話文:

上為末,用南京燒酒浸十次,曬乾,用京酒為丸,每次服用三錢,病情嚴重的服用四錢,在凌晨五更時用燒酒送服。水鼓,水從小便中排出。氣鼓,放屁。水鼓,加上苦葶藶五錢炒熟,用酒送服以後再服用。(《醫鑑》)

項彥章治一女,腹痛脹如鼓,四體骨立,眾醫或以為娠、為蠱、為瘵也,診其脈,告曰:此氣薄血室。其父曰:服芎歸輩積歲月,非血藥乎?曰:失於順氣也。夫氣,道也;血,水也。氣一息不運,則血一息不行。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氣,俾經隧得通,而後血可行。

白話文:

項彥章大夫治好一個少女,她的肚子脹痛得像鼓一樣,四肢瘦得皮包骨頭,好多醫生都以為她是懷孕了,或者是得蠱了,或者是得了癆病。項大夫診了診脈象,告訴她父親說:“這是氣虛血滯,血瘀在子宮裡。”她父親很奇怪地說:“多年來她一直服用有補血功效的當歸、川芎等藥品,難道不是補血藥嗎?”項大夫說:“是沒有注意促進氣血運行啊!氣,是道路;血,是水。氣稍微一停頓,血也隨之停止流動,《黃帝內經》上說:氣血同出而異名。因此,治療血的病,必須先使氣順暢運行,使身體的經絡通暢,血才能順暢運行。”

乃以蘇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作痛。曰:血欲行矣。急以芒消、大黃峻逐之,下汙血累累如瓜者可數十枚而愈。其六脈弦滑而且數,弦為氣結,滑為血聚,實邪也,故氣行而大下之。又一女,病名同而診異。項曰:此不治,法當數月死。曏者鍾女脈滑為實邪,今脈虛,元氣奪矣。

白話文:

於是使用蘇合香丸給她服下,三天後腰部開始疼痛。鍾元道:「血想要運行流通了。」趕緊使用芒消和大黃,猛地驅逐體內的淤血,排便出來的污血,像瓜子一樣多,可以數出幾十枚,因此病就好了。她的六脈弦硬、滑利而且頻數,弦脈是氣結,滑脈是血聚,都是實邪,所以讓氣運行而大量下瀉。又有一位女子,病名相同但診斷不同。鍾元道:「這個人治不好,按照病情推算,幾個月後就會死亡。」先前的鍾氏女子,脈象滑利是實邪,現在這個女子的脈象虛浮,元氣被奪去了。

又一女子病亦同,而六脈獨弦。項曰:真藏脈見,法當逾月死。後皆如之。(《類案》)(按:此本出《醫史》。)

白話文:

另一位女子患的病症和前一位女子一樣,而她的六脈只有單一的脈象。項說:這是真藏脈的表現,預計一個多月就會死亡。結果後來也如他所預測的一樣。(《類案》)(註:以上內容出自《醫史》。)

分消湯,治中滿成鼓脹,兼治脾虛發腫滿飽悶。

蒼朮(米泔浸炒),白朮(去蘆),陳皮,厚朴(薑汁製),枳實(炒各一錢),砂仁(七分),木香(三分),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各八分),茯苓(一錢)

白話文:

蒼朮(用米湯浸泡後炒熟),白朮(去掉蘆葦),陳皮,厚朴(用薑汁製成),枳實(炒熟,各一錢),砂仁(七分),木香(三分),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各八分),茯苓(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燈草一團,水煎服。氣急,加沉香。腫脹,加蘿蔔子。脅痛面黑是氣鼓,去白朮,加青皮。(《回春》)《醫意商》戊己分消湯,於本方加卜子炒為末、檳榔。

白話文:

  1. 上方開立的藥方是一劑,生薑切一片,燈草一團,用清水煎煮服用。如果呼吸急促,再加入沉香。如果腫脹,再加入蘿蔔子。脅肋疼痛,臉色發黑是氣鼓的症狀,去除白朮,加入陳皮。

