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6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67)

1. 冬瓜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白瓜子

《別錄》曰:「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使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本經》)

除煩滿不樂,可作面脂。(《別錄》)

去皮膚風及黑䵟,潤肌膚。(大明)

治腸癰。(時珍)

白話文:

白瓜子

《別錄》記載:「(冬瓜)的種子,八月採收。」

**【氣味與毒性】**甘、平,無毒。

**【主治功能】**使人容光煥發,面色紅潤,滋補元氣,不感到飢餓。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本經》)

消除煩悶和憂鬱,可以做成面膜。(《別錄》)

去除皮膚上的風疹和黑斑,滋潤皮膚。(大明)

治療腸癰。(時珍)

《本萆備要》曰:「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治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之瓜子,皆冬瓜子也)。」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上說:「冬瓜,性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味甘,能益補脾胃。冬瓜可以利尿通便,治療水腫,止消渴症,還可散熱毒,治療癰腫瘡毒。冬瓜子,可以補肝明目(凡是藥物中所用到的瓜子,都是冬瓜子)。」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消炎性利尿兼緩下藥,而主治癰腫有特能焉。

白話文:

根據以上各種說法來看,這種藥品具有消炎、利尿和緩瀉的作用,對治療癰腫有特殊療效。

2. 大黃甘遂湯之注釋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一個婦人,小腹滿得像一個敦狀的瓦器,小便有點困難但不口渴。如果是生完小孩之後出現的,這是水和血同時積存在血室中引起的,用大黃甘遂湯來治療。

註:

  • 氣海:位於下腹部,臍下約1.5寸處,是人體元氣之海,主宰全身氣機的運行。
  • 會陰穴:位於會陰部,肛門和生殖器之間的正中央,是任脈和督脈相交之處,有補益腎氣、調和陰陽之效。
  • 沖脈:八脈之一,起於會陰部,上行至頭部,貫穿任脈和督脈,有調節月經、維持生殖功能之用。
  • 督脈:起於長強穴(尾椎骨下緣),沿脊柱正中上行至百會穴(頭頂正中),主宰人體的陽氣。
  • 任脈:起於中庭穴(上脣正中),沿身體正中下行至會陰穴,主宰人體的陰氣。
  • 脾經:十二經脈之一,起於足大拇指內側,沿小腿內側上行至腹腔,主運化水穀,生化氣血。
  • 肺經:十二經脈之一,起於中府穴(胸部正中),沿上臂內側上行至肩部,主呼吸和宣發津液。
  • 腎經:十二經脈之一,起於湧泉穴(腳底心),沿小腿內側上行至腰部,主藏精生髓,調節水液代謝。
  • 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起於大敦穴(腳大拇指內側),沿足背上行至大腿內側,主疏泄情志。
  • 心經:十二經脈之一,起於極泉穴(腋窩下),沿上臂內側上行至肩部,主血脈運行、神志活動。

敦字注:和久田氏云:「敦者,對也,祭時用盛黍稷之器,而似腹者也。」又尾臺氏云:「如敦狀者,少腹高起,形如敦,而不急結,不硬滿者也。『敦』音『對』,器名。」《禮‧明堂位》曰:「有虞氏之兩敦。」鄭注曰:「盛黍稷之器也。」《周禮.天官》曰:「珠盤玉敦。」鄭注曰:「敦,盤類也。故以盤盛血,以敦盛食也。」

白話文:

敦字注:和久田氏說:「敦,是盛飯來盛粥的食物,器形似乎腹部。」又尾臺氏說:「少腹高起,器形像敦字,而不緊繃,也不硬滿。」敦的讀音是「對」,是器物的名稱。

《禮記‧明堂位》裡說:「有虞氏的兩個敦。」鄭玄註釋說:「盛黍稷的器物。」

《周禮‧天官》裡說:「珠盤玉敦。」鄭玄註釋說:「敦,是盤類的器物。因此用盤子盛血,用敦盛食物。」

生後者,產後也。全文之義,婦人於產後如敦狀,下腹部膨滿,小便少,難通,不渴者,為水血二毒併結於子宮,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生後,是指在生產後。整篇文章的意思是,婦女在產後就像一個敦形狀的容器,下腹部膨滿,小便排泄少且困難,不口渴,這是因為水毒和血毒同時結在子宮裡,所以就用這個方子為主來治療。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5.2克,甘遂、阿膠各2.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其血當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或經水不調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小腹絞痛堅滿,手不可近者。」

白話文:

大黃甘遂湯

組成:

  • 大黃 5.2 克
  • 甘遂 2.8 克
  • 阿膠 2.8 克

製法:

將以上藥材細細研磨,用一合五勺的水煎煮,煎至五勺,去渣,一次服用。服用後血便會排出。

功效:

  • 根據東洞翁的方劑定義,此湯用於治療小腹脹滿如大肚子,小便困難,或月經不調的情況。
  • 根據《方機》的方劑主治,此湯用於治療小腹絞痛、堅硬脹滿,用手都無法觸及的情況。

