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04)
別論 (304)
1. 茵陳蒿湯之注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陽明病,發熱汗出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證也。若發熱汗多不渴者,此為有燥屎,大承氣湯證也。二證俱不能發黃,因其熱已發揚也。越者,猶言發也。劑者,猶限也。」
尾臺氏曰:「『劑』與『齊』通,齊者,限也。劑頸而還者,謂頸以下無汗也。《玉函》茵陳蒿湯條亦作齊頸。《列子‧湯問篇》曰:『際畔不知所齊限。』以是可知其義矣。」
瘀者,以淤,從病。淤者,淤泥也。《說文》曰:「淤,澱滓濁泥也。」錢潢曰:「瘀,留蓄壅滯也。」蓋飲食之澱濁留滯於內,壅閼作熱,更與邪氣搏結,鬱燠熏灼而作渴。若無汗,小便不利,則沸鬱蒸騰,必致發黃,猶麴蘖入庫,則發黃也。但熱屬瘀熱,故雖引水漿,與五苓、白虎。專欲冷水者,其證情自有不同也。
求真按:「因陽明病,發熱,汗出時,由汗失水分,致體內枯燥,故不至於發黃疸。若發熱,僅頭部出汗,頸以下無之,又尿量減少,渴而欲飲其他之飲料者,腹內存積食、水、熱三毒,則必發為黃疸,以本方為主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
【註】
前條是說本方證之原因,本條示其外證、腹證也。即本方證之黃疸,其色澤恰如成熟之橘子,色鮮黃而有金色之光澤,與他證之黃疸不同,必尿量減少,腹部膨滿,然不如大承氣湯證之大實滿而有微滿耳。
穀疸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茵陳蒿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穀疸,《金匱》云:「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為穀疸。」
如上說,即因食、水、熱三毒而發黃疸也。寒熱不食者,雖為惡寒發熱,食機減少,但此寒熱與表證異,因裡有濕熱,則同時不食也。又食即頭眩者,食物衝動濕熱使然,亦因心胸不安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21.5克,梔子、大黃各7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錢氏曰:「茵陳性雖微寒,能治濕熱黃疸及傷寒滯熱,通身發黃,小便不利。梔子苦寒,瀉三焦之火,除胃熱時疾之黃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煩懊憹、鬱熱結氣,更入血分。大黃苦寒,下泄,逐邪逆,通腸胃。三者能蠲濕熱,去鬱滯,故為陽明發黃之主劑。」
白話文:
茵陳蒿湯的註釋
陽明病,如果發燒且流汗,這表示熱已經散發出去,不會導致黃疸。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沒有汗,汗液只到脖子就停止,同時小便不順暢,且口渴想喝水,這表示體內有瘀積的熱,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這時候就應該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釋】
山田正珍說:「陽明病,如果發燒、流汗又口渴,這屬於白虎加人參湯的證狀。如果發燒、流很多汗但不口渴,這表示有乾燥的大便積在腸道,屬於大承氣湯的證狀。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導致黃疸,因為熱已經散發出去了。『越』字在這裡的意思是散發。而『劑』字的意思是限制。」
尾臺氏說:「『劑』字和『齊』字相通,『齊』的意思是界限。所以『劑頸而還』是指脖子以下沒有出汗。《玉函》中的茵陳蒿湯條文也寫作『齊頸』。《列子‧湯問篇》說:『邊界不知道在哪裡停止。』由此可以知道『劑』字的意思。」
