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82)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82)
1. 溫病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王義源之女,年十四五,住鹽山城東牛留里。
病名,溫病。
原因,仲春中旬,感受春溫。醫者診治失宜,遷延十餘日,病益增劇,醫者諉為不治。
證候,心下脹滿甚劇,喘不能臥,自言心中幹甚,似難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少,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仍每日下行。
診斷,脈博一呼吸五至,左脈似弦而有力,右脈似大而有力,然皆不堪重按,知其溫病之熱本不甚劇,因病久真陰虧損,致小便不利,所飲之水停於腸胃則脹滿,迫於心下則作喘,其心中幹甚,亦真陰虧損之徵也。
療法,當滋其真陰,利其小便,陰足則心不覺干,便利則脹消,而喘亦可定,至於一些溫病之餘熱,亦不治自愈也。
處方,鮮白茅根(去淨皮與節間細根銼碎)六兩,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句鍾,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當茶,數次溫飲之。
效果,飲茅根湯兩日,其病霍然痊愈。蓋白茅根涼潤滋陰,又善治腎陰有熱,小便不利,且具有發表之性,能透溫病之熱外出,一藥而三善備,故單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鮮者用之,且復如此煎法(過煎則性變),方能有效。
康按:發明茅根功用,較徐洄溪尤為詳明。方雖簡單,藥用周到,可謂溫病善後之一種簡效法。惟症既喘不得臥,擬仿外臺法,再加鮮枇杷葉二兩,輕降肺氣何如?
白話文:
病人是王義源的女兒,年約十四、五歲,居住在鹽山城東的牛留裏。
她罹患的是溫病。病因是在仲春的中旬,感染了春溫,醫生治療方式不當,病情拖延十多天,反而更加嚴重,醫生甚至認為此病無法治癒。
病徵為心下極度脹滿,呼吸困難到無法躺下,她自述心中乾燥難忍,似乎難以支撐下去,她的舌苔呈現白色微帶黃色,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先前有拉肚子的情況,現在雖不再拉肚子,但每天仍有排便。
經診斷,心跳頻率為每呼吸五次跳動一次,左手脈搏像弦一樣緊且有力,右手脈搏看似大而有力,然而都經不起重壓,由此可知,溫病的熱度並不算高,是因為病程長導致真陰虧損,造成小便不順,喝下的水停留在腸胃引起脹滿,逼迫到心臟下方造成喘息,心中的極度乾燥也是真陰虧損的表現。
治療方式應滋補真陰,促進小便,陰氣充足心就不會感覺乾燥,小便順暢脹滿就會消失,喘息也能平定,剩餘的溫病熱度也會自然恢復。
開出的藥方是新鮮的白茅根(去除皮和節間細根,切碎)六兩,用水三大碗煮沸一次,等半個小時,如果茅根還未沉入水底,再煮沸一次,直到茅根全部沉入水底,藥湯就完成了。去渣當茶,分多次溫熱服用。
服藥兩天後,病情迅速痊癒。白茅根性質涼潤滋陰,擅長治療腎陰虛熱,小便不順,且有散熱的特性,能使溫病的熱度從身體排出,一藥兼具三種好處,因此單獨使用就能建立奇效。但必須使用新鮮的,且需使用特定的煎法(煎太久性質會改變),才能發揮效果。
康按:發掘白茅根的功效,比徐洄溪的描述更詳細。雖然藥方簡單,但用藥全面,可稱得上是溫病後期的一種簡易有效的療法。只是既然病患有喘息到無法躺下的情況,建議仿照外臺法,再加入新鮮枇杷葉二兩,輕微降低肺部氣壓,效果如何呢?
