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別鑑》~ 卷上 (3)
卷上 (3)
1. 第一論紫舌
熱傳營血,其人素有於傷宿血在胸中,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潮濕,不幹故為於血
;當加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於血與熱相摶,阻遏正氣,遂變發狂之症。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急加黃連
;紫而干晦者,肝腎色泛也,難治;腎色黑,肝色青黑相合而成紫晦,故曰難治
。
白話文:
【首先討論紫色舌象】
如果一個人體內有舊傷或長期積存的血液在胸口,他的舌頭顏色必然會呈現深紫且暗淡,觸摸上去是濕潤的,而不是乾燥,這顯示出體內有瘀血的存在。應該加入能幫助血液循環的藥材,例如琥珀、丹參、桃仁、牡丹皮等,否則瘀血和體內的熱氣互相纏結,阻礙正常的生理功能,進而可能發展成精神錯亂的病症。
如果舌頭不僅紫色而且腫大,這是因為酒精中毒影響到心臟,必須立即使用黃連來治療;如果舌頭呈現紫色且乾燥無光澤,這可能是肝臟和腎臟的功能異常,治療起來較困難。因為腎臟相關的病徵通常會呈現黑色,肝臟則是青黑色,兩者結合才會形成這種暗淡的紫色,因此說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2. 第十一論淡紅舌
舌淡紅無色,心脾氣血素虛;或干而色不勞者,乃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養血養氣以通經脈則邪自可去;不可用寒涼藥。
白話文:
【對於淡紅色且看起來沒有顏色的舌頭】,這顯示心臟和脾臟的氣血本來就比較虛弱;或者舌頭乾燥但顏色並未轉深,這表示胃部的津液受損,導致身體無法正常生成液體。應使用炙甘草湯,這種藥方能滋養血液與氣力,有助於打通經脈,那麼疾病自然就能消退;但是,切記不可使用性質寒涼的藥物。
3. 第十二論芒刺舌
凡舌不拘何色生芒刺者,苔必焦黃或黑或無苔而絳,若苔白或淡黃,胃無大熱必無芒刺,或兩邊有小赤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泄氣分,是焦熱極者,宜涼膈散散之。皆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泠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生者險。
白話文:
【對於第十二篇討論關於芒刺舌的情況】
無論舌頭呈現任何顏色,只要出現芒刺,舌苔必定呈現焦黃、黑色或是完全沒有舌苔但舌質鮮紅。如果舌苔是白色或淡黃色,這表示胃部並無過度的熱氣,自然就不會出現芒刺。然而,若舌頭兩側出現小塊紅色的瘰癧(淋巴結腫大),這是營血熱氣鬱結的症狀,應該要通過開泄氣分的方法來治療,這表示身體內部的熱氣已達到極點,適合使用涼膈散來清熱解毒。
以上所有情況都顯示上焦的熱氣已達到極限,應該用青布沾取冷薄荷水來擦拭舌頭,若芒刺能馬上消退則病情較輕,若持續存在則病情可能較為危險。
4. 第十三論血跡腫大舌
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脾陽弱,濁壅不行
;脾濕盛也。雖有熱邪,當先辛開泄濕而後清熱,切不可先用寒涼遏閉。或有傷痕血跡者,當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症,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腫大,不能出口者;或兼唇腫;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於口。用大黃摩入,當用劑內,舌脹自清。神清邪在脾胃,神昏即在心脾兩臟
。
白話文:
【第十三篇討論舌上血跡與舌腫大的問題】
如果舌頭上的舌苔並非乾燥,但自己感覺非常悶鬱,這可能是脾臟的陽氣不足,導致體內濕濁無法正常運行;這是因為脾臟濕氣過重所致。即使有熱邪存在,治療時應先使用辛香類藥物來開通和排濕,然後再進行清熱,千萬不要一開始就使用寒涼藥物,以防阻塞了身體正常的排邪通道。
如果舌上有傷痕或血跡,應該要問病人是否曾刮挖過舌頭?不能單純因為看到血跡就認為是枯竭的病症,仍然應該按照濕氣過重的情況來治療。