  2. 《醫意商》戊己分消湯,在原藥方中加入炒熟的皁角,再加入檳榔。

逐水諸方,氣滿心腹,故旦食暮不能也,是名鼓脹。可取雞糞作丸,熬令煙盛,以清酒一斗半沃之,承取汁名曰雞醴,飲取汗,一劑不愈,至於二劑,非直獨療鼓脹,膚脹亦愈。(《太素》注)(按:王啟玄曰:按古《本草》雞矢並不治鼓脹,惟大利小便,微寒,今方製法,當取用處,湯漬服之。愚謂既名以醴,則用酒蓋優。《千金》雞糞酒,陳良甫名以雞屎醴,足以互證。但雞矢瀉下之力頗峻,而用治鼓脹,則王注為是,不宜例以治中風而為取汗矣。《石室秘籙》曰:雞屎醴一升,炒黃色為末,以黃酒灑之,不可太驟,緩緩衝之,則藥味盡下。此法暗得楊氏意。今更檢諸家,其方不一,有為末酒調下者,如《聖濟》是也。有酒漬用者,如《雞峰方》及《本草綱目》引何大英是也。有並大黃、桃仁三味為末,生薑煎湯調下者,如《宣明論》是也。有炒焦研細,百沸湯淋汁,調木香、檳榔末服者,如《正傳》是也。有酒煮用者,如《醫鑑》、《醫方摘要》、《本草綱目》引《積善堂經驗方》牽牛酒及《醫通》是也。又《本草綱目》一方及《赤水玄珠》,並川芎二味糊丸服。俱在臨處之際,就原書而擇用,特《醫鑑》所載最捷,仍拈於下。)雞醴飲,劉同知傳,治一切肚腹四肢腫脹,不拘鼓脹、氣脹、濕脹、水脹等(主治文,從《積善堂方》)。乾雞糞一升,鍋內炒黃,以好陳酒三碗淬下,煮作一碗,細濾去渣,令病人飲之,少頃腹中氣大轉動作鳴,從大便利下,於腳膝及臍上下,先作皺起,其腫漸消。後如利未盡,再服一劑。以田螺二枚,用滾酒淖熟食之,即止,續以溫粥調理愈。(《醫鑑》)

白話文:

當肚子脹滿,氣都充滿在心腹中,從早上吃到傍晚都無法消化,這就叫做「鼓脹」。可以用雞糞做成藥丸,加熱煮至產生大量熱氣,再用一斗半的清澈酒沖入,收集液汁,稱之為「雞醴」,服用至流汗,一劑無效時,服用至第二劑,不只能治療鼓脹,連其他皮膚水腫的症狀也能治癒。(《太素》注)(注:王啟玄說:根據古代《本草》,雞糞並沒有治鼓脹的功效,只對小便通暢有益,略微偏寒。如今的方劑製法,應該取用適當的部位,用熱湯浸泡後服用。愚笨的我想,既然稱之為「醴」,那麼使用酒肯定更好。《千金》當中提到用雞糞做的藥酒,陳良甫稱之為「雞屎醴」,足以互相印證。但雞糞的瀉下力量相當猛烈,然而用來治療鼓脹的話,王注的做法是對的,不宜同樣用來治療中風而導致流汗。《石室祕籙》寫道:雞屎醴一升,炒至黃色研成粉末,用黃酒緩緩淋灑,不可太急,慢慢衝下去,藥效就會完全溶解。這個方法暗合楊氏的用意。現在再查閱其他各家的方子,他們的做法並不相同,有的把雞屎醴研成粉末,再用酒調和服用,像《聖濟》是這樣的。有的直接用酒浸泡服用,如《雞峯方》以及《本草綱目》引述何大英的說法。有的則把雞屎醴、大黃和桃仁三種藥材研成粉末,用生薑煎煮的湯汁調和服用,如《宣明論》是這樣做的。有的把雞屎醴炒焦研磨成細粉末,用沸騰過一百次的熱水沖出汁液,再調和木香、檳榔的粉末服用,如《正傳》是這樣做的。有的用酒煮,如《醫鑑》、《醫方摘要》、《本草綱目》引述的《積善堂經驗方》牽牛酒以及《醫通》是這樣做的。另外,《本草綱目》的一種方子和《赤水玄珠》都把川芎這兩種藥材做成藥丸服用。都可以在看診時,依據原書的內容選用合適的方子,特別是《醫鑑》記載的方子最為簡單,因此特別提出。雞醴飲,由劉同知流傳下來,專治各種肚腹和四肢的腫脹,包括鼓脹、氣脹、濕脹、水脹等(主治文章,摘自《積善堂方》)。乾雞糞一升,在鍋子中炒至黃色,再用三碗上好的陳酒淬一下,煮成一碗,過濾掉渣滓,讓病人服用。不久後腹中的氣體會開始翻攪並發出聲響,接著就會大量排便,腳膝和肚臍上下會先出現皺摺,腫脹的部位也會慢慢消退。之後如果症狀沒有完全消除,再服用一劑。另外,用兩顆田螺,用煮沸的酒煮熟後吃掉,就能止瀉。最後再用溫粥調理身體,使身體康復。(《醫鑑》)

