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二 (3)
卷二 (3)
1. 察齒
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走於此處。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色紫。紫如干漆。陰血色黃。黃如醬瓣。然豆瓣色者多險。惟症尚不逆者。猶可治。否則難治矣。此何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齒若光燥如石者。
胃熱甚也。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咬牙而脈證皆衰者。胃虛無谷以內榮也。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而濕濁用事。多死。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為胃火。沖激。不痛者。為龍火內燔。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刦也。當微下之。(溫熱論。)
白話文:
治療溫熱病時,除了看舌頭,還要觀察牙齒。牙齒是腎的餘氣,牙齦是胃的絡脈。熱邪侵襲不單會耗損胃液,也會耗損腎液。而且,二經之血都流經此處,病邪深入就會損傷血液,在牙齦上凝結。陽血呈現紫色,像乾漆一樣;陰血呈現黃色,像醬瓣一樣。但是,如果牙齦呈豆瓣色,則病情多半凶險。不過,只要症狀尚未逆轉,還是可以治療的,否則就難治了。這是因為陰氣耗竭,陽氣上逆的緣故。如果牙齒光燥如石,表示胃熱很嚴重。如果牙齒像枯骨一樣,表示腎液枯竭,難以治療。如果患者咬牙,脈象又衰弱,表示胃虛無力,無法滋養內臟。如果牙齒上附著灰糕一樣的垢物,表示胃氣衰微,津液喪失,濕濁之氣作祟,多半會死亡。剛開始生病時,牙縫流出清血,疼痛者,是胃火上沖;不痛者,是龍火內燔。牙齒焦黑無垢者必死;牙齒焦黑有垢者,是腎熱侵犯胃部,應該使用微下之法治療。
2. 察聲(語言。氣息。)
凡察病者。聲以清朗如平日者吉。聲重鼻塞者。傷風也。聲如甕中出者。中濕也。言遲者。風也。言驟者。火也。聲喑不出而咳者。水寒傷肺也。聲啞如破而咳者。客寒裡熱也。驟然聲喑。而咽痛如刺。不腫不赤。不發熱。二便清利者。陰寒也。驟然聲喑。而赤腫脹閉。或發熱便秘者。龍火也。(緒論○此說欠精核。)
舌燥而語言不清。因燥而不清。可治。舌潤而語言不清。所謂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死症也。(直解)
手足並冷。脈息沉細。口鼻氣息短少。所說語言輕微。無力接續。或鼻息出入之氣且促。或氣短少。難以應息數者。皆元氣將脫也。若神昏上氣促急。或吃逆不止。神昏不知人事者。死也。(蘊要)
有神思似清。而時昏憒。或語次間。忽作鼾聲者。大危候也。(西塘感症)
白話文:
醫生診斷病患時,若聲音清朗如平常,則吉兆。聲音沉重鼻塞,是傷風。聲音像從甕裡發出,是中濕。說話遲緩,是風邪。說話急促,是火邪。聲音嘶啞不出而咳嗽,是水寒傷肺。聲音沙啞像破鑼一樣,並伴隨咳嗽,是外寒內熱。突然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如針刺,不腫不紅,不發熱,大小便正常,是陰寒。突然聲音嘶啞,伴隨紅腫脹閉,或發熱便秘,是龍火。(注:此說法不精確。)
舌頭乾燥,說話不清,因為乾燥而不清,可以治療。舌頭濕潤,說話不清,所謂「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是死症。
