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診法

傷寒。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初學未能識察。予謂傷寒之中人。由淺入深。先自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脈候之。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脈。寒邪初入太陽。病在表。可發而去之。

,中。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證也。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此為沉脈。然有二焉。陰陽寒熱。充沉脈中分。若沉而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也。(六書○此係節錄。後條辨曰。此言雖得一二。然有力中。

亦有寒而實者。不可不知。)

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脈漸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至。病將愈也。此以大為病進。固其然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當詳辨。如脈體本大。而再加洪數。此則病進之脈。不可當也。如脈體本小。因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乃為吉兆。蓋脈至不鼓者。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也。(景岳)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亦有表證。此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浮脈亦有里證。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方為的確。蓋寒邪在裡。脈皆緊數。緊數甚者。邪亦甚。緊數微者。邪亦微。緊數浮洪有力者。

即陽證也。緊數浮沉無力者。即陰證也。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證者。其為外感無疑。即當治從解散。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者。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此辨之。最為切當。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稍見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證。此其邪之輕者。

或以初感。而未甚者。亦多見此脈。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若其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則脈雖浮大。自非外邪之證。(同上○周氏溫病方論云。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帶弦。豈可錯認為緊。而誤以為寒乎。)

表證脈不浮者。可汗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正氣。故脈不應。里證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抑鬱正氣。故脈不應。陽證見陰脈。有可生者。神氣不敗。言動自如。乃稟賦脈也。再問前日無此脈。乃脈厥也。下後脈實。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

夫脈不可一途而取。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為善。(溫疫論○脈厥。詳見陽明病。)

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

死不旋踵。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大白)

脾腎虛寒。真陰症也。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目紅赤。口舌破裂。手揚足擲。語言錯妄。有似乎陽。正如嚴冬慘肅。而水澤腹堅。堅為陽剛之象也。邪熱未解。真陽症也。陽盛之極。往往發厥。厥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有似乎陰。正如盛夏炎灼。而林木流津。津為陰柔之象也。

大抵症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諸久候沉候。彼假症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真症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且脈之實者。終始不變。脈之虛者。乍大乍小。如與人初交。未得性情善惡之確。必知交既久。方能洞見情性善惡之真。

適當乍大之時。便以為實。適當乍小之時。便以為虛。豈不誤甚。必反覆久候。則虛實之真假判然矣。然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合參其究。自無遁情。(錦囊)

人稟陰陽二氣。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往來流通。而無間斷者也。一或偏勝。百病生焉。蓋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多寒。偏陰則六脈虛濡。按之無力。頗有細澀輕澀之狀。病主沉寒。法當溫散。人所易知。若夫病軀。內外有熱。其脈不數不洪。但指下急澀而小緊。如枝條刮刮之狀。

此則為陽勝陰。當用寒涼之劑。以解陽熱愆伏之邪。以行血熱凝結之毒。不可錯認以為脈小脾虛。誤以溫藥。益其疾也。縱或嘔逆。亦是熱邪乘虛。熱氣閉隔。斷不可以溫熱之劑投之。否則墮厝火積薪之轍矣。凡病皆當審斯。(總括)

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或一手無脈。謂之單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輩溫之。時有汗便安。脈終不出者死。(總病)

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症不治。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伏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理。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

便如久旱將兩。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六書○明條。此下云。急用綿衣。厚罨手足。或置熱磚於足。後卻將熱姜米湯飲之。須臾得汗及愈。按綿衣包手足。本出總病論。陰證無脈。用好酒。薑汁。各半盞。

脈來者可治。亦出六書。)

當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證。要知痛甚者脈必伏。宜隨病制宜。尤當問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同上○按反關。本于丹溪。)

有脈歇至者。雜病得之。決無再生之理。傷寒得之。猶有可幹之方。非若雜病正氣脫。而至歇也。此因邪氣壅窒經絡。榮衛不疏。以致脈來止而復動也。觀人有精神。別無怪證形現。即當導引邪氣。調暢經隧。則脈自然流利。而不斷續也。若神氣昏憒。鄭聲撮空。頭汗喘促。手足厥冷。有此一二證見者。此真死脈也。切莫與之治為。(明條)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溫病穰穰大熱。(○千金。穰穰。作時行。)其脈細小者死。(脈經○原更有數條。錄出次卷死證中。當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