聖妙散,治氣鼓,利大小腸,並治胸膈氣滯之疾。

甘遂(一分),白牽牛(一分一半生一半熟),白檳榔(一個,半個生,半個裹煨)

白話文:

  • 甘遂(一分):甘遂是一種中藥,具有瀉下積滯、通便的作用。

  • 白牽牛(一分一半生一半熟):白牽牛也是一種中藥,具有瀉下、消腫、解毒的作用。將白牽牛一半生一半熟,可以增強其瀉下作用。

  • 白檳榔(一個,半個生,半個裹煨):白檳榔是一種中藥,具有驅蟲、止瀉的作用。將白檳榔一半生一半裹煨,可以增強其驅蟲作用。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陳粟米湯調下。如服補氣藥,不得服犯甘草有鹽氣藥。每日只得吃淡粥,又溫熱之物。一月後得食鹽。(《雞峰》)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至半錢的量,用熟的粟米湯送服。如果正在服用補氣藥物,就不能服用含有甘草、有鹹味的藥物。每天只能吃清淡的粥,以及溫熱的食物,一個月後才能吃鹽。(《雞峯》)

治水蠱。

絲瓜(去皮剪碎),巴豆(十四粒),陳倉米

白話文:

  • 乾絲瓜(去皮剪碎):將絲瓜的皮剝去,並將絲瓜切成小塊。

  • 巴豆(十四粒):使用十四粒巴豆。

  • 陳倉米:陳倉米是一種產自陝西省陳倉縣的稻米,以其品質優良而聞名。

上用絲瓜乾者一捧許,去皮剪碎,與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黃為度,去巴豆,用絲瓜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米黃色,去絲瓜,碾米為末,清水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數服愈。蓋絲瓜如人之脈絡然,引巴豆之氣入皮膚故也。(《群書鈔方》引鮮于伯機《鉤玄》)(按:《肘後》治水蠱,用巴豆、杏仁二味。)

白話文:

取乾燥絲瓜一捧,削去外皮並剪碎,與 14 粒巴豆同炒,以巴豆炒至呈黃色為度。去除巴豆後,使用炒過的絲瓜與陳倉米以同等分量一起炒,直至米粒呈現黃色。之後去除絲瓜,將炒熟的米碾成粉末,並加入清水和成丸狀。丸子的體積應與梧桐子相似,每次服用 100 丸,服用數次即可痊癒。絲瓜的特性似人體脈絡,可將巴豆的藥力引入皮膚之中。 (內容摘自《肘後》治療水蠱使用的巴豆、杏仁兩種藥材。 )

疏里磨積諸方枳實湯,治腹脹發熱,大便秘實,脈多洪數,此名熱脹。(《濟生》)(按:即厚朴七物湯。)

