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南病別鑑》~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第四論里結陽明

三焦不從外解,必致里結。里結於在陽明辦與腸也。無形之邪必依有形之物,百摶結,如痰滯濕是。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謂其不可下也。不下勢必蒸爍傷陰。惟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摶,下之宜輕,如小陷胸湯、黃連瀉心湯。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

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乃為無濕,始不可再攻也。再入之體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全舌苔之色。或黃或濁,濕與溫合蒸。或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若白不燥,全是寒,有痰濕。

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皆陽不化,邪陰濁凝阻。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即胃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宜先通氣滯,杏蔻、橘桔之類。或邪郁未伸,素屬中冷者,當加姜。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世這杏蔻、橘桔等,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又有舌上白苔黏膩,口吐濁厚涎沫者,其口必甜,此為脾癉,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傳,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佩蘭葉,芳香辛散,以逐以。更當看其舌本紅赤為熱,當清涼泄濁,色淡不紅,脾虛不能攝液而上泛,當健脾降濁。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達泄矣。

白話文:

[第四篇討論裏結陽明]

如果三焦的病狀無法從外部得到緩解,必然會導致內部的結集。這種內部結集通常發生在陽明腸胃部位。無形的邪氣必定會依附在有形的物質上,比如說痰滯和濕氣。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通常需要使用下法來治療,不能因為它影響的是氣血就認為不可用下法。如果不進行下法,勢必會蒸爍傷害到陰氣。唯有在傷寒熱邪在裏的時候,會迅速消耗津液,下法應該要強烈。但如果是濕邪內結的情況,下法應當輕柔,例如小陷胸湯或黃連瀉心湯。

傷寒導致的大便稀薄,表示邪氣已經被清除,不能再進行下法。

濕溫病導致的大便稀薄,表示邪氣尚未清除,必須等到大便變硬,才表示濕氣已經消失,那時才能停止攻擊性治療。再次,我們要關注脘部(位於腹部上方)的情況,因為它的位置處於身體中部,按壓會感到疼痛,或者會自己感到疼痛,或者有脹滿感。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使用苦味藥物來泄熱,因為它們能深入腹部。然而,我們必須通過觀察舌苔的顏色來判斷病情。舌苔可能是黃色或渾濁的,這是濕氣和溫熱結合的結果。可以使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病情來治療。如果舌苔是白色且不乾燥,表示全是寒氣,可能伴有痰濕。

舌苔如果黃白相間,或者呈灰色且不口渴,表示陽氣不能轉化,邪氣陰濁凝阻。此時切勿亂用苦味藥物,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到胃。如果體內有外邪未解,而內部先出現結集,應該先疏通氣滯,可以使用杏仁、蔻仁、橘皮等藥物。如果邪氣鬱結,且患者原本就有中寒,應加入薑片。即使脘部有疼痛感,也應該從開泄和宣通氣滯的角度來治療,讓氣血回歸肺部。例如,現代常用的杏仁、蔻仁、橘皮等藥物,味道輕苦微辛,具有流動性,可以考慮使用。

另外,如果舌苔上有粘稠的白苔,口中會吐出厚實的涎沫,口中有甜味,這表示脾癉,是濕熱氣聚積,與食物氣味相結合,脾胃功能過剩的表現。當濕氣過剩時,會向上泛溢,應使用佩蘭葉,它具有芳香、辛散的特性,可以驅除濕氣。還應觀察舌根是否紅赤,如果舌根紅赤,表示熱氣,應使用清涼藥物來泄熱。如果舌根顏色淡,不紅,表示脾虛,無法控制液體上泛,應健脾以降低濁氣。如果舌苔像鹼一樣,表示胃中有長期積累的污垢,應立即開泄,否則會在中焦閉結,無法從膜原排出。