2. 溫病晚發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潘伯石令郎,年十四歲,住宜興南大街。病名,溫病晚發。
原因,素質陰虧,冬傷於寒,潛伏至春未發,夏初乃發。
證候,壯熱無汗,神昏譫語,便泄溺赤,舌乾懊憹。
診斷,脈浮數沉滑。沉滑為伏溫將發,浮數乃邪已外潰,惟時已初交夏令,故斷為伏溫晚發。
療法,生津托邪,使邪透汗出為首要。
處方,黑膏(一兩),前胡(二錢),連翹(三錢),天冬(三錢),薄荷(錢半,後入),知母(三錢),玄參(五錢),赤芍(一錢),銀花(五錢),白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東垣涼膈散三錢,開水先下
服三劑,接服後方。
二方,淡豆豉拌搗鮮生地(二兩),知母(三錢),前胡(二錢),生石膏(一兩,研細),玄參(五錢),鮮竹葉(三十片),薄荷頭(二錢,與石膏同打),天冬(五錢),銀花(五錢),鮮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五劑便泄止而汗不出。接服後方。
三方,冬桑葉(二錢),川貝母(三錢),川石斛(三錢),前胡(二錢),鮮枇杷葉(五片,刷淨),北沙參(三錢),蘇薄荷(錢半),蔻仁(五分,同打,後入),豆豉(五錢),旋覆花(錢半,包煎)
白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效果,服三劑,得戰汗而解。
廉按:前後三方,均屬生津托邪法,於伏氣溫病大致亦合。擬去涼膈散,再加活水蘆筍之清透,則見效當更速矣。
白話文:
【病患資訊】患者是潘伯石的兒子,十四歲,居住在宜興南大街。他的疾病被診斷爲溫病晚發。
【病因】他體質陰虛,冬季受寒後,病情潛伏直到春天未發作,直到初夏纔開始發病。
【症狀】他有高燒無汗、神志不清、說胡話、尿液赤紅、大便泄瀉、舌頭乾燥且煩躁不安的症狀。
【診斷】脈象顯示浮數和沉滑。沉滑的脈象表明潛伏的溫病即將發作,而浮數的脈象則顯示病邪已經從體內向外擴散。因爲現在已經是初夏時節,所以判斷爲溫病晚發。
【治療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滋陰解毒,讓病邪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
【處方】使用黑膏、前胡、連翹、天冬、薄荷、知母、玄參、赤芍、銀花、白茅根等藥材進行治療,並在服用涼膈散後,再服用後續的藥方。
【第二方】使用淡豆豉拌搗鮮生地、知母、前胡、生石膏、玄參、鮮竹葉、薄荷頭、天冬、銀花、鮮茅根等藥材進行治療。在服用五劑後,腹瀉停止但未見汗出,需再服用後續藥方。
【第三方】使用冬桑葉、川貝母、川石斛、前胡、鮮枇杷葉、北沙參、蘇薄荷、蔻仁、豆豉、旋覆花等藥材進行治療。並用白茅根煎湯代替水。
【療效】服用三劑後,患者出現了戰汗現象,病情得到緩解。
廉按:前後三個處方都屬於滋陰解毒的療法,對於潛伏的溫病大致上也是適用的。建議去掉涼膈散,再加入清熱透疹的活水蘆筍,效果應該會更快顯現。
3. 溫病發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潘君,年約三十歲,住本鎮。
病名,溫病發斑。
原因,暮春伏氣內發,新涼外束,然當時尚未現有熱證。
證候,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胸悶不思飲食,握其手臂,其熱爍手。
診斷,脈右浮滑,左弦緊,舌邊尖紅,苔薄白滑。知其病重,非尋常之感冒也。
療法,姑以蔥豉湯合二陳湯加蒡、翹、枳、桔等,先行疏解新邪。
