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共醫事。由是觀之,藥毒也,而病毒也,藥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而考本草,有毒者有焉,無毒者有焉,為養者有之,不養者有之。於是人大惑焉,世遠人泯經毀,雖欲正之,末由也已,今之所賴也,天地人耳。

白話文:

醫書上說:如果藥物不能讓患者出現昏迷或眩暈,那麼他的疾病就無法治癒。《周禮》中記載:醫師負責制定醫療政策法規,收集毒藥,共同處理醫療事務。從這裡可以看出,藥物有毒性,病毒也有毒性,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有毒的病毒,所以會出現昏迷或眩暈。考察本草綱目,有的藥物有毒,有的無毒;有的用於滋養,有的不具有滋養作用。這樣一來,眾人就感到非常疑惑,隨著時間流逝,醫學經典逐漸被毀滅,即使想要糾正問題,也沒有辦法。現在我們只能依賴天地和人醫。

夫有天地,則有萬物焉,有萬物,則有毒之能也,有人則病與不而有焉,是古今之所同也。從其所同,而正其所異也,孰乎不可正哉!扁鵲之法,以試其方也,藥之瞑眩,厥疾乃瘳,若其養與不養邪,本草之云,終無其驗焉。故從事於扁鵲之法,以試其方,四十年於茲,以量之多少,知其所主治也。

白話文:

天地既有存在,萬物由此產生。有了萬物,自然就會有毒性。有人就會生病,有人就不會,這是古往今來的共同現象。從共同點出發,再糾正不同點,哪有什麼不可糾正的呢!扁鵲的方針,是用來驗證他的藥方。藥物引起的眩暈,實際上是病情的好轉,至於是否應該調養,本草經中說得很清楚,始終無法驗證。因此,我鑽研扁鵲的方針,用來驗證他的藥方,四十年來從未間斷,根據藥物的數量不同,瞭解到它們的主治範圍。

視病所在,知其所旁治也。參互而考之,以知其徵,於是始之所惑也,粲然明矣。凡攻疾之具,則藥皆毒,而疾醫之司也。養精之備,則辨有毒無毒,而食醫之職也。食者常也,疾者變也,吾黨之小子,常之與變,不可混而為一矣。而本草也,混而一之,乃所以不可取也。不可取乎,則其方也。

白話文:

根據疾病所在部位,就能知道它的周邊部位也需要治療。互相參照,以此瞭解疾病徵兆,疑惑的地方就會豁然開朗。治病的藥物都是有毒性的,這是醫生的職責。養生的食物則要注意區分有毒和無毒,這是營養學家的工作。飲食是正常的,疾病是不正常的,我們這些醫生應該把正常和不正常區分清楚。但是本草記載卻混為一談,所以是不值得取法的。不值得取法的話,其方劑也是如此。

規矩準繩,是故扁鵲之法,以試其方之功,而審其藥之所主治也。次舉其考之徵,以實其所主治也。次之以方之無徵者,參互而考次之,以古今誤其藥功者,引古馴而辨之,次舉其品物,以辨真偽,名曰《藥徵》也。猶之一物也,異其用,則異其功,是以養其生者,隨其所好惡;攻其疾者,不避其所好惡。

白話文:

標準準則明確,所以扁鵲的方法,是用各種方法來試驗藥方的功效,並查明藥物所治療的疾病。接著列出考證的根據,以證明藥物所治療的疾病。然後是沒有根據的方法,參互考證,並以古今藥物功效誤差的例子來辨別真偽。接著列出藥物種類,以辨別真偽,名為《藥徵》。就像一種物品,用途不同,功效就不同,所以養生的人,要順應自己的喜好和厭惡;治療疾病的人,不要迴避喜好和厭惡。

故食醫之道,主養其精也。故撰有毒無毒,而隨其所好惡也。疾醫之道,主攻其疾也。故藥皆毒而不避其所好惡也,而為醫者不辨之,混而為一,疾醫之道,所以絕也。夫古今不異者,天地人也。古今異者,論之說也。以其不異,以正其異,不異則不異,異則異也。譬如人君用人,率材則功,達材則無功矣。

白話文:

因此,養生的飲食之道,旨在滋養精氣神。所以,在選擇食物時,可以根據喜好或厭惡來選擇有毒或無毒的食物。醫療治病之道,則是以治療疾病為目標。因此,藥物都是有毒性的,但不能因為嗜好或厭惡而迴避,否則,醫生無法正確辨別,將養生之道和治病之道混為一談,導致治病之道無法發揮作用。古今不變的是天地人和自然規律。古今有別的是養生和治病的理論和方法。以不變的法則來修正可變的理論,不變的原則就不會改變,可變的理論則可以調整。就好比國君任用臣子,按照臣子的才能委派職責,才能發揮效用;如果越界任用,則會適得其反。

一物無異功,用異則功異,用養生乎?用攻疾乎?養生隨其所好惡,攻疾不避其所好惡,不知其法,焉得其正?其法既已建,而後以其不異,以正其異,不異則不異,異則異。《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是之謂也。蓋今之為醫之論藥也,以陰陽五行,疾醫之論藥也,唯在其功耳。

白話文:

任何事物本身都是一體的,但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也會不同。那麼,是要用來養生還是治療疾病呢?養生的話,只要適合自己的喜好即可;治療疾病的話,則不能只考慮喜好,還必須掌握方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方法已經建立好了,然後再根據它的一致性來糾正其差異。如果是一致的,那麼就不需要改變;如果不一致,則需要改變。《詩經》中說:「伐柯,伐柯,它的準則就在附近」,就是這個道理。現在醫家在論述藥物時,通常使用陰陽五行的理論,而醫治疾病的醫師在論述藥物時,則只看重它的療效。

故不異則不異,異則異。然則治疾如之何,匪攻不克;養生如之何,匪性不得。吾黨之小子,勿眩於論之說,以失其功實云爾。

白話文:

如果不變就沒有區別,如果有區別就有區別。既然如此,治療疾病的方法是什麼呢?不進攻就不能戰勝疾病;養生之道是什麼呢?違背本性就無法養生。我們這一派的年輕人,不要為理論之談所迷惑,而失去了實際功效。

明和八年中秋之月日本藝陽吉益為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