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甘草

辨誤

陶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孫思邈曰:解百藥之毒。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嗚呼?此說一出,而天下無復知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從三子之說,則諸凡解毒,唯須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則其說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諸藥本功,則就長沙方中,推歷其有無多少。

與其去加,引之於其證。則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長沙方中,無甘草者居半,不可謖眾藥之主也,亦可以見已。古語曰:攻病以毒藥,藥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學者察諸。夫陶弘景、孫思邈者,醫家之俊傑,博治之君子也。故後世尊奉之至矣。

而謂甘草眾藥之主,謂解百藥之毒,豈得無徵乎?考之長沙方中,半夏瀉心湯本甘草三兩,而甘草瀉心湯更加一兩,是足前為四兩,而誤藥後用之,陶、孫蓋卒爾見之,謂為解藥毒也。嗚呼?夫人之過也,各於其黨。故觀二子之過,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孫知仲景誤藥後,所以用甘草,與不必改其過何也?陶、孫誠俊傑也,俊傑何為文其過乎?由是觀之,陶、孫實不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後世之不幸哉!

東垣李氏曰:生用則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是仲景所不言也。五藏浮說,戰國以降,今欲為疾醫乎?則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說,戰國以降,不可從也。

品考

甘草,華產上品,本邦所產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銼用之也。

白話文:

辨正謬誤

陶弘景說:甘草是所有藥物中最主要的。孫思邈說:甘草能解百種藥的毒。甄權說:在所有藥材中,甘草是君藥,能治療七十二種金石毒,能解一千二百種草木毒,調和眾藥很有功效。唉!這種說法一出現,天下就沒有人知道甘草真正的功效了,不是很可悲嗎?如果按照這三個人的說法,那麼所有解毒,只需要甘草這一味藥就足夠了!現在顯然不是這樣,那麼他們的說法是錯誤的,可以知道了。要知道藥物的真正功效,就應該從張仲景的藥方中,推究甘草的有無和用量。

從它所治療的病症來判斷它是否需要加入,這樣才能知道它的真正功效。而張仲景的藥方中,有一半的藥方沒有使用甘草,可見甘草不能說是所有藥物的君主,這也是可以看出來的。古話說:用毒藥來治療疾病,所有的藥都有毒性,有毒才能發揮作用。如果解了它的毒性,那藥還有什麼作用呢?實在是太不思考了。希望學者仔細觀察。陶弘景、孫思邈都是醫學界的傑出人物,是學識淵博的君子,所以後世非常尊敬他們。

但是說甘草是所有藥物的君主,能解百藥之毒,難道沒有依據嗎?考查張仲景的藥方,半夏瀉心湯原本用甘草三兩,而甘草瀉心湯又多加一兩,總共為四兩,是因為用錯藥後才加用的。陶弘景、孫思邈大概是匆忙之間看到這種情況,認為甘草是用來解藥毒的。唉!人犯錯都是受自己觀點的影響。因此從他們二人的錯誤,可知他們是非常尊崇張仲景的。如果陶弘景、孫思邈知道張仲景是因為用錯藥後才用甘草,而且不是因為要改正錯誤才這樣用,那他們會怎麼想呢?陶弘景、孫思邈確實是傑出人物,傑出人物為什麼會掩蓋自己的錯誤呢?由此看來,陶弘景、孫思邈實在是不了解甘草真正的功效,這也是後世的不幸啊!

李東垣說:生甘草能補脾胃的不足,但會大量瀉心火;炙甘草能補三焦元氣,散表寒。這些是張仲景沒有說過的。五臟的說法是戰國以後才有的,現在要為病人治病嗎?那就不能用五臟的說法了。五臟的說法是戰國以後才有的,不應該採信。

品性考證

甘草,產自中原地區的品質最好,本地所產的不能使用。我家只會把甘草切成片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