2. 第五論白舌

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白厚本是濁邪熱爍津傷,濁結不化,當先養津化濁。滋潤藥中加甘草,今甘守津還之意。其人必素屬中虛,故可用甘草。舌白而薄者,外感內寒也,當疏散之。若薄白而乾者,肺液傷也,加麥冬、花露、盧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

肺位最高,輕清乃得。若重濁與肺無益,而反傷及胃。若苔白而質絳者,濕遏熱伏,當先泄透熱,防其即干也。此可勿憂,再從里而透於外則變潤矣。泄濕用辛開,苦降濕泄,自然熱透。熱透自然舌乾,再用苦辛甘涼,從里透外,則胃氣化而津液升,舌即潤汗作,而邪熱隨解。初病即舌乾,津液素虧

神不昏者,幸而未入心胞。急宜養正,微加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匱,不可救藥矣。

白話文:

【第五篇討論白色舌象】

如果舌上的白苔厚且乾燥,這表示胃部的乾燥氣已經傷害到身體。'白色且厚的舌苔原本就是濁邪熱氣損傷了津液,濁邪凝結不能化解,應當首先滋養津液並化解濁邪。'在滋潤藥物中加入甘草,是取其能固守津液並恢復津液之意。'患者必定平時就屬於中虛體質,因此可以使用甘草。'

如果舌頭呈白色且薄,這是外感寒邪和內有寒氣的表現,應當採用疏散的方法治療。如果舌苔薄白且乾燥,這是肺部的液體受損,可以加入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的藥物,這是針對病情采取的最恰當的治療方法。

'肺位於人體最高的位置,輕清的藥物才能達到。如果使用重濁的藥物對肺沒有好處,反而會傷害到胃。'如果舌苔爲白色但舌質呈現紅色,這是溼邪抑制熱邪,應當先泄透熱邪,防止舌苔立即乾燥。這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從內部將熱邪透出體外,舌苔就會變得溼潤。'泄溼要用辛開,苦降溼泄,自然熱邪就會透出。熱邪透出後舌苔自然會幹燥,這時再使用苦辛甘涼的藥物,從內部透出外部,那麼胃氣就會運行,津液也會上升,舌苔就會變得溼潤,汗液也會產生,而邪熱也會隨之解除。'

如果剛生病時舌苔就乾燥,'說明體內津液原本就不足。'如果神志沒有昏迷,'慶幸的是邪氣尚未侵入心包。'應立即調養正氣,稍微加入一些透邪的藥物。如果神志已經昏迷,這是內臟衰竭,無法用藥救治了。

3. 第六論黃舌

前云舌黃或濁當作陷胸瀉心,須要有地之黃,如草生地上必有根腳,無根即為浮垢,刮之即去;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若妄行攻瀉,必致表邪入里為結胸痞氣腹脹等症;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痛或脹,不因藥誤病出自然;此邪已入里,表症必無,或存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加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紛、生首烏等皆可。

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藥,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皆有虛實寒熱,總以利氣和氣為主;又當以別法治之矣。

白話文:

【第六篇 黃舌的討論】

先前提到,舌頭呈現黃色或渾濁,一般應考慮使用陷胸瀉心的療法,但這必須是屬於土地般的黃色,就像是草地上的植物,一定有根部支撐,若是沒有根的黃色,就像是浮在表面的污垢,輕易就可以刮除;而若是舌面光滑,呈現無形的濕熱,這已經顯示出中焦虛弱的跡象,這種情況下極度忌諱使用陷胸瀉心的方法;如果冒然進行強烈的攻瀉,必定會導致表證進入體內,形成結胸、痞氣、腹部脹滿等症狀;肚臍以上的部位,可能出現大腹滿痛或脹的狀況,這種情況不是因為藥物使用錯誤,而是疾病自然發展的結果;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外表的症狀應該已經消失,即便殘留一些,也必須透過觀察舌頭來判斷,舌頭可能非常黃,或呈現沉香色,或像灰黃色,或老黃色,或是舌面上有斷裂的紋路,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下法,例如小承氣湯加上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藥物都可以。

