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13)
卷七 (13)
1. 失血
血虛而熱。雖赤不結。黃連阿膠湯。大還云。吐鮮血不止。躁渴者。黃連解毒湯。加丹皮。茅花。京墨。)
治傷寒吐血。心煩不食。宜服伏龍肝散。方。
伏龍肝(三兩),生乾地黃(一兩),柏葉(一兩),茜根(一兩),阿膠(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甘草(一兩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傷寒心熱。及餘毒不退。吐血一二升不止。生乾地黃散。於本方。去柏葉。茜根。阿膠。甘草。加黃檗。吳藍。麥門冬。
治傷寒吐血不止。柏葉散方。
青柏葉(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阿膠(一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別攪馬通汁一合相和。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此即仲景柏葉湯變方。)
治傷寒壅極吐血。百治不差方。
生地黃汁(一中盞),川大黃(一分銼微炒杵末)
上件藥。先煎地黃汁三兩沸。內大黃末。調令勻。不計時候。溫服。(聖惠),總病。名大黃散。(○案此方。本出千金。治虛勞吐血。)
吐血雖屬傷陰之證。宜滋陰養血。然亦有陽虛不能攝血。而血外溢者。宜用參苓耆朮。補氣以攝血。若陽虛已極。兼畏寒足冷。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急用薑桂附子之類。不可泥以為吐血屬火。而概用滋陰也。(直解)
失血少血。或尺脈遲。或諸脈不出。湯劑中須以人參為佐。(總括)
有陰症凝寒。脈來遲細。腹痛厥逆。嘔吐紫黑色者。亦不可治之矣。(明條)
若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內潰。內潰者死。(金鑑○以上吐血)
凡下血便膿血。有陽證陰證。冷熱之不同。要在辨之而已。古人言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而行。皆大概之言也。大抵十分中。有八九分屬熱。間有一二屬寒也。故不可一概而治之矣。略例曰。(○原作要略曰。今改。)陽證內熱。則下鮮紅之血。陰證內寒。則下紫黑成塊。或如豚肝也。
(○案明條亦曰。熱傷其血。血得熱而暴行。所下者。必紅赤成流。寒傷其血。血得寒而凝結。所下者必紫黑成塊。愚意似未必然。又緒論曰。陰證內寒。則下衃血。若紫黑成塊。或如豚肝。及下血水多者。皆難治也。)且夫陽證。則脈數。若數而有力者。為實熱。可以純苦之藥治之。
要當養血藥中。少佐一二味寒藥。可也。若陰證則脈遲。遲而有力者。為有神。可治。遲而無力者。為無神。難治。若下血脈洪大。急硬不和者。死。若脈雖大而和者。乃可治也。(蘊要)
孫用和。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
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大。別細研。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煎服。(證類),聖濟。治傷寒汗後。陽毒入胃。下血頻並。痛不可忍。勝金散。即本方。
白話文:
失血
血虛伴有熱症,出血鮮紅但不凝固,可服用黃連阿膠湯。吐鮮血不止,伴有煩躁口渴,則服用黃連解毒湯,並加入丹皮、茅花、京墨。
治療傷寒引起吐血,心煩意亂,不思飲食的,宜服用伏龍肝散。藥方如下:
伏龍肝三兩,生地黃一兩,柏葉一兩,茜根一兩,阿膠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炙甘草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粗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出自《聖惠方》)另可治療傷寒引起的心熱,以及餘毒未清,吐血一、二升不止的情況,可用生地黃散,即本方去柏葉、茜根、阿膠、甘草,加入黃柏、吳茱萸、麥冬。
治療傷寒引起吐血不止,可用柏葉散。藥方如下:
青柏葉一兩,生地黃一兩,阿膠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用一杯半水煎成一杯,去渣,另取馬齒莧汁一合混合,再煎一、兩沸,不拘時溫服,分三次服用。(出自《聖惠方》,此為仲景柏葉湯的變方。)
治療傷寒氣機阻滯導致的吐血,久治不愈者,可用百治不差方。藥方如下:
生地黃汁一中盞,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研末)。
先煎生地黃汁至三沸,加入大黃末,調勻,不拘時溫服。(出自《聖惠方》),此方又名大黃散。(此方出自《千金要方》,用於治療虛勞吐血。)
吐血雖然屬於傷陰的症狀,宜滋陰養血,但也有些情況是因為陽虛不能攝血而導致出血,這就應該用參、苓、白朮、茯苓等補氣以攝血。如果陽虛極度嚴重,兼有畏寒、足冷、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則需急用生薑、桂枝、附子等溫陽藥,不可一概而論吐血都屬實熱,而一味滋陰。
失血少血,或者尺脈遲弱,或者諸脈摸不到,湯劑中應加入人參作為輔助藥物。
有陰寒凝滯的症狀,脈象遲細,腹痛厥逆,嘔吐紫黑色血者,則難以治療。
如果暴吐腐臭的血,稱為內潰,內潰者必死。
凡是下血、便血帶膿血,有陽證陰證,寒熱的不同,必須仔細辨別。古人說「見血無寒」,又說「血得熱而行」,這些都是大概的說法。大體上來說,十個病例中,八九個屬於熱證,只有一二個屬於寒證,因此不能一概而治。略舉例子:陽證內熱,則下鮮紅的血;陰證內寒,則下紫黑成塊,或像豬肝一樣。
(熱傷其血,血得熱而暴行,所下者必紅赤成流;寒傷其血,血得寒而凝結,所下者必紫黑成塊。這句話未必完全正確。)陽證則脈象數,如果脈數有力,是實熱,可以用苦寒之藥治療,但在養血的藥物中,可以少加一、二味寒涼藥物。若陰證則脈象遲,遲而有力者為有神,可以治療;遲而無力者為無神,難以治療。若下血,脈洪大急促,堅硬不和者,必死;若脈雖大而和緩,則可以治療。
孫用和治療陽毒入胃,頻頻下血,疼痛難忍,用鬱金五個(大的),牛黃一皂莢子大小,研末混合,每次服用,用醋漿水一杯,煎三沸服用。(出自《證類本草》)。《聖濟總錄》治療傷寒汗後,陽毒入胃,頻頻下血,疼痛難忍,用勝金散,即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