手腳冰冷,脈搏沉細,口鼻氣息短少,說話微弱,無力連續,或者鼻息出入急促,或氣短少,難以應付呼吸次數,都是元氣將要耗盡的徵兆。如果神志昏迷,上氣急促,或者吃東西不停嘔吐,神志昏迷不醒人事,就會死亡。
神志看似清醒,但時而昏沉,或者說話過程中,突然發出鼾聲,是極度危險的徵兆。
3. 察身
凡病人身輕。自能轉動者。易治。若身體沉重。不能轉側者。多難治也。蓋陰症則身重。必足冷而踡臥惡寒。常好向壁臥。閉目不欲嚮明。懶見人也。又中濕風濕。皆主身重疼痛。不可轉側。要當辨之也。大抵陽症。身輕而手足和暖。開目而欲得見人也。為之可治。若頭重視身。此天柱骨倒。而元氣敗也。凡病人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蘊要)
白話文:
病人如果身體輕盈,可以自行翻身,就比較容易治癒。反之,如果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則多半難治。這是因為陰症會導致身體沉重,患者通常腳冰冷,蜷縮著身體怕冷,喜歡靠著牆壁躺著,閉眼不願見光,也不想見人。此外,中濕或風濕也會導致身體沉重疼痛,無法翻身,需要仔细辨别。一般來說,陽症患者身體輕盈,手腳溫暖,睜眼願意見人,比較容易治癒。如果頭部沉重,身體也沉重,可能是天柱骨倒,元氣衰敗。病人皮膚潤澤的,表示身體健康;皮膚乾燥的,则预示着病情危重。
4. 察胸腹(滿痛諸證。詳見次卷。)
胸者。里也。可以觀邪之傳與不傳也。何者。先看目舌。次問病人胸前痛脹否。若胸前不痛滿。知邪不在半表半裡。若脹滿未經下者。即半表半裡症也。已下過而其痛甚者。即結胸症也。如邪在表。焉有胸痛脹滿之理。吾故曰。胸者。可以知邪傳與不傳也。(五法)
腹者。至陰也。乃里症之中。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既問胸前明白。次則以手按其腹。若腹未痛脹者。知邪不曾入里。入里必脹痛。若邪在表及半表半裡。腹焉得痛脹乎。若腹脹不減。及腹痛不止。此里症之實。方可攻之。若腹脹時減。痛則綿綿。此里症猶未實也。吾故曰。腹者。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同上)
白話文:
胸部是人體的內臟所在,可以觀察邪氣是否傳入體內。首先觀察眼睛和舌頭,其次詢問病人胸前是否疼痛或脹滿。如果胸前不痛不滿,表示邪氣不在半表半裡。如果脹滿但未往下傳,就是半表半裡症。如果邪氣已往下傳,但疼痛加劇,就是結胸症。如果邪氣在表,就不會有胸痛脹滿的現象。所以說,胸部可以觀察邪氣是否傳入體內。
腹部是至陰之處,屬於里症的範圍,可以觀察邪氣是否實證。在詢問完胸部的情況後,用手按壓腹部。如果腹部沒有疼痛或脹滿,表示邪氣尚未入里。邪氣入里必定會脹痛。如果邪氣在表或半表半裡,腹部就不會疼痛或脹滿。如果腹部脹滿不減,且疼痛不止,這就是里症的實證,可以服用藥物治療。如果腹部脹滿時而減輕,疼痛時而緩解,表示里症尚未實證。所以說,腹部可以觀察邪氣是否實證。
小腹者。陰中之陰。里症之裡。可以觀邪之結實也。既問其胸腹。後以手按其小腹。蓋小腹藏糟粕之處。邪至此必結實。若小腹未硬痛者。知非里症也。若邪已入里。小腹必硬痛。硬痛而小便自利。畜血症也。宜桃仁承氣攻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小便數而短者。燥糞症也。當以大承氣湯攻之。
若小腹脹滿。大便如常。但此溺澀而不通。故小腹脹滿。當大利之。若在表。及在半表半裡。豈有小腹硬痛之理。(同上。臨初曰。直中陰證。亦有小腹痛者。但不硬實耳。當隨證辨之。)
