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53)
別論 (153)
1. 大柴胡湯之腹證
《百疢一貫》曰:「中風偏枯證,左臍旁有塊,上長於脅者,此為偏枯之原。見乏者,十有八九可以漸漸治療,用大柴胡湯有效者也。」
求真按:「左臍旁有塊,由此塊漸增長而上於脅,此不外為桂枝茯苓丸之腹證,故不可不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焉。」
又曰:「龜胸、龜背,可知多由毒成,且龜胸必後於龜背而成者。輕者,大柴胡湯或山繭湯;重者,大陷胸湯之類,宜隨證用之。」
求真按:「龜胸(鳩胸)、龜背(脊柱前彎證),雖不無小陷胸湯及大陷胸丸證,但以本方證為最多,老人之前彎證亦然。」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有一男子,年四十餘,患卒倒,不知人事,醒後,半身不遂,舌強不能語,諸醫無效。余診之,胸脅痞硬,腹滿甚而拘攣,按之則徹於手足,乃作此方使飲。十二三日,身體略能舉動。又時以紫圓攻之,二十日許,得以痊愈。」
一酒客年五十餘,左脅下硬滿大如盤者已久。腹皮攣急而痛,煩熱時發,喘逆不得臥,面色萎黃,身體羸瘦。丙申之春,發潮熱如燃火不愈者五十餘日。余乃作此方使飲,凡五十餘劑,其熱稍退。又時時以紫圓攻之。病者信服前方一年許,舊疴盡除。
一婦人年三十四五,患熱病十八九日,譫語,煩躁不安,熱不退,不飲食,諸醫以為必死。余診之,胸肋煩脹,腹滿而拘攣。乃以此方服六七日,腹滿去而欲食。以此方出入二十日許,收全效。
《方輿輗》本方條曰:「世謂大柴胡湯為疝、癇、留飲等證之胸腹滿急者的效之方劑也。夫柴胡者,善理胸脅。庸醫雖以柴胡為寒熱之藥,但柴胡之實效主理胸脅,其治寒熱者,亦以寒熱為少陽之證也。少陽之位,配於身體係胸脅,故以柴胡理胸脅時,則寒熱隨而治矣。其證據為太陽表熱與陽明裡熱,用任何藥無效故也。
此義熟讀《傷寒論》者,自能分辨之。然有一說,柴胡之用於胸脅,凡患在左胸者,如鼓之應桴,若在右胸者,雖與數十劑,如石投水然。此雖長沙未及論,但余數十年來得心應手之訣也。余曾以此語人曰:『人身,一也,何有左右之別乎?蓋人身雖一,既有表裡上下之別,則左右豈無別乎?余非敢好僭越,是由天地陰陽之理,人身造化之機耳。』」
求真按:「此說前半頗可,後半極非,不可信之。」
《生生堂治驗》曰:「一人年知命,卒倒不省人事,半身麻木。先生刺其口吻及期門即蘇,後與大柴胡湯(有心下急、腹滿等證),兼敷遂散。三年後,復發,竟死。」
求真按:「此病者若行刺絡,及用本方與桂枝茯苓丸合方兼黃解丸,或可預防其再發。」
《餐英館治療雜話》本方條曰:「當今半身不遂而不語者,世醫雖皆以中風名之,然因肝氣塞於經絡,血氣運行不暢,致成半身不遂之證者,於世不少。屬肝實者,宜用此方,尤宜以自左脅至心下有凝結狀,或左脅筋脈拘攣,按之則痛,大便秘,喜怒等證為目的,是近世古方家之新發明,間有奏效者。…又痢疾初起,有發熱,心下痞嘔等證者,此方可用,亦和田家之口訣也。
白話文:
《大柴胡湯之腹證》
《百疢一貫》說:「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的病症,如果左邊肚臍旁邊有腫塊,向上延伸到肋骨下,這是半身不遂的根源。如果病人還感到疲乏,十之八九是可以慢慢治好的,使用大柴胡湯通常有效。」
求真認為:「左邊肚臍旁有腫塊,由此腫塊逐漸增長到肋骨下,這很可能是桂枝茯苓丸的適應症狀,所以不能不將大柴胡湯和桂枝茯苓丸一起使用。」
書中又說:「出現龜胸、龜背的情況,大多是由於毒素積聚而成,而且龜胸通常是後於龜背才出現的。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大柴胡湯或山繭湯治療;病情嚴重的,則要用大陷胸湯之類的藥物,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選用。」
