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別鑑》~ 卷上 (1)
卷上 (1)
1. 第一論濕病大概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從寒化,屬陰,故先受於足經;風從熱化,屬陽,故先受於經。逆傳心胞。心肺最近,邪盛傷營,即傳心胞。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傷寒由太陽而傳入他經,當先辛溫發汗。溫邪由肺入胃,當先辛平解表。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化熱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在表,初用辛涼散解。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盧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摶,勢必孤矣。不爾,初當辛平解散。若過涼遏邪,邪反內走,用溫發汗,劫津化火。
白話文:
溫病入侵人體,首先會侵犯肺臟。風寒屬陰,因此先從足部經絡入侵;風熱屬陽,則先從手部經絡入侵。之後會逆行傳入心包。由於心肺相近,邪氣旺盛侵犯營氣,就會傳到心包。肺主氣,屬於衛氣;心主血,屬於營氣。雖然辨別營衛、氣血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傷寒從太陽經傳入其他經絡,應先用辛溫發汗。溫病則從肺入胃,應先用辛平解表。
因為傷寒的邪氣會停留在表層,之後才化熱入裡。而溫病則化熱速度快,尚未傳入心包時,邪氣仍在肺部。肺與皮膚毛髮相通,並且主氣,因此邪氣在表,初期應使用辛涼散解之法。如果夾雜風邪,則需加薄荷、牛蒡等藥物;如果夾雜濕邪,則需加盧根、滑石等藥物。透過透風或滲濕,將邪氣引導至熱邪之外或熱邪之下,使其無法與熱邪結合,就會自然消散。否則,一開始應使用辛平解表之法。若過度使用涼寒抑制邪氣,反而會使邪氣內傳,此時需要用溫熱發汗,以劫去津液,化解火邪。
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風與熱也),相劫也。有陽虛氣不化液而燥,治宜甘濕。有積飲液不上升而燥,治宜甘辛。有陰液枯涸而乾燥,治宜酸甘。此風熱劫爍其津液,治宜甘寒。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滲濕透熱,佐以芳香。
其病有類傷寒,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濕病雖久,總在一經為辨。
白話文:
風帶著溫熱又乾燥,就會讓鼻竅等清竅乾燥。這是因為水主之氣無法上升滋潤陽氣(風與熱),兩者互相搶奪。若陽氣虛弱,氣無法化為津液導致乾燥,就要用甘甜滋潤的藥物治療。若體內有積聚的液體無法上升也造成乾燥,就要用甘辛的藥物治療。若陰液枯竭導致乾燥,就要用酸甘的藥物治療。總之,風熱侵襲消耗津液,治療上要用甘寒的藥物。濕氣與溫熱結合,蒸騰阻塞,蒙蔽頭部,導致清竅堵塞,濁邪侵害清氣。治療上要用滲濕透熱,佐以芳香的藥物。
這種病症跟傷寒有相似之處,但辨別方法不同:傷寒症狀多變,而濕病雖然病程長,但總是集中在一條經絡上。
2. 第二論化熱入營
前言辛涼散內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由氣入營"
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
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燥大便不通金汁亦或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若斑出縶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玉女煎輕則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虛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彷徨"驚疑恐懼之貌蓋腎水虛則生恐也"
白話文:
前言辛涼散內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由氣入營"
前言: 辛涼藥物散發於內,甘淡藥物驅散濕氣。若病症依然無法解決,就表示疾病逐漸要進入營分了,這是由氣分進入營分。
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
營分受熱: 營分受熱,血液就會受損,心神不安,夜間難以入睡,或身體出現隱隱的斑點。此時應停止使用散寒解表等氣分藥物。
風熱入營: 若疾病是由風熱入營,則應使用犀角、竹葉等清熱解毒藥。
濕熱入營: 若疾病是由濕熱入營,則應使用犀角、花露等清熱化濕藥。
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燥大便不通金汁亦或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若斑出縶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玉女煎輕則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虛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彷徨"驚疑恐懼之貌蓋腎水虛則生恐也"
