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六 (3)
卷六 (3)
1. 柯氏韻怕《名醫方論》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並宜用之。
升麻,乾葛(細銼),芍藥,甘草(銼炙各等分)
上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
張氏景岳曰:麻疹之證多屬陽明火毒。凡欲解表散邪但表實邪盛者最宜用此,然愚謂以柴胡代升麻用之更妙,若血氣稍虛而邪有未解者,惟柴歸飲為最妥。
汪氏雙池曰:此陽明經藥也,麻疹發於陽明故以此方為要藥,升麻葛根以達陽氣於外,芍藥甘草以和脾胃於中,加芫荽生薑以微汗之,使元腑潤澤,則熱毒不郁也。
柯氏曰:此為陽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裡虛。一方而兩擅其其長也。此方仿仲景葛根湯去薑桂之辛熱大棗之甘壅,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而非太陽表劑矣。葛根甘涼可散表實,協升麻以上升,則使清陽達上而濁陰降下,可以托散本經自病之肌熱,並可以升提與太陽合病之自利也。芍藥收斂脾陰,甘草緩急和里,治里仍用表藥者,以表實下利而非裡實故也。
痘疹自里達表,初起內外皆熱故亦宜於涼散耳。若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渴熱加石膏,咽痛加桔梗,頭痛合芎芷,有少陽證加柴芩,火盛加芩連。凡邪在三陽以此出入,無不利也。
德按:聞人氏伯圜曰:道有經有權,兵有正有奇,病有常有變。病之常者可必,病之變者不可必。古人立升麻湯治小兒瘡痘為一定之論,豈固而不通者哉。嘗思古人之意,升麻湯一方蓋治瘡痘之常,不治瘡痘之變。
常者何也,未有斑點之前均發熱者常也,已結痂疕後之均有餘熱拂鬱而肌表未清涼者亦常也,是以升麻湯方狀云:治瘡疹未發,已發,未發者謂未見斑點之前,已發者謂已作痂疕之後,此升麻湯所以為治瘡痘之常者也。若夫斑點既見與夫痂疕未結,其候千變萬化,治法在隨證參調,曾非定論之可拘。
猶如傷寒之變異不一也,當此之際安可執一藥以應無窮之變哉。且升麻湯所用之藥不過涼肌解表而已,未見斑點之前,已結痂疕之後,則可以涼肌可以解表,古人處方之意如此,曷嘗令用之於瘡疹正作之時耶。今昧者不能究此,既見斑點尚令兒服餌,致肌寒表弱陷伏而危殆。
籲讀古人之書而不能探古人之妙,不可以言醫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溫熱內發,表裡俱熱,頭痛身疼,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而喘,大煩大渴,脈陰陽俱浮者,用此發汗而清火,若脈浮弱、沉緊、沉細、惡寒,自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炮去雙仁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傷寒、瘟疫或風熱引起的疾病,像是發高燒、頭痛、身體痠痛,以及各種疹子,無論疹子剛開始發,還是還沒發出來,都適合用這個方子。
藥材包含:升麻、乾葛(切細)、芍藥、甘草(切細並炙過,每種藥材的份量都一樣)。
將這些藥材混合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到剩下一碗,然後根據病人的情況調整用量,在任何時間溫服都可以。
張景岳認為,麻疹這種病大多是陽明經的火毒引起的。如果想要解表散邪,這個方子最適合用在表實邪盛的情況。但我個人認為,用柴胡代替升麻效果更好。如果病人的氣血稍微虛弱,但邪氣還沒完全清除,那用柴歸飲這個方子最適合。
汪雙池說,這個方子主要是針對陽明經的藥物,因為麻疹多半是從陽明經發出來的,所以這個方子是治療麻疹的重要藥方。升麻和葛根可以把陽氣發散到體表,芍藥和甘草可以調和脾胃。再加入芫荽和生薑,微微發汗,讓身體的機能潤澤,這樣熱毒就不會鬱積了。
柯韻伯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陽明經初期病症,可以解表、調和裡部的藥方。既可以散發體表的熱邪,也可以治療裡虛。一個方子有兩種功效。這個方子是仿照張仲景的葛根湯,去掉了薑桂的辛熱和紅棗的甘甜壅滯,用升麻代替了麻黃,所以是針對陽明經的表藥,而不是針對太陽經的表藥。葛根性質甘涼,可以散發體表的實邪,和升麻一起可以向上升提,讓清陽上升而濁陰下降,可以散發陽明經本身引起的肌肉發熱,也可以提升和太陽經合併發病導致的腹瀉。芍藥可以收斂脾陰,甘草可以緩解急迫、調和裡部。治療裡部卻用表藥的原因,是因為表實