求真認為:「龜胸(雞胸)、龜背(脊柱前彎),雖然也可能是小陷胸湯及大陷胸丸的適應症,但更多情況下是大柴胡湯的症狀,老年人出現脊柱前彎的情況也是如此。」
《古方便覽》中關於大柴胡湯的條文說:「有一個男子,四十多歲,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醒來後半身不遂,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我診斷後發現,他胸部和肋骨下發硬,肚子脹滿且有拘攣感,按壓時疼痛會傳到手腳,於是開了大柴胡湯給他服用。十二三天後,身體勉強能活動。又時常配合紫圓來攻下,大約二十天後,就痊癒了。」
有一個酒客,五十多歲,左邊肋骨下方有硬塊,像盤子那麼大,已經很久了。腹部皮膚緊繃疼痛,時常感到煩躁發熱,呼吸困難,無法躺下,面色枯黃,身體消瘦。丙申年春天,發潮熱,像火燒一樣持續五十多天都沒好。我於是開了大柴胡湯給他服用,總共喝了五十多劑,他的發熱才稍微退去。又時常配合紫圓來攻下。這個病人相信我給他的藥方,持續吃了一年左右,舊病就完全根除了。
有一個婦人,三十四五歲,患熱病十八九天,說胡話,煩躁不安,發熱不退,吃不下東西,很多醫生都認為她必死無疑。我診斷後發現,她胸部和肋骨下脹滿,肚子脹滿且有拘攣感。於是開了大柴胡湯給她服用,六七天後,肚子脹滿的情況消失了,也開始想吃東西。調整藥方使用大約二十天左右,就完全康復了。
《方輿輗》中關於大柴胡湯的條文說:「世人認為大柴胡湯是治療疝氣、癲癇、留飲等導致胸腹脹滿急迫的有效方劑。柴胡這種藥,很擅長調理胸部和肋骨下。庸醫認為柴胡是治療寒熱的藥,但實際上柴胡的功效主要是調理胸肋,它之所以能治療寒熱,是因為寒熱是少陽病的症狀。少陽病在身體的位置對應的是胸脅,所以用柴胡調理胸脅時,寒熱的症狀也會跟著被治好。這也是太陽病的表熱和陽明病的裡熱,使用其他藥物都無效的原因。
如果熟讀《傷寒論》,自然能明白這個道理。還有一種說法,柴胡用在胸脅,如果病在左胸,效果就像敲鼓一樣立竿見影;如果病在右胸,即使服用幾十劑也像石頭丟進水裡一樣沒效果。這個道理雖然張仲景沒有論述,但這是我幾十年來的經驗總結。我曾對人說過:『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為什麼會有左右之分呢?雖然人身是一個整體,既然有表裡上下的區別,那麼左右怎麼會沒有區別呢?我並非敢於胡說,而是根據天地陰陽的道理,以及人體造化的機理得出的結論。』」
求真認為:「這種說法前半部分還比較可信,後半部分是極其錯誤的,不可相信。」
《生生堂治驗》中記載:「有一個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麻木。醫生刺他的口唇和期門穴後他立刻甦醒,之後給他開了大柴胡湯(他有心下急、腹滿等症狀),同時外敷遂散。三年後,舊病復發,最終去世了。」
求真認為:「這個病人如果當時進行刺絡放血,並且使用大柴胡湯和桂枝茯苓丸合方,同時配合黃解丸,或許可以預防他的舊病復發。」
《餐英館治療雜話》中關於大柴胡湯的條文說:「現今半身不遂且說不出話的病人,世俗的醫生都認為是中風,然而,因為肝氣鬱結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造成半身不遂的患者也不在少數。屬於肝實的病人,應該使用大柴胡湯,特別是左肋到心下部位有凝結狀,或者左脅筋脈拘攣,按壓時疼痛,大便不通,容易發怒等症狀,可以作為用藥的參考。這是近代古方家的最新發現,有時效果不錯。...另外,痢疾剛開始發病時,有發熱、心下痞滿嘔吐等症狀的,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這也是田家流傳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