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黃耆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旁治身體腫或不仁者。

考證

耆芍桂枝苦酒湯證曰: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黃加櫱汁;防己黃耆湯證曰:身重、汗出惡風。

以上二方,黃耆皆五兩。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黃耆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

以上二方,黃耆皆三兩。

桂枝加黃耆湯證曰:身常暮盜汗出者。又云: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

以上一方,黃耆二兩。

黃耆建中湯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黃耆一兩半。

上歷觀此諸方,黃耆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能治身體腫或不仁者,是腫與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考

耆芍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耆湯,同治黃汗也。而耆芍桂枝苦酒湯證曰:汗沾衣,是汗甚多也。桂枝加黃耆湯證曰: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用黃耆多少,則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同治肌膚水腫也。而黃耆有多少。防己黃耆湯證曰:身重汗出。防己茯苓湯證曰:水氣在皮膚中,此隨水氣多少,而黃耆亦有多少。則黃耆治肌表之水明矣。故耆芍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耆湯,隨汗之多少,而用黃耆亦有多少也。

黃耆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為則按:仲景之治不仁,雖隨其所在,處方不同。而歷觀其藥,皆是治水也。然則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便,則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學者思諸。

防己黃耆湯,《金匱要略》載其分量與《外臺秘要》異。為則夷考其得失,《外臺秘要》古,而《金匱要略》不古矣。故今從其古者也。

辨誤

余嘗讀本草載黃耆之功。陶弘景曰: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益氣。甄權曰:主虛喘,腎衰耳聾,內補。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也。余亦嘗讀《金匱要略》,審仲景之處方,皆以黃耆治皮膚水氣,未嘗言補虛實表也。為則嘗聞之,周分置醫,職四焉:曰食醫、曰疾醫、曰瘍醫、曰獸醫。

夫張仲景者,蓋古疾醫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動言疾病,而弘景動論養氣,談延命,未嘗論疾病。後世之喜醫方者,皆眩其俊傑,而不知其有害於疾醫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豈不亦悲哉?夫逐奔獸者,不見大山。嗜欲在外,則聰明所蔽。

故其見物同,而用物之異。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也;仲景以黃耆治水氣,弘景以之補虛。夫藥者,毒也。毒藥何補之為,是以不補而為補,以不補而為補,是其聰明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語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夫古所謂虛實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無者,今則有之,則是實也。

白話文:

黃耆主要用於治療肌表(皮膚表面)的水分過多情況,如黃汗、盜汗、皮膚水腫等。它也能夠輔助治療身體浮腫或麻木的問題。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例如「耆芍桂枝苦酒湯」適用於身體浮腫、發燒出汗且口渴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是汗水多到浸濕衣服,呈現深黃色時,可添加櫱汁。而「防己黃耆湯」則針對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症狀。

以上兩種配方中,黃耆的使用量皆為五兩。

再看「防己茯苓湯」,用於治療四肢浮腫,水分滯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而「黃耆桂枝五物湯」則適用於身體麻木的狀況。

在這兩種配方裡,黃耆的使用量為三兩。

「桂枝加黃耆湯」則適用於晚上出汗的情況,尤其是腰部以上出汗,下半身不出汗,腰部感到疲乏疼痛,感覺像有東西在皮膚裡面一樣。

這種情況下,黃耆的使用量為二兩。

「黃耆建中湯」的證狀不在此列舉。

這種情況下,黃耆的使用量為一兩半。

總結上述各種配方,可以看出黃耆的主要功能是處理皮膚表面的水分問題,因此可以治療黃汗、盜汗、皮膚水腫。同時,對於身體浮腫或麻木,也是因為皮膚表面的水分問題所致。

比較「耆芍桂枝苦酒湯」和「桂枝加黃耆湯」,兩者都能治療黃汗。然而,前者出汗非常多,後者只有上半身出汗。由此可看出,黃耆的使用量會根據出汗的多少而調整,由此可以看出黃耆的功效。

「防己黃耆湯」和「防己茯苓湯」都用於治療皮膚和肌肉之間的水分過多。但黃耆的使用量不同,這是根據患者水分過多的程度而定。由此可知,黃耆確實能夠處理皮膚表面的水分問題。

「黃耆桂枝五物湯」適用於身體麻木。雖然治療麻木的藥方會根據麻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但所有藥方中使用的藥材都是用於處理水分問題。由此可推測,麻木是由水分問題引起的。因此,當小腹麻木且小便不順時,使用八味丸以促進小便,麻木的問題自然會解決。這顯示麻木是由水分問題引起的。讀者應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防己黃耆湯」在《金匱要略》和《外臺祕要》中的劑量不同。根據我的研究,我認為《外臺祕要》的版本更古老,因此我選擇遵循它的版本。

關於黃耆的誤解,我曾經閱讀本草書籍中對黃耆功效的描述。陶弘景說,黃耆能補充男性虛弱、五勞羸瘦、增加氣力。甄權說,黃耆能治療虛喘、腎衰、耳聾,具有內補作用。李嘉謨說,人參補中,黃耆實表。然而,根據我閱讀《金匱要略》以及分析張仲景的處方,他使用黃耆主要是為了治療皮膚水分問題,並沒有提到補虛實表。張仲景是古代的疾醫(專門治療疾病的醫生),而陶弘景相信仙方。因此,仲景關注的是疾病,而弘景關注的是養生和延長壽命,很少討論疾病。後世喜愛醫學的人往往被他們的才華所吸引,卻忽略了他們對於疾醫的影響。如果我們盲目地跟隨他們的信仰,那會是一種悲劇。當人們追求慾望時,他們的智慧就會被遮蔽,導致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出現偏差。仲景關注的是治療疾病,而弘景關注的是延長壽命。仲景使用黃耆來治療水分問題,而弘景認為黃耆可以補虛。藥物本質上是有毒性的,如何能補充呢?因此,將藥物視為補品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他們的智慧被延長壽命的慾望所矇蔽。古人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在這裡,虛實是指正常狀態。如果原本不存在的現在出現了,那就是實;如果原本存在的現在消失了,那就是虛。邪氣指的是原本不存在的,而精氣指的是原本就存在的。因此,古人認為實就是病,虛就是精。當疾病導致虛弱時,毒藥可以消除病毒並恢復身體的正常狀態。如果不是因為疾病而是虛弱,那就不是毒藥所能治療的,應該用食物來滋養。因此,古人說:「用毒藥來攻擊疾病,用食物來滋養精氣。」現在來討論一下。當天氣寒冷時,皮膚會起雞皮疙瘩,此時服用黃耆並不會有任何效果。穿暖和的衣服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如果穿上衣服仍然不行,喝粥就可以解決。這不是疾病,而是精氣虛弱。如果手腳抽搐並且畏寒,穿上衣服和喝粥都無法解決問題,那麼就需要使用毒藥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實在太強。唉,張仲景的理論是真實可信的,這就是孔子為什麼不輕易傳播非正統言論的原因。甄權和李嘉謨並沒有提到疾醫的正確理論,這可能是因為受到了陶弘景的影響。他們總是提及仙方和陰陽,這就是為什麼黃耆的功效未能得到充分展示的原因。

黃耆在漢朝的土地、朝鮮和本國都有生產。漢朝綿上地區生產的黃耆品質最好,被認為是上等品。其他地區生產的黃耆都被認為是下等品。本國和朝鮮生產的黃耆也被視為下等品。現在從華舶運送來的黃耆大多數是下等品,必須仔細挑選。黃耆的品質應該是柔軟、肉質呈白色、滋潤且味道甘甜,這樣的黃耆纔是上等品,適合切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