參入涼血清熱方: 在涼血清熱的藥方中,若患者出現煩躁、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等症狀,可加入金汁(黃連)等藥物。
老年及素寒者: 對於老年人或平素體寒者,可使用人中黃代替金汁,加速斑疹出現。
斑出不解: 若斑疹出現後,依然無法消退,就表示胃津已經耗損,應使用甘寒藥物治療。
甘寒藥物: 若病情較重,則使用玉女煎;若病情較輕,則使用梨皮、蔗漿等藥物。
腎水虛: 若患者腎水不足,即使疾病尚未影響下焦,也會出現彷徨、驚疑、恐懼等症狀,這是因為腎水不足就會導致心神不安。
此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滋養如生地元參龜版阿膠之類質絳而中心乾厚焦燥者生地阿膠龜版咖元明粉大黃以上之"
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轉汗透邪治宜益胃"此法極難詳蓋汗由胃中水穀所化氣旺邪與汗相併而出如仲景服桂枝湯後啜稀粥者是也若胃虛發戰邪不能出反從內入也要在辨邪之淺深若邪已內人慾行此法反見助邪為害矣
如風寒溫熱之邪初在表者可行若暑疫等邪受即在膜原而當胃口斷無益胃助邪雖虛人必先開達誤用即為害不淺也"
白話文:
這一定要驗證於舌頭,如果舌頭呈現甘寒之中加入鹹寒滋養,例如生地、元參、龜版、阿膠之類,質地呈現絳色,中心乾燥厚重,焦燥者,可以考慮使用生地、阿膠、龜版、甘草、大黃等藥物。
主要是要先安撫未受邪氣侵犯的地方,以免邪氣深入耳竅。如果邪氣始終在氣分流連,可以期望它轉為汗出而透邪。治療應該以益胃為主。
這種方法非常困難,要仔細分辨。因為汗液是由胃中水穀所化生,氣旺盛,邪氣與汗液結合而排出。就像仲景所說的,服用桂枝湯後喝稀粥一樣。如果胃虛乏力,發冷戰抖,邪氣無法排出,反而從內部進入,就要辨別邪氣的深淺。如果邪氣已經侵入內部,想要使用這種方法,反而會助長邪氣,造成危害。
例如風寒、溫熱之邪最初在表層時,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但像暑疫等邪氣,一開始就侵犯到膜原,而胃口不好的情況下,就沒有益胃的效果,反而會助長邪氣。即使是虛弱的人,也必須先開通氣血,誤用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今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盧冷。一書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盧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氣。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盧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盧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此正不勝邪,內經言險,陽交交者死也。"
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解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現在病邪和汗水同時出現,熱氣到達肌膚表面,打開了病邪的通道,病邪隨著汗水排出,病症解除後,胃氣虛弱,身體感到寒冷,一整夜都覺得冷,等到氣血恢復,才會慢慢溫暖如常。這是因為身體在出汗時,病邪退去,但正氣也隨著汗液流失,所以會感到寒冷,但並不一定就是虛脫症。此時應該安靜休息,讓陽氣慢慢恢復,旁人不要驚慌,不要頻繁呼喚,以免打擾元氣。如果摸脈發現脈象虛弱、和緩,雖然病人昏昏欲睡、不說話、出汗、發冷,但這並不是虛脫症。但如果脈象急促、躁動不安、無法平躺、出汗、發冷,那就是氣虛脫症了。這就驗證了《內經》中所說:「險陽交交者死也」,意思是說如果正氣不足,不能與邪氣抗衡,就會危及生命。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病邪很強,正氣虛弱,不能一次性將病邪趕走,需要休息一兩天,再次發汗才能解除病症,這一點也要注意。
3. 第三論邪留三焦
氣病有不傳血分者,邪留三焦,猶之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樸芩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有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也。不入營而傳心胞,即傳於三焦。蓋三焦主升降,出入表裡之氣,全賴三焦以出入法,當轉其氣機,雖溫邪,不可用涼藥遏之,故只宜辛平甘苦,順其升降,轉其氣機,開透汗,化瘧之門戶。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衛行脈外;營之後方言血,營行脈中。