處方,鮮蔥白(三枚),淡香豉(三錢),仙半夏(錢半),廣橘紅(一錢),生枳殼(錢半),苦桔梗(一錢),青連翹(三錢),炒牛蒡(二錢)
次診,服後惡寒退,而心煩不得寐,胸悶作惡,脈滑舌燥,數日不大便。躊躇久之,乃毅然以大柴胡湯,重用大黃急下之。
次方,川柴胡(一錢),淡黃芩(錢半),仙半夏(二錢),小枳實(二錢),生錦紋(三錢),生白芍(二錢),鮮生薑(二片),大紅棗(二枚)
三診,服後下稀糞水五六次,前症盡退,但不思食而已。越兩日,復發熱譫語,煩躁不寧,舌苔黃,脈滑,唇紅,口內破裂,大便溏。復以小陷胸湯加大黃下之。
三方,栝蔞仁(四錢,杵),小川連(六分),仙半夏(二錢),生錦紋(三錢)
四診,翌日復診,則胸部脊背手臂等處均發現斑疹,其色紅赤,煩躁定,神識清,咳嗽多痰,舌苔黃燥,大便溏瀉,脈不數。遂改用小陷胸湯去半夏,加貝母等平劑以治之。
四方,栝蔞仁(四錢,杵),小川連(六分),川貝母(二錢,去心),白知母(三錢)
五診,接服兩日,赤斑發現愈多,手足胸背均滿布,而脊背中尤為稠密,其色紅赤鮮明,言語時清時亂,目赤唇紅,兼有呃逆。仍以原方接服一劑,以覘進退。
六診,詎次日復診,則神昏不能識人,譫語呃逆,舌苔黑燥,脈息滑數,頭汗出時,或手動唇動,蓋伏熱尚重,病勢正在凶猛之時。仍當清涼攻下,雙方並進,庶足以殺其凶猛之勢。幸病家堅信不疑,得以放手用藥,乃以白虎小承氣小陷胸三方合用,去厚朴,加梨汁以清降之。
六方,生石膏(一兩,研細),肥知母(四錢),生粳米(一撮),生甘草(五分),生錦紋(三錢),小枳實(二錢),栝蔞仁(四錢,杵),仙半夏(二錢),小川連(六分),雅梨汁(一兩,分沖)
效果,此藥服後,神氣轉清,呃逆譫語亦漸定。遂以前方去大黃、石膏,接服三劑,病大退。乃以清涼和平之方,調理半月而瘳。
說明,大凡溫病之重者,多從斑解,而尤必借大黃之力,蓋腑氣通則伏邪始能外發也。
廉按:伏溫之邪由春夏溫熱之氣蒸動而出,此其常也。亦有當春夏之間感冒風寒,邪郁營衛而為寒熱,因寒熱而引動伏氣,初起一二日,第見新感之象,意其一汗即解,乃得汗後,表證略減而裡熱轉甚,昧者眩其病狀,幾若無可把握,不知此新邪引動伏邪之證,隨時皆有,治之者須審其伏邢與新感孰輕孰重。若新感重者,先撒新邪,兼顧伏邪,伏邪重者,則專治伏邪,而新感自解。
若中焦挾有形食積濁痰,則邪熱蒸蘊,每每乘機入胃,熱結於中,而為可攻之症。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位居中焦,最善容納,邪熱入胃,則不復他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陸九芝謂溫病熱自內燔,其最重者只有陽明經腑兩證,經證用白虎湯,腑證用承氣湯,有此兩法,無不可治之溫病矣。其意專重陽明,若溫病決不涉及別經者,其言亦未免太偏。
總之溫病邪熱蒸郁,入於陽明者居多,熱在於經,猶屬無形之熱,其證煩渴多汗,狂譫脈洪,此白虎證也。若熱結於腑,則齒垢,唇焦,晡熱,舌苔焦黃,神昏譫語,脈沉實,此承氣證也。只要認證清楚,確係熱在於胃,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可以取效反掌,切勿因疑生怯,反致因循貽誤也。
即溫病發斑之際,用清營透絡,解毒化斑,而斑仍不透,往往用攻下逐毒,腑氣一通,而斑始大透。伏邪從斑而解者,亦常見之。此案初用時後蔥豉湯加味,辛散發表,使新感先從外解,繼即審定溫病實證,疊用寒瀉,直攻胃結,逐次發斑,而伏邪始得肅清,所用藥品皆用漢方以奏效,學古有獲,確是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