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五 (4)
卷五 (4)
1. 黃汗備方
仲景《傷寒論》:「師曰:『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熱,出汗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也。』問曰:『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宜黃耆芍藥桂心酒湯主之』。」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正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蔥。
又凡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則汗出。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即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也,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也。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蟲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湯加耆主之。
桂枝,芍藥,炙草,生薑(各三兩),黃耆(五兩),大棗(十二枚)
水煎。
療黃疸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者衣皆黃,黃汗吳藍湯方。
吳藍,白芍,麥冬,桑白,防己,鮮皮,梔子(各六分)
水煎。
白話文:
根據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描述:他指出,黃汗這種病症會造成身體浮腫並伴隨發燒,病人會大量出汗並且口渴,症狀看起來很像風水病。汗水沾濕衣物後,會呈現深黃色,就像柏樹的樹汁一樣,且脈搏會顯得沉緩。
他被問到這種病是如何得到的,他回答說,這是因為出汗時,水份進入汗腺,然後從外部進入人體造成的。對於這種病,他推薦使用黃耆、芍藥與桂心泡製的酒湯來治療。
所需材料如下: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將這些材料切好,再加入一升的醋和七升的水一起煮,煮至剩三升,去掉殘渣後溫服一升,可能會有心煩的反應。通常到了第六或第七天,這種感覺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心煩的狀況沒有停止,可能是醋的緣故。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清澈的醋代替酒,但要避免食用生蔥。
另外,黃汗病患者通常雙腿冰冷,即使發燒也是屬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吃飯後會大量出汗,晚上睡覺也會盜汗。如果出汗後立即發燒,長久下來皮膚必然會出現角質化。如果發燒一直不停,可能導致嚴重的皮膚問題。如果感到身體沉重,出汗後變得輕鬆,但不久後又感到身體震顫,胸部疼痛,腰部以下無汗,腰臀部會有如蟲爬行般的疼痛,嚴重時甚至無法進食,全身疼痛且情緒煩躁,小便不順暢,這就是黃汗,可以使用添加黃耆的桂枝湯來治療。
所需材料如下:桂枝、芍藥、炙草、生薑各三兩,黃耆五兩,大棗十二枚。用水煎煮即可。
此外,對於黃疸導致身體浮腫、發燒、大量出汗並口渴,衣服被汗水染黃的患者,可以使用吳藍湯來治療。
所需材料如下:吳藍、白芍、麥冬、桑白、防己、鮮皮、梔子各六分。用水煎煮即可。
2. 中風症
小續命湯,通治六經中風,喎斜不遂,語言謇澀,及剛柔二痙。
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人參,白芍,川芎,黃芩,防己,杏仁,炙草(各八分),附子(四分,炮)
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治中風,傷寒瘡瘍,及一切表裡俱實之症。
酒大黃,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朮(各五分),桔梗,石膏,黃芩(各一錢),甘草(二錢),滑石(三錢)
加蔥姜煎,日可兩服,夜可一服。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
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王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歌曰: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枯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驅風至寶丹,治風中經絡臟腑,及一切危證。
天麻,人參,熟地,羌活,桔梗,石膏,獨活,黃芩(各一兩),薄荷,大黃(酒浸),芒硝,黃柏,荊芥,麻黃,梔子,細辛,連翹,黃連,全蠍(各五錢),川芎(三兩半),白朮(一兩半),白芍,當歸,防風(各二兩半),甘草(二兩),滑石(三兩)
上二十六味,共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用治風顛。)
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方用參、苓、歸、芎,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朮、牡蠣,養其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痹著之氣;然風以寒為帥,先以細辛、乾薑驅其助虐之寒;火乘風而發,又以黃芩、桔梗,疏其怫鬱之熱;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運行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
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入,勢必外消,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裡,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勢將莫御耳。
白話文:
中風症
小續命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經絡的中風,像是口眼歪斜、肢體活動不靈活、說話不清楚,以及肌肉僵硬或抽搐的情況。
藥材組成:防風(4.5克)、桂枝、麻黃、人參、白芍、川芎、黃芩、防己、杏仁、炙甘草(各3克)、炮附子(1.5克)。 用法: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防風通聖散: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中風、傷寒、瘡瘍,以及各種表裡都有實證(指身體內外都有邪氣)的症狀。
藥材組成:酒製大黃、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朮(各1.5克),桔梗、石膏、黃芩(各3克),甘草(6克),滑石(9克)。 用法:加入蔥、薑煎煮,每天可以服用兩次,晚上可以服用一次。
吳鶴皋說:防風、麻黃是解表藥,可以把皮膚上的風熱從汗液排出。荊芥、薄荷是清上藥,可以把頭頂的風熱從鼻子排出。大黃、芒硝是通利藥,可以把腸胃的風熱從大便排出。滑石、梔子是利水藥,可以把身體下部的風熱從小便排出。風邪侵犯膈膜,導致肺和胃受到邪氣,所以用石膏、桔梗來清肺胃。
連翹、黃芩是用來消除各經絡間遊走的火邪。風邪作祟,往往與肝木過旺有關,所以用川芎、當歸、白芍來調和肝血。甘草、白朮則用來調和胃氣,健脾。劉守真先生擅長治療火熱之症,這個方子的道理,說明的非常詳細。
歌訣說: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枯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驅風至寶丹: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風邪侵入經絡、臟腑,以及各種危急的病症。
藥材組成:天麻、人參、熟地、羌活、桔梗、石膏、獨活、黃芩(各30克),薄荷、酒浸大黃、芒硝、黃柏、荊芥、麻黃、梔子、細辛、連翹、黃連、全蠍(各15克),川芎(105克),白朮(45克),白芍、當歸、防風(各75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用法:將以上二十六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彈珠一樣大,每次服用一到兩顆,慢慢咀嚼,可以用茶或酒送服,臨睡前服用。
侯氏黑散: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為大風邪導致四肢沉重不適,心中發冷的情況。(《外臺》則用來治療瘋癲。)
藥材組成:菊花(120克),白朮、防風(各30克),桔梗(24克),黃芩(15克),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9克)。 用法:將以上十四味藥材搗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勺,每天服用一次。開始服用二十天,用溫酒調服,要禁食一切魚、肉、大蒜,而且要常吃冷食,服用六十天後停止,這時藥性會積存在腹中不會消散,吃熱食就會讓藥性散去,吃冷食則能幫助藥力。這個方子用人參、茯苓、當歸、川芎來補氣血作為主藥;菊花、白朮、牡蠣來滋養肝、脾、腎作為輔藥,再加入防風、桂枝來疏通凝滯的氣;風邪多與寒邪結合,所以先用細辛、乾薑來驅除寒邪;火邪隨著風邪而發,所以用黃芩、桔梗來疏解鬱熱;礬石則可以除濕解毒,收斂心氣;再用酒來運行藥力至全身。這樣可以使舊的風邪盡快排出,新的風邪不再侵入,而且必須製成散劑。
用酒服用至六十天停止,並且要常吃冷食,使藥性積存在腹中不下,這是因為邪氣漸漸侵入到心,不再怕熱反而怕冷,可見是由陰寒引起的。如果胸中的陽氣不被治理,風邪就無法排出,所以先用藥填塞胸中的空竅,強壯中氣,使邪氣無法內侵,自然就會向外消散,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填塞空竅,才是良醫的道理。如果只專注治療表面的症狀,風邪不是不會排出,而是門戶大開,出而復入,反而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