中胃按之而痛。世醫便謂有食。夫胃為水穀之海。又為倉稟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試將飽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氣內結。正氣不能從膈出入。按之則痛。又胃無穀神。藏氣虛而外浮。按之亦痛。若不審邪正虛實。概謂有食。傷人必多。又按者。輕虛平按。若按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張志聰集註。)
白話文:
小腹是陰中之陰,是裡症的深處,可以觀察邪氣的凝聚程度。問完胸腹之後,用手按小腹,因為小腹是存放糟粕的地方,邪氣到這裡就會凝聚。如果小腹沒有硬痛,就知道不是裡症。如果邪氣已經入裡,小腹一定會硬痛。硬痛並且小便自利,是畜血症,應該用桃仁承氣湯攻之。如果小腹繞臍硬痛,小便頻繁但量少,是燥糞症,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之。
如果小腹脹滿,大便正常,只是小便澀而不通,導致小腹脹滿,應該要通利小便。如果邪氣還在表層或半表半裡,是不會有小腹硬痛的。剛開始的時候,即使是陰證,也可能出現小腹痛,但不會硬實,應該根據症狀辨證。
按壓中脘穴疼痛,世俗醫生就說是有食物積滯。其實胃是水穀之海,也是倉稟之官,胃裡真的有食物,按壓是不會痛的。可以試試看讓飽食的人按壓,看看會不會痛。只有邪氣內結,正氣不能通過膈膜出入,按壓才會痛。另外,胃裡沒有穀神,藏氣虛弱,氣浮於外,按壓也會痛。如果不能辨別邪正虛實,就一概說是食物積滯,就會造成很多傷害。而且按壓要輕柔平穩,如果按壓方法不對,用力過度,任何人都會痛。
5. 察大小便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傷寒裡熱。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無熱。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裡熱。自下利。下利厥冷。定其裡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熱。以二便定人燥濕。以二便定人虛實。再無差誤。
然論二便。亦宜細詳。例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矣。小便黃赤。知其熱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濁。亦為熱。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乾結。知其然矣。亦有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黃赤。知其熱矣。亦有食滯中焦。黃赤混濁。用寒涼反不清。
用香燥辛溫。而清利者。(大白)
白話文:
醫生想要了解病人的臟腑狀況,就必須詢問他們從體內排出的東西。所以,所有疾病都應該檢查大小便。仲景認為小便不順暢、小便顏色發紅,代表著傷寒裡熱;小便順暢、小便顏色發白,代表著裡面沒有熱。大便不通、大便乾燥,代表著裡面有熱;腹瀉且身體冰冷,代表著裡面有寒。因此,治療疾病時,可以通過大小便來判斷病人的寒熱、燥濕以及虛實,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不過,觀察大小便時也需要仔細分析。例如,大便乾燥就知道體內有熱,但如果大便滑泄且顏色發黃,也是熱症,許多人卻忽略了。小便顏色發黃發紅,就知道體內有熱,但如果小便顏色發白卻混濁,也是熱症,許多人也忽略了。再比如,大便乾燥,就說明體內有熱,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身體虧虛、津液不足,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的。同樣地,小便顏色發黃發紅,就說明體內有熱,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在中焦,顏色發黃發紅混濁,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反而不能清熱。