另外,有的患者精神狀態良好,但舌頭腫大到無法伸出嘴外;或者同時伴有嘴脣腫脹;這是脾臟濕氣與胃部熱氣鬱積到了極點,轉化成了風邪,並且毒素蔓延到了口腔。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黃磨碎後敷在患處,服藥後舌頭的腫脹自然會消退。
精神清醒代表邪氣主要存在於脾胃,一旦意識混亂,則表示邪氣已經影響到了心臟和脾臟兩臟。
5. 第十四論如煙煤舌
舌無苔,有如煙煤隱隱者,慎不可忽視。若口渴煩熱而燥者,平時胃燥也,不可攻之,宜甘寒益胃此陰虛而燥
;若不渴肢寒而舌潤者,乃挾陰症,宜甘溫扶中此陽虛不可用苦寒,只甘溫不可用苦濕
;此何以故?外露而里無也外露熱象,里無熱也
。
白話文:
【第十四篇討論如煙煤般的舌象】
舌頭上沒有舌苔,顏色像煙煤般隱隱的,這種情況絕對不能輕易忽視。如果病人感到口渴、煩躁、舌頭乾燥,這通常是胃部平時就處於燥熱狀態,但我們不能採取強烈的治療方式,應該選擇甘寒的食物或藥材來滋養胃部,因為這是屬於陰虛而導致的燥熱。
然而,如果病人並不口渴,四肢冰冷且舌頭濕潤,這可能是伴隨有陰虛的症狀,應該用甘溫的食物或藥材來調理脾胃。在這種情況下,陽氣虛弱,不能使用苦寒的藥材,只能使用甘溫的藥材,因為苦濕的藥材可能會加重病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表面呈現出的是熱象,但實際上體內並無熱症。
6. 第十五論黑舌
舌黑而滑者,水來剋水陰症也,當溫之(附桂之類);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若加人參、五味子或救。萬一舌黑而乾者(黑燥無苔,胃無濁邪),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黃連阿膠湯);若黑燥而中心厚者(胃中有垢濁與邪熱相結),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元明粉、大黃)
白話文:
【對於黑色舌頭的討論】
如果舌頭呈現黑色且濕滑,這表示是水寒過盛,屬於陰虛的病症,應該使用溫熱性藥物治療(如附子和肉桂之類)。但如果舌頭縮短,這表示腎臟功能已極度衰弱,病情可能較難以治療,此時如果加上人參和五味子,或許能有救。
萬一舌頭黑色且乾燥(舌面乾燥無苔,胃中無渾濁邪氣),這表示體內津液已枯竭,火氣旺盛,應立即進行瀉心火補腎水的治療(如黃連阿膠湯);如果舌頭黑色乾燥,且舌心部位特別厚實(胃中有污濁物與邪熱結合),這表示消化系統已嚴重缺水,應立即使用鹹苦性藥物來瀉下(如元明粉和大黃)。
7. 第十六論粉白滑舌並斑疹
舌白如粉而滑,濁邪甚盛;四邊色紫絳者,熱邪亦重,熱為濕遏;溫疫病初,人膜原外通肌肉,內近胃府,即三焦之門戶而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未歸胃腑,急急透解,吳又可達原飲加減;莫待傳入而為險惡之症,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凡斑疹初見,須用只捻照,熱閉營中多成斑疹。
斑從肌肉而出,屬胃;疹從血絡而出,屬經。其或斑疹並見,此陽明經府皆熱;看胸背兩肋,點大而在皮盧之上者為斑,可雲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按方書謂斑色紅者為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當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春夏之間,濕病俱發,斑疹為甚。
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虛斑也;此非虛斑,即屬陰,或胸前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陰斑也;此陰盛格陽於上,內真寒外假熱,逼其無根之火上浮,必面赤戴陽;當溫之,如白通湯之類熱藥冷服,不然拒格不受而吐矣;若斑色紫而點小者,心胞熱也;點小即是從血絡而出之疹,熱在心胞;點大而紫,胃中熱也;從肌肉而為斑,熱在胃;斑黑而光亮者,光亮元氣猶充,故可救;熱毒極熾,雖屬不治,然其人氣血充者,依法治之,或可救之。
