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05)
別論 (305)
1. 茵陳蒿湯之注釋
《瘟疫論》曰:「按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今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而除小腸屈曲之火。瘀熱既除,小便自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係胃家移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以胃實為本。是以大黃為專效,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也。
設去大黃,服山梔、茵陳,是忘本而治標耳,無效也。或用茵陳五苓,非惟不能退黃,小便亦難利焉(求真按:『吳氏雖排斥茵陳五苓散,是其用法之拙,非此方之誤也』)。」
古方有三承氣證,故當加茵陳、山梔於三承氣而隨證施治,方為盡善。
求真按:「茵陳、山梔子,不獨可加於三承氣湯中,即大小柴胡湯中亦可加用。」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一身發黃,心煩,大便難,小便不利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發黃色,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發黃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寒熱不食,頭眩,心胸不安者。」
《方輿輗》曰:「按,於茵陳蒿湯,云腹微滿。於大黃硝石湯不云微,而單曰腹滿。因是可分二湯之劇易矣。」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胸中煩悶,反覆顛倒,溫溫不能食,腹微滿,小便不利,一身微發黃色,與以茵陳蒿湯,兩便快利,諸證頓愈。」
求真按:「因在發病初期,故只呈微黃色也。」
《古方便覽》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冬月旅行,逗留海邊,恣吃魚肉,又感寒氣,歸家未幾,面目身體浮腫,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亦如柏汁,心胸苦煩,腹滿不能飲食。余乃與此方,時以紫圓下之,十二三日痊愈。」
《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年三十,心中懊憹,水藥入口輒吐,經日益甚。先生診之,眼黃,心下滿,按之痛,乳下扇動,紊亂不定(求真按:『是謂心悸亢進也』)。曰:『此瘀熱在裡也,不日當發黃。』乃以食鹽三匕,使白湯吞之,大吐冷水,更與茵陳蒿湯,身果發黃,而圊黑糞,使乃服前方,十五日而復常。」
《生生堂醫談》曰:「一婦人每次經候十七八日不止,時已三年。醫藥無效,請余診,脈細數,身色青白,起則作喘,小便漏,巨里如奔馬,幾瀕於死。余作茵陳蒿湯與之。其夫業藥,稍知藥能,問曰:『荊妻之病,固由血證,非發黃證也。然不與利血調血之劑,卻用茵陳蒿湯,豈無虛虛之弊乎?願聞其故。
』余曰:『犀角地黃、芎歸膠艾之屬,前醫已用,方證雖對,實未的當也。豈有服對證方藥三年而不愈乎?今余所用之方,非一朝一夕所能見效,縱令解語,恐不能悟。總之鬱熱若除,血證自治矣。』其人竟信伏,服五十日許,諸證退而復常。」
求真按:「泥守常規,不知變通之徒,當看此驗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治發黃之聖劑。庸醫每於黃疸初發,雖用茵陳五苓散,非也。宜先用此方取下,後與茵陳五苓散。…茵陳治發黃為專長,因有解濕熱利尿之效也。故《蘭室秘藏》之拈痛湯,《醫學綱目》之犀角湯亦用此藥,惟不拘於發黃耳,與梔子、大黃為伍者,有利水之效也。方後云尿如皂角汁狀者,此也。
