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03)
別論 (303)
1. 白虎加桂枝湯之注釋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溫瘧者,《金匱》云:「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求真按:『無惡寒,獨發熱也』),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癉瘧。』如無惡寒之前驅證,而為熱獨發之麻拉利亞(Malaria)也。其脈如平者,其脈如平常,而實不平常也,故不難推察其脈為浮滑或浮洪也。余雖不必解,但治骨節疼煩及時嘔,可知為主之石膏及桂枝之作用矣。」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6克,石膏20~100克,甘草1.8克,粳米12克,桂枝3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白虎湯證而上衝者。」
求真按:「此說雖無不可,然不如作治白虎湯證而有桂枝證者較為完善耳。」
《方機》本方主治曰:「瘧疾,身熱,骨節疼煩,渴欲飲水者。」
《險證百問》曰:「一婦人之瘧,乾嘔不能食,使強食之則必吐,發時身體疼痛,寒少熱多,嘔吐益甚。試多與冷水,則嘔吐稍止,於是作白虎加桂枝湯熱服之,忽振寒發熱,大汗出而愈。」
求真按:「據此治驗觀之,則仲景論之『時嘔』,是發作時之嘔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瀉後,身體灼熱,頭疼身痛,大渴煩躁,脈洪大者,宜此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溫瘧,溫同溫病之溫,謂不惡寒而熱也。此病骨節煩疼為目的,因邪散漫於肌肉之間,至於骨節,而發為煩疼,故用辛涼解散之劑加桂枝,峻其達表之力。他病有上衝頭痛等劇證,亦有效。東洋用於此類之中風,與白虎加黃連云。」
白話文:
白虎加桂枝湯的解釋
這種「溫瘧」的病症,脈象摸起來好像正常,身體沒有怕冷的感覺,只有發熱,並且骨頭關節痠痛煩躁,有時會想吐,這時候就適合使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所謂的「溫瘧」,《金匱要略》裡說過:「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太虛弱,陽氣單獨發作(也就是沒有怕冷的感覺,只有發熱),所以會發熱、呼吸短促、煩躁不安、手腳發熱、想吐,這種病稱為癉瘧。」所以,溫瘧就像是瘧疾,但沒有發冷的前兆,只有單獨發熱的情況。脈象摸起來「如平」,好像正常,但其實並不正常,應該可以推測出脈象是浮滑或浮洪的。這裡不必多做解釋,只要知道這個方子是治療骨頭關節痠痛煩躁和想吐的,就可以知道是石膏和桂枝在發揮作用。
白虎加桂枝湯的藥方
知母6克,石膏20~100克,甘草1.8克,粳米12克,桂枝3克。
煎煮和服用的方法和之前一樣。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出現白虎湯證又向上衝的症狀」。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解釋雖然沒錯,但不如解釋為治療白虎湯證又同時有桂枝證狀的說法更完善。」
《方機》這本書認為這個方子的主治是:「瘧疾,身體發熱,骨頭關節痠痛煩躁,口渴想喝水的人。」
《險證百問》這本書記載:「有一位婦人得了瘧疾,想乾嘔吃不下東西,勉強吃了就會吐,發作的時候身體疼痛,怕冷的情況很少,發熱的情況很多,嘔吐得更厲害。試著給她喝大量冷水,嘔吐的情況稍微好轉,於是使用白虎加桂枝湯溫服,結果突然發冷發熱,大量出汗後病就好了。」