『瘀』字,因為有『病』字旁,所以用『淤』這個字來解釋。『淤』是指淤泥。《說文解字》說:『淤,是沉澱的污濁泥沙。』錢潢說:『瘀,是停留、積聚、阻塞的意思。』大概是因為飲食的沉澱物停留在體內,阻塞不通而產生熱,又與邪氣結合,鬱積發熱,向上熏蒸,因此感到口渴。如果沒有汗,小便又不順暢,那麼體內熱氣就會沸騰蒸發,一定會導致黃疸,就像酒麴進入倉庫後會發黃一樣。但是這種熱屬於瘀積的熱,所以即使想喝水,也和使用五苓散、白虎湯只想要喝冷水的情況不同,這其中的病況是有差異的。
求真按:「陽明病,在發燒、流汗時,因為汗液帶走水分,導致體內乾燥,所以不會產生黃疸。如果發燒,只有頭部出汗,脖子以下不出汗,而且尿量減少,口渴想喝飲料,這表示腹部積存了食物、水和熱三種毒素,一定會發展成黃疸,這時就應該以茵陳蒿湯來治療。」
在《傷寒論》中也提到:「如果傷寒發作七八天,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腹部稍微脹滿,這時就應該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註釋】
前面條文說明了本方證的發病原因,這條條文則說明了它的外在症狀和腹部症狀。也就是說,屬於本方證的黃疸,它的顏色就像成熟的橘子,鮮黃且帶有金色光澤,與其他證型的黃疸不同。一定會有小便減少,腹部脹滿的情況,但腹部脹滿的程度不如大承氣湯證那麼嚴重,只是稍微脹滿而已。
還有穀疸這種疾病,會有時發冷時發熱,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感到頭暈,胸口不舒服,時間久了會出現黃疸,這就是穀疸,應該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釋】
《金匱要略》中說:「穀疸的脈象是足背動脈緊而數,數代表有熱,有熱會消耗食物;緊代表有寒,吃了東西就感到脹滿。尺脈浮代表腎受損,足背動脈緊代表脾受損。風寒互相搏擊,吃了食物就頭暈,穀氣不能消化,胃中充滿污濁之氣,濁氣下流,導致小便不通暢,下焦受到寒氣影響,熱流向膀胱,身體全部發黃,這就是穀疸。」
就像上面說的,是因為食物、水和熱三種毒素而導致黃疸。時冷時熱,不想吃東西,雖然有怕冷發熱的症狀,但這種怕冷發熱與表證不同,是因為體內有濕熱,所以同時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頭暈,是因為食物衝動濕熱導致的,也與胸口不舒服有關。
茵陳蒿湯的藥方
茵陳蒿21.5克,梔子、大黃各7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合水煎煮成一合,去除藥渣,分成三次冷服。服藥後小便應當順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很紅,一夜之後腹部脹滿會減輕,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排出。
錢氏說:「茵陳性微寒,能治療濕熱黃疸以及傷寒引起的熱積,導致全身發黃,小便不順暢。梔子味苦性寒,可以瀉三焦之火,去除胃熱導致的黃病,通利小便,解除口渴、心煩、焦躁、鬱熱等問題,還能進入血分起作用。大黃味苦性寒,可以瀉下、排除邪氣、疏通腸胃。這三味藥能消除濕熱,去除瘀滯,所以是治療陽明病發黃的主要藥方。」
《瘟疫論》中說:「茵陳是治療黃疸的專用藥物,現在從病症來比較。黃疸是因為小便不順暢引起的,所以用梔子來去除小腸的熱。瘀熱去除後,小便自然會順暢,應該把發黃當作是『標』,小便不順暢當作是『本』。如果討論小便不順暢,病因不在膀胱,而是胃熱轉移所致,又應該把小便不順暢當作是『標』,胃部積實當作是『本』。因此大黃是特效藥,梔子次之,茵陳再次之。
如果不用大黃,只服用梔子和茵陳,就是捨本逐末,沒有效果。或者用茵陳五苓散,不僅不能退黃,小便也很難順暢(求真按:『吳氏雖然排斥茵陳五苓散,那是他使用不當,不是這個藥方錯了』)。」