白話文:

疏通臟腑,健脾消食,治療腹脹發熱、大便祕結、脈象洪數,此即熱脹。《濟生》方即厚朴七物湯。

《廣濟》療鼓脹,氣急衝心硬痛,鱉甲丸方。

鱉甲(炙),芍藥,枳實(炙),人參,檳榔(各八分),訶黎勒,大黃(各六分),桂心(四分),橘皮(四分)

白話文:

鱉甲(火烤),芍藥,枳實(火烤),人參,檳榔(每種八分),訶黎勒,大黃(每種六分),桂心(四分),橘皮(四分)。

上九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空肚以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微利為度。(《外臺》)又《必效》青木香丸,療一切氣,腹脹滿,心痛氣冷,食不消。於本方去鱉甲、人參、橘皮,加青木香。

白話文:

將上面九種藥材搗碎、篩成粉末,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劑。空腹時以酒送服,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20丸,逐漸增加至30丸,每天服用兩次,以大便微利為度。(出自《外臺祕要》)。另有《必效方》中的青木香丸,治療各種氣病,如腹脹滿、心痛氣冷、食不消化等。這個方劑與上面九味藥材的方劑相比,去掉了鱉甲、人參、橘皮,加入了青木香。

治水氣,心腹鼓脹,木香丸方。

木香(半兩),檳榔(半兩),硇砂(三分細研),青橘皮(二分湯浸去白瓤焙),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木香(半兩):一種中藥材,具有行氣止痛、化痰止嘔的功效。

檳榔(半兩):一種中藥材,具有驅蟲、殺菌、止瀉的功效。

硇砂(三分細研):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橘皮(二分湯浸去白瓤焙):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一種中藥材,具有溫陽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一種中藥材,具有瀉下積滯、逐水消腫的功效。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釅醋一大盞,熬硇砂、巴豆為膏,入末相和,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煎青橘皮湯下五丸。(《聖惠》)

白話文:

將前述的藥材搗碎成細粉,加入一大盞濃醋,熬煮硇砂、巴豆成膏狀,將這些料混和攪拌均勻,製成綠豆般大的藥丸。在每次服藥前,先煎煮青橘皮湯,然後服用五顆藥丸。(出自《聖惠》)

化鐵丸,治諸氣蠱食蠱,腹肚腫脹,緊急如鼓,妨悶氣促,不能坐臥,飲食頓減,手足乾瘦,累治不效者,服之即瘥,兼治翻胃,神驗。

白話文:

化鐵丸,用於治療各種氣蠱和食物蠱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腹肚腫脹,緊繃如鼓,呼吸困難,無法坐臥,飲食減少,手腳乾瘦,即使經過長時間的治療都沒有效果。服用此藥後便可痊癒。此外,此藥還可治療翻胃,效果顯著。

五靈脂(去砂石揀淨者),陳橘皮(不去白揀真者),青橘皮(不去白揀真各一兩),陳糯米(揀淨者一合省),巴豆(去殼並心膜)

白話文:

五靈脂(去除砂石後揀選的淨品),陳橘皮(不去除白色的揀選好的真品),青橘皮(不去除白色的揀選好的真品,各一兩),陳糯米(揀選好的淨品一合),巴豆(去除外殼和心膜)。

上各銼碎,用慢火先炒五靈脂香透,次下青皮,候變色,又下陳皮,亦變赤色,卻下糯米、巴豆在內同炒,唯要糯米色黃赤,取出以紙攤淨地上,出火氣,揀去巴豆不用,或只留三五粒在內亦得,為細末,用好酸米醋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蔥湯或茶湯下,婦人醋湯或艾湯下。(《衛生家寶》)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全都研磨成碎末,用小火慢慢炒五靈脂,直到香味出來後,再加入青皮,炒到顏色改變,然後再加入陳皮,也炒到變為紅色,最後再加入糯米和巴豆一起炒,一直炒到糯米顏色變為黃赤色,取出後用紙攤開放在地上,讓火氣散掉,挑出巴豆不用,或者只留下三到五粒也沒問題,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好的酸米醋浸泡蒸餅,然後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一般,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蔥湯或茶湯送服,女性可以用醋湯或艾湯送服。(《衛生家寶》)

