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南病別鑑》~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第三論邪留三焦

氣病有不傳血分者,邪留三焦,猶之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樸芩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有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也。不入營而傳心胞,即傳於三焦。蓋三焦主升降,出入表裡之氣,全賴三焦以出入法,當轉其氣機,雖溫邪,不可用涼藥遏之,故只宜辛平甘苦,順其升降,轉其氣機,開透汗,化瘧之門戶。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衛行脈外;營之後方言血,營行脈中。

在衛,必惡寒,汗之可也,宜辛平表散。到氣,不惡寒而惡熱,小便色黃,才宜清氣,方可辛涼,亦不可太涼,反使邪不外達而內閉。乍入營分,脈數舌絳,猶或透熱,仍轉氣分而解,開達即所以轉氣分,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是也。至入於血,舌深絳,煩擾不寐,或夜有囈語,則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是也。若不循緩急之法,則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如法應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陽虛者本多痰濕,受寒濕非姜附術芩不能去,受濕熱亦必黏滯難解,須通陽明化濕,過涼則濕閉而陽更困矣。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有熱減身寒者,不可便云虛寒而投補劑。陰虛者內火易動,濕從火化,易傷陰液,陰傷則陽少依附,但當和胃,不可偏陰偏陽。

恐爐煙雖熄,爐火猶存,須細察精詳,主可少少與之,慎不可漫然而進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入里與之相摶,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如身黃如橘子色而鮮明者,此陽黃胃濕,豕茵陳蒿湯。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色如薰黃而沉晦者,此陰黃辦濕,用梔子柏皮湯或附子理中湯。

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補血,在養津與化汗。津液虛則汗無由化,養津則汗自出。通陽一在溫而在利小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自能出矣。較之雜症有不同也。

白話文:

[第三篇討論邪氣停留在三焦]

有些氣病不會傳染到血分,邪氣會留在三焦,這就像在少陽部位的傷寒病。對待少陽病症,我們通常調和表裡,而對於這種邪氣在三焦的情況,我們需要調整上下的氣勢,根據症狀來變化治療方法,例如杏仁、厚樸、黃芩等藥物,或者使用溫膽湯來促進排泄,因為邪氣還在氣分,還有可能透過戰汗或轉為瘧疾的方式來排出。一旦邪氣進入心包,就會傳到三焦。三焦主要負責氣的升降,表裡氣的運行全靠三焦的調節,我們需要轉換氣機,即使邪氣是溫性的,也不可用涼藥抑制它,因此應該選擇辛平甘苦的藥物,順應氣的升降,轉換氣機,打開汗腺,化解瘧疾的可能。

一般來說,我們在診斷的時候,如果病在衛氣層面,那麼接下來就要談到氣病,衛氣在脈外運行;如果病在營血層面,那麼接下來就要談到血病,營血在脈中運行。

如果病在衛氣層面,病人一定會感到寒冷,可以讓他出汗,適合用辛平的藥物表散。如果病在氣層面,病人不會感到寒冷反而會感到熱,小便顏色黃,這時候才能清氣,可以用辛涼的藥物,但是不能太涼,否則邪氣無法外達而會被封閉在體內。如果邪氣剛剛進入營血層面,脈搏加快,舌頭呈紅色,仍然可以透過發熱的方式,將邪氣轉回氣層面,讓邪氣從此處釋放,例如犀角、元參、羚羊角等藥物就是這樣的作用。如果邪氣進入血液層面,舌頭顏色更深,煩躁不安,夜晚說胡話,這就可能是血液被消耗或受到刺激,需要使用涼血散血的藥物,例如生地、牡丹皮、阿膠、赤芍等。

如果不遵循這種緩急相間的治療原則,一旦下手就會出錯,反而會讓情況更加混亂。

在我們吳地,濕邪對人的危害最大,如果臉色蒼白,需要保護陽氣,因為濕氣過重會導致陽氣微弱。如果按照規則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但是使用到六七成即可,不能再涼,因為怕濕熱一去,陽氣也會衰弱。如果陽氣虛弱,身體會產生更多的痰濕,受寒濕影響,非得用薑、附子、白朮、黃芩等藥物才能去除。受濕熱影響,也會讓病情變得粘滯難解,需要通陽明化濕,如果太涼,濕氣會封閉,陽氣也會更加睏乏。如果臉色青黑,需要保護津液,清涼的藥物使用到六七成即可,常常會出現熱度降低,身體卻感到寒冷的情況,不能立刻認為是虛寒,投補藥劑。如果陰氣虛弱,內火容易被激發,濕氣會轉化為火氣,容易傷害陰液,陰液受損,陽氣也會失去依靠,只能調和脾胃,不能偏向陰或陽。

如果爐煙已經熄滅,但是爐火仍然存在,必須仔細觀察,才能慢慢給予藥物,不能草率進行。還有一種情況是,嗜酒的人體內濕氣過重,外界濕氣進入體內與體內濕氣相互作用,對於陽氣旺盛的身體,胃部濕氣總是很多。如果皮膚呈橘子色,鮮明明亮,這是陽黃胃濕,可以用豬苓、茵陳蒿湯。對於陰氣旺盛的身體,脾臟濕氣也不少,皮膚呈燻黃色,暗淡無光,這是陰黃脾濕,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或附子理中湯。

然而,這些疾病轉化為熱病,拯救陰氣比較容易,通陽氣則非常困難。拯救陰氣不是補血,而是滋養津液和促進出汗。如果津液不足,汗液就無法形成,滋養津液,汗液自然會產生。通陽氣一方面需要溫暖,另一方面需要利尿。膀胱是主管水分的器官,津液藏在其中,氣化後就能自行排出。這與其他疾病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