古方有三承氣湯證,所以應當在三承氣湯中加入茵陳和梔子,根據不同症狀來治療,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求真按:「茵陳、梔子,不僅可以加入三承氣湯中,也可以加入大小柴胡湯中一起使用。」
東洞翁對本方的定義是:「治療全身發黃、心煩、大便困難、小便不順暢。」
《方機》對本方的主治是:「治療發黃、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治療發黃、小便不順暢、腹部稍微脹滿。治療時冷時熱、不想吃東西、頭暈、胸口不舒服。」
《方輿輗》說:「茵陳蒿湯的條文提到腹部稍微脹滿,而大黃硝石湯的條文只說腹部脹滿,不說稍微,由此可以區分這兩者的輕重程度。」
《續建殊錄》記載:「有一個男子胸中煩悶,翻來覆去睡不著,體溫不高,吃不下東西,腹部稍微脹滿,小便不順暢,全身稍微發黃,給他服用茵陳蒿湯,大小便都順暢,所有症狀立刻痊癒。」
求真按:「因為在發病初期,所以只呈現輕微的黃色。」
《古方便覽》記載:「有一個男子三十多歲,冬天旅行,逗留在海邊,大吃魚肉,又受了寒氣,回家沒多久,臉部和身體浮腫,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也像柏汁,胸口煩悶,腹脹不能吃東西。我給他服用這個藥方,同時搭配紫圓一起使用,十二三天就痊癒了。」
《生生堂治驗》記載:「有一個男子三十歲,心中焦躁不安,吃藥就吐,病情日益嚴重。醫生診斷發現,他眼睛發黃,胸口脹滿,按壓會痛,乳房下方會扇動,跳動不規律(求真按:『這稱為心悸亢進』)。醫生說:『這是體內有瘀熱,不久就會發黃。』於是讓他吞服三匙食鹽,然後喝白開水,結果吐出大量冷水,再給他服用茵陳蒿湯,身體果然發黃,而且排出黑色的糞便,之後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十五天就恢復正常了。」
《生生堂醫談》記載:「有一個婦人每次月經來潮都會持續十七八天不止,已經三年了,吃藥都沒用。請我診斷,她的脈象細數,身體顏色青白,起身就會喘氣,小便失禁,大便像奔馬一樣急速,快要死了。我給她開了茵陳蒿湯。她的丈夫是藥商,略懂一些藥理,問我說:『我妻子的病,明顯是血症,不是黃疸啊。為什麼不用活血調血的藥,反而用茵陳蒿湯呢?難道不怕虛不受補嗎?想聽聽你的看法。』
我說:『犀角地黃湯、芎歸膠艾湯之類的藥,之前的醫生已經用過了,藥方雖然對症,但沒有真正對症下藥。哪有吃對症的藥三年都治不好的道理呢?我現在用的藥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即使解釋了,恐怕你也難以明白。總之,只要鬱熱消除了,血症自然就會好轉。』他的丈夫最終相信了我,服用藥約五十天,各種症狀都消失,恢復了正常。」
求真按:「那些墨守成規,不知道變通的人,應該看看這個案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在關於本方的條文中說:「這個藥方是治療黃疸的聖藥。庸醫經常在黃疸初期使用茵陳五苓散,這是錯誤的。應該先用茵陳蒿湯攻下,再使用茵陳五苓散。茵陳是治療發黃的專用藥,因為它有解除濕熱、利尿的效果。所以《蘭室秘藏》的拈痛湯,《醫學綱目》的犀角湯也使用此藥,只是不一定用於發黃而已。與梔子、大黃搭配,是為了利尿。藥方後面說尿液像皂角汁,就是這個意思。
後世的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藥方中使用的梔子,都是為了清熱利水。但是這個藥方用於治療黃疸時,應該以陽明部位的腹脹和小便不順暢為主。如果胸口有鬱結,反而應該使用大柴胡湯加上茵陳效果更好。」
求真按:「如果胸口有鬱結,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加上茵陳、梔子,或者大柴胡湯與枳實梔子豉大黃湯合用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