紅丸子,治一切飲食不化,氣滿膨脹。

紅丸子(二百粒,用巴豆二十粒,去殼同炒,取巴豆色變為度。)

上用橘皮湯送下,(按:此句下脫不字)拘時。煎木香湯下,尤佳。(《朱氏》)

白話文:

橘皮湯送服後,拘禁症狀立刻解除,煎煮木香湯服用,效果更好。(《朱氏》)

三稜煎丸,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治中腕氣痞,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噫氣不通,嘔吐痰逆,飲食不下,大便不調,或泄或秘。

白話文:

三稜煎丸,可以順氣寬中,消除積滯,化解痰飲,治療中腕氣痞、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噫氣不通,嘔吐痰逆,飲食不下,大便不調,或泄或祕等症狀。

京三稜(生細銼半斤搗為末以酒二升銀石器內熬為膏),青橘皮(去白二兩),蘿蔔子(微炒二兩),乾漆(炒二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令黃二兩),神麯(碎炒二兩),麥糵(炒三兩),硇砂(飛研一兩)

白話文:

京三稜(生品、細銼半斤,搗為末,用二升酒,在銀或石器皿內熬成膏),青橘皮(去白二兩),蘿蔔子(微炒二兩),乾漆(炒二兩),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用麩炒至黃色二兩),神曲(碎炒二兩),麥麩(炒三兩),硇砂(研磨一兩)

上為末,以三稜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服。(《澹寮》)

柿靈丹,治十種蠱脹,屢驗。

黑牽牛(三錢炒三錢生),大黃(六錢),廣木香(六錢),阿魏(瓦焙),丁香,檳榔(各二錢四分),香附(生用四錢)

白話文:

黑牽牛(炒過的3錢,生的3錢),大黃(6錢),廣木香(6錢),阿魏(瓦片烘烤過的),丁香,檳榔(各2錢4分),香附(生的,用4錢)

七味共為極細末,每用柿餅七個,每個開孔,入藥末三分半,仍以柿餅合口,放老米飯上蒸過,慢火瓦上焙乾,每服一餅,早午晚各嚼食一枚,能飲,燒酒送下,不能飲,白滾湯下,數日即消,起死回生,但忌鹽醋百日,永不發也。(《壽世仙丹》)

白話文:

將七種藥材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使用七個柿餅,在每個柿餅上開一個洞,倒入三分之二的藥粉,然後用柿餅合上洞口,放在老米飯上蒸熟,再用小火在瓦片上焙乾。每次服用一個柿餅,早午晚各嚼食一個,能喝酒的,用燒酒送服;不能喝酒的,用白開水送服。服用幾天,病就能痊癒,起死回生。但是服用後一百天內要忌食鹽和醋,否則疾病會復發。(《壽世仙丹》)

香蟾丸,治氣蠱堅脹,腹膨如鼓。

沉香,木香,橘紅,甘遂(各三錢),砂仁(五錢),檳榔(七錢)

共為末,用蝦蟆,口中去腸,將藥末推滿其腹,以線縫口,用燒酒砂罐內煮熟,去皮骨,搗爛為丸,好酒下一錢匕服愈,忌甘草。(《大還》)(按:《醫鑑》金蟾散,大蝦蟆一個,以砂仁推入其口,使吞入腹,以滿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煅令透紅,煙盡取出,候冷去泥,研末為一服,或酒或陳皮湯送下,候撤屁多,乃見其效。是此方所本。)

白話文:

