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六 (7)
卷六 (7)
1. 潮熱
一小兒腹滿作嘔,飲食少思,至暮腹脹發熱,此脾虛下陷,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柴胡、升麻而愈。後因勞,不時寒熱,夜間盜汗,用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夜間發熱腹脹。余謂:脾虛肝盛。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熱止,乃朝用六味地黃丸,夕用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巳午時發熱驚悸,發時形氣倦怠,面黃懶食,流涎飲湯。余謂:心氣不足所致。不信,反服涼心之藥,更加吐瀉,睡而露睛,手足並冷,幾至慢脾風。先用六君、薑、桂,佐以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亥子時,患前症,用益黃散而愈。後復發,服前藥及清熱之劑,病發,不時嗜臥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頻黃。余謂:脾虛,而肝木勝之,兼元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先停食,服克伐之藥,致面色痿黃,體倦少食,申酉時潮熱,或用清熱消導之劑,更加泄瀉。余先用六君子湯數劑,後用補中益氣湯漸愈。
一小兒申酉時發熱面赤,腹中作痛,或用峻利之劑下之,致發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即止,此脾胃傷而變症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柴苓散,治壯熱來去。
柴胡,麥門冬(去心焙),人參,赤茯苓,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小麥二十粒,青竹葉二片,水煎服。
二黃犀角散,治溫壯熱,心神不安,大腑秘結。
犀角屑,大黃(酒浸蒸),鉤藤鉤,梔子仁,甘草,黃芩(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熱湯調下,量兒加減。
牛黃散,治溫壯常熱,或寒熱往來。
牛黃(研),甘草(各半兩),柴胡,梔子(酒炒),龍膽草(酒炒),黃芩(炒。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以金銀薄荷湯調下。
黃龍湯,治發熱不退,或寒熱往來。
柴胡(五錢),黃芩(炒),甘草(炙。各二錢),赤芍藥(三錢)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牛黃膏,治壯熱,咽喉涎響,或不省人事,或左右手偏搐,或唇口眼鼻顫動。此涎熱內蓄,風邪外感也。宜急服之。
蠍尾(四十九枚),巴豆肉(去油膜,一錢半),梅花腦(半匙),辰砂(研,二錢),鬱金(一錢,皂角水煮),牛黃(少許),麝香(一匙)
上為末,每服一匙,蜜水調下,量兒虛實用之。
梔子仁湯,治陽毒壯熱,百節疼痛,下後熱不退者。
梔子仁(酒炒),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酒炒),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五錢),杏仁(二兩,浸去皮,麵炒微黃)
上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六物黃芩湯,治壯熱,腹大短氣,往來寒熱,飲食不化。
黃芩(酒炒),大青,甘草(炙),麥門冬(去心),石膏(各半兩),桂(二錢)
白話文:
潮熱
有個小孩腹脹想吐,吃不下東西,到了傍晚腹脹發熱,這是脾虛氣虛下陷的緣故,早上用補中益氣湯,晚上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升麻,就好了。後來因為勞累,又出現時冷時熱,晚上盜汗,用十全大補湯就痊癒了。
有個小孩晚上發燒腹脹。我認為是脾虛肝火旺盛。早上用五味異功散,晚上用四味肥兒丸,燒就退了,然後早上改用六味地黃丸,晚上用異功散就痊癒了。
有個小孩在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發燒,並且驚嚇心悸,發作時身體疲倦無力,臉色蠟黃、沒胃口,流口水又想喝湯。我認為是心氣不足引起的。他不相信,反而吃了清熱的藥,結果更加吐瀉,睡覺時眼睛半睜,手腳冰冷,差點變成慢脾風(一種小兒重症)。先用六君子湯加上薑、桂,輔以地黃丸才治好。
有個小孩在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出現前面說的症狀,用益黃散治好了。後來又復發,吃了之前的藥和清熱的藥,病又發作了,常常想睡覺且眼睛半睜,口渴卻不想吃東西,大便又黃又頻繁。我認為是脾虛,加上肝氣過盛,同時元氣也下陷了。用補中益氣湯,輔以地黃丸才治好。
有個小孩先是沒胃口,吃了攻伐的藥,導致臉色萎黃、身體疲倦、沒胃口,下午三點到七點會發燒,有些人用清熱消食的藥,結果更加腹瀉。我先用六君子湯幾劑,後來用補中益氣湯才慢慢好轉。
有個小孩下午三點到七點發燒,臉色發紅,肚子痛,有些人用猛烈的藥瀉下,導致抽搐、吐痰、口渴,肚子痛按壓就會緩解,這是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變症。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就立刻好了。
柴苓散,治療高燒忽來忽去。 成分:柴胡、麥門冬(去心炒過)、人參、赤茯苓、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小麥二十粒、青竹葉兩片,用水煎服。
二黃犀角散,治療發燒體溫高,心神不安,大便不通。 成分:犀角屑、大黃(酒浸蒸過)、鉤藤、梔子仁、甘草、黃芩(各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熱水沖服,根據小孩情況調整劑量。
牛黃散,治療發燒體溫高,時常發熱,或冷熱交替。 成分:牛黃(研磨)、甘草(各半兩)、柴胡、梔子(酒炒)、龍膽草(酒炒)、黃芩(炒,各二錢半)。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金銀花薄荷湯調服。
黃龍湯,治療發燒不退,或冷熱交替。 成分:柴胡(五錢)、黃芩(炒)、甘草(炙烤,各二錢)、赤芍藥(三錢)。 製法:每次服用三錢,加薑、棗用水煎服。
牛黃膏,治療高燒、喉嚨有痰聲、昏迷不醒,或單側手腳抽搐,或嘴唇眼皮鼻子顫動。這是體內有痰熱,外感風邪引起的,要趕緊服用。 成分:蠍子尾(四十九個)、巴豆肉(去油膜,一錢半)、梅花冰片(半匙)、辰砂(研磨,二錢)、鬱金(一錢,用皂角水煮)、牛黃(少許)、麝香(一匙)。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用蜂蜜水調服,根據小孩虛弱程度調整劑量。
梔子仁湯,治療陽毒高燒,全身關節疼痛,瀉下後燒不退的。 成分:梔子仁(酒炒)、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酒炒)、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五錢)、杏仁(二兩,浸泡去皮,麵炒至微黃)。 製法: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六物黃芩湯,治療高燒,腹脹氣短,忽冷忽熱,消化不良。 成分:黃芩(酒炒)、大青、甘草(炙烤)、麥門冬(去心)、石膏(各半兩)、桂(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