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綱領

3. 陰陽總說

王叔和曰。夫病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可攻其外。發於陰者,宜溫其內。發表以桂枝,溫里宜四逆。(外臺)

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總病)

孫兆云。本是陽病熱證,為醫吐下過多,遂成陰病者,卻宜溫之。有本是陰病,與溫藥過多,致胃中熱實,或大便硬有狂言者,亦宜下也。(類證辨惑入式○元戎,王朝奉辨陰陽證中,亦引孫兆。)

清碧杜先生曰。傷寒陽熱之證,傳經之邪,變態不一,辨之不精,則汗吐下三法之治一差,死生反掌矣。非比陰寒之邪,中在一經,不復傳變,易於治也。不過隨寒邪輕重,用溫藥治之,一定之法耳。(同上)

傷寒治法,陽有此證,陰亦有此證,似陽而陰,似陰而陽,最難分別。毫毛之差,千里之謬。(要訣)

傷寒有陰證而頭或疼,未有正陽證而頭略不疼者。有陰證而反發熱,未有正陽證而身不熱者。有陰證而或小便自赤,未有正陽證而小便不赤者。此當正法治也。(同上)

元是陽證,因汗下太過,遂變成陰,便當作陰證治。卻不可謂其先初是陽,拘拘於陽傳陰之說,乃是三陽壞證,傳為陰也。此為陽之反,而非陽之傳。(同上)

蓋證似陽,而脈病屬陰者,世尚能辨。若脈證俱是陰,而病獨屬陽者,舉世莫辨,而致夭折者,滔滔皆是。(醫綱)

傷寒綱領,惟陰陽為最。此而有誤,必致殺人。然有純陽證,有純陰證,是當定見分治也。又有陰陽相半證,是寒之即陰勝,熱之即陽勝,或今日見陰,而明日見陽者,有之。今日見陽,而明日變陰者,亦有之。其在常人,最多此證,盤珠膠柱,惟明哲者之能辨也。然以陰變陽者多吉,以陽變陰者多凶,是又不可不察。(景岳)

白話文:

[陰陽總論]

王叔和指出,病人若出現發燒且畏寒的症狀,這是由於體內的陽氣被激發;反之,若只有畏寒而無發燒,則是由於陰氣過盛。對於由陽氣引起的疾病,我們可以通過外部治療如針灸、刮痧等來調節;而由陰氣導致的疾病,則應從內部溫補,如服用溫補的草藥。舉例來說,如果要發散表邪,可用桂枝湯;若需溫暖裡部,則適合使用四逆湯。

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有的偏盛,有的偏衰,有的長期患有寒性疾病,有的則患有熱性疾病。例如,原本體質偏寒的人,可能會發展成陽虛陰盛的疾病,甚至可能演變成陰毒;而原本體質偏熱的人,則可能成為陽盛陰虛的疾病,或者轉化為陽毒。

孫兆提到,原本屬於陽性熱症的患者,如果醫生過度使用催吐或瀉下藥物,進而轉變為陰性疾病的,應該採取溫補的療法。同樣地,如果是原本屬於陰性的疾病,但過量使用了溫補藥物,導致胃部熱實,或是出現便祕、精神錯亂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同樣也需要適度的瀉下治療。

杜清碧先生指出,傷寒病中的陽性熱症,其病邪會傳遍全身,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症狀,如果不精準判斷,對於發汗、催吐、瀉下的治療方法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造成生命危險。然而,陰性寒症的情況則較為簡單,病邪通常只會侷限在某一區域,不會再傳遍全身,治療上也就相對容易,只需根據病情的輕重,使用溫補藥物即可。

在傷寒病的治療上,陽性病症和陰性病症的表現有時極為相似,區別起來非常困難。哪怕是一點點的誤診,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治療結果,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舉例來說,陰性病症的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但真正的陽性病症患者絕不會頭痛。陰性病症的患者可能有發燒的現象,但真正的陽性病症患者絕不會體溫正常。陰性病症的患者可能尿色發紅,但真正的陽性病症患者尿色絕不會正常。這些症狀都應當按照正確的療法治療。

原本是陽性病症,如果因為過度發汗或瀉下,進而轉變為陰性病症,此時就應當按照陰性病症來治療。不能因為原先診斷為陽性病症,就固執地認為是從陽性轉變為陰性,實際上這是三陽病症的惡化,轉變為陰性病症。這是陽性病症的反轉,而不是正常的轉變。

