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一 (6)
卷一 (6)
1. 輕證誤治每成痼疾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利,晝夜無度,水穀不進,人皆知其危利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利,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如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火,頭疼身痛,胸腹脹滿,胎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之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最無憑據。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故現證不甚,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人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多至危殆。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氣發痛,遂投四物湯,及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遍邀女科,無出滋陰養血,屢投不效,復更涼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日漸尩羸,終成廢痿。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乃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而反凝泣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延至骨立而斃。或尚有宿病淹纏,適逢微疫,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原病加重,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聊舉一二,推而廣之,可以應變於無窮矣。(溫疫論。)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所有的外來病因都有輕重之別。特別是對於瘟疫這種病因,如果只是輕微感染,人們往往難以辨認,容易導致誤診,從而形成長期難治的疾病。例如,若一個人日夜頻繁排泄,無法進食,大家都知道這是嚴重的腸胃問題。然而,若有人只是輕微感染,雖然一天排泄四五次,但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照舊,人們會認為這只是一般的腸胃不適,不會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可能只是消化不良罷了。就拿瘟疫來說,嚴重感染者體溫高燒,頭痛身痛,胸腹脹滿,出現幻覺胡言亂語,皮膚出現紅斑,精神狂躁,大家都知道這是嚴重的瘟疫症狀。然而,輕微感染者可能只有輕微的頭痛和身體疼痛,下午才會有些許發熱,飲食並無大礙,只是飯後偶爾會感到脹滿或噁心,脈搏略快。這樣的病情最容易被誤診。即使醫生平時對傷寒和瘟疫等重大疾病有所瞭解,但由於這種輕微感染的症狀不明顯,他們往往無法辨認這是瘟疫。
人在感染瘟疫的初期,往往不自知。一旦感染,又缺乏明確的證據。因為感染的病毒量少,所以症狀並不嚴重。即便頭痛身痛,但還能進食,甚至有力氣行走,這樣的情況讓人很難辨認出這是瘟疫。患者往往無法準確描述病情,常常會錯誤地歸咎於其他原因。醫生如果不能細心觀察,也很容易誤診。比如,患者在生病前恰好做了些輕微的勞動,患者可能會以此作為病因的解釋。醫生如果不加分辨,就會引用醫學理論,認為這是勞累損傷脾胃,導致元氣下陷,然後使用甘溫除大熱的藥方,開出補中益氣湯。這種藥方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越補越熱,越熱越瘦,越瘦越補,最終導致病情危急。或者,有女性患者在產後遭遇這種情況,醫生可能誤以為這是陰虛發熱,血氣疼痛,於是開出四物湯和地黃丸。這些藥物會使病情拖延,病邪更加堅固。即便請來婦科醫生,他們也只會開一些滋陰養血的藥物,但效果不佳。再換用涼血通瘀的藥物,卻不知道病根依舊存在,因此熱毒無法消除。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身體逐漸虛弱,最終成為廢疾。人難免會有七情六慾的困擾,如果醫生不知道這是瘟疫,可能會引用丹溪的理論,認為這是五臟之火相互煽動,或者指出這是心火上炎,或者是肝火沖擊。醫生可能只會開一些寒涼藥物,希望能夠直接抑制病情,但結果往往是凝滯病邪,損害胃氣。瘟疫病邪不除,瘀熱怎能清除?直到患者骨瘦如柴,一命嗚呼。或者,患者本就有舊疾纏身,恰好遭遇輕微瘟疫,不免出現身體疼痛和發熱的症狀。患者和醫生都以為這是舊疾加重,仍然使用之前的藥物,但這樣做反而對抗瘟疫不利,病情更會加重,直至死亡,卻仍舊不知真相。像這樣的例子,難以一一詳述。這裡只是舉了幾個例子,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推廣開來,應對各種複雜的病情變化。
(溫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