然而,如果尚未出現上述的舌象,就不宜使用這些藥物,因為有可能是濕氣在太陰經聚集造成滿脹,或是寒濕錯綜複雜導致疼痛,或是氣血壅塞引起脹滿;這些情況都存在虛實寒熱的不同,總的來說,應以調理氣機、和順氣血為主;這時應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了。

4. 第七論薄黃舌

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辛開透發,從汗而解;若雖薄黃苔不甚厚而津受傷也,當以養津為主;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以養之。

白話文:

【第七篇討論淡黃舌的情況】

如果舌苔呈現淡黃色且並不算太厚,表面也滑潤,這表示體內的熱氣尚未損耗到身體的津液,可以透過清熱解表的方式來治療,使用一些辛辣的藥材幫助發汗,讓熱氣從汗水排出。

然而,即使舌苔是淡黃色且不厚,但若是發現津液已受損,那治療的重點就應放在滋養津液上。需避免使用性質苦澀、過於強烈的藥物,而應該選擇性質甘涼、輕盈的藥方來滋補津液。

5. 第八論絳舌

熱邪傳營舌色必絳指舌本言;絳,深紅色也。初傳舌色中兼黃白色指舌苔言;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仍從表解。純絳鮮澤者言無舌苔,胃無濁結,邪已離衛入營;胞絡受邪也。宜犀牛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清泄之。延這數日,或其人平素心虛有痰`必有舌苔。

但心血虛者舌質多不鮮明,或淡晦無神,邪陷多危而難治。於此可卜吉凶。外熱一陷里絡即閉,非菖蒲鬱金等所以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若邪火盛而舌質赤宜牛黃丸,虛而色淡晦者宜至寶丹,以牛黃丸太寒故也。恐其昏厥為痙也。

白話文:

[第八篇討論深紅舌的情況]

當熱邪侵入營血時,舌頭的顏色會變成深紅色-這是直接描述舌頭本身的顏色;深紅色,也就是接近酒紅色。在熱邪剛開始影響時,舌頭顏色中還會夾雜著黃白色-這是描述舌苔的顏色;這表示體內氣分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這種情況下,可以透過調節身體的防禦機制和營養狀態來達到平衡,仍然要從外部來解決問題。

如果舌頭顏色呈現純淨的深紅色且光澤明亮,表示舌苔已經消失,胃部沒有混濁的結塊,邪氣已經離開了防禦層進入營血-這是由於細胞網絡受到邪氣的影響。應該使用犀牛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草藥來進行清熱和排邪。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幾天,或者這個人平常就有心虛和痰多的情況-一定會有舌苔。

但是,如果心臟血液不足,舌頭的顏色往往不會鮮明,可能呈現淡色或暗淡無光,這種情況下邪氣入侵往往會很危險且難以治療。從這裡我們可以預測病人的生死。

一旦體外的熱邪進入體內的細胞網絡,就會導致閉塞,這不是單靠石菖蒲和鬱金等草藥就可以解決的,必須使用牛黃丸或至寶丹這類藥物來打開閉塞。

如果邪火旺盛而舌頭顏色赤紅,適合使用牛黃丸;如果身體虛弱而舌頭顏色淡而暗,則應使用至寶丹,因為牛黃丸性質太寒。這是為了避免病人出現昏厥或抽搐的情況。

6. 第九論燥絳舌

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血為要。胃無濁邪則無厚苔,邪熱入營則舌質色絳,雖薄苔必黃,又加乾燥則火邪劫營。

色絳而舌心乾者,舌全絳心干,乃心胃火燔劫奪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其有舌心獨絳而乾者,四連有苔或黃或白,獨絳而干只在舌心,亦胃熱而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干火盛之候矣。舌尖獨絳而乾,熱止在心,此心火炎和,導示散瀉其腑。