應該使用辛溫芳香、清利之品。(大白)
有頭疼身熱。手足冷。口燥。大便結。面赤。小便淡黃。而反為陰症者。有頭不疼。身不熱手足冷。腹瀉。而反為陽症者。則火極似水。水極似火。似是而非。將何以辨之乎。只辨其大小便而已。大便結。而小便赤者。陽結也。陽症也。大便結。而小便白者。亦陰結也。陰症也。
大便雖瀉。而中有小結屎。傍流清黃水者。協熱痢也。亦陽症也。(○此即熱結傍流。以為協熱痢者。誤。)大便瀉。而其色白。其形柔耎稀薄。內無小結塊。亦無清黃水者。陰症也。小便淡黃帶白。而諸症未極。大便雖下利。而未至厥逆。讝語者。陽症也。小便淡黃帶白色。
白話文:
有些人頭疼發燒,手腳冰冷,口乾舌燥,便秘,臉紅,小便顏色淡黃,但卻是陰虛的症狀。也有些人頭不痛,身體不發燒,手腳冰冷,腹瀉,但反而是陽虛的症狀。這是因為火氣過盛就如同寒氣,寒氣過盛也如同火氣,表面看起來相似,但實際卻不同,要如何分辨呢?只要觀察大小便即可。如果便秘,小便顏色發紅,就是陽氣鬱結,屬於陽虛症狀;如果便秘,小便顏色發白,就是陰氣鬱結,屬於陰虛症狀。
即使腹瀉,但糞便中仍然有小顆粒,周邊還伴隨著清黃色的水,這是熱結導致的腹瀉,也屬於陽虛症狀。如果腹瀉,糞便顏色發白,形狀軟爛稀薄,裡面沒有小顆粒,也沒有清黃色的水,就是陰虛症狀。小便顏色淡黃帶白,身體症狀還沒有達到極限,雖然腹瀉,但還沒有到虛脫的程度,說話語無倫次,這是陽虛症狀。小便顏色淡黃帶白。
而諸症已極。大便結燥。面帶浮陽。煩躁欲坐泥水中者。下痢黑色雜色。帶清白水。如鴨溏者。亦陰症也。(綱目)
傷寒病在表。則大便如常。病傳裡則大便方實。邪熱入深。則又燥而堅矣。若熱蓄於胃。胃土燥烈。津液沁耗。故大便秘澀而不通。治宜鹹苦寒之藥以泄之。若寒傷於胃。胃土陰凝。血結凍結。故大便閉塞而不通。治宜辛甘熱之劑以溫之。又有瘥後食早。胃氣不勝。而不能運化。
致大便之不通者。必當分輕重。以消導之。病久血少。腸胃燥澀。而不克運行。致大便之不通者。必當辯老壯以滋潤之。(明條)
熱結傍流。協熱下利。大便閉結。大腸膠閉。總之邪在裡。其證不同者。在乎通塞之間耳。(溫疫論○四證。詳出陽明病。)
白話文:
如果各種症狀已經很嚴重,大便乾燥結實,臉色泛紅,感到煩躁不安,很想坐在泥水中,或是拉肚子,排泄物呈黑色或雜色,混雜著清澈的水,像鴨子的糞便一樣,這些也是陰虛的表現。
傷寒病剛開始的時候,大便通常正常。等到病症深入到內裡,大便才會變得乾燥硬實。如果邪熱深入體內,大便就更乾燥堅硬了。如果熱邪積聚在胃部,胃土燥熱,津液大量損耗,就會造成大便秘結不通。治療應該用鹹苦寒的藥物來瀉火。如果寒邪傷及胃部,胃土陰寒凝滯,血液凝結,也會導致大便秘結不通。治療應該用辛甘熱的藥物來溫暖脾胃。還有一些人在病癒後過早吃東西,胃氣不足,不能正常運化食物,也會造成大便秘結。
導致大便秘結的原因很多,要根據輕重程度進行治療。如果病程長,氣血不足,腸胃乾燥,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大便秘結,就應該辨別老少體質,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熱邪積聚,導致下痢,同時又出現大便秘結,大腸粘連閉塞,總而言之,邪氣在體內,症狀不同,關鍵就在於通與塞之間。
