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謝氏《蕙庭良方集腋合璧》
玉雪救苦丹
水安息,廉珠粉,真血珀,鵝管釧乳(以上四味各三錢),真西黃,梅片腦,當門子(以上三味各三分),蘇合油(二兩),制川樸,寒水石,川黃連(水炒,以上三味各一兩),白螺螄殼(土牆上自死枯白色者,一錢),軟柴胡,淡豆豉,赤茯苓,飛辰砂片,制茅朮,前胡,廣藿香,大黃豆卷,防風,生白朮,荊芥穗,白茯苓皮,秦艽,粗桂枝,生大黃,石膏(另研),天花粉,江枳殼,江枳實,麻黃去節,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土貝母(去心),赤芍藥,光杏仁,小青皮,車前子,連翹殼,六神麯,建神麯,製半夏曲,陳廣皮,木通,廣木香,尖檳榔(以上三十六味淨末各八錢),大腹絨(一兩六錢)另煎湯用。
上方四十九味,除香料細藥八味,及大腹絨外,其粗藥用陰陽水浸拌一宿,明日曬乾共研為極細末,後入細藥再同研和勻,乃將麝香西牛黃蘇合油水安息外加六神麯肆兩,大腹絨湯打漿,共搗和加入煉白蜜一斤,糊丸每丸濕重一錢五分,曬乾重一錢,再入石灰壇內礦燥,然後用蠟丸封固,擇吉日頂禮大悲陀羅尼心法懺一永日,務須供藥虔誠敬禮。
此丹照引服之,真有起死回生之功,雖垂危莫救命在呼吸之間者亦能立時奏效,屢試屢驗百不失不一,誠千金難得之良方也,虛勞孕婦忌服。
德按:原方內有大麥仁,疑是大杏仁,因思麻杏甘膏為風溫發汗逐邪之主劑。既用麻黃石膏豈可不用杏仁泄肺以利氣乎,用敢僭妄而直改之。
此方專治咽喉一切諸證,及爛喉丹痧、痰涎壅塞、口噤氣喘、身尚熱而命在頃刻者,急用開水化藥一丸,徐徐灌之,立刻回生,再進一丸即愈,或用荷葉三錢煎湯化服亦可。
治小兒悶痘,細葉石菖蒲汁開水沖化服半丸。
治小兒時痧發不出,用西河柳三錢煎湯化服一丸。如未透再進一丸。凡痧痘輕者半丸,重者服一二丸。
治小兒急驚風,身熱嘔乳,驚悸抽搐,便青用釣藤鉤三錢煎數沸去渣量兒大小化服半丸或一丸,分作四次服之立效。
治月內赤子,胎驚不乳,或夜啼哯乳,用藥一丸分作四股之一,研極細末安在乳頭上,與兒吮乳同下之,立愈。
治風癇痰厥,不省人事,用陳膽星五分開水化服一丸,或衝入生薑汁鮮竹瀝服之尤效。
治肝氣厥逆,不省人事,用生石決明二兩煎湯化服一丸。
治傷寒時行瘟疫,寒熱頭痛,胸悶體酸,一二候身熱不解,神昏譫語,開水化服一丸如身熱不盡,再進一丸立有奇效。
治癰疽發背,腦疽疔毒,一切無名腫瘍,外用牛膝一兩搗汁調藥半丸敷之,又用開水或生甘草三錢煎湯化服,大證一丸,輕者半丸,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白話文:
謝氏《蕙庭良方集腋合璧》玉雪救苦丹
此方由水安息、廉珠粉、血珀、鵝管釧乳(各三錢)、真西黃、梅片腦、當門子(各三分)、蘇合油(二兩)、制川樸、寒水石、川黃連(水炒,各一兩)、白螺螄殼(土牆上自死枯白色者,一錢)、軟柴胡、淡豆豉、赤茯苓、辰砂(片)、制茅朮、前胡、廣藿香、大黃豆卷、防風、生白朮、荊芥穗、白茯苓皮、秦艽、粗桂枝、生大黃、石膏(另研)、天花粉、江枳殼、江枳實、麻黃(去節)、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土貝母(去心)、赤芍藥、光杏仁、小青皮、車前子、連翹殼、六神麴、建神麴、制半夏麴、陳廣皮、木通、廣木香、尖檳榔(以上三十六味淨末,各八錢)、大腹絨(一兩六錢,另煎湯用)等四十九味藥材組成。
除香料、細藥八味及大腹絨外,其餘粗藥用陰陽水浸泡一夜,曬乾後研成細末,再加入細藥研磨均勻。然後加入麝香、西牛黃、蘇合油、水安息,另加六神麴四兩,大腹絨煎湯打成漿,一起搗和,加入煉蜜一斤,製成每丸濕重一錢五分(曬乾後重一錢)的藥丸。將藥丸放入石灰壇內陰乾,再用蠟封固。服用前需擇吉日,虔誠供奉藥物,並誦念大悲陀羅尼心法懺悔一天。
此丹具有起死回生之效,即使危重病人也能迅速奏效,屢試不爽。但虛勞孕婦忌服。
原方中“大麥仁”疑為“大杏仁”,因麻杏甘草湯是風溫發汗祛邪的主方,既然用了麻黃、石膏,理應加入杏仁以泄肺利氣,故此方將其改為大杏仁。
此方專治各種咽喉疾病,以及爛喉丹痧、痰涎壅塞、口噤氣喘、高燒危重等症。急症可用開水化開一丸藥服下,即可見效,再服一丸即可痊癒。也可使用荷葉三錢煎湯送服。
另,此方還可治療:小兒悶痘(用細葉石菖蒲汁沖服半丸);小兒痧疹發不出(用西河柳三錢煎湯送服一丸,如未見效可再服一丸,輕者半丸,重者一至二丸);小兒急驚風(用釣藤鉤三錢煎湯送服半丸或一丸,分四次服用);新生兒胎驚、不乳或夜啼(取藥丸四分之一研成細末,敷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風癇痰厥、神志不清(用陳膽星五分開水化服一丸,或用生薑汁、鮮竹瀝送服);肝氣厥逆、神志不清(用生石決明二兩煎湯送服一丸);傷寒、瘟疫(開水化服一丸,如發熱未退,可再服一丸);癰疽、發背、腦疽、疔毒等各種腫瘍(外敷藥末半丸,調以牛膝汁,並服用開水或生甘草三錢煎湯,重症服一丸,輕症服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