若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而渴,故知其熱不在血分。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熱在氣分者必渴,熱在血分者但口乾而不渴,多飲能消水為渴,不能多多飲但欲略潤為干。如血分無熱而口乾者,是陽氣虛不能生化津液,宜辛潤如姜附之類

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傳變可也。慎勿用血藥,反致滋膩留邪。至若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胃以通絳為用,濁降則清升而化津液。熱邪入營鬱蒸,胃中濁氣成痰,反以蒙閉心胞,即成錯厥。當急疏其胃,降濁以清營熱

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以逐之。舌絳而抵齒難伸出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內風上熾,當開降中,中辛涼咸潤以熄內。內脾腎之脈皆連舌本,亦有脾腎氣敗,舌短不能伸出者,其形貌面色必形枯瘁,多為死證,不獨風痰為患也。舌絳光亮,國陰亡也。

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舌z絳有碎點黃白者,將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有雖絳不鮮,乾枯而痿者,此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而無救也。

白話文:

【燥絳舌第九論】

舌頭顏色深紅且乾燥,這是火熱之邪侵襲血液,此時應當以涼血清熱爲首要任務。

如果胃部沒有混濁的邪氣,就不會有厚重的舌苔;邪熱侵入血分時,舌質會變成深紅色,即使有舌苔也會呈現黃色。再加上乾燥,則表明火熱之邪正在侵襲血液。

舌頭全面深紅,尤其是中心乾燥,這代表心胃的火勢熾烈,正掠奪身體的津液,這時黃連、石膏可以加入治療。

有的患者僅舌中心深紅且乾燥,即在舌心獨呈深紅且乾燥,這表示胃熱熾烈,而心營受到灼傷。在清理胃熱的同時,應加入清心的藥物,否則病情將蔓延至舌尖,形成津液乾涸、火勢旺盛的病態。舌尖單獨深紅且乾燥,代表心火旺盛,需導引並散去心臟所屬的腑臟之熱。

若煩躁發熱且舌中心乾燥,四周呈現紅色,中心可能呈現黃色或白色,這表明熱在氣分而非血分,是上焦的氣熱正在消耗津液。熱在氣分的病人必定口渴,熱在血分的病人僅口乾但不渴。大量飲水後仍感到口渴是因爲熱在氣分,無法大量飲水僅希望稍微潤澤則是因爲熱在血分。如果血分無熱卻口乾,這可能是陽氣虛損,無法生成津液,這時應使用如姜附之類的辛潤藥物。

這時應迅速使用涼膈散,以清除無形的熱邪,再觀察後續變化。切記不可使用補血藥,以免造成滯膩留邪。

至於舌色深紅,遠觀似乎乾燥,但觸摸卻仍有津液,這是津液虧虛,溼熱燻蒸,即將形成濁痰矇蔽心包的前兆。胃部功能在於消化,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才能轉化成津液。熱邪入血分鬱蒸,胃中的濁氣凝結成痰,反而矇蔽了心包,形成錯亂的病症。應立即疏通胃部,降濁以清血分熱邪。

舌色深紅,表面有黏膩感,看似有苔卻不完全是苔,這表示體內夾雜污穢濁氣,應立即使用芳香藥物以驅除之。

舌色深紅且抵住牙齒難以伸出,這表示痰阻塞了舌根,有內風症狀。內風熾烈,應使用辛涼鹹潤藥物來熄滅內風。脾胃腎的經脈都與舌根相連,也有因脾胃腎氣衰敗,導致舌短無法伸出的情況。這類患者面容枯槁,多屬死亡徵兆,並非僅由風痰引起。

舌色深紅且光亮,代表陰液耗盡。應迅速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

舌色深紅且有黃白碎點,預示將發生疳疾。出現大紅點,表示熱毒侵入心臟。應使用黃連金汁。

即使舌色深紅但不鮮亮,乾燥且萎縮,這表明腎陰枯竭。應迅速使用阿膠、雞子、地黃、天冬等藥物救治,否則恐怕會因腎陰徹底枯竭而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