把這些藥物磨成細末,然後用一隻癩蛤蟆,把它的內臟從口中取出,把藥末塞滿它的肚子,再用線縫合它的嘴巴,然後用燒酒和砂鍋煮熟,去皮去骨,搗爛成丸,用酒服用一錢匕就會痊癒,但要注意忌諱服用甘草。(《大還》)(註:《醫鑑》的《金蟾散》方子,用一個大蝦蟆,用砂仁塞入它的口中,讓它吞入肚中,直到滿為止,用泥罐封住,用炭火煅燒至火紅,煙盡後取出,等它冷卻後去除泥巴,研磨成粉末服用一劑,可以用酒或陳皮湯送服,等它放屁很多了,才能看到效果。這就是此方所本。)

散血諸方人參芎歸湯,治血脹。

當歸,半夏(制三分),川芎(一兩),蓬朮,木香,縮砂仁,烏藥,甘草(炙各半兩),人參,辣桂,五靈脂(炒各一分)

白話文:

當歸、半夏(製過的半夏,三分),川芎(一兩),蓬萊朮,木香,縮砂仁,烏藥,甘草(焙過的,各半兩),人參,肉桂,五靈脂(炒過的,各一分)

銼散,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紫蘇四葉煎,食前服。(《直指》)《醫通》散血消脹湯,於本方去人參、棗。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在服用前加五片姜、兩枚棗、四片紫蘇葉煎服。(《直指》)《醫通》的散血消脹湯,在這個配方中去除人參和棗。

當歸活血散

赤芍藥,生地黃,當歸鬚(酒洗一錢),川芎(八分),桃仁(去皮尖炒),紅花(酒洗各一錢),青皮(七分),牡丹皮,玄胡索(各八分),香附(童便浸一錢),蓬朮(炮八分),三稜(炮七分)

白話文:

赤芍藥: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瘀血、血熱、血滯引起的疼痛,如瘀血痛經、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如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失眠健忘等。

當歸鬚(酒洗一錢):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痛經等。

川芎(八分):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瘀血、血熱、血滯引起的疼痛,如瘀血痛經、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

桃仁(去皮尖炒):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瘀血、血熱、血滯引起的疼痛,如瘀血痛經、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

紅花(酒洗各一錢):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瘀血、血熱、血滯引起的疼痛,如瘀血痛經、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

青皮(七分):具有理氣化痰、燥濕醒脾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氣滯、痰多、濕阻引起的胸悶、嘔吐、腹脹等症狀。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失眠健忘等。

玄胡索(各八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腫痛,如瘡瘍腫痛、咽喉腫痛、乳腺炎等。

香附(童便浸一錢):具有理氣活血、鎮痛安神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氣滯、瘀血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蓬朮(炮八分):具有健脾化濕、補腎固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泄瀉等症狀,以及腎虛引起的遺精、尿頻等症狀。

三稜(炮七分):具有溫經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以及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瘀血痛經、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

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統旨》)

一方,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莪朮,乾漆(炒煙盡),牛膝(炮),虻蟲(糯米炒),琥珀,肉桂(好者),硇砂,水蛭(石灰炒赤),大黃(各等分)

白話文:

  • 三稜(烘焙過的):消炎止痛,祛風除濕。

  • 莪朮:祛風濕,止痛,活血。

  • 乾漆(炒至冒煙結束):活血止血,止痛。

  • 牛膝(炮製過的):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

  • 虻蟲(糯米炒):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

  • 琥珀:安神定驚,活血化瘀。

  • 肉桂(上等的):溫陽散寒,活血止痛。

  • 硇砂: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水蛭(石灰炒至赤紅):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 大黃(與其他藥材等量):瀉熱通便,清肝降火。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童便下亦可。(《乾坤生意》)《壽世》名化蟲丸。《保命歌括》加味抵當丸,於本方去硇砂,加桃仁泥。《大還》蛭蟲丸,治血蠱堅脹,腹痛不可按,於本方去牛膝、琥珀、硇砂,加沒藥、桃仁、赤芍、當歸尾、薑黃、木香。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地黃汁和米醋調製,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10丸,空腹用溫酒送服,或用童便送服。(《乾坤生意》)《壽世》將此方稱為化蟲丸。《保命歌括》改名為抵當丸,在此方藥材中去除硇砂,並加入研磨的桃仁。 《大還》將此方改名為蛭蟲丸,適用於治療由血蠱引起的胸腹脹滿、腹痛難忍。

