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一 (4)
卷一 (4)
1. 老少異治
三春旱草。得雨滋榮。殘臘枯枝。雖灌弗澤。凡年高之人。最忌剝削。誤投承氣。以一當十。設用參朮。十不抵一。蓋老年榮衛枯槁。幾微之元氣。易耗而難復也。不比少年氣血生機甚捷。其勢浡然。但得邪氣一除。正氣隨復。所以老年慎瀉。少年慎補。何況誤用耶。萬有年高稟厚。年少賦薄者。又當從權。勿以常論。(溫疫論。)
白話文:
【老少異治】
春天乾枯的草,得到雨水的滋潤就能重新繁茂;但冬天枯萎的樹枝,就算澆水也不會再活過來。對於年長的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過度消耗。如果誤用了清熱瀉下的藥物,其效果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強烈;若使用人參、白朮這類補藥,卻可能十份的效果都達不到一份。這是因為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那點微弱的元氣,很容易耗損卻難以恢復。不像年輕人,他們的生機勃發,一旦邪氣被清除,正氣很快就會恢復。
因此,對待老人要謹慎使用瀉下藥,對待年輕人則要小心補藥的使用,更何況是錯誤的使用呢。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老年人體質本來就很健壯,有的年輕人卻體質較弱,這種情況下就要靈活處理,不能一概而論。
(溫疫論。)
2. 治當照管胃津
治感症大法。總以始終照管胃中津液,為第一奧旨。蓋邪之所處,皮毛閉塞,氣不外達,鬱而成熱。熱積皮毛不解,漸而肌肉熱矣,漸而各經絡無不熱矣,漸而熱氣皆壅塞陽明,腑中熱矣。此必然之勢也。又況後代血氣未盛,早御酒肉厚味,胃中素有濕熱者多。一旦客熱交併,區區陰津,幾何能當此烈焰燎原乎?凡感症之死,皆由胃汁乾枯故死也。是以古人立法,及其邪之在表,血氣未傷之時,當汗汗之,欲熱從汗解,則清寧安固,而血氣全保不傷矣。當其邪之在裡,血氣漸虧之際,可下下之,欲熱隨便通,則焦灼頓除,而氣血可徐俟其來復矣。
至所謂胃中之津液,非他,即周身血氣所化,積疊胃底,此後天之本也。凡人平日之強弱,及遇外感賊邪之難治易治,可治不可治,強半憑此。粗工不知,無論新久虛實表裡,苟見身熱,風藥混表,一覺悶滿,攻中破氣,雜投不效,大黃枳樸繼進,必求一便,以畢其技能,豈慮熱得風而益熾,陰被劫而速亡?何其與先賢之意,適相反哉?(西塘感症。○按董氏更有滋陰液充,則實邪自解,不須用承氣之說。故末段,以大黃枳樸,同風藥混表,為嗤點之。實屬僻謬。)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感染疾病的原則,強調全程保護胃中的津液是首要重點。因為病邪存在,導致皮膚毛孔堵塞,氣無法向外發散,因而產生熱度。熱量在皮膚和毛髮中積聚,無法釋放,逐漸影響到肌肉,然後各經絡開始發熱,最終熱氣都集中在陽明腑中,這是病情發展的必然趨勢。再加上現在的人血氣未壯,過早接觸酒精、肉類等重口味食物,胃中常有濕熱的情況。
微弱的陰津,怎麼可能抵擋得住這種烈火燎原般的高熱呢?所有因感染疾病死亡的案例,都是因為胃液枯竭所致。因此,古人在制定治療方法時,當病邪尚在表面,血氣尚未受損時,應採用出汗的方式,讓熱隨汗出,這樣身體就能清靜安穩,血氣也能得到保護。當病邪深入內部,血氣逐漸虧損時,可以使用瀉下法,讓熱隨著排泄物排出,這樣可以迅速去除焦躁,血氣也有機會慢慢恢復。
所謂的胃中津液,其實就是全身血氣轉化,堆積在胃部,這是後天的根本。一個人平時的健康狀況,以及遇到外邪侵襲時的難易程度,大多取決於此。但有些醫生不明白這一點,不管病情新舊、虛實、表裡,只要看到病人發燒,就亂用藥物,結果病人感到悶脹,又用猛藥破壞氣機,各種藥物都試過了,還是沒有效果,於是再使用大黃、枳實、厚朴等藥,只求病人能排便,以此證明自己的醫術。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熱氣遇到風會更旺盛,陰氣被消耗會更快消失。
這完全違背了前人的想法。董氏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陰液充足,實邪自然會消解,不必使用承氣湯。所以,在最後一段中,把大黃、枳實、厚朴等藥物與風藥混在一起使用,這是錯誤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