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二 (1)
卷二 (1)
1. 診法
傷寒。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初學未能識察。予謂傷寒之中人。由淺入深。先自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脈候之。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脈。寒邪初入太陽。病在表。可發而去之。
,中。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證也。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此為沉脈。然有二焉。陰陽寒熱。充沉脈中分。若沉而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也。(六書○此係節錄。後條辨曰。此言雖得一二。然有力中。
亦有寒而實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傷寒脈象辨析
傷寒病症,以脈象來判斷,脈大浮數動滑者屬陽,沉澀弱弦微者屬陰。然而脈理深奧,初学者難以辨識。我認為,傷寒病症在人體中的發展過程,由淺入深,先從皮膚肌肉開始,再深入腸胃筋骨。因此,以浮、中、沉三種脈象來觀察,似乎可以掌握其病情的演變。
浮脈: 是指手指輕輕觸及皮膚表層,便能感覺到脈搏跳動,如同浮於表面一般,稱為浮脈。這種脈象代表寒邪初入太陽經,病症尚在表層,可以通過發汗等方法驅散。
中脈: 指的是手指按壓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稍微重按才能感覺到的脈搏。這代表病症介於表裡之間,稱為半表半裡證。
沉脈: 指的是手指需重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的脈搏。沉脈又分為兩種,陰陽寒熱之氣都充塞在沉脈之中。沉而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
註: 以上只是簡單的概括,在沉脈的表現中,也有寒而實的情況,不可不察。
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脈漸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至。病將愈也。此以大為病進。固其然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當詳辨。如脈體本大。而再加洪數。此則病進之脈。不可當也。如脈體本小。因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乃為吉兆。蓋脈至不鼓者。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也。(景岳)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亦有表證。此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浮脈亦有里證。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方為的確。蓋寒邪在裡。脈皆緊數。緊數甚者。邪亦甚。緊數微者。邪亦微。緊數浮洪有力者。
白話文:
脈搏有力度大,代表病情加重,因為邪氣旺盛,病症越來越嚴重。脈搏逐漸變緩,代表邪氣消退,胃氣恢復,病症將要痊癒。因此,脈搏有力度大代表病情加重,這是合理的。但也要注意,有些情況適合脈搏有力度大,有些情況則不適合,需要詳細辨別。比如脈搏原本就有力度大,但又出現洪大而數快的現象,這是病情加重的徵兆,不可輕忽。反之,如果脈搏原本很小,服藥後逐漸變滑大有力,這表示陰轉陽,很快就會出汗退熱,是吉兆。因為氣虛導致脈搏微弱,沒有陽氣怎麼出汗呢?
浮脈代表病症在表,沉脈代表病症在裡,這是古今相傳的醫學法則。但沉脈也可能有表症,這是因為陰寒實證,陽氣虛弱導致。浮脈也可能有里證,這是因為陽氣實證,陰液虧損導致。因此,想要判斷表邪,不能單憑浮沉,要結合脈搏的緊數,才是準確的。寒邪在裡,脈搏都會緊數,緊數越明顯,邪氣越重,緊數越輕微,邪氣也越輕微。緊數浮洪有力,代表病情嚴重。
即陽證也。緊數浮沉無力者。即陰證也。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證者。其為外感無疑。即當治從解散。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者。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此辨之。最為切當。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稍見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證。此其邪之輕者。
或以初感。而未甚者。亦多見此脈。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若其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則脈雖浮大。自非外邪之證。(同上○周氏溫病方論云。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帶弦。豈可錯認為緊。而誤以為寒乎。)
