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真虛者難治

傷寒。不問陰證陽證。陰毒陽毒。要之真氣完壯者易醫。真氣虛損者難治。諺云。傷寒多死下虛人。誠哉是言也。蓋病人元氣不固。真陽不完。受病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陽病宜下。真氣弱則下之多脫。陰病宜溫。真氣弱則客熱便生。故醫者難於用藥。非病不可治也。

主本無力也。自身無病。(○入門。作惟寡欲。)真氣完固。雖有寒邪。易於用藥。是知傷寒以真氣為主。(發微論。)

傷寒溫疫。其不可治。及難治者。皆屬下元虛。(廣筆記。)

凡人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竭。名為四損。當此之際。忽又加疫。邪氣雖輕。併為難治。以正氣先虧。邪氣自陷。故諺有云。傷寒偏死下虛人。正謂此也。蓋正氣不勝者。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感邪雖重。反無脹滿痞塞之證。誤用承氣。

不劇即死。以正氣愈損。邪氣愈伏也。若真血不足者。面色萎黃。唇口刮白。或因吐血崩漏。或因產後亡血過多。或因腸風藏毒所致。感邪雖重。面目反無陽色。誤用承氣速死。以營血愈消。邪氣益加沉匿也。若真陽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下利清穀。肌體惡寒。恆多泄瀉。

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胎刺等證。誤用承氣。陽氣愈消。陰凝不化。邪氣留而不行。輕則漸加委頓。重則下咽立斃。若真陰不足者。自然五液乾枯。肌膚甲錯。感邪雖重。應汗無汗。應厥不厥。誤用承氣。病益加重。以津液枯涸。邪氣澀滯。無能輸泄也。

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調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治之不及者。損之至也。是故一損二損。輕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無益。乃至三損四損。雖盧扁亦無所施矣。更以老少參之。少年遇損。或可調治。老年遇損。多見治之不及者。以枯魄獨存。化源已絕。

不復滋生也。(溫疫論。)

2. 房後非陰證

人身一陰陽耳。而陰陽之根蒂。皆本於腎。好色之徒。兩腎受傷。陰虛者多。陽虛者少。陽虛者。命門火衰也。陰虛者。腎中水竭也。凡人入房過度。則精多所遺。所遺之精。皆為水而屬陰。況其作強之時。心火先熾。火熾則水流。水愈流則火愈熾。五內燥熱。外復傷寒。而病邪熱。

兩熱相夾。腎水必枯。其人發煩躁。而舌黑生芒。則就死矣。語云。傷寒偏打下虛人者。正此謂也。或問云。誠如吾子所言。則是人病傷寒。無所謂陰證矣。余答云。有之。陰證者。中寒也。其病乃是陽虛。陽虛之人。命門火衰。其平日必言語低微。飲食不化。四肢無力。腰以下冷。

前陰不舉。小便清白。此為真氣不足。復為外寒所襲。表裡四末皆冷。是為真陰之證。然亦不全因入房所致。即小兒亦有病陰證者。以胃中陽氣虛。不能作鬱熱故也。(辨注)

今之醫者。以其人房勞之後。或遺精之後。感冒風寒而發熱者。謂之陰症。病者遇此。亦自謂之陰症。不問其現證何如。總用參朮附桂。乾薑地黃等。溫熱峻補之藥。此可稱絕倒者也。陰虛之人。而感風寒。亦必由太陽入。仍屬陽邪。其熱必甚。兼以燥悶煩渴。尤宜清熱散邪。

豈可反用熱藥。若果直中三陰。則斷無壯熱之理。必有惡寒倦臥。厥冷喜熱等症。方可用溫散。然亦終無用滋補之法。即如傷寒差後。房事不慎。又發寒熱。謂之女勞復。此乃久虛之人。復患大症。依今人之見。尤宜峻補者也。而古人治之。用竹皮一升煎湯服。然則無病而房後感風。

更不宜用熱補矣。故凡治病之法。總視目前之現證現脈。如果六脈沉遲。表裡皆畏寒。的系三陰之寒證。即使其本領強壯。又絕欲十年。亦從陰治。若使所現脈證。的系陽邪。發熱煩渴。並無三陰之症。即使其人本體虛弱。又復房勞過度。亦從陽治。如傷寒論中。陽明大熱之證。

直用葛根白虎等方者。瞬息之間。轉入三陰。即改用溫補。若陰症轉陽症。亦即用涼散。此一定之法也。近世唯喻嘉言先生能知此義。有寓意草黃長人之傷寒案。可見餘人皆不知之。其殺人可勝道哉。(源流論○黃長人案。系房後傷寒。用調胃承氣湯。再與大柴胡湯。而愈。

考溫疫論。陰症罕有論中。既辨其人多蓄少艾。或房後得病。醫便疑為陰症。)

3. 輕證誤治每成痼疾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利。晝夜無度。水穀不進。人皆知其危利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利。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如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火。頭疼身痛。

胸腹脹滿。胎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之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

最無憑據。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故現證不甚。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人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

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多至危殆。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氣發痛。遂投四物湯。及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遍邀女科。無出滋陰養血。屢投不效。復更涼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

日漸尩羸。終成廢痿。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乃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而反凝泣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延至骨立而斃。或尚有宿病淹纏。適逢微疫。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原病加重。

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聊舉一二。推而廣之。可以應變於無窮矣。(溫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