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序
序
1. 序
余弟亦柔夙承箕業。與余同硯席。交師友。議論切劘。矻矻窮年。以研方術為念。頃著一書。謂余曰。傷寒之為病也。自古稱以大病。謂為難治。南陽張子所以傷宗族之淪喪。慨時士之矇昧。尋訓以定經方也。苟志於醫者。固當究之急務。孰不講明其理乎。然退而思繹歷代諸家治傷寒之法。
似不甚通曉張子之意。先君子所編輯義。芟除轇轕。精義入神。經旨於是無復余蘊焉。弟更憾古人之為其說者。雜糅多歧。有使後學猶不得窺張子之門牆者。蓋軒岐所敘。只是熱病。表陽里陰。以分六經。准日期擬汗下。言常而不及變。舉綱而不及目。張子觸類長之。以陰陽標寒熱。
白話文:
我的弟弟也是柔從小就繼承了家族的傳統技藝。他和我在同一張書桌上學習,在師友之間交流討論,一年到頭都在努力研究醫術。最近他寫了一本書,對我說:“傷寒是一種疾病,從古至今都被認爲是重大的病症,被認爲難以治療。南陽人張仲景之所以感到痛心疾首的是當時醫生們的無知,於是開始尋找治療方法並制定經典藥方。”如果立志成爲醫生的人,當然應該把這當作最重要的任務來研究,誰不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呢?然而在回顧歷代各家治療傷寒的方法時,
似乎不太明白張仲景的意思。父親編寫的義經刪去了繁瑣的部分,深入精髓,因此經典的主旨在這裏已經沒有剩餘的內容可以挖掘了。弟弟還遺憾於前人的解釋雜亂無章、分歧衆多,使得後學者仍然無法窺見張仲景的大門。軒岐所敘述的只是一般的熱病,根據陽氣在外陰氣在內的原則分爲六個階段,並按照時間推算出汗或排泄的時間,通常情況下不會涉及變化的情況,只能抓住主要矛盾而不考慮次要因素。張仲景則將這些內容擴展開來,用陰陽標示出冷熱的程度。
以六經配表裡虛實。常變兼該。細大不遺。立名約而析事明。使人易辨識。但總外感。而名傷寒。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後人不察張子內經兩途分鑣之故。彼此傅會。強配其目。或不知傷寒為外感總謂。實求邪氣。以立名類。若夫據當時流傳之證。與自己試驗之方。以為一家言。
有強辨奪理。眩人心目。欲高駕於張子之上。以律千百世者。於是爾來醫流。或尊一繼禰之小宗。而置大宗乎不問。或自命太高。徒懸揣經文。不欲旁涉群典。以為會通。張子之微言奧義幾熄矣。要之宋以上。則因循套習。金源以下。則務標新異。然至其深造自得之妙。則所謂治彼雖偏。
白話文:
以六經來判斷表裡虛實,常變兼顧,細微處也不遺漏。用簡潔的命名,將事理分析清楚,讓人容易理解。總之,所有外感疾病都稱為傷寒,先賢後賢,都是遵循這個原則。後人沒能察覺《內經》與張仲景兩者分歧的原因,硬是將它們相互牽強附會,強行配對。有些人不知道傷寒指的是所有外感疾病,反而只追求尋找邪氣,用來命名和分類。還有一些人根據當時流行的病症和自己試驗的藥方,自以為是獨家秘方。
有些人强词夺理,迷惑人心,想要凌驾于張仲景之上,用自己的理论来约束后世千百年。因此,後世的醫學流派,有的只尊崇一小派,而忽略了大宗;有的自命不凡,只空洞地揣摩經文,不願意旁涉其他典籍,以為能通曉一切。張仲景的精妙思想几乎被遺忘了。總之,宋朝以前的醫學,大多是沿襲和套用前人的經驗;金元時期以後,则注重标新立异。但真正達到深入研究,自成一家之妙的,則所謂治病方法虽偏頗,却也能治病。
治此則是者。未始不補張子萬分之一。而有功於救生也。弟不顧譾劣。竊裒諸家之要。而成此編。以其廣經旨。題曰廣要。然豈敢謂列於作者之林。不過為自驗學術之地。與備及門之尋檢而已。余執而閱之。書凡十二卷。為篇凡十有四。其所採錄。凡一百五十餘家。詮次排類。
原之經旨。自診候平證。以至飲食將養之法。莫不賅載。其醇駁異同之際。精汰嚴收。去取有法。而不敢贊一辭於其間。意在於尊古也。亦柔為人。清修謹飭。不類余落落然。宜乎。擇言之精。援證之確。至於斯矣。夫傷寒證有真假。而表裡虛實。固無定局。治有權宜。而補瀉溫涼。
白話文:
治癒此病的方子,也許不及張子和先生方子的萬分之一,但對於救治生命卻也功不可沒。我雖然學識淺薄,但仍不捨棄,私下收集眾家醫書的精華,編寫成此書。因其內容廣泛,涵蓋經方要旨,故取名為《廣要》。然而我不敢妄自菲薄,將自己列入醫學大家之列,此書不過是為了驗證自身醫學知識,以及為後學提供參考查詢之用。我仔細閱讀此書,共分為十二卷,十四篇,所引用的醫家著作超過一百五十種。內容安排次第、分類排布,都依照經方要旨。
從自診、辨別症狀、判斷病情到飲食調養的方法,無不詳盡記載。對於各家醫書的精華與駁雜之處,我嚴格篩選,去蕪存菁,取捨有度,但不敢在其中添加任何個人見解,旨在尊崇古人智慧。我也性情溫和,清廉修養,謹慎嚴謹,不像我那些放蕩不羈的同僚。因此,我的遣詞造句精煉,引證確鑿,才得以達到目前的成果。傷寒病症有真假之分,而表裡虛實更是變化莫測,治療需權衡得當,補瀉溫涼,也要靈活運用。
又無常套。自非平素講求。探其理致。則於見病知源之理。未必能有所領會焉。亦柔克踵先君子輯義之著。而為此舉。其意微矣。余今更記亦柔之言。以為之序。諭後之讀是書者云。
文政丁亥仲夏胞兄元胤紹翁識於蒼雪山房之南軒
白話文:
這本書並非平時講究的常規醫書。若要深入探究其道理,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治病求源的精髓。作者亦柔沿襲先賢輯義的著作,並以此為契機,其用意深遠。我現在更記錄了亦柔的言論,作為這本書的序言,以告誡後人讀者。
文政丁亥年仲夏,胞兄元胤紹翁識於蒼雪山房之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