在衛,必惡寒,汗之可也,宜辛平表散。到氣,不惡寒而惡熱,小便色黃,才宜清氣,方可辛涼,亦不可太涼,反使邪不外達而內閉。乍入營分,脈數舌絳,猶或透熱,仍轉氣分而解,開達即所以轉氣分,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是也。至入於血,舌深絳,煩擾不寐,或夜有囈語,則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是也。若不循緩急之法,則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
白話文:
氣病有只停留在氣分而不傳入血分的,邪氣留在三焦,就像傷寒中的少陽病一樣。少陽病要調和表裡,而這種氣病則要分消上下之勢,根據症狀變化用藥。比如像近來常用的杏仁、樸硝、黃芩等藥,或像溫膽湯一樣走泄,因為病邪還在氣分,還存在發汗的機會,也可能轉化成瘧疾。如果邪氣沒有進入營分而直接傳到心包,就會傳到三焦。三焦主升降,表裡之氣出入都要依靠三焦,所以應該轉化氣機。雖然是溫邪,但不能用涼藥遏制,只能用辛平甘苦的藥物,順應其升降,轉化氣機,打開汗孔,化解瘧疾。一般來說,疾病的發展過程是:先從衛分開始,接著是氣分,衛分走脈外,營分走脈中。在衛分階段,患者必定惡寒,可以發汗,宜用辛平的藥物散表。到了氣分,患者就不惡寒而惡熱,小便顏色發黃,這時就應該清氣,可以用辛涼的藥物,但也不能太涼,否則會使邪氣無法外達而內閉。一旦進入營分,脈搏急數,舌頭發紅,可能還會發熱,這時應該轉回氣分來治療,開通氣道就是轉化氣分的關鍵,比如犀角、元參、羚羊等藥物就是這樣。如果病邪進入血分,舌頭深紅,煩躁不安,不能入睡,甚至晚上說夢話,那麼就擔心會耗血動血,必須用涼血散血的藥物,比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如果沒有按照病情的緩急來用藥,就會錯手,反而會導致慌張。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如法應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陽虛者本多痰濕,受寒濕非姜附術芩不能去,受濕熱亦必黏滯難解,須通陽明化濕,過涼則濕閉而陽更困矣。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有熱減身寒者,不可便云虛寒而投補劑。陰虛者內火易動,濕從火化,易傷陰液,陰傷則陽少依附,但當和胃,不可偏陰偏陽。
恐爐煙雖熄,爐火猶存,須細察精詳,主可少少與之,慎不可漫然而進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入里與之相摶,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如身黃如橘子色而鮮明者,此陽黃胃濕,豕茵陳蒿湯。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色如薰黃而沉晦者,此陰黃辦濕,用梔子柏皮湯或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我們吳地濕氣重,最容易傷人。面色白的人,要特別注意陽氣,濕氣過盛就會陽氣不足。治療方法應該清涼,但要控制在六七成,不能過涼,否則濕熱消退後,陽氣也會衰弱。陽氣虛的人,本身就容易有痰濕,受寒濕侵襲,非用生薑、附子、蒼朮、黃芩不能去除,受濕熱侵襲也容易黏滯難解,必須通暢陽明經化解濕氣,過涼反而會導致濕氣閉塞,陽氣更虛弱。面色蒼白的人,要特別注意津液,清涼要控制在六七成,很多時候雖然熱退了,但身體卻感到寒冷,不能就說虛寒而直接用補藥。陰虛的人,內火容易上升,濕氣隨著火氣化生,容易損傷陰液,陰液不足,陽氣就會缺乏依附,只能調理脾胃,不可偏向補陰或補陽。
就像爐子裡的煙火雖然熄滅了,但爐火依然存在,需要仔細觀察,才能適量用藥,不可漫不經心地亂投藥。此外,酒客由於經常飲酒,體內濕氣本來就多,加上外來的濕氣入侵,與體內濕氣相互纏繞,即使陽氣旺盛,胃裡也容易積聚濕氣。如果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鮮明,這是陽黃,胃濕所致,可用茵陳蒿湯治療。如果是陰氣盛的人,脾濕也不少,顏色像薰黃一樣沉暗,這是陰黃,脾濕所致,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或附子理中湯治療。
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補血,在養津與化汗。津液虛則汗無由化,養津則汗自出。通陽一在溫而在利小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自能出矣。較之雜症有不同也。
白話文:
然而,當它轉變為熱病時,救治陰氣相對容易,但打通陽氣最為困難。救治陰氣並非只是補充血液,而是在於滋養津液和促進出汗。如果津液不足,則出汗就沒有來源;滋養津液,則自然會出汗。打通陽氣主要在於溫暖以及通暢小便。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當氣機運行正常時,津液就能夠自然排出。這與其他混雜的病症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