表證脈不浮者。可汗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正氣。故脈不應。里證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抑鬱正氣。故脈不應。陽證見陰脈。有可生者。神氣不敗。言動自如。乃稟賦脈也。再問前日無此脈。乃脈厥也。下後脈實。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
白話文:
這是陽證。脈搏緊促、數次、浮動而無力。這是陰證。如果脈搏緊促、數次,同時又有表證的症狀,那麼肯定是外感因素造成的。應當按照「驅散」的原則進行治療。但是,內傷也可能導致脈搏緊促、數次。只不過內傷的緊脈,是逐漸形成的。外感的緊脈,則是突然發作的。以此區分,最為準確。有的脈搏似緊實卻不緊實,只是比平時稍快稍滑,並不十分明顯。這也可能是外感證狀。這是邪氣較輕的。有時候,剛開始感受外邪,症狀還不嚴重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脈象。所以,這也不能不結合其他證狀來觀察。如果脈搏和緩,完全沒有緊促的感覺,那麼即使脈搏浮大,也不是外邪造成的症狀。(同上周氏《溫病方論》中說:脈搏盛實有力,往往伴有弦狀。不能錯認作緊脈,而誤以為是寒證。)
表證的脈搏不浮,可以用汗法治療。因為邪氣微弱,不能牽制正氣,所以脈搏沒有反應。裡證的脈搏不沉,可以用下法治療。因為邪氣微弱,不能壓制正氣,所以脈搏沒有反應。陽證出現陰脈,有生機。神氣未衰,言談舉止自如。這是稟賦之脈。再詢問,前幾天沒有這個脈象,這是脈厥。下法後,脈搏實大,也有病癒的可能。只要症狀減輕,又出現脈實,這是天年之脈。
夫脈不可一途而取。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為善。(溫疫論○脈厥。詳見陽明病。)
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
死不旋踵。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大白)
脾腎虛寒。真陰症也。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目紅赤。口舌破裂。手揚足擲。語言錯妄。有似乎陽。正如嚴冬慘肅。而水澤腹堅。堅為陽剛之象也。邪熱未解。真陽症也。陽盛之極。往往發厥。厥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有似乎陰。正如盛夏炎灼。而林木流津。津為陰柔之象也。
白話文:
醫師診脈不能只憑單一方法。須結合病人的精神狀態、面色、體態、病狀等方面,綜合判斷病人的安危。(溫疫論,脈厥論。詳見陽明病)
陰症患者的脈搏沉穩,脈象分明而緩慢。邪氣伏藏於體內的患者,脈搏深沉、隱匿、急促、模糊。正氣虛弱的患者,脈搏微弱,不論浮脈還是沉脈,脈象都虛弱無力,按壓時力道極淺。因此,凡是脈象緩慢分明者,多為寒症在裡。脈搏深藏不出者,為表邪未發泄。陽症患者脈搏微弱者,則是邪氣旺盛、正氣虛弱。此時若有陽邪之症,卻見沉伏之脈,誤認為陰症而使用溫熱藥物,則會導致陽邪內發,危及生命。若見病人煩躁不安,誤用寒涼藥物,則會抑制表汗,病情加重。故診脈最重要的是先分清病證,再根據脈象進行診斷。(大白)
脾腎虛寒,為真陰症。陰氣極盛,往往會遮蔽陽氣,導致面色紅赤、口舌破裂、手舞足蹈、言語錯亂,乍看之下似乎是陽症。正如嚴冬酷寒,而水澤卻堅硬,堅硬乃陽剛之象。邪熱未解,為真陽症。陽氣極盛,往往會導致厥脫,導致口鼻無氣、手足冰冷,乍看之下似乎是陰症。正如盛夏酷暑,而林木卻流出津液,津液乃陰柔之象。
大抵症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諸久候沉候。彼假症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真症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且脈之實者。終始不變。脈之虛者。乍大乍小。如與人初交。未得性情善惡之確。必知交既久。方能洞見情性善惡之真。
適當乍大之時。便以為實。適當乍小之時。便以為虛。豈不誤甚。必反覆久候。則虛實之真假判然矣。然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合參其究。自無遁情。(錦囊)
人稟陰陽二氣。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往來流通。而無間斷者也。一或偏勝。百病生焉。蓋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多寒。偏陰則六脈虛濡。按之無力。頗有細澀輕澀之狀。病主沉寒。法當溫散。人所易知。若夫病軀。內外有熱。其脈不數不洪。但指下急澀而小緊。如枝條刮刮之狀。
白話文:
症狀通常不可全然依賴,還應參考脈理。脈理也不完全可靠,需要根據過往長時間的脈診沉候來判斷。假症狀會浮現於表,所以浮取脈象,而脈象也會假。真症狀會隱藏於裡,所以沉候脈象,脈象才能確切辨別。
實脈始終不變,虛脈時大時小。就像與人初次交往,無法瞭解其真實性格善惡。必須長期交往,才能洞察性格善惡的真面目。
若以乍大時脈象為實,乍小時脈象為虛,豈不誤判甚多。必須反覆久候,才能分辨虛實的真假。即使脈象辨別正確,仍不可輕信。另需察看稟賦的厚薄、症狀的久新、醫生的誤診與否。綜合參考這些因素,才能避免錯判。(錦囊)