琥珀人參丸,治血蠱。

人參,五靈脂(各一兩),琥珀,肉桂,附子(生各五錢),赤茯苓,川芎,沉香,穿山甲(煅各三錢)

白話文:

  • 人參:一兩

  • 五靈脂:一兩

  • 琥珀:五錢

  • 肉桂:五錢

  • 附子(生):五錢

  • 赤茯苓:三錢

  • 川芎:三錢

  • 沉香:三錢

  • 穿山甲(煅):三錢

為末,濃煎蘇方汁為丸,每服二錢,早暮溫酒各一服。此人參與五靈脂並用,最能浚血。血蠱之的方也。(《醫通》)

白話文:

把藥搗成粉末,用濃煎的蘇方汁做成丸劑,每次服用二錢,早晚各用溫酒送服一丸。此方加入五靈脂一味,最能疏通經血。是治療血蠱的特效方。(出自《醫通》)

灸法,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輸,後取季脅。(《千金》)(原更有灸法,當閱。)

白話文:

針灸療法:腹中氣脹引發脊椎疼痛,飲食多,身體羸弱消瘦,稱之為食晦,先取脾俞穴,再取季脅穴。(摘自《千金要方》)。(原本還有灸法,請自行閱讀。)

一人平素嗜酒肉,遂腹脹似鼓脹,為保養,服煎湯,反而猶益脹,及臥則喘如曳鋸。予灸關元、承滿、脾俞、三里,頓效。(《石山醫案》)

白話文:

一個人有一個人平時嗜好喝酒吃肉,以致肚子脹得像鼓那麼大,為了保養身體,服用中藥煎劑,反而更加脹了,而且躺下來睡覺時,呼吸聲像鋸木頭一樣。我用艾灸治療了他的關元、承滿、脾俞、三里穴,很快就見效了。(《石山醫案》)

因食滯氣痛脹,余嘗治一姻家子,年力正壯,素日飲酒亦多,失飢傷飽,一日偶因飯後,脅肋大痛,自服行氣化滯等藥,復用吐法盡出飲食,吐後逆氣上升,脅痛難止,而上壅胸膈,脹痛更甚,且加嘔吐。余用行滯破氣等藥,嘔痛漸止,而左乳胸肋之下,結聚一塊,脹實拒按,臍腹隔閉,不能下達,每於戌亥子醜之時,則脹不可當。

白話文:

由於因食物積滯導致的胃痛脹氣,我曾經診治一位姻親的兒子的病例,此人不僅年富力強,而且平時還貪杯酗酒,作息時間不規律,飢飽不定。某天飯後,他突然出現了肋骨劇烈疼痛的症狀。他自行服用了行氣化瘀的中藥,甚至還使用了催吐的方法將肚子裏的食物完全吐出來。但吐後,反胃氣仍向上升,肋骨疼痛難以停止,更發展爲充塞於胸腔和橫隔膜,脹痛更加嚴重,而且還伴隨著嘔吐的症狀。我運用了行滯、破氣等中藥方劑,他的嘔吐和疼痛逐漸減緩,但其左側乳房肋骨下的部位卻形成了一個硬塊。這個硬塊脹得硬邦邦的,按壓時有抵抗感,臍部和腹部膈塞不通,不能通暢地排出大便。每當晚上戌亥子醜時分,脹痛的感覺更加難以忍受。

因其嘔吐既止,已可用下,凡大黃、芒硝、稜、莪、巴豆等藥,及蘿蔔子、朴硝、大蒜橘葉搗罨等法,無所不盡,毫不能效,而愈攻愈脹。因疑為脾氣受傷,用補尤覺不便。湯水不入者,凡二十餘日,無計可施,窘劇待斃,只得用手揉按其處,彼云肋下一點,按著則痛連胸腹,及細為揣摸,則正在章門穴也。

