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潮熱

錢仲陽曰: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至。有風寒疳積食癖之分,陰陽虛實五臟之異。如汗出身熱,呵欠面赤者,風熱也。傷寒時疫,陰陽相勝,外感熱也。肌瘦口乾,骨蒸盜汗,疳熱也。大小便秘澀,汗下不解,積熱也。腹背先熱,夜發旦止,食熱也。涎嗽飲水,乳食不消,癖熱也。

又有煩熱者,氣粗喘促,心躁不安,頰赤口瘡,兼發癇症。瘡疹熱者耳鼻尖冷。血熱者,巳午間發,至夜則涼。虛熱者,困倦少力,發於病後。陽邪於心,則來去不定。陰陽相勝,則寒熱如瘧。前症在小兒。有因乳母或妊娠,七情厚味遺熱,或飲食停積,衣衾過暖,及頻浴熱湯而為患。

若寅卯辰時,熱而力盛,飲水者,肝經實熱也,用柴胡清肝散。熱而力怯,飲湯者,肝經虛熱也,用六味地黃丸。巳午時熱,心經也,實用導赤散;虛用秘旨安神丸。申酉戌時熱,肺經也,實用瀉白散;虛用秘旨保脾湯。亥子丑時熱,腎經也,用地黃丸。大凡壯熱飲水,大便秘結,屬實熱,用二黃犀角散下之。

熱渴飲湯,大便如常,屬血虛,用四物湯補之。若下後,陰虛陽無所附而仍熱,用四物、參、耆。汗後,陰陽虛無所生而仍熱,用四君、芎、歸。若汗下後,煩渴面赤,血虛發躁也,用當歸補血湯。若見驚搐等症,肝血虛而內生風也,用四物、天麻、鉤藤鉤。頰赤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表裡俱實熱也,用清涼飲子。

如大便已利,或熱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未應,加麻黃微汗之。既汗而仍熱,此表裡俱虛,氣不歸源,陽浮於外而虛熱也,六神散加粳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用補中益氣湯。若乳下嬰兒,當兼治其母。

治驗

一小兒潮熱煩渴,大便乾實,氣促咳嗽,右腮色赤。此肺與大腸有熱,用柴胡飲子,一服頓愈。後因微驚,發搐咬牙頓悶,此肝脾氣血虛也,用四君、芎、歸、鉤藤鉤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躁,左腮青赤,此心肝血虛,用秘旨安神丸及四物、防風、酸棗仁漸愈。又用六味地黃丸,調補肝腎而痊。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湧,手足指冷,左腮至申酉時,青中隱白,手足時搐,此肝經虛弱,肺金所勝而潮搐,脾土虛弱,而手足冷也。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而愈。蓋病氣有餘,當認為元氣不足。若用瀉金伐肝、清熱化痰,則誤矣。

一小兒寅卯時發熱,或兼搐有痰。服抱龍、瀉青二丸而愈。後復患,服前藥,兼咳嗽氣喘不時發搐,面赤色,或青黃,或浮腫,或流涎。余謂:咳嗽氣喘,脾肺氣虛也;不時發搐,肝木乘脾也;面青黃,肝入心脾也;浮腫流涎,脾氣虛也。用益智丸,以養心血,補中益氣湯,以補脾氣而愈。

白話文:

潮熱

錢仲陽說:所謂潮熱,是指發熱有固定的時間,時間一到就會發熱,過了時間就退燒,隔天又在相同的時間發作。這種發熱可以分為風寒、疳積、飲食積滯等不同原因,以及陰陽虛實和五臟的差異。像是發熱時會流汗、身體發熱、打呵欠、臉色發紅,這是屬於風熱。如果是傷寒或時疫引起的發熱,是體內陰陽失衡、外感引起的熱。如果肌肉消瘦、口乾、骨蒸盜汗,這是疳熱。如果大小便不通暢、排便困難,出汗卻沒有退燒效果,這是積熱。如果腹部和背部先發熱,晚上發作、早上停止,這是飲食積熱。如果會流口水、咳嗽、喝水,並且消化不良,這是癖熱。

