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 卷中 (9)
卷中 (9)
1. 大戟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
考證
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
互考
淮南子曰:大戟去水。
品考
大戟,漢產有兩品,綿大戟為良也,本邦之產,其效較劣。
白話文:
【大戟】
主要功效在於利尿排水,同時也能輔助治療抽痛及咳嗽煩躁等症狀。
經過考據,
在十棗湯的證據中指出:能緩解脅下的疼痛。另也提到:能舒緩咳嗽與煩躁。
參考其他資料,
《淮南子》一書中記載:大戟能有效排水。
關於品質的考察,
大戟在漢朝時有兩種,綿大戟是品質較好的一種。而在本地生產的大戟,其療效相對較差。
2. 甘遂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短氣、小便難、心下滿。
考證
十棗湯證曰:引胸下痛、乾嘔、短氣。又曰:咳煩。
大黃甘遂湯證曰:小便微難。
甘遂半夏湯證曰:雖利、心下續堅滿。
大陷胸湯證曰:短氣躁煩。又曰:心下滿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兩,或一錢也。
為則按: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勝矣。
品考
甘遂,漢產為勝,本邦所產,其效較劣。
白話文:
[甘遂]主要功效在於利尿排水,此外也能輔助治療抽搐疼痛、咳嗽煩躁、呼吸短促、小便不暢、胃部脹滿等症狀。
根據古籍考證,
十棗湯證狀表示:會引起胸口下方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另外還會咳嗽煩躁。
大黃甘遂湯證狀表示:小便會有些困難。
甘遂半夏湯證狀表示:即使排便,但胃部仍持續堅硬脹滿。
大陷胸湯證狀表示:呼吸短促且焦躁煩躁。另外也會胃部脹滿且硬痛。
上述四種藥方,使用甘遂的量,有的用三枚,有的用二兩,有的用一錢。
進一步分析,芫花、大戟、甘遂都有利尿排水的功效,但甘遂的效果最為顯著。
品質評估,
甘遂以漢地產出的品質最佳,本地產出的,其效果相對較差。
3.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考證
大烏頭煎證曰:繞臍痛,若發,則自出汗、手足厥冷。
烏頭湯證曰: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桂枝湯證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烏頭皆五枚而為君藥也。
桂枝附子湯證曰: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證曰:前證而小便不利。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天雄散,證闕。(說在術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疼煩不得伸屈。
附子湯證曰:背惡寒。又曰: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湯證曰: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湯證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肢微急、難以伸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曰:惡寒。
附子粳米湯證曰:切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麻黃部)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細辛部)
附子瀉心湯證曰:惡寒。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術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上歷觀此諸方,其證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條曰: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烏頭桂枝湯條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狀也。
凡附子中病,則無不瞑眩。甚者脈絕色變,如死人狀。頃刻吐出水數升,而其所患者,頓除也。余嘗於烏頭煎知之,附子之逐水也明矣!
互考
凡附子、大戟、甘遂之類,同逐水氣。而其用之也,隨毒所在。附子主水氣,而骨節及身體疼痛不可屈伸者,大戟、甘遂,則未必然矣。
桂枝加附子湯,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用附子一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用附子三枚。隨其痛劇,易附子亦有多少。則附子之功,可得而知也。
《本草綱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說曰:暖水臟益精,誤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精也,水臟也。造化之主,暖之益之,非人力之所及也。
辨誤
