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
1. 卷上
2. 石膏
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考證
白虎湯證曰:譫語遺尿。
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
白虎加桂枝湯證曰:身無寒、但熱。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湯證曰: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不渴,非全不渴之謂。無大熱,非全無大熱之謂也,說在外傳中)。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龍湯證曰:煩躁。
木防己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雞子大也。為則按,雞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湯,石膏或為三枚,或為十二枚,其分量難得而知焉。今從旁例,以為雞子大也。上歷觀此諸方,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狂者,齒痛者,頭痛者,咽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考
《傷寒論》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為則按,上云不可與白虎湯,下云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上下恐有錯誤也。於是考諸《千金方》,揭《傷寒論》之全文。而白虎湯加人參湯,作白虎湯是也。今從之。
《傷寒論》中,白虎湯之證不具也,《千金方》舉其證也備矣,今從之。
辨誤
《名醫別錄》言:石膏性大寒,自後醫者怖之,遂至於置而不用焉。仲景氏舉白虎湯之證曰:無大熱。越婢湯之證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則仲景氏之用藥,不以其性之寒熱也可以見已。余也篤信而好古,於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投以石膏之劑,病已而未見其害也。方炎暑之時,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則使其服石膏末,煩渴頓止。
而不復見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發汗,是不稽之說。而不可以為公論。仲景氏無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而汗出即愈。夫毒藥中病,則必瞑眩也。瞑眩也,則其病從而除,其毒在表則汗,在上則吐,在下則下。於是乎有非吐劑而吐,非下劑而下,非汗劑而汗者,是變而非常也。何法之為?譬有盜於梁上,室人交索之。
出於右,則順而難逃。逾於左,則逆而易逃。然則雖逆乎?從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陶氏所謂石膏發汗,蓋亦此類也已。陶氏不知,而以為發汗之劑。不亦過乎?後世以石膏為峻藥,而怖之太甚,是不學之過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於他藥;半斤至一斤,此蓋以其氣味之薄故也。
余嘗治青山候臣蜂大夫之病。其證平素毒著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發則胸膈煩悶而渴,甚則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數矣。一日大發,眾醫以為大虛,為作獨參湯,貼二錢,日三服;六日未知也。醫皆以為必死。於是家人召余診之。脈絕如死狀,但診其胸,微覺有煩悶狀,乃作石膏黃連甘草湯與之。
一劑之重三十五錢,以水一盞六分,煮取六分,頓服,自昏至曉,令三劑盡,通計一百有五錢,及曉,其證猶夢而頓覺。次日余辭而歸京師,病客曰:一旦訣別,吾則不堪。請與君行,朝夕於左右,遂俱歸京師。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許日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藥而不可怖也,可以見焉爾。
品考
石膏,本邦處處出焉。加州、奧州最多。而有硬軟二種。軟者上品也。《別錄》曰:細理白澤者良。雷斆曰:其色瑩淨如水精。李時珍曰:白者潔淨細文,短密如束針。為則曰:採石藥之道,下底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採石膏於其上頭者,狀如米糕。於其下底者,瑩淨如水精,此其上品也。
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煅用之,此以其性為寒故也。臆測之為也,余則不取焉。大凡製藥之法,制而倍毒則制之。去毒則不,是毒外無能也。諸藥之下,其當制者,詳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白話文:
【石膏】
主要治療劇烈口渴,同時也能輔助治療胡言亂語、情緒煩躁、身體發熱等症狀。
根據考證,
白虎湯的症狀包含:胡言亂語和尿失禁。
白虎加人參湯的症狀則為:極度口渴。
白虎加桂枝湯的症狀描述為:全身無寒冷感,只有熱感。
以上三種療法中,石膏的用量皆為一斤。
越婢湯的症狀描述為:無口渴現象,持續出汗,但並無高燒。(這裡所說的無口渴並非完全不渴,無高燒也並非完全無熱,詳細解釋請參考其他文獻。)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證據並不完整。(詳細解釋可參考《類聚方》)
以上兩種療法中,石膏的用量皆為半斤。
大青龍湯的症狀描述為:煩躁不安。
木防己湯的證據並不完整。(詳細解釋可參考《類聚方》)
以上兩種療法中,石膏的用量皆為雞蛋大小。經推測,雞蛋大小的石膏等同於半斤,木防己湯中的石膏用量可能為三枚或十二枚,具體用量難以確定。現以其他案例作為參考,假定雞蛋大小即為半斤。綜合上述各個療法,石膏主要治療劇烈口渴的效用可見一斑。凡是出現煩躁、身體發熱、胡言亂語、精神失常、牙痛、頭痛、喉嚨痛等伴隨劇烈口渴的症狀,使用石膏均能獲得顯著效果。