還有一種是煩熱,患者會呼吸急促、喘氣、心煩不安、臉頰發紅、口生瘡,有時還會抽搐。如果發熱時長了瘡疹,患者的耳朵和鼻尖卻是冰冷的。如果發熱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發作,晚上就會退燒,這是血熱。如果發熱時感到疲倦無力,通常發生在生病之後,這是虛熱。如果是陽邪侵犯心臟,發熱的時間不固定。如果體內陰陽失衡,就會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以上這些症狀都是發生在小孩身上。這些疾病有些是因為哺乳的母親或懷孕時,飲食偏好厚重口味、情緒不佳所導致的遺熱,或是飲食積滯、衣服穿太多、或經常洗熱水澡造成的。

如果發熱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九點之間,發熱時精神好、力氣大、喜歡喝水,這是肝經實熱,要用柴胡清肝散。如果發熱時感到虛弱無力、喜歡喝湯,這是肝經虛熱,要用六味地黃丸。如果發熱在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這是心經的熱,實熱要用導赤散,虛熱要用秘旨安神丸。如果發熱在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之間,這是肺經的熱,實熱要用瀉白散,虛熱要用秘旨保脾湯。如果發熱在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之間,這是腎經的熱,要用六味地黃丸。一般來說,如果發高燒、喜歡喝水、大便乾燥,這是屬於實熱,要用二黃犀角散來瀉火。

如果發熱口渴喜歡喝湯,但大便正常,這是屬於血虛,要用四物湯來補血。如果吃了瀉藥後,陰虛陽氣沒有依附,還是發熱,要用四物湯搭配人參和黃耆。如果出汗後,陰陽虛弱、無法產生能量,還是發熱,要用四君子湯搭配川芎和當歸。如果出汗或吃了瀉藥後,感到煩躁口渴、臉色發紅,這是血虛導致的煩躁,要用當歸補血湯。如果出現驚恐抽搐等症狀,這是肝血虛弱導致體內生風,要用四物湯搭配天麻和鉤藤。如果臉頰發紅、口乾、小便赤澀、大便乾黃,這是體內外都有實熱,要用清涼飲子。

如果已經順利排便,但發熱還沒有停止,這是表邪還沒有解除,如果惺惺散沒有效,可以加入麻黃稍微發汗。如果出汗後仍然發熱,這是體內外都虛弱,氣虛無法歸位,陽氣浮於外導致虛熱,要用六神散加入粳米。如果陽氣下陷在體內陰氣之中導致發熱,要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哺乳的嬰兒生病,也要同時治療母親。

治療案例

有一個小孩發潮熱、口渴、大便乾硬、呼吸急促、咳嗽,右邊臉頰發紅。這是肺和大腸有熱,用柴胡飲子治療,一服藥就好了。後來因為受到驚嚇,出現抽搐、咬牙、昏厥等症狀,這是肝脾氣血虛弱,用四君子湯搭配川芎、當歸和鉤藤治療就好了。

有一個小孩發潮熱、煩躁,左邊臉頰青紅,這是心肝血虛,用秘旨安神丸和四物湯搭配防風和酸棗仁漸漸好轉。之後又用六味地黃丸來調補肝腎,就痊癒了。

有一個小孩發潮熱、抽搐、口中痰涎很多、手腳冰冷,左邊臉頰在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之間呈現青色中帶白色,手腳時常抽搐。這是肝經虛弱、肺金強盛導致的潮熱和抽搐,同時因為脾土虛弱所以手腳冰冷。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就痊癒了。這是因為病邪雖強,但根本原因是元氣不足。如果用瀉肺金、削弱肝臟、清熱化痰的方法治療,就會錯了。

有一個小孩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九點之間發熱,有時還會抽搐、有痰。吃了抱龍丸和瀉青丸就好了。後來又復發,吃了之前的藥,卻出現咳嗽、氣喘、時常抽搐、臉色發紅或青黃、水腫、流口水等症狀。我認為:咳嗽氣喘是脾肺氣虛,時常抽搐是肝木克脾土,臉色青黃是肝木侵犯心脾,水腫流口水是脾氣虛弱。用益智丸來滋養心血,用補中益氣湯來補養脾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