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別鑑》~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第一論濕病大概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從寒化,屬陰,故先受於足經;風從熱化,屬陽,故先受於經。逆傳心胞。心肺最近,邪盛傷營,即傳心胞。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傷寒由太陽而傳入他經,當先辛溫發汗。溫邪由肺入胃,當先辛平解表。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化熱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在表,初用辛涼散解。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盧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摶,勢必孤矣。不爾,初當辛平解散。若過涼遏邪,邪反內走,用溫發汗,劫津化火。
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風與熱也),相劫也。有陽虛氣不化液而燥,治宜甘濕。有積飲液不上升而燥,治宜甘辛。有陰液枯涸而乾燥,治宜酸甘。此風熱劫爍其津液,治宜甘寒。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滲濕透熱,佐以芳香。
其病有類傷寒,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濕病雖久,總在一經為辨。
白話文:
[第一篇討論濕病的大致情況]
溫熱的病邪首先從上方入侵,最先影響到的是肺部。風邪如果從寒氣轉化,屬於陰性,所以會先影響到腳部的經絡;如果風邪從熱氣轉化,屬於陽性,則會先影響到身體的經絡。病邪可能會逆向傳導至心包。
心臟和肺部位置相近,如果病邪強烈,傷害了血液運行,就會傳導至心包。肺部主管氣息,屬於衛氣系統;心臟主管血液,屬於營血系統。區分營衛、氣血的原則,雖然和感冒的情況相同,但在治療方法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感冒是從太陽經開始,再傳導到其他經絡,應先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溫熱的病邪則是由肺部進入胃部,應先使用辛平的藥物來解除表證。
因為感冒的病邪會在表層停留,然後轉化為熱進入內部。而溫熱的病邪則能迅速轉化為熱,還沒傳到心包時,病邪仍停留在肺部。肺部與皮毛相聯,主掌氣息,所以處於表層,一開始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病邪。如果夾雜著風邪,可以添加薄荷、牛蒡等藥材;如果是夾雜著濕氣,可以添加蘆根、滑石等藥材。或者將風邪從熱邪之外透出,或者將濕氣從熱邪之下排出,避免讓它們互相結合,這樣一來,熱邪勢必孤立無援。否則,一開始就應使用辛平的藥物來疏散病邪。如果使用過涼的藥物抑制病邪,病邪反而會往內走,使用溫熱的藥物發汗,則會消耗體內的津液,轉化為火。
風邪夾雜著溫熱而導致乾燥,會使清竅受到幹擾。這是指水氣的運行,無法向上滋潤兩陽(風與熱),互相制約的結果。有的是因為陽氣虛弱,氣血無法轉化為液體而導致乾燥,應使用甘濕的藥物治療。有的是因為體內積聚的液體無法上升而導致乾燥,應使用甘辛的藥物治療。有的是因為體內的陰液枯竭而導致乾燥,應使用酸甘的藥物治療。這是風熱病邪消耗體內的津液,應使用甘寒的藥物治療。濕氣與溫熱結合,會蒸騰鬱結,矇蔽上部的清竅,導致清竅堵塞。這是因為濁邪妨礙了清氣的運行。應使用滲濕透熱,輔以芳香的藥物治療。
這種疾病的症狀有些類似於感冒,判斷的方法如下:感冒往往會有多種不同的症狀變化,而濕病即使持續很長時間,總是在同一個經絡上表現出來。
3. 第二論化熱入營
前言:辛涼散內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由氣入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
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燥,大便不通,金汁,亦或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若斑出縶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玉女煎,輕則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虛,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彷徨,驚疑恐懼之貌,蓋腎水虛則生恐也。
此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滋養,如生地、元參、龜版、阿膠之類,質絳而中心乾厚焦燥者,生地、阿膠、龜版、咖元明粉、大黃以上之。
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轉汗透邪,治宜益胃。此法極難詳,蓋汗由胃中水穀所化,氣旺,邪與汗相併而出,如仲景服桂枝湯後啜稀粥者是也。若胃虛發戰,邪不能出,反從內入,也要在辨邪之淺深。若邪已內人,慾行此法,反見助邪為害矣。
如風寒溫熱之邪初在表者可行,若暑疫等邪受即在膜原,而當胃口斷無益胃,助邪雖虛人,必先開達,誤用即為害不淺也。
今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盧冷一書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盧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氣。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盧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盧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此正不勝邪,《內經》言險陽交交者死也。
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解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第二篇討論熱邪進入營血階段]
在前面我們談到使用辛涼散和甘淡藥物祛除濕氣,但如果病情持續未見好轉,這表示熱邪可能正在逐漸侵入營血層面。由氣分進入營分。
當營血受到熱邪的影響,血液會被消耗,心神變得不安,夜晚尤為嚴重,可能出現失眠或者斑點隱約出現的情況。這時應停止使用治療氣分的藥物。如果是從風熱進入的,可以使用犀角、竹葉等藥物;如果是從濕熱進入的,可以使用犀角、花露等藥物。
這些藥物可以加入涼血清熱的方子中。如果出現煩躁和大便不通的情況,也可以加入金汁。對於老年人或是平時體寒的人,可以使用人中黃代替。快速透出斑疹是關鍵。如果斑疹出現但病情仍未改善,可能代表胃津已經喪失,可以用玉女煎或梨皮蔗漿等藥物調理。對於腎水素來不足的人,即使病未到下焦,也可能出現彷徨、驚疑、恐懼的神情,因為腎水虛弱會產生恐懼。
判斷病情時,舌象是很重要的參考。在甘寒藥物中加入鹹寒藥物滋養,例如生地、元參、龜板、阿膠等。舌色深紅且中心乾燥厚焦,可用生地、阿膠、龜板、咖元明粉、大黃等藥物。
主要目標是在未受邪氣侵害的地方先行安穩,避免邪氣進一步深入。如果邪氣始終停留在氣分,可以期待透過汗液排出邪氣,治療上應注重調理脾胃。此法較為複雜,因為汗液是由胃中的水谷所生成,氣力旺盛時,邪氣會隨著汗液一同排出。如服用桂枝湯後喝稀粥即是此理。然而,如果脾胃虛弱,發冷戰鬥,邪氣無法排出,反而可能向內深入。辨別邪氣的淺深是關鍵。
對於風寒、溫熱的邪氣,初期在表面的,可以進行治療。但對於暑疫等邪氣,一旦感染即在膜原處,此時調理脾胃只會助長邪氣,即使身體虛弱,也必須先疏通開導,否則就會造成傷害。
當邪氣與汗液一同排出,熱氣達到皮膚表面,毛孔打開,邪氣隨汗液排出,病癒後,胃氣會暫時虛弱,需等待氣血回復,保持溫暖。這是因為戰汗後,邪氣退去,但正氣虛弱,陽氣隨汗液流失,因此需要漸漸恢復。此時應該保持安靜,不要驚慌,不要頻繁呼喚病人,以免擾亂元氣。只需觀察脈搏,如果脈搏虛軟緩慢,即使病人疲倦沉睡,不出聲,汗出而體溫下降,也不一定是脫症。但如果是脈搏急促、躁動,不能安睡,汗出體溫下降,那就是氣脫的症狀了,這代表正氣無法抵抗邪氣,《內經》稱之為「陰陽交盡」,即死亡。
另外,如果邪氣旺盛,正氣虛弱,無法一次戰勝邪氣,需要停一兩天再次發汗解表,這一點也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