根據《傷寒論》記載:
對於患有風寒,脈搏浮動且發燒無汗,表面病徵未消除的患者,不應使用白虎湯。對於渴求喝水,且無表面病徵的患者,則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經推測,前後描述似有矛盾,因此查閱了《千金方》的相關記載,發現原文中的「白虎湯加人參湯」應為「白虎湯」,現遵照此修正。
《傷寒論》中對白虎湯的證據描述並不全面,而在《千金方》中則有更詳細的記錄,現遵照此記載。
關於《名醫別錄》的誤解:
《名醫別錄》指出石膏性質極寒,導致後世醫者對其產生恐懼,進而不再使用。然而,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白虎湯的症狀描述為「無大熱」,越婢湯的症狀描述亦同,且這兩種療法皆以石膏為主藥。由此可見,張仲景使用藥物並非僅依賴其性質的寒熱。基於對古籍的堅信與愛好,我曾為沒有發燒但極度口渴的患者開立含石膏的藥方,結果病情得以改善,且未見任何不良反應。在炎熱的夏季,有患者因極度口渴而大量飲水卻無法止渴,我讓他服用石膏粉末,結果劇烈口渴的症狀立即得到緩解。由此可知,石膏治療口渴並不會造成危害,無需過度恐懼。
陶弘景認為石膏能促進出汗,這種說法並未經過驗證,不能作為公認的論點。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並未提及石膏有促汗作用,或許是因為陶弘景在使用石膏後,患者出現出汗現象而認為其具有促汗效果。然而,藥物對疾病產生反應時,可能會引起某些副作用,如眩暈。眩暈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疾病正在被消除,如果藥物作用於表層,會導致出汗;作用於上部,會引起嘔吐;作用於下部,會導致排泄。因此,有些藥物並非吐劑卻能引起嘔吐,並非排泄劑卻能引起排泄,並非汗劑卻能引起出汗,這些都是藥物作用的特殊表現,而非常態。例如,如果有盜賊在屋樑上,家人四處搜尋。若盜賊從右側逃出,則順利且難以逃避;若從左側逃出,則逆向而容易被捉獲。同樣地,即使藥物作用方向相反,只要能輕易達到目的,也是合理的。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使用柴胡湯治療時,患者會出現蒸騰般的發抖,接著發熱出汗,最終病情得以緩解。陶弘景所說的石膏促汗效果,或許也是屬於此類情況。陶弘景對此缺乏瞭解,誤以為石膏是促汗藥物,這樣的觀點是否有些過於武斷?後世醫者將石膏視為強烈藥物,對其產生過度恐懼,這是缺乏學習所致。張仲景在使用石膏時,其用量往往比其他藥物多,從半斤到一斤不等,這是因為石膏的氣味較淡的緣故。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名叫青山候臣蜂的大夫,他的病情是長期脊椎部位七至十一節椎骨有毒氣滲入,疼痛難忍。發作時會感到胸口悶熱且口渴,嚴重時甚至會失去意識。這種病情已持續多年。有一天,病情突然惡化,其他醫生認為這是大虛的症狀,開立了獨參湯,每次服用二錢,一天三次,但連續六天病情仍未見好轉。醫生們都認為他必死無疑。在此情況下,家人請我進行診斷。當時他的脈搏微弱,幾乎如同死人一般,但仔細檢查胸部,仍能感受到煩悶的感覺。因此,我為他開立了含有石膏、黃連和甘草的藥方。
一劑藥中石膏的用量為三十五錢,用水一盞六分煮沸後取六分,一次服完。從晚上到清晨,讓他連續服用了三劑,總計一百零五錢。到了早晨,他的病情已有所好轉,從昏迷狀態中醒來。第二天,我準備離開回京,他說:「一旦離別,我實在無法承受。請讓我跟隨您,日夜陪在您身邊。」於是,我們一同返回京城。在那之後,我繼續使用石膏治療他,經過七八十天左右,他終於康復。由此可見,石膏並非強烈藥物,無需過度恐懼。
石膏在本國各處均有產出,加州和奧州產量最多,且有硬軟兩種。軟質石膏品質更佳。《別錄》記載:細緻白色且光澤良好的石膏為上品。雷斆指出:優質石膏的顏色純淨,如同水晶般透明。李時珍提到:優質石膏潔白細膩,紋路短密如束針。我認為,採集礦石藥材時,底部的礦石品質更佳,因為其經歷了長時間的風化。在採集石膏時,位於頂部的礦石形狀如同米糕,而位於底部的礦石則潔白透明如水晶,這是上品石膏。
使用石膏的方法很簡單,只需敲碎即可。近來有人採用火烤方式使用石膏,這可能是因為其性質偏寒的緣故,但這只是一種猜測,我並不同意這種做法。通常製藥的原則是,如果藥物的毒性需要增強,則進行處理;如果要降低毒性,則不進行處理,因為藥物的療效主要來自其毒性。對於需要處理的藥物,詳細說明處理方法;對於不需要處理的藥物,則直接使用。
3.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證
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兩。
上此一方,斯可見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魚散證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證曰:小便不利。余未試二方,是以不取徵焉。
互考
余嘗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礬甘散,其痛立息。屢試屢效,不可不知也。
品考
滑石和、漢共有焉,處處山谷多出之也。軟滑而白者,入藥有效。宗奭曰:滑石今之畫石,因其軟滑,可寫畫也。時珍曰:其質滑膩,故以名之。
白話文:
[滑石]這段文字主要在講滑石的治療效果與使用情況。
滑石主要用於治療排尿困難,同時也能緩解口渴的情況。
根據古書記載,在豬苓湯的配方中,滑石被用來處理想喝水卻排尿困難的情況,其用量為一兩。
從這個配方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滑石的主要療效。在滑石白魚散和蒲灰散的配方中,同樣提到滑石可用於處理排尿困難的問題,但由於我未曾嘗試過這兩個配方,所以無法提供更多的驗證。
另外,我曾用滑石礬甘散治療過排尿疼痛且口渴的患者,結果疼痛立即得到紓解。我多次實踐,每次都有效,因此認為這點值得大家瞭解。
關於滑石的產地,中國和日本都有,通常生長在山脈谷地。軟滑且白色的滑石,才適合用作藥材。宗奭提到,滑石即今日所稱的畫石,因為它質地軟滑,適合繪畫。時珍則說,因為它的質地滑膩,所以命名為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