我的看法是:「從這個治癒的案例來看,仲景所說的『時嘔』,指的是發病時的嘔吐。」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關於此方提到:「霍亂,吐瀉之後,身體發熱,頭痛身痛,非常口渴煩躁,脈象洪大的人,適合使用這個方子。」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中關於此方提到:「這個方子治療溫瘧,這裡的『溫』和溫病的『溫』意思相同,指的是不怕冷只發熱。這個病的主要症狀是骨頭關節痠痛煩躁,是因為邪氣散佈在肌肉之間,到達關節,所以會出現痠痛煩躁,因此使用辛涼解熱的藥物,加上桂枝,加強藥物到達體表的能力。其他疾病如果有頭痛等劇烈症狀,也有效。東洋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類似中風的病症,還會搭配黃連一起使用。」
2. 橘皮大黃芒硝湯之注釋
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為癥病,治之方。(《金匱要略》)
橘皮2.4克,大黃、朴硝(求真按:「朴硝,與芒硝大同小異」)各4.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納芒硝,溶之,頓服。
【註】
鱠,同「膾」,切細之魚肉也。在心胸間不化者,是鱠食停滯心胸間,不消化也。
尾臺氏云:「按,曰鱠食在心胸間不化,可謂妄矣。食物在胃腸不化者有之,豈能留在心胸間而成癥病者耶?若所患確在心胸間時,當以瓜蒂吐之。」
如上所說,此條頗不合理,恐為胃腸間之誤。久成癥病者,是謂若不驅除鱠食,久放置之,則沉著其他之飲食物殘渣及分解產物等而成假性腫瘤也。此證所以用本方者,恐因主藥橘皮有解毒作用(魚毒)乎?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胸間有宿滯而結者。」
求真按:「結,凝結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飲食傷,吐下後,心胸尚不爽快,或噯氣吞酸者。又治痰飲家,心下或臍邊有塊,平素每飲食作痛,或吐食、吐飲、吐酸,嘈雜,大便難者,合桂枝枳實生薑湯亦佳。」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解魚毒之主劑。橘皮解魚毒,後世方書雖未著,但今以橘皮一味燒黑,用於骨骾時(求真按:『骨骾者,謂魚骨刺入咽喉或食道也』)即有效,是本古方之治鱠食在胸中也。有持桂里曰:『此不僅解鱠毒,諸獸魚肉之毒,亦可治之。』」
白話文:
吃生魚片後,如果食物停留在心胸之間無法消化,想吐又吐不出來,必須趕快用藥讓它排出去,否則時間久了會變成腫塊之類的疾病。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如下:
橘皮2.4克,大黃和芒硝各4.8克。(求真按:「朴硝跟芒硝其實差不多。」)
將藥材切細,加水150毫升左右,煎煮成約75毫升的藥汁,濾掉藥渣,加入芒硝,等它溶解後一次喝完。
【註解】
「鱠」就是「膾」,指的是切得很細的魚肉。所謂「食物停留在心胸之間無法消化」,是指生魚片停留在心胸部位,沒有被消化掉。
尾臺氏認為:「說生魚片停留在心胸之間無法消化,這實在太誇張了。食物無法消化應該是在胃腸,怎麼可能留在心胸部位,還變成腫塊呢?如果真的問題出在心胸部位,應該用瓜蒂來催吐才對。」
就像上面所說的,這條藥方描述的情況不太合理,可能是把胃腸的問題誤認為是心胸的問題。而所謂「時間久了會變成腫塊」,指的是如果沒有把生魚片排出,它就會和其他的食物殘渣和分解產物結合,形成類似腫瘤的東西。這個藥方會用橘皮,可能是因為橘皮有解魚毒的作用。
東洞翁對這個藥方的定義是:「治療心胸部位有食物積滯結塊的情況。」
求真按:「結,是指凝結成塊。」
《類聚方廣義》對這個藥方的解釋是:「治療因為飲食不當,吐過或瀉過後,心胸仍然不舒服,或是打嗝、吞酸的情況。也治療痰濕體質,心下或肚臍旁邊有硬塊,平常吃東西就痛,或是會吐食物、吐水、吐酸水,感覺很嘈雜,大便不順的情況。可以搭配桂枝枳實生薑湯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對這個藥方的解釋是:「這個藥方是解魚毒的主要藥方。橘皮可以解魚毒,雖然後世的醫書沒有記載,但是現在將橘皮燒黑後,用來治療魚骨卡在喉嚨或食道的情況,就很有效果,這也證明了古代這個藥方是治療生魚片停留在胸腔的。有醫師認為:『這個藥方不僅能解魚毒,也能解其他動物肉類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