白話文:
《茵陳蒿湯》的註解:
《瘟疫論》說:「茵陳是治療黃疸、退黃的專用藥,現在根據疾病的症狀來比較。黃疸是因為小便不順暢,所以使用山梔子來去除小腸彎曲處的火氣。瘀積的熱邪去除後,小便自然會順暢,應該把發黃當作是表面的現象,小便不順暢才是根本的原因。再論小便不順暢,病因不在膀胱,而是胃部積熱所引起,又應該把小便不順暢當作是表面的現象,胃部積實才是根本的原因。因此,大黃是特效藥,山梔子次之,茵陳又再次之。
如果去掉大黃,只服用山梔子和茵陳,這是忘記根本而治療表面的現象,沒有效果。或者使用茵陳五苓散,不僅不能退黃,小便也很難順暢(求真按:『吳氏雖然排斥茵陳五苓散,是他的用法不當,並非這個方子的錯誤』)。」
古方有三種承氣湯的症狀,所以應該在三承氣湯中加入茵陳、山梔子,並根據病情來治療,才能達到最完善的效果。
求真按:「茵陳、山梔子,不只可以加在三承氣湯中,即使在大小柴胡湯中也可以加用。」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全身發黃,心煩,大便困難,小便不順暢的。」
《方機》對這個方子主治的病症是:「治療發黃,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的。發黃,小便不順暢,腹部微微脹滿的。寒熱交替,不想吃飯,頭暈,心胸不安的。」
《方輿輗》說:「茵陳蒿湯提到腹部微微脹滿。大黃硝石湯沒有說微微,只說腹部脹滿。因此可以區分這兩個方子,症狀的輕重差異。」
《續建殊錄》記載:「一個男子胸中煩悶,反覆翻滾,身體發熱不能吃飯,腹部微微脹滿,小便不順暢,全身微微發黃,給他服用茵陳蒿湯,大小便都順暢,各種症狀立刻痊癒。」
求真按:「因為在發病初期,所以只呈現微微的黃色。」
《古方便覽》記載:「一個男子三十多歲,冬天旅行,停留在海邊,放縱吃魚肉,又感染寒氣,回家後不久,面部和身體浮腫,發黃像橘子色,小便也像柏樹汁液,心胸苦悶煩躁,腹部脹滿不能吃飯。我給他服用這個方子,並時常服用紫圓來幫助排泄,十二三天就痊癒了。」
《生生堂治驗》記載:「一個男子三十歲,心中煩躁不安,藥物一入口就吐,病情日益嚴重。醫生診斷後,發現他眼睛發黃,心下脹滿,按壓會痛,乳房下方扇動,紊亂不定(求真按:『這叫做心悸亢進』)。說:『這是體內瘀熱,不久就會發黃。』於是叫他吞服三勺食鹽,用白開水吞下,吐出大量的冷水,再給他服用茵陳蒿湯,身體果然發黃,並排出黑色的糞便,之後讓他服用之前的方子,十五天就恢復正常了。」
《生生堂醫談》記載:「一個婦人每次月經來十七八天都停不下來,已經三年了。吃藥沒有效果,請我診斷,脈象細而快,身體顏色青白,一起身就喘,小便漏出,大便像奔騰的馬一樣,幾乎快要死了。我給她服用茵陳蒿湯。她的丈夫是藥商,稍微懂得一些藥理,問道:『我妻子的病,確實是由於血症引起的,並不是發黃的症狀。然而不給她服用活血調血的藥,卻用茵陳蒿湯,難道沒有虛耗身體的弊端嗎?希望聽聽您的解釋。』
我說:『犀角地黃湯、芎歸膠艾湯之類的藥,之前的醫生已經用過了,雖然方證對應,但實際上沒有效果。難道有服用對症的藥三年還沒好的嗎?現在我用的方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即使能說清楚,恐怕也無法理解。總之,如果體內的鬱熱清除,血症自然會好轉。』那人竟然相信了,服用五十天左右,各種症狀都消退,恢復正常了。」
求真按:「固守常規,不懂得變通的人,應該看看這個案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個方子的條文說:「這個方子是治療發黃的聖藥。庸醫常常在黃疸剛發作的時候,就用茵陳五苓散,這是錯誤的。應該先用這個方子來通泄,然後再用茵陳五苓散。...茵陳治療發黃是它的專長,因為它有解除濕熱、利尿的效果。所以《蘭室秘藏》的拈痛湯,《醫學綱目》的犀角湯也使用這種藥,只是不局限於發黃,與梔子、大黃一起使用,有幫助排水的效果。書上說小便像皂角汁一樣,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