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中風症

(孫男心典)按: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風引湯,治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風瘛瘲,並治癲、狂、癇。

大黃(二兩),乾薑(三兩),龍骨(四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牡蠣(四兩),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滑石,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竹簏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約每服一兩半。)

風邪內並,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升,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盪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

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使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麝、腦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白礬散,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生薑(一兩,連皮搗,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服諸湯散救治。若氣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治中風涎潮,口噤,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

上為細末和勻,輕者半錢,重者一錢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緩調治,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三化湯,河間云: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汗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下之。

厚朴,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

《經》云:「脾胃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腎經虛之候也。」何以明之,《經》云:「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為痿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

」其治宜三化湯,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若脾虛則肢四亦不用也。《經》云:「土不及則卑監。卑者,下也;監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則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後紫方(《外備》),療中風脊強,身痙如弓。

白話文:

中風症

一個人因為吃太飽,食物堆積在脾胃,導致身體上下氣機不通暢而昏厥,可以使用平胃散加減藥材煎煮服用,或者催吐,也可以用備急丸灌服。

風引湯,可以治療成人中風導致的抽搐,以及小孩驚風引起的抽搐,也可以治療癲癇、狂躁症。

藥材包括:大黃(二兩),乾薑(三兩),龍骨(四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牡蠣(四兩),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滑石、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以上十二種藥材,用竹篩過濾,裝入葦草編織的袋子中。每次取三指撮的藥材,用三升井花水煮開三次,溫服一升(約每次服用一兩半)。

中風是因為風邪侵入體內,與體內的火熱之氣結合,導致五臟功能過於亢奮,火氣上衝入心,所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來疏通陽氣,安定心腎。但肝經的風木之氣,會和膽經的少陽相火一起上升,火氣旺盛就會生風,風起就會挾帶木氣,欺侮脾土,導致脾氣運行不暢,積聚液體形成痰,流到四肢末梢,造成癱瘓。因此用大黃來清除風火濕熱之邪,作為輔助藥材,再用乾薑來輔助大黃,防止藥性過於走散。

另外,用滑石、石膏來清泄肺金,抑制肝木的過盛;用赤石脂、白石脂來加厚脾土,去除體內濕氣;用寒水石來滋養腎水;用紫石英來補養心神。以上藥材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成人和小孩因為風邪引起的抽搐和癲癇。為什麼後世的人認為石類藥材用太多,而不採用此方,反而用麝香、冰片來耗散真氣,用花蛇來增加毒性呢?

白礬散,可以治療突發中風,口閉合,口水上湧,快要死亡的情況。

藥材包括:生白礬(二兩),生薑(一兩,連皮搗碎),用水二升煎煮,取一升二合。

將以上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過濾後分成三次服用,慢慢灌服,不久就會吐出痰毒,眼睛睜開,風邪消退,這時才能服用其他湯藥來治療。如果病人氣衰力弱,不適合催吐。

急救稀涎散,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痰涎湧盛,口噤不開,氣機閉塞不通的情況。

藥材包括:肥大且沒有蟲蛀的豬牙皂角(四條,去掉黑皮),明礬(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攪拌均勻,症狀輕的服用半錢,症狀重的服用一錢,用溫水調和灌服,如果沒有明顯的嘔吐,只是微微出冷汗一兩升,就能清醒。之後再慢慢調理,大量服用可能會過度傷害身體。

三化湯,河間學派認為:中風在外有六經的證候,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證候發汗,如果體內有大小便阻礙,再用三化湯攻下。

藥材包括:厚朴、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兩,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一整天慢慢服用,以微微腹瀉為度。

《黃帝內經》說:「脾胃功能太過,會導致四肢無力。」又說:「脾土功能太過,會導致身體臃腫。臃腫,是高大的意思;墩,是厚實的意思;已經厚實又高大,就應該去除。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引起的疾病,不是腎虛的症狀。」怎樣證明呢?《黃帝內經》說:「三陰經和三陽經,發病會出現半身不遂或痿軟無力。」王冰註解說:「三陰經不足,會導致半身不遂;三陽經過剩,會導致痿軟無力。痿軟無力是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痿弱無力。」

治療方法應該用三化湯,瀉下讓氣機減弱,陽氣衰退,脾土恢復平衡就會痊癒。如果脾虛,也會導致四肢無力。《黃帝內經》說:「脾土不及,會導致身體低窪。低窪,是低下的意思;監,是陷落的意思,像坑一樣。」「四肢都從胃接受氣的滋養,但不能直接到達經脈,必須通過脾的運化,才能得到滋養。現在脾不能為胃運化津液,四肢得不到水穀的精氣滋養,一天天衰弱,脈絡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的滋養,所以無力活動。」治療方法應該用十全散,或者加減四物湯,去除邪氣,保留正氣。

肘後紫方(出自《外臺秘要》),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脊背僵硬,身體像弓一樣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