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中風症

地黃飲子,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陰氣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附子,肉蓯蓉,茯苓,熟地,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石斛,山萸肉,巴戟肉(各五分),薄荷葉(二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逆上之火,然火由風發,則無形而行速,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於陽分以散風,重濁走於陰分以鎮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參附湯(見盜汗)

三因白散,治中風不省人事,痰涎如湧,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氣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錢研),半夏(三錢),生附子(二錢)

共研末,生薑四片,白蜜五錢,水一杯半,煎八分,溫服。寒化證,脈微或脈脫,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脈數,手足溫,為熱化證,宜風引湯、竹葉石膏湯之類。

白虎湯(見傷寒)

竹葉石膏湯(見火症)

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少陰中風,借用此方。

黃連(四錢),黃芩(一錢),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二隻打勻,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納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日三服。此為少陰熱化之證,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迴天手段。

蘇合香丸

至寶丹(馳名藥,肆中發兌方,不必載。)

順氣散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青皮,烏藥,白芷(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杯,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

白朮,烏藥,人參,天麻(各一錢),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蘇,甘草(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滌痰湯

南星(制),半夏(泡七次),枳實,茯苓(各二錢),橘絡(一錢五分),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

加生薑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後服。

竹瀝湯,治熱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竹瀝,荊瀝(各五分),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服三合,以酒調服良。一方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醬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濾清,細細灌入口中,治中風不語,昏沉不識人。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熱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薑汁升生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白話文:

中風症

地黃飲子:治療腿腳麻痺無力不能行走,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情況,這是因為少陰經的氣血虛弱,無法到達,所以稱為「喑痱」。

藥物組成:肉桂、附子、肉蓯蓉、茯苓、熟地、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石斛、山茱萸、巴戟天(各取五分),薄荷葉(二分)。

煎煮方法:用水兩杯,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說明:這些藥物大多性質厚重,用來鎮壓上逆的虛火。但火是由風邪引起的,無形且傳播迅速,所以用輕清的薄荷來引導藥力。煎藥時只需稍微煮沸幾次,不讓藥物的厚重味道完全釋出,使輕清的藥性走陽分,以疏散風邪;而厚重的藥性走陰分,以鎮壓虛火。這就是此方配伍和煎煮方法的精妙之處。

參附湯:(見盜汗篇)

三因白散:治療中風昏迷不省人事,痰液湧盛的情況,是起死回生的神奇藥方,對於氣喘痰多的人尤其有效。

藥物組成:滑石(四錢,研成粉)、半夏(三錢)、生附子(二錢)。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物研成粉末,加入生薑四片,白蜜五錢,水一杯半,煎煮至剩八分,溫服。適用於寒性症狀,如脈搏微弱或消失,四肢冰冷,痰液多的情況。如果脈搏加快,手腳溫熱,屬於熱性症狀,則應該使用風引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

白虎湯:(見傷寒篇)

竹葉石膏湯:(見火症篇)

黃連阿膠湯: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出現心中煩躁,無法入睡的情況,此方也適用於少陰中風。

藥物組成:黃連(四錢),黃芩(一錢),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蛋黃(兩個,打散取三分之一)。

煎煮方法:用水兩杯,先煮黃連、黃芩、芍藥,煮至剩一杯後去渣,加入阿膠使其溶化,稍冷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每日三次。此方用於治療少陰熱化證。方中用黃連、黃芩的苦寒之性來抑制熱邪,用芍藥的苦平之性來降泄熱氣。再用雞蛋黃來補充心氣,用阿膠來滋補腎精,使氣血陰陽調和,心煩自然平息,得以入睡,此乃起死回生之妙法。

蘇合香丸

至寶丹:(名藥,市面上販售的成藥,此處不詳細列出)

順氣散

藥物組成:人參、白朮、茯苓、陳皮、青皮、烏藥、白芷(各一兩),甘草(五錢)。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物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水一杯煎煮至剩七分,溫服。

勻氣散

藥物組成:白朮、烏藥、人參、天麻(各一錢),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蘇、甘草(各五分)。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物切成一帖,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滌痰湯

藥物組成:製南星、泡製七次的半夏、枳實、茯苓(各二錢),橘絡(一錢五分),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

煎煮方法:加入生薑五片,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竹瀝湯:治療熱風引起的胸中煩悶、言語不清。

藥物組成:竹瀝、荊瀝(各五分),生薑汁(三合)。

使用方法:將以上三味藥混合,溫服三合,用酒調服效果更好。另一個方子,用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醬油半合,混合微煎一兩次,過濾後慢慢灌入口中,可治療中風不語,昏迷不醒的情況。還有一個方子,用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油半合,混合後分三次服用,治療熱風導致的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心神煩悶。另外一個方子,用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生薑汁一升,混合後分三次溫服,早晚各一次。劉、朱、李三位醫家之後,有人在此方基礎上又增加了葛根汁一升,生薑汁三合,混合溫服,早晚各一次,並將此方擴展應用於治療惡中(突然昏倒)、食中(食物中毒)、寒中(受寒昏厥)、暑中(中暑昏厥)等四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