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六 (2)
卷六 (2)
1. 王氏滄洲《古方選注》
痧疹防風解毒湯
防風(八分),荊芥(八分),薄荷(七分),牛蒡子(一錢,炒研),石膏(一錢),知母(八分),連翹(一錢),淡竹葉(八分),木通(八分),枳殼(七八),桔梗(八分),甘草(三分)
上水一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王氏曰:痧疹初發以肺經藥主之,風溫雖分逐年歲氣雜至,要皆輕清之邪或從口鼻,或襲三焦,四時皆有,惟春為甚。聶久吾曰:治痧疹最忌誤用辛熱,驟用寒涼,治以防風解毒湯防風荊芥薄荷牛蒡,以辛散之。石膏知母連翹淡竹葉辛寒以清之,木通通氣,枳殼疏表,桔梗甘草載引諸藥以達肺經。
繆仲醇曰:痧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肺,使痧疹發出,毒邪解化,則了無余蘊矣。
德按:天時陰雨地居新屋,宜加銀花貫仲西河柳活蘆根;毒盛者加紫雪丹。
痧疹竹葉石膏湯
竹葉(三十片),石膏(五錢),西河柳葉(五錢),牛蒡子(一錢五分,炒研),荊芥穗(一錢),蟬蛻(一錢),薄荷葉(一錢),麥門冬(去心,二錢),知母(蜜炙,一錢),乾葛(一錢五分),元參(二錢),甘草(一錢),冬米(一撮)
上水一鍾八分煎五分,不拘時服。
王氏曰:痧疹熱邪壅於肺,逆傳於心胞絡。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仲醇間嘗獨用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水調服四錢喘躁立定;水漿不入口者,灌之可生。力贊其為神秘之方。又云: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另出心裁立一湯方,表裡施治蓋以客邪犯心肺二經,營衛並傷,非獨主於裡也。
大凡灼熱固表無汗而見諸證者,則有竹葉石膏之辛涼解肌發汗,熱毒蘊里而見諸證者,則有西河柳之鹹溫潤燥開結和營以解天行時熱。至於十味佐使之藥,不外乎潤肺解肌清營透毒毋容議也。
德按:若已經表傷氣液者,急當救陰生津液為先。
痧疹麻黃散
麻黃(蜜,酒拌炒去節),升麻(酒炒),人中黃,牛蒡子(炒研),蟬蛻(去頭足,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王氏曰:嚴寒之時,風邪襲肺,玄竅為寒所閉,目微紅,淚汪汪,鼻塞喘嗽,咽腫,此痧疹不得出也,治以蜜酒炒麻黃溫衛發汗,酒炒升麻入營開泄溫風,佐以人中黃清解溫熱,使以牛蒡蟬蛻祛風出疹。仲醇曰:肺氣虛者升麻宜輕,重用必喘,學者宜臨證斟酌。
白話文:
[王氏滄洲《古方選注》]
痧疹防風解毒湯
此方包含防風、荊芥、薄荷、牛蒡子(炒研)、石膏、知母、連翹、淡竹葉、木通、枳殼、桔梗、甘草等藥材。取水一鍾煎至八分,不拘時服用。
王氏認為,痧疹初發應以針對肺經的藥物為主。風溫之邪雖因時節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都是輕清之邪,或由口鼻侵入,或侵犯三焦,四季皆有,春天尤甚。聶久吾認為,治療痧疹最忌諱錯誤使用辛熱藥物或突然使用寒涼藥物,應用防風解毒湯中防風、荊芥、薄荷、牛蒡子辛散之邪;石膏、知母、連翹、淡竹葉辛寒清熱;木通通利氣機,枳殼疏通表邪,桔梗、甘草引導諸藥直達肺經。
繆仲醇認為,治療痧疹不應依據具體症狀施治,而應著重於治肺,使痧疹疹出,毒邪消解,則無後患。
德氏補充:若天時陰雨,居住新屋,宜添加銀花、貫仲、西河柳、活蘆根;毒邪盛者,可加紫雪丹。
痧疹竹葉石膏湯
此方包含竹葉、石膏、西河柳葉、牛蒡子(炒研)、荊芥穗、蟬蛻、薄荷葉、麥門冬(去心)、知母(蜜炙)、乾葛、元參、甘草、冬米等藥材。取水一鍾八分煎至五分,不拘時服用。
王氏認為,痧疹熱邪壅滯於肺,逆傳於心包絡,出現喘咳、煩悶、躁亂、狂躁等症狀時,非西河柳葉不可解。繆仲醇曾獨用西河柳葉風乾研末,水調服四錢,便能使喘促之症立時緩解;對於不能飲水者,灌服也能起效,大力讚揚其為神奇之方。又說,切勿使用定喘藥物,應當使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並加入西河柳葉,另創一方,表裡同治,因為客邪犯於心肺二經,營衛皆受損傷,並非單純裡證。
凡是出現灼熱、固表、無汗等症狀者,可用竹葉石膏湯辛涼解肌發汗;熱毒蘊結於裡而出現相關症狀者,則可用西河柳葉鹹溫潤燥,開結和營以解時行熱病。至於其他十味藥物,作用不過是潤肺、解肌、清營、透毒,不需多說。
德氏補充:若已傷及表氣和津液,則應先救陰生津。
痧疹麻黃散
此方包含麻黃(蜜酒拌炒去節)、升麻(酒炒)、人中黃、牛蒡子(炒研)、蟬蛻(去頭足),諸藥等分為末。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服。
王氏認為,嚴寒季節,風邪襲肺,導致鼻竅閉塞,出現眼微紅、流淚、鼻塞、喘嗽、咽喉腫痛等症狀,這是痧疹不得發出的表現,因此用蜜酒炒麻黃溫通衛氣發汗,酒炒升麻入營開泄溫風,佐以人中黃清解溫熱,並用牛蒡子、蟬蛻祛風透疹。繆仲醇認為,肺氣虛弱者,升麻用量宜輕,過量使用會加重喘促,學習者應當根據臨床情況斟酌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