病症看似屬於陽性,但脈象和病徵卻顯示屬於陰性,這種情況世人尚能分辨。然而,如果脈象、病徵都顯示屬於陰性,但實際上卻是陽性病症,這種情況下,世人往往無法辨識,進而導致病人早逝。在醫學領域,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在傷寒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陰性和陽性的區別至關重要。如果在此方面產生誤解,很可能會導致病患死亡。然而,除了純粹的陽性病症和純粹的陰性病症之外,還存在著陰陽相半的病症。對於這種病症,如果採用寒性治療,陰性病症會更加嚴重;如果採用熱性治療,陽性病症會更加嚴重。有時候,今天看到的是陰性病症,明天卻轉變為陽性病症;有時候,今天看到的是陽性病症,明天卻轉變為陰性病症。這種病症在一般人身上最為常見。對於這種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唯有聰明睿智的醫生才能辨識。然而,從陰性病症轉變為陽性病症,通常預示著較好的預後;從陽性病症轉變為陰性病症,通常預示著較差的預後。這一點必須加以注意。

4. 脈證總說

韓氏曰。大抵治傷寒病。見證不見脈。未可投藥。見脈未見證。雖少投藥。亦無害也。凡治雜病。以證為先。脈為後。治傷寒病。以脈為先。證為後。(醫綱)

常法。清高貴客。脈證兩憑。勞苦粗人。多憑外症。又有信一二分證者。又有信一分脈者。須要臨時參酌。傷寒陽證似陰。陰證似陽。全憑脈斷。(入門)

大抵傷寒。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親切。復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先看兩目。次看口舌。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用藥。(六書)

傷寒證候。頃刻傳變。傷寒治法。繩尺謹嚴。非可以輕忽視之也。其間種類不一。條例浩繁。是固難矣。至於陰極發躁。熱極發厥。陰證如陽。陽證如陰。腳氣似乎傷寒。中暑似乎熱病。與夫蓄血一證。上熱下冷。乍哄乍寒。其至四肢發厥。昏迷悶亂。凡此等類。尤當審思而明辨之。(總括)

邪之著人。如飲酒然。凡人醉酒。脈必洪而數。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有不同。有醉後妄言妄動。醒後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醉後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委弱而反剛強者。應發熱而反惡寒戰慄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

有發呼欠及嚏噴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痛者。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藏府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少飲之別。考其情狀。各自不同。至論醉酒。則一也。及醒。一時諸態如失。凡人受疫邪。始則晝夜發執。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舌上白胎。漸加煩渴。乃眾人之常也。及言其變。

各自不同。或嘔或吐。或咽喉乾燥。或痰涎湧甚。或純純發熱。或發熱而兼凜凜。或先凜凜而後發熱。或先一日惡寒。而後發熱。以後即純純發熱。或先惡寒而後發熱。以後漸漸寒少而熱多。以至純熱者。或晝夜發熱者。或但潮熱。余時稍緩者。有從外解者。或戰汗。或狂汗。

自汗盜汗。或發斑。有潛消者。有從內傳者。或胸膈痞悶。或心腹脹滿。或心痛腹痛。或胸脅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後隆閉。或協熱下利。或熱結傍流。有黃胎白胎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如煙煤之黑者。有發黃及畜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嗽血。

齒衄血。有發頤疙瘩瘡者。有首尾能食者。有絕谷一兩月者。有無故最善反復者。有愈後漸加飲食如舊者。有愈後飲食勝常二三倍者。有愈後退爪脫髮者。至論惡證。口禁不能張。昏迷不識人。足屈不能伸。唇口不住牽動。手足不住振戰。直視圓睜。目瞑上視。口張聲啞舌強。

遺尿遺糞。項強發痙。手足俱痙。筋惕肉瞤。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等證。種種不同。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藏府稟賦之有異。更兼感重感輕之別。考其證候。各自不同。至論受邪則一也。及邪盡。一時諸證如失。所謂知其一萬事畢。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白話文:

韓氏說:大抵治療傷寒病,如果只看到症狀而沒有摸到脈象,就不能輕易用藥。如果摸到脈象但沒有看到明顯症狀,就算稍微用藥也無妨。一般治療其他雜病,應該先看症狀再摸脈象;但治療傷寒病,則應該先摸脈象再看症狀。(出自《醫綱》)