《續建殊錄》曰:「一婦人,產後忽煩悶,二便閉,小腹硬滿,按之則痛,不可近手,兩足浮腫,不能屈伸,乾嘔,短氣,命迫旦夕。與八味湯,兼用大黃甘遂湯,兩便快利,小便晝夜六七行,惡露續下,小腹滿大減,按之不痛。經日,浮腫不去,乃與木防己湯,兼以夷則丸,諸證痊愈。」

白話文:

《續建殊錄》一書中記載:「有一位婦女,生產後突然感到煩悶、大便和小便不通暢,小腹硬邦邦的,用手按壓感到疼痛,根本無法觸碰,兩隻腳腫脹,而且無法彎曲伸直,出現乾嘔、氣短的症狀,隨時可能會面臨死亡的危險。於是給予她八味湯,再搭配大黃甘遂湯,結果大便小便很快就開始通暢,一天到晚小便了六七次,惡露也開始排出,小腹的腫脹感也大幅減輕,用手按壓時不再感到疼痛。然而,經過一天以後,浮腫的症狀仍然沒有消除。於是以木防己湯和夷則丸來治療,所有的證狀最終都痊癒了。」

《成績錄》曰:「一婦人,產後煩悶,二便閉,小腹硬滿,手不可近,兩足浮腫,不可屈伸,乾嘔短氣,命迫旦夕。先生診之,投桃核承氣湯兼大黃甘遂湯,二便快利,小便晝夜六七行,惡露續下,小腹滿去,按之不痛。經日,足腫未除,更用木防己加茯苓湯,諸證痊愈。」

白話文:

《成績錄》記載:「一位婦女,產後煩悶,大、小便不通,下腹部硬滿,手一碰就痛,雙腳浮腫,不能屈伸,乾嘔氣短,生命垂危。醫生診斷後,給她服用桃核承氣湯和芒硝大黃湯,大、小便通暢,小便晝夜六、七次,惡露繼續排出,下腹部的硬滿消失,按壓不痛。幾天後,腳腫還沒消除,又用木防己加茯苓湯,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僧,年二十八,患淋瀝數年,時出膿血,或如米泔水,大便下利,有時閉結,若下利時,淋瀝稍安,閉結則甚。余診小腹滿如敦狀,按之則莖中引痛,乃作此方使飲之,大下利後,病頓退,數日痊愈。」

白話文:

《古方便覽》中記載了一個關於淋瀝的病例,患者是一位年齡為二十八歲的僧人,患淋瀝多年,反覆出現膿血或米泔水樣的尿液,並伴有大便下利和閉結。當腹瀉時,淋瀝的症狀會略微緩解,但便祕時,淋瀝的症狀會加重。醫師診斷後發現,患者的小腹部脹滿如敦狀,按壓時會引發莖部疼痛。於是,醫師為他開了一個藥方,服用後患者腹瀉加重,隨後淋瀝的症狀迅速緩解,幾天后痊癒。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大黃甘遂湯與抵當湯皆主小腹滿,而抵當湯證,硬滿小便自利,此方證小腹膨滿甚而不硬,小便微難,因此可見瘀血與水血結滯之異。此方不特產後,凡經水不調,男女癃閉,小腹滿痛者,及淋毒沉滯,梅淋,小腹滿痛不可忍,溲膿血者,皆能治之。子炳曰:『此方與甘遂半夏湯,同證而小異,婦人則用此方,男子則用甘遂半夏湯。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的條目說:「根據大黃甘遂湯與抵當湯,皆主治小腹滿的情況,而抵當湯的證狀是:小腹堅硬、小便自利。此方的證狀是小腹膨脹很厲害、但不硬,小便稍難排。因此可以知道瘀血與水血結滯的差別。此方不只產後婦女可以使用,凡是經水不調、男女癃閉、小腹滿痛的情況,以及淋毒沉滯、梅淋,小腹脹痛難忍、排膿血尿的狀況,都能治癒。子炳說:『此方與甘遂半夏湯,證狀相同但稍有不同,女性使用此方,男性則使用甘遂半夏湯。』

』夫甘遂半夏湯,主心下堅滿,此方主小腹滿如敦狀,雖為同用甘遂,其證、其部位本自懸殊,何可混同,且隨證處方,豈問男女耶?子炳不特不知藥方之主治,又陷膠柱之誤說也。」

白話文:

甘遂半夏湯,主要症狀是肚子裡面堅硬腫脹,這個方劑主要治療小腹腫脹如鼓一樣,雖然都使用了甘遂,但其症狀和部位本來就大不相同,怎麼能夠混淆在一起,而且應該依據症狀來開藥方,難道還要問病人是男是女嗎?該位醫生不只不知道藥方的主治,還陷入了死板教條的錯誤說明裡。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去水血二物,然重水氣,而以血為客也。『微難』云者,非一向不通之謂。此證頗多,然婦人急於小腹滿結,小便不利者,有速效。又男子疝證,小便閉塞,小腹滿痛者,此方尤有驗。」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的條目中說:「此方主要是去除水和血兩種物質,但水氣較重,而血液是客體。所謂的『微難』,並不是完全不通的意思。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但對於女性而言,如果小腹脹滿結塊、小便不利,此方能快速見效。另外,對於男性疝氣、小便閉塞、小腹脹痛的情況,此方也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