人體稟賦陰陽二氣,陰性根源於陽性,陽性根源於陰性,循環流通而不間斷。一旦偏勝,便會產生病症。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多寒。偏陰則六脈虛濡,按壓無力,脈象細澀、輕澀。病主沉寒,治療方法應為溫散,這是容易瞭解的。至於有內外熱邪的病症,其脈象並非急速或洪大,但是手指觸診時會有急澀且稍緊的感覺,如同樹枝刮動的狀態。
此則為陽勝陰。當用寒涼之劑。以解陽熱愆伏之邪。以行血熱凝結之毒。不可錯認以為脈小脾虛。誤以溫藥。益其疾也。縱或嘔逆。亦是熱邪乘虛。熱氣閉隔。斷不可以溫熱之劑投之。否則墮厝火積薪之轍矣。凡病皆當審斯。(總括)
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或一手無脈。謂之單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輩溫之。時有汗便安。脈終不出者死。(總病)
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症不治。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伏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理。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
白話文:
這條方子適合陽氣旺盛、陰氣不足的情況。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消除陽熱過盛的邪氣,疏通血熱凝結的毒素。不可誤以為脈搏微弱是脾虛,而用溫熱的藥物,這樣會加重病情。即使出現嘔吐、逆氣,也是熱邪趁虛而入,熱氣阻礙了氣機,絕對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否則就像是在火堆上添柴一樣,後果不堪設想。所有疾病都應該仔細分析判斷。
有些病人由於大量出汗,導致雙手突然失去脈搏,稱為雙伏;或者只有一隻手失去脈搏,稱為單伏;或者雖然排便順暢,卻沒有出汗,這種情況一定有正汗未出,要緊急使用四逆湯等溫熱藥物。有些病人出汗後就舒服了,但脈搏依然消失,最終會死亡。
有些人頭疼發熱惡寒,還有一隻手或者雙手都失去脈搏,庸醫會認為這是陽證而出現陰脈,直接判定為不治之症。殊不知,這是因為寒邪無法發散,導致陰氣潛伏,所以脈搏消失,一定有邪氣潛伏在體內。應該積極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傷寒病患已經病了六七天,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或者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六脈俱靜,甚至消失,這是要出正汗的徵兆,不能用藥攻治。這兩種情況,要謹慎區分,切勿混淆。
便如久旱將兩。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六書○明條。此下云。急用綿衣。厚罨手足。或置熱磚於足。後卻將熱姜米湯飲之。須臾得汗及愈。按綿衣包手足。本出總病論。陰證無脈。用好酒。薑汁。各半盞。
脈來者可治。亦出六書。)
當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證。要知痛甚者脈必伏。宜隨病制宜。尤當問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同上○按反關。本于丹溪。)
白話文:
就像久旱逢甘霖,六合陰霾消散,雨後万物复苏,正是阳气回升的吉兆。正如俗话说,欲雨则天闷热,晴朗后天气反而转凉,道理显而易见。
要仔细询问病人哪里疼痛,若有疼痛症状,要明白疼痛剧烈之处脉象必然沉伏,应根据病症对症施治。尤其要询问病人,若平时本没有脉象,需用覆手取脉,脉象必然显现,这属于反关脉,诊法与正取法相同。若平时有脉象,后来因病诊之无脉者,也应覆手取脉。取之而脉象现者,阴阳错乱,宜调和阴阳。如果覆取正取均无脉,必死无疑。
有脈歇至者。雜病得之。決無再生之理。傷寒得之。猶有可幹之方。非若雜病正氣脫。而至歇也。此因邪氣壅窒經絡。榮衛不疏。以致脈來止而復動也。觀人有精神。別無怪證形現。即當導引邪氣。調暢經隧。則脈自然流利。而不斷續也。若神氣昏憒。鄭聲撮空。頭汗喘促。手足厥冷。有此一二證見者。此真死脈也。切莫與之治為。(明條)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溫病穰穰大熱。(○千金。穰穰。作時行。)其脈細小者死。(脈經○原更有數條。錄出次卷死證中。當參。)
白話文:
脈搏時有時無,如果是雜病導致,就絕不可能恢復,但如果是傷寒引起的,還有救治的方法。這與雜病不同,雜病是正氣耗盡而導致脈搏停止,而傷寒則是邪氣阻塞經絡,導致氣血流通不暢,脈搏才會時而停止,時而恢復。如果病人神志清醒,沒有其他異常症狀,就應該引導邪氣,疏通經絡,這樣脈搏就會自然恢復正常。如果病人神志昏迷,聲音微弱,頭部出汗,呼吸急促,手腳冰冷,出現這些症狀中的任何一兩項,那就是真的死脈了,切勿再試圖治療。
診斷傷寒時,如果病人發熱,脈搏浮大,則為吉兆;脈搏沉小,則為凶兆。如果傷寒已經出汗,脈搏沉小,則為吉兆;脈搏浮大,則為凶兆。溫病發病三四天,尚未出汗,脈搏大而快,則為吉兆;脈搏細小,摸不到,則為凶兆,無法治療。溫病患者高燒不退,脈搏細小,則為凶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