一般情況下,對於生活優渥的人,診斷疾病應同時依據脈象和症狀;而對於勞苦大眾,則多根據外在症狀判斷。有些人只相信一兩分症狀,有些人只相信一分脈象,必須根據當時情況靈活判斷。傷寒病,陽性症狀可能看起來像陰性,陰性症狀可能看起來像陽性,完全要依靠脈象來判斷。(出自《入門》)

大體而言,治療傷寒病,首先要了解病症,仔細分辨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等情況,然後根據發汗、催吐、瀉下、溫補、和解等方法來治療,這樣才不會出錯。診斷時,首先看眼睛,其次看口舌,最後用手按壓胸部到腹部,檢查是否有疼痛或脹滿感,再來用藥。(出自《六書》)

傷寒的病症,瞬息萬變。傷寒的治療方法,必須嚴謹遵循規範,不能輕忽。傷寒種類繁多,條例複雜,確實難以掌握。至於陰性病症發展到極點會出現躁動,熱性病症發展到極點會出現厥逆,陰性病症看起來像陽性,陽性病症看起來像陰性。腳氣看起來像傷寒,中暑看起來像熱病。還有蓄血這種病,表現為上熱下冷、時冷時熱,甚至四肢冰冷、意識模糊、煩躁不安。這些情況,更需要仔細思考辨別。(出自《總括》)

邪氣侵入人體,就像人喝醉酒一樣。一般人喝醉酒,脈象必然洪大而快,呼吸急促、身體發熱、臉色通紅,這是常見的現象。但醉酒後的表現,卻各有不同:有些人醉後胡言亂語、手舞足蹈,醒來後卻全然不知;有些人雖然喝醉了,但神智始終清醒;有些人醉後應該臉紅,反而臉色蒼白;有些人應該虛弱,反而變得剛強;有些人應該發熱,反而發冷顫抖;有些人容易醉也容易醒,有些人則難以醉又難以醒。

有些人會打哈欠、打噴嚏;有些人會頭暈眼花、頭痛。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氣血虛實不同,臟腑稟賦不同,再加上飲酒多少的差異,所以情況各有不同。但說到醉酒的本質,卻是一樣的。等到酒醒,所有的醉態就消失了。一般人感染疫邪,最初會發燒,晝夜不定,到了傍晚會加重,出現頭痛、身痛、舌苔發白,逐漸感到口渴,這是一般常見的情況。但之後的變化,卻各有不同。

有些人會嘔吐,有些人會咽喉乾燥,有些人會痰涎很多,有些人會持續發熱,有些人會發熱又怕冷,有些人會先怕冷後發熱,有些人會先怕冷一天,然後發熱,之後就持續發熱,有些人會先怕冷後發熱,然後逐漸寒冷減少而發熱增多,直到完全發熱,有些人會晝夜發熱,有些人只在特定時間發熱,其他時間稍緩。有些人會從外表解熱,或戰慄出汗,或大汗淋漓,或自汗盜汗,或出現斑疹。有些人病情會潛伏消失,有些人會從內部傳變,或胸悶,或腹脹,或心痛腹痛,或胸脅痛,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困難,或腹瀉,或熱結旁流。有些人會出現黃色或白色舌苔,有些人會口乾舌裂,有些人會舌頭長出芒刺、舌色紫紅,有些人會鼻孔發黑像煙煤一樣,有些人會出現黃疸或蓄血、吐血、流鼻血、大小便出血、咳血、牙齦出血。有些人會長出痄腮疙瘩,有些人飲食正常,有些人則會絕食一兩個月,有些人會無故病情反覆,有些人痊癒後飲食恢復正常,有些人痊癒後食量比平時多兩三倍,有些人痊癒後指甲脫落、頭髮脫落。至於嚴重的病症,則會出現口不能張、昏迷不醒、雙腳彎曲不能伸直、嘴唇不停抽動、手腳不停顫抖、眼睛直視或上翻、口張無聲或說話不清、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脖子僵硬、手腳抽搐、肌肉跳動、神志不清、胡亂抓摸等。這些病症千差萬別,也是因為每個人的氣血虛實不同、臟腑稟賦不同,再加上感染程度的輕重不同,所以表現各有不同。但說到受到邪氣侵襲的本質,卻是一樣的。等到邪氣完全消退,所有的病症就都消失了。所謂了解其中一個環節,就能了解全部;了解關鍵,一句話就足以概括;不了解關鍵,就會茫然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