白話文:

由於他的嘔吐已經停止,已經可以服藥了。 所有大黃、芒硝、稜、莪、巴豆等藥物,以及蘿蔔子、朴硝、大蒜,橘葉搗罨等方法,都用了,卻毫無效果,而且治療越積極,脹得越厲害。 因此懷疑是脾氣受傷,用補藥反而覺得不舒服。 湯水不能喝,已經二十多天了,沒有辦法可想,危急情況下等著死亡,只能用手揉按他的那裡,他說肋骨下一點,按著就會痛連胸腹,仔細摸,正好在章門穴。

章門為脾之募,為臟之會,且乳下肋間,正屬虛里大絡,乃胃氣所出之道路,而氣實通於章門。余因悟其日輕夜重,本非有形之積,而按此連彼,則病在氣分無疑也。但用湯藥以治氣病,本非不善,然經火則氣散,而力有不及矣。乃制神香散(按:系丁香、白豆蔻二味)使日服三四次,兼用艾火灸章門十四壯,以逐散其結滯之胃氣,不三日脹果漸平,食乃漸進,始得保全。此其證治俱奇,誠所難測。

白話文:

章門穴是脾經的募穴,也是臟腑之氣相會的地方,另外乳下肋骨間內側,正好是虛裏的大經絡,是胃氣行經的通道,而氣實通於章門穴。我因此悟出他白天症狀輕微而晚上嚴重,本來就不是有形的實證,而根據這些表徵來推測,這個病無疑是在氣分上。單用湯藥來治療氣病,本來沒有不妥,但經過加熱煎煮,藥物的氣味就會散失,而藥效可能不夠。於是,我配製了神香散(註:成分是丁香、白豆蔻)讓他每天服用三次或四次,同時用艾火灸章門穴十四壯,藉以疏散他胃氣的鬱滯,不到三天,腹脹的症狀果然逐漸平復了,食量也漸漸增加了,病情才得以完全治癒。這個病例的症狀和治療方法都很奇特,確實很難捉摸。

本年春間一鄰人,陡患痛脹隔食,全與此同,群醫極盡攻擊,竟以致斃,是真不得其法耳,故錄此以為後人之式。(《景岳》)(按:此按妙在灸,故列於斯。)

白話文:

今年春天期間,有個鄰居突然患了腸胃絞痛,嘔吐不能進食,情況都和八隔症一樣,所有的醫生都用盡了治療方法,最終還是死了,這是真的不得要領啊,因此記述這個病例,作為後人的借鑒。(《景嶽》)(按:這個病例的妙處在於用灸,所以列入這個條目。)

類證,光祿卿吳伯玉夫人,患腹滿而痛,喘急異常,大便不通,飲食不進。醫者用理氣利水之劑,二十日不效。余診之,脈大而數,右尺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余曰:此大腸癰也,脈數為膿已成。用黃耆、皂刺白芷之類,加葵根一兩,煎一碗頓服之。未申痛甚,至夜半而膿血大下,昏暈不支,即與獨參湯,稍安,更與十全大補,一月而愈(此似脹而實非者)。(《必讀》)

白話文:

《類證》中記載:光祿卿吳伯玉的夫人,患有肚子脹痛,喘急異常,大便不通,飲食不進。醫師使用理氣利水類藥品治療,二十天不見效果。我診斷後,脈搏又大又快,右寸脈尤其嚴重,讓人按壓她的腹部,手都不能靠近。我說:這是大腸癰,脈搏快是膿已形成。使用黃耆、皁刺、白芷等藥物,加上葵根一兩,煎一碗頓服。到未時疼痛加劇,到半夜時膿血大量排出,出現昏迷不省人事的情況,我立即給予獨參湯,情況稍有好轉,再給予十全大補,一個月後康復(這種病症看起來像脹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