若黑而晦者,必死;黑晦元氣敗;黑而隱隱,四旁赤色者,四旁赤色氣血尚活;乃火鬱內伏,大用清涼發透,間有轉紅而可救者。又有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或經或府;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熱在胃本屬氣分,見斑則邪屬血矣,疹從血絡而出,本屬血分,然邪由氣而閉其血,方或疹也。
故治斑疹必當兩清氣血,況欲透發,必通其血中之氣,如赤芍、鬱金、歸鬚之類以佐犀角、元參等,如清氣分則用知母、石膏,以芩連佐桂枝,枝亦可通營清熱也;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之時宜神情清爽,方為外解里和。
如斑疹出而昏者,此正不勝邪而內陷,雖用扶正開泄,如人參至寶丹之類,總歸死者十之八九;或胃津內涸之候矣;昏而聲音洪厲,力氣尚強,舌乾黑無苔,用大劑滋養,雞子黃、生地黃、阿膠之類,或可救之。苔黑中心燥者,救陰中加鹹苦下之,亦可救之。
白話文:
【第十六篇討論舌面白滑與斑疹的關係】
如果舌面像被粉覆蓋般光滑潔白,這表示體內溼邪非常嚴重;如果舌頭四邊呈現紫色,這顯示體內的熱邪也很重,熱邪被溼氣阻塞。溫疫疾病初起時影響膜原(一種中醫理論中的部位),外接肌肉,內近胃府,即爲三焦的門戶,實爲身體半表半里的區域。疾病尚未深入胃腑時,應儘快透過解表法將邪氣排出,可以使用吳又可的達原飲,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切勿等到疾病傳入更深層,變成危險重症,一旦看到這種舌頭狀況,疾病必定會出現兇險,必須格外小心。
斑疹初現時,必須仔細觀察。熱邪閉塞於營血之中,容易形成斑疹。斑從肌肉中出現,屬於胃的病變;疹則從血絡中冒出,與經絡相關。如果斑疹同時出現,這顯示陽明經府都受到熱邪的影響。檢查胸部、背部與兩脅,那些出現在皮膚上的大點就是斑,可說是隱約可見的雲頭;而細碎的小點則是疹。斑疹雖宜見,但不宜過多。根據古籍記載,紅色的斑點代表胃熱,紫色的表示熱邪極盛,黑色的可能意味着胃爛,然而,應當結合病人的外在症狀進行判斷。
春夏季之間,溼病與斑疹併發的情況特別嚴重。如果斑點呈淡紅色,四肢清冷,口乾不渴,脈搏不洪數,這可能是虛斑;這不是虛斑,就有可能是陰證,或者只是胸前微微出現幾個紅點,面頰泛紅,腳卻冰冷,或者出現清冷腹瀉,這是陰斑。這表示體內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困在上方,體內真寒,表面假熱,迫使無根之火上浮,必然會出現面頰泛紅的現象,這稱爲戴陽,應當使用溫補療法,如白通湯之類,使用熱藥冷服的方法,否則藥物會被拒受而嘔吐。如果斑色呈紫色,點小,這表示心包有熱;點小即是從血絡中冒出的疹,熱邪位於心包。點大且紫色,表示胃中有熱;從肌肉中冒出的斑,熱邪位於胃。斑點呈黑色但有光澤,表示仍有元氣支撐,還有救治的可能;即使熱毒熾烈,雖然難以治癒,但如果病人氣血充足,按照正確方法治療,或許還能挽救。
如果斑點呈黑色且暗淡無光,病人必死無疑;黑色暗淡表示元氣已敗。如果黑色斑點周圍有紅色,這表示氣血仍在活動。這是因爲火鬱內伏,大量使用清涼發散的藥物,有時斑點會轉爲紅色,這樣或許可以救治。另外,斑疹併發的情況,顯示邪氣不一,可能出現在經絡或臟腑,但斑疹通常與血有關,疹通常與氣有關,熱邪在胃本屬氣分,但出現斑則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血液。疹從血絡中冒出,本屬血分,但邪氣由氣分封閉血液,纔可能出現疹。
因此,治療斑疹時,必須同時調理氣血。若想讓斑疹透發出來,就必須疏通血中的氣,如使用赤芍、鬱金、歸須等藥物,輔以犀角、元參等藥物。若要清除氣分的熱邪,則可以使用知母、石膏,輔以黃連、黃芩,以及桂枝,也可以通營清熱。斑疹都是邪氣外露的跡象,發病時,若能保持神清氣爽,纔是內外調和的徵兆。
如果斑疹出現後,病人陷入昏迷,這表示正氣無法戰勝邪氣,邪氣已深入體內,即使使用人參至寶丹之類的扶正開泄藥物,最終死亡的可能性高達八到九成,或者這是胃津內涸的前兆。如果病人在昏迷狀態下聲音洪亮有力,舌面乾燥呈黑色,沒有舌苔,可以使用大量滋養藥物,如雞子黃、生地黃、阿膠等,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舌苔呈黑色,且中心乾燥,除了滋養藥物,還可以加入鹹苦性質的藥物,以幫助排毒,也有救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