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18)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8)

1. 呃逆

腎肝在下,相凌亦逆,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劉宗厚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挾熱者,涼而補之。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湧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者,宜參朮湯下大補陰丸。

吐利後胃虛寒者,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後胃虛熱者,橘皮竹茹湯。《三因方》云: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病者是也。

丹溪治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多怒,暑月因飢後大怒,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痢漸緩,五七日後,診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以參朮湯調益元散與之,痢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守前藥,然利尚未止,又以煉蜜與之,眾皆尤藥之未當,欲用姜附,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

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又治陳擇仁年近七十,素厚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丹溪曰:形瘦者尚可為,以參朮湯下大補丸,七日而安。婁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若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以上吐利後補虛例。)仲景云: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大腸結燥,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大便不通,噦數譫語,小承氣湯。

白話文:

呃逆

呃逆的病因,與腎、肝功能失調有關。腎與肝臟互相影響,若其中一方失衡,就會導致呃逆。腎臟的逆氣,不一定都是寒證。左腎主水,性喜潤下,不會自行逆上,一定是右腎的相火(腎陽)過盛,向上衝逆,導致呃逆。需觀察相火之盛衰程度,決定是用正治還是反治。肝木之風,若被少陽相火所克,也應治火。總之,治療方法應如先生所言。如果呃逆另有他因,則應遵從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隨證施治。

劉宗厚認為,呃逆的病因複雜,有虛實之分,也可能與火、痰、水氣有關,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證。例如,傷寒病後發汗、吐瀉過度,或久瀉不止,大病初癒,產後婦女出現呃逆,都是因為脾胃氣血虛弱所致。而平時飲食過快噎住,或飲水、大笑時嗆到,痰水停滯於胸膈,或暴怒導致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於下瀉而致呃逆,這些都是實證。由於水性潤下,火性炎上,呃逆是氣從下衝上,所以多屬火邪作祟。

總體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虛證又需辨別寒熱。如果因發汗、吐瀉後,誤服寒涼藥物過多,則需溫補。若脾胃陰虛,火逆上衝,則需平補。若兼有熱證,則應涼補。實證則需根據病因,例如傷寒失於下瀉,導致氣機不通而出現呃逆,則應寒下;若痰飲停滯,或暴怒氣逆、痰厥,這些都是形氣俱實的證候,沒有其他惡劣的症狀,則應根據邪氣所在,採用湧泄、清利等方法治療。若胃陰虛,肝木之氣挾相火直衝向上,則宜服用參術湯加服大補陰丸。

吐瀉後胃虛寒者,可用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吐瀉後胃虛熱者,可用橘皮竹茹湯。《三因方》中提到,吐瀉後多出現呃逆,是因胃虛、膈上熱所致,甚至會連續呃逆八九聲,令人驚恐,尤其傷寒久病者,此症狀甚為凶險,《內經》稱之為壞病。

朱丹溪治療一位近五十歲、體質虛弱、易怒的趙立道,他在盛夏時節飢餓後大怒,導致下痢,口渴,自行用冷水調蜂蜜飲用,痢疾逐漸緩解。五七日後,脈象稍大但不數,遂停服蜜水,改用參術湯調益元散,痢疾也逐漸好轉。七八日後,病人覺得非常疲倦,出現呃逆,丹溪認為這是因久瀉導致陰虛所致,便繼續服用原方,但痢疾仍未痊癒,又加服煉蜜。眾人都認為藥方不當,建議用薑附溫補,但丹溪認為溫補藥效緩慢,附子不能補陰,服用必死。眾人又說,病人多飲冷水,是否感受寒邪?

丹溪說:盛夏酷暑,飲用冷水並非寒邪,不必多疑,只需耐心等待,藥力到時,呃逆自會停止。果然,又過了四日,呃逆停止,痢疾也痊癒了。丹溪還治療一位近七十歲、嗜食肥甘厚味、久患咳嗽的陳擇仁,新秋時節患下痢,食慾大減,五七日後出現呃逆,脈象洪大,眾人認為病情危重。丹溪說:雖然體形消瘦,但仍有治療的可能,遂用參術湯加服大補丸,七日後痊癒。婁全善治療其兄,九月患下痢,每夜大便五十餘次,嘔吐,食不下,五六日後出現呃逆,他用丁香一粒含服,呃逆立即停止,但不久又發作,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湯,呃逆雖有所減輕,但下痢未癒。如此十餘日後,空腹服用少量御米殼以澀腸止瀉,日間服用參、朮、陳皮等補益脾胃。

服用御米殼後,呃逆聲音漸輕,下痢也停止,病情痊癒。(以上為吐瀉後補虛的例子。)張仲景說:呃逆伴腹滿,應觀察病情的發展過程,判斷哪一部位不通暢,通暢後即可痊癒。若大腸燥結,脈沉數者,用調胃承氣湯;若大便秘結,呃逆頻繁,神志不清,則用小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