《本草綱目》曰:附子性大熱。又云:大溫。夫味之辛酸苦甘鹹,食而可知也。性之寒熱溫涼,嘗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為知,一測諸臆,其說紛紛,吾孰適從。夫仲景用附子以逐水為主,而不拘熱之有無也。若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其證豈得謂之無熱乎?學者察諸。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有是哉?今所謂中風者,非古所謂中風也。仲景氏曰:頭痛發熱、惡風有汗者,名曰中風。今所謂中風,則肢體不遂者而其說昉於《金匱要略》及《千金方》。於是世之醫者,因《金匱》、《千金》之方,治其所謂中風者故無效。王安道以其無效也,而設一論。
白話文:
附子
主要作用是驅除體內的水濕。因此,能夠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畏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者感到身體沉重、麻木不仁、四肢冰冷,同時也能輔助治療腹痛、遺精、腹瀉等症狀。
考證
大烏頭煎的症狀是:肚臍周圍疼痛,如果發作,就會自己出汗、手腳冰冷。
烏頭湯的症狀是:各個關節疼痛,不能彎曲伸直。
烏頭桂枝湯的症狀是:腹部疼痛、逆向發冷、手腳麻木。以上這三個方劑中,烏頭都是五枚,且為主要藥物。
桂枝附子湯的症狀是:身體疼痛,不能自行翻身。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的症狀是:之前提到的症狀,並伴隨小便不順暢。
大黃附子湯的症狀是:脅肋部偏側疼痛。
天雄散,缺少相關症狀描述。(在術部有說明)以上這四個方劑中,附子都是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湯的症狀是:疼痛煩躁,不能伸展彎曲。
附子湯的症狀是:背部怕冷。又說: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以上這兩個方劑中,附子都是兩枚。
四逆湯的症狀是:腹瀉不止,排出未消化食物,身體疼痛。又說:手腳冰冷。
真武湯的症狀是:腹痛。又說:四肢沉重,疼痛並伴隨腹瀉。
桂枝加附子湯的症狀是:四肢輕微緊繃,難以伸展彎曲。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症狀是:怕冷。
附子粳米湯的症狀是:劇烈疼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缺少相關症狀描述。(在麻黃部有說明)
麻黃附子細辛湯,缺少相關症狀描述。(在細辛部有說明)
附子瀉心湯的症狀是:怕冷。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缺少相關症狀描述。(在術部有說明)
以上九個方劑中,附子都是一枚。
總結以上這些方劑,可以發現它們的病症都是跟體內水濕有關。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的條文說:服藥一劑後感覺身體麻木;大約半天後再服藥,全部三劑服完,病人會出現頭暈目眩的感覺,不要驚慌;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經由皮膚將體內的水氣排出,還沒完全去除的緣故。烏頭桂枝湯的條文說:第一次服用二合(古代劑量單位),沒有感覺,就服用三合,還沒有感覺,再加到五合。有感覺的人,會出現像喝醉酒一樣的狀態。出現嘔吐症狀,代表藥效已經起作用。這兩段話,說明附子驅逐水濕時會產生瞑眩的現象。
凡是用附子治療,如果藥效起作用,都會出現瞑眩的現象。嚴重的會脈搏微弱、臉色蒼白,如同死人一般。過一會兒會吐出好幾升的水,然後所患的疾病就會立刻解除。我曾經從使用烏頭煎的經驗中,了解到附子驅逐水濕的功效確實很明顯!
互相參照
凡是附子、大戟、甘遂這類的藥材,都有驅逐水濕的作用。但是它們的應用,要根據毒邪所在的部位來決定。附子主要治療因為水濕引起的骨節及身體疼痛、不能彎曲伸直的症狀,而大戟和甘遂則不一定能治療。
桂枝加附子湯用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用附子三枚。四肢輕微緊繃、難以伸展彎曲的,用附子一枚。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行翻身的,用附子三枚。可以根據疼痛的劇烈程度,來調整附子的用量。由此可知附子的功效。
《本草綱目》說:天雄散治療遺精。它的說法是:溫暖腎臟、補充精氣,這是錯誤的。張仲景用天雄是為了驅逐水濕。精氣是腎臟的功能,是生命造化的主導,只能通過溫養它來幫助它,不是人為力量所能達到的。
辨別錯誤
《本草綱目》說:附子的藥性是大熱。又說:是大溫。藥物的辛酸苦甘鹹的滋味,可以通過食用來了解。而藥性的寒熱溫涼,則無法通過嘗試來了解。不能了解的卻妄加判斷,都只是自己的臆測,說法眾多,我應該聽從哪一個呢?張仲景用附子主要是為了驅逐水濕,而並不是考慮它是否屬於熱性的藥物。像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它們的病症難道能說是沒有熱性的嗎?希望學者們能夠仔細觀察。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說的真對啊!現在所說的「中風」,不是古代所說的「中風」。張仲景說:頭痛發熱、怕風有汗的,叫做中風。現在所說的中風,是肢體不能活動,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金匱要略》和《千金方》中。因此,現在的醫生,根據《金匱》、《千金》的方劑,治療他們所謂的「中風」,所以才沒有效果。王安道因為治療無效,才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