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別鑑》~ 序一
序一
1. 序一
考工記謂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於是以橘窬淮產為枳,鸜鵒不窬濟貉不窬汶明,乃地弗良之意。一再曰地氣然也。鳥虖不行地氣不能成,良工不察地氣又曷為良醫哉?九竅之變猶是也。九藏之動猶是也。然而齊與楚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焉。燕與越言語不通,嗜欲一沒焉。
不同者地也,即氣了也。言語嗜欲其氣之常,疾病則其氣之變也。用治齊者治楚,吾知其必難巳。用治燕者治越,吾知其必增劇。無他,常者不能同,而變者反能同,未之有也。傷寒者北方之病也,而南人有病輒曰傷寒。何也?仲景之書遍天下,人習誦之,而忘其地氣之不同。
白話文:
《考工記》說,材料再好、工匠再巧,如果時機不對、地氣不合,就無法成功。就像橘樹移到淮河以南就變成枳樹,鸜鵒(一種鳥)不能飛越濟水,貉(一種動物)不能渡過汶水,都是因為當地氣候不適合的緣故。由此可見,地氣確實很重要。
再說,鳥類要飛翔,沒有地氣的滋養就無法成功。優秀的工匠不了解地氣,又怎麼能稱得上良醫呢?人體九竅的變化也是如此,九臟的運作也是如此。
然而,齊國和楚國的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燕國和越國的語言不通,生活習慣更是截然不同。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就是地氣的不同。語言、生活習慣是人體氣息的常態,疾病則是氣息的變化。用治療齊國人的方法來治療楚國人,我知道一定很難治好。用治療燕國人的方法來治療越國人,我知道病情一定會加重。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常態不能相同,而疾病卻能相同,這是不可能的。
傷寒是北方常見的疾病,南方人遇到病症就說傷寒,為什麼呢?因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流傳天下,人們都熟讀背誦,卻忘記了各地氣候的不同。
也不幾用治齊者治楚,治燕者治越乎?已乎劇乎。
國朝康熙間吳中名醫輩,妯香岩葉氏一瓢薛氏為最著。葉有溫證論治,薛有濕熱條辨,皆發明南人之病不宜概用傷寒法。厥後公望薛氏有傷寒辨證歌,名雖襲北治,實偏南,不外葉薛宗旨。宋君佑甫為公望外孫,治病之暇,取葉書詳註之。復合二薛所著菡三為一,題曰南病別鑑,將授諸梓,問序於余。
余不知醫,惟尋厥題名,證以考工。佑甫其能察地氣者乎?佑甫為醫其良者乎?
光緒九年歲次癸未五有元和,顧文彬撰。
白話文:
難道治齊國的人也去治楚國,治燕國的人也去治越國嗎?這不可能吧!
清朝康熙年間,吳地有名的醫生很多,其中葉氏一瓢和薛氏妯香岩最有名。葉氏擅長治療溫證,薛氏擅長治療濕熱,他們都認為南方人的病症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完全用傷寒的方法來治療。之後,薛氏公望寫了《傷寒辨證歌》,雖然名字上沿襲了北方的治療方法,但實際上卻偏向南方,也體現了葉氏和薛氏的宗旨。宋君佑甫是公望的外孫,在治療疾病之餘,仔細研究了葉氏的著作,並加以詳細註釋。他還將葉氏和兩位薛氏的著作合併成一本,取名為《南病別鑑》,準備將其付梓出版,於是來找我寫序。
我對醫術一竅不通,只從書名和考工的理論去思考。佑甫能了解當地氣候嗎?佑甫醫術高明嗎?
光緒九年癸未年五月初五,顧文彬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