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80)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80)

1. 伏暑案(內科)

十方,法半夏(錢半),陳皮(錢半),炒竹茹(錢半),澤瀉(錢半),通天草(三錢),赤茯苓(四錢),炒苡仁(四錢),淡竹葉(錢半),通草(一錢),燈心(三紮)

十一診,暮分肌熱,至黎明得微汗而解,夜寐尚安,渴喜熱飲,口味作淡,舌根薄黃,胃納較展,舌苔淡黃,脈右尚濡數。邪勢日退,治再清化。惟腸胃之病,飲食由口入胃達腸,最宜謹慎。

十一方,法半夏(錢半),陳皮(一錢),淡竹葉(錢半),通草(一錢),澤瀉(錢半),赤茯苓(四錢),生穀芽(三錢),炒竹茹(錢半),燈心(三紮)

十二診,熱勢已淨,諸恙亦隨之而退,夜寐頗安,胃納漸展,脈象右軟,左弦細,神倦懶言。邪雖退,正未復,靜養調理,以冀早日痊愈。

十二方,川石斛(三錢),赤苓(三錢),炒竹茹(錢半),生穀芽(三錢),燈心(三紮),宋半夏(錢半),陳皮(一錢),淡竹葉(錢半),通草(一錢),鮮稻葉(七片)

十三診,大便微溏,胃納大展,夜寐亦酣,精神較振,溺色淡黃,口不渴飲,脈仍軟弱。治再清養和胃。

十三方,川石斛(三錢),白茯苓(三錢),穭豆衣(三錢),炒竹茹(錢半),鮮稻葉(七片),宋半夏(錢半),陳皮(一錢),焦穀芽(三錢),通草(八分),紅棗(三枚)

效果,此方服三劑,後即停藥,靜養月餘而痊。

廉按:伏暑挾濕,病勢反較伏暑化火為纏綿,往往一層解後,停一二日再透一層,且每有後一層之邪,更甚於前者,予曾數見不鮮矣。此案十三診而始告痊愈,可見伏邪之病勢糾葛,藥雖對症,斷難速效也。

白話文:

伏暑病例(內科)

患者傍晚發熱,到清晨略微出汗後好轉,夜間睡眠尚可,口渴想喝熱飲,口味偏淡,舌根略黃,胃口較好,舌苔淡黃,右脈濡數。病情逐日減輕,繼續用清化之法治療。但腸胃疾病與飲食密切相關,需格外謹慎。

第二次診察,仍用清化之法,藥方略作調整。

第三次診察,發熱已退,其他症狀也隨之消失,夜間睡眠良好,胃口逐漸好轉,右脈軟,左脈弦細,精神倦怠,話少。邪氣雖退,正氣尚未恢復,需靜養調理,以期早日痊癒。 此時改用滋補調理之法。

第四次診察,大便略稀,胃口大開,睡眠安穩,精神較好,小便顏色淡黃,不口渴,脈象仍然軟弱。繼續用清養和胃之法治療。

第五次診察,藥方再次調整,更注重調理脾胃。

服用藥方三劑後停藥,靜養一個多月後痊癒。

按語:伏暑夾雜濕邪,病情比單純伏暑化火更為纏綿,往往好轉後停藥一兩天,病情又會加重,而且後期的邪氣往往比前期更重,我多次遇到這樣的病例。這個病例經過十三次診治才痊癒,可見伏暑邪氣纏綿難解,即使藥物對症,也難以快速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