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為尤重。色變者。以其火燥也。如羊血在日色中。須臾變褐色。久則漸變。而為黑色。即此意也。當詳察之。(醫綱。引海藏。)
邪熱燥結。色未嘗不黑。但瘀血則溏。而黑黏如漆。燥結則硬。而黑晦如煤。此為明辨也。(準繩)
大便不解。人皆以為熱。不知寒凝斂結。亦不大便。如脈弦而緊。舌白而滑。腹不滿。口不渴。此虛寒也。雖一二十日不大便。照常飲食。切不可餓。溫補果足。元氣復。便自解矣。(直解)
醫治傷寒。多問其小便。利不利。赤不赤。以別其陰陽。亦有小便自利。遍數多。所出自少。色不甚清。不可因其利。而遽謂之陰。必是小便如常。清而不赤。又無諸陽證。方信里之無熱。若病在太陽。身體熱。太陽屬膀胱。未有小便不赤者。不可因其赤。遽謂之實熱。必是小便如灰汁。
白話文:
【初次排出的糞便呈褐色,表示病情加重;第二次排出更深的褐色,病情更重;第三次排出黑色,病情最重。顏色變化的原因,是因為腸道內的燥熱所致。就像羊血在陽光下會轉變為褐色,時間越長,會逐漸變為黑色,這就是其含義。應仔細觀察。】(醫學總綱,引用海藏)
【邪熱和乾燥結合在一起,糞便顏色可能呈現黑色,但如果是瘀血,則會使糞便變得軟弱,且黑色黏稠如漆。乾燥結合在一起的糞便則會變得堅硬,且黑色晦暗如煤炭。這是明確的區分。】(準繩)
【如果大便不通暢,人們都認為是熱病,但不知寒冷導致腸道收縮和凝聚,也可能導致大便不通。如脈搏緊張,舌頭白色且滑膩,腹部不脹滿,口不渴,這表明是虛寒。即使多達十幾天都不通便,但仍然能正常飲食。切不可讓其餓著,通過溫補,恢復元氣後,自然會通便。】
【治療傷寒時,經常詢問尿液的情況,是否通暢,尿色是否紅色,以此來判斷病情的陰陽性。還有一種情況,尿液自通暢,頻率高,但排出量少,尿色不清,不能僅因尿液通暢而認為是陰症,必須確認尿液清澈、不紅,又沒有陽症表現,才能相信內部沒有熱症。如果疾病在太陽經,身體會發熱,太陽屬膀胱,很少有小便不紅的,不能僅因尿紅而認為是實熱,必須確認尿液像灰汁那樣清淡。】
或如陳酒。或如血色。無諸表證。方見其熱已入里。又有因發汗過多。津液枯竭。以致小便不利。或澀而赤。醫者往往利之。重竭其津液。又陽明病不大便。而小便赤澀。或誤利其小便。則津液愈無。胃愈乾燥。此又利小便之戒。(要訣○緒論云。汗後亡津液。胃中干。與陽明汗多者。
若誤利之。重耗其陰。反致泉竭。多有涓滴不通而死者。)
小便之多者。似乎無熱。其色尚有黃赤者。或陰寒在裡。氣化不行。小便短少。而色亦有黃者。總之小便多。則其色漸淡。少則其色便黃。又不可以陰陽寒熱拘也。大約小便多者。為無熱。或熱在血分。而無傷於氣分耳。小便少者。陰陽寒熱皆有之。當以他證合辨。則庶乎其不差矣。(溯源集。)
白話文:
有些人病症像陳酒,有些人像血色,沒有表面症狀,卻發現熱氣已經侵入內部。還有些人因發汗過度,體液枯竭,導致小便不利,或澀且赤。醫生往往會使用利尿藥,進一步消耗體液。另外,陽明病患者往往便秘,但小便赤澀,如果誤用利尿藥,則體液更加枯竭,胃部更加乾燥。這就是利尿藥使用的警示。
小便量多的人,看似沒有發熱,但尿色仍然偏黃或赤,可能是陰寒在內,氣機運行不暢。小便量少,但顏色也有黃色,則可能是陰寒或熱邪在內。總之,小便量多,顏色會逐漸變淡,量少則顏色偏黃。不能單憑陰陽寒熱來判斷,需要綜合其他症狀判斷。這樣才能避免誤診。
有尿如蘇木汁者。俗人不識。認為尿血。非也。此緣膀胱熱甚。故其尿色赤。而獨與血相似也。待其邪熱退。其小便自然清矣。(明條)
白話文:
有的人的尿液像蘇木(一種植物)的汁液一樣紅,普通人不認識這種症狀,認爲是尿出血了,其實不是這樣。這是因爲膀胱熱氣過重導致尿液變紅色,並且只和血液有些類似而已。等到體內的熱氣消退後,排出來的尿液就會恢復正常清澈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