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68)
別論 (168)
1. 下瘀血湯之注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老師說:「產婦腹痛,通常使用枳實芍藥散治療。如果服藥後症狀沒有好轉,那麼就是腹中有乾血積聚在臍下,應該服用瘀血湯來治療。瘀血湯也適用於月經不順的患者。」(《金匱要略》)
詳總論瘀血之毒害及少陽病篇枳實芍藥散條。
下瘀血湯方
白話文:
瘀血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可以導致多種疾病。在《少陽病篇》中,有一段記載了枳實芍藥散的條文,其中明確指出,瘀血可以導致陽氣鬱結,氣血不暢,從而引起胸痛、腹痛、脅痛等一系列症狀。
枳實芍藥散是一個用於治療瘀血阻絡的方劑,由枳實、芍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藥物組成。這個方劑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瘀血是導致多種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注意祛瘀活血。枳實芍藥散是一個很好的祛瘀活血的方劑,可以廣泛用於治療瘀血阻絡引起的各種疾病。
下瘀血湯方
組成:
- 桃仁(去皮尖雙仁)三十克
- 紅花(去籽)二十克
- 乳香(去油)十五克
- 沒藥(去油)十五克
- 當歸(身)三十克
- 川芎(去須)十五克
- 生地黃(酒洗)六十克
- 赤芍藥(去皮)三十克
- 荊芥穗(炒)三十克
- 香附(炒)二十克
- 制南星(去皮)十五克
- 益母草(去根)二十克
- 生薑(不去皮)兩片
- 大棗(去核)十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血瘀氣滯,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腹疼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瘀血阻滯,胞宮寒冷,經絡不通。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
白話文:
大黃二兩,摺合為現代重量單位為 12 公克。
桃仁二十枚。
蟅蟲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如上,本方本為煎方,今改為丸方如下。
下瘀血丸方
大黃16克,桃仁7克,蟅蟲21克。
白話文:
將大黃、桃仁、蟅蟲等三味藥磨成細粉,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四丸。每次取一丸,以一升酒煎煮,取八合湯液,立即服下。新的瘀血會像豬肝一樣流出。
注意事項
此方原本為煎服方,現改為丸服方。
下瘀血丸方
- 大黃:16克
- 桃仁:7克
- 蟅蟲:21克
上為細末,以蜂蜜為丸,一回1~5克許,一日一回,乃至三回,酒,又白湯服用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以蜂蜜製丸,每次服用1~5克左右,每天服用一到三次,可搭配酒或白開水服用。
2. 下瘀血湯之腹證
如仲景所謂有乾血著臍下,則本方證之瘀血塊,密著於臍下部之腹底,按之則有抵抗而壓痛,然往往因知覺過敏,難以觸診,與其他之瘀血證有別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臍下毒痛,及經水不利者。」
白話文:
就像仲景所說的,如果有乾血附著在臍下,那麼此方證的瘀血塊,緊密地附著在下腹部臍下,按壓時會有阻力和壓痛,但是往往由於知覺過敏,難以觸診,與其他瘀血證有所區別。
稻葉克禮著《腹證奇覽》本方條曰:「有瘀血著臍下,則小腹急痛不可忍,甚則手不可近者,本方之所主也。…此證探診臍下,指頭觸之,覺堅而急痛者,此方之正證也。余考此大血證,婦人多因經水不通,男子亦多血證者。其人或因腰痛久不止,或有淋疾、痔、脫肛等之患者,或發大建中湯證者,間亦有此證。
白話文:
稻葉克禮在《腹證奇覽》的本方條中提到:「如果有瘀血聚集在臍下,就會導致小腹劇烈疼痛,疼痛難忍,嚴重時連手都不能靠近,這是本方治療的主要症狀。......這種症狀在臍下檢查時,用手指觸摸,會感覺堅硬而且疼痛劇烈,這是本方的典型症狀。我研究了這種大血癥,發現婦女多是因經水不通所致,男子也有很多患有血癥的。其原因可能是在腰痛很久後,或者有淋疾、痔瘡、脫肛等疾病的患者,或已發作大建中湯症狀者,偶爾也會出現這種症狀。
余前在東都時,一男子三十四五歲,因大腹痛而臍下痛者三年,百治無效。余診之,暗然覺冷氣,腹皮強急,如有頭足,乃與大建中湯。一月許,漸愈。又覺臍下痛不可忍,乃與下瘀血湯,數日痊愈。」
白話文:
我之前在東都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三十四、五歲的男子,因為肚子疼痛,而臍下疼痛的症狀已經持續了三年,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我看診時,發現他的腹部發涼,皮膚緊繃,感覺好像有東西在裡面。於是,我開了大建中湯給他服用。一個月左右,他的病情逐漸好轉了。但是,他仍然感到臍下疼痛難忍,於是我又開了「下瘀血湯」給他服用,服用幾天後痊癒了。
《成績錄》曰:「一婦人,月經過度,或每月再見,肩背強,腹中攣急,或硬滿,飲食能進,大便秘結,陰門時癢,患已數年,不得治效。先生與當歸芍藥散,兼用下瘀血丸,宿疴遂愈。」
白話文:
《驗效方》裡記載:「有一位婦女,月經過多,有時一個月來兩次,肩膀和背部僵硬,腹部攣急,有時腹部堅硬腫脹,雖然能吃東西,但大便卻很乾燥,陰門時常發癢,已經好幾年了,一直沒有治癒。醫生給她服用調經的中藥散劑,另外還用了排瘀血的中藥丸,她的宿疾終於痊癒了。」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本草綱目》蟅蟲條稱大蟅蟲丸,治產後腹痛有乾血者。又《大觀本草》亦稱大黃蟅蟲丸,主久瘕積結。按此本為丸方,非湯方也。其制亦與抵當丸相似,故當稱丸也,其稱下瘀血者,疑為後人以其效名之,亦猶陷胸、備急之類耳。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對此藥方的記載:「這個藥方在《本草綱目》中關於蟅蟲的條目裡被稱為大蟅蟲丸,用來治療產後腹痛,並伴有乾血的情況。而在《大觀本草》中,它也被稱為大黃蟅蟲丸,主要用來治療久積結塊。
根據記載,這原本是丸劑方子,而不是湯劑方子。它的成方和抵當丸相似,因此應該稱之為丸。至於它被稱為「下瘀血」,可能是後人根據它的功效為它取的名字,就像陷胸、備急這類名字一樣。」
又倪珠謨《本草彙言》曰:『仲景方,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乾血,肌膚甲錯者,以乾漆、大黃各一兩,蟅蟲十個,酒煮半日,搗膏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白湯送下。』此比《金匱》大黃蟅蟲丸藥味寡少,而功力專也。雖似後人裁酌,然簡捷而有效。」
白話文:
倪珠謨在《本草彙言》中說:「仲景的方劑,治療五臟勞傷,身體極度虛弱,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體內有乾血,皮膚像魚鱗一樣粗糙的人,使用乾漆、大黃各一兩,蟅蟲十個,用酒煮半日,搗成膏藥做成丸劑,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丸,用白湯送服。」這個方劑比《金匱藥物總論》中的大黃蟅蟲丸藥材更少,但功效卻更專一。雖然看起來像是後人整理過的,但簡潔有效。
產後,腹中結實拘攣,或煩滿而痛者,當以枳實芍藥散和之。若不愈者,其人必有乾血,宜下瘀血湯。
白話文:
產後,腹中堅硬拘攣、脹滿疼痛,應以枳實芍藥散和解。如果依然沒有好轉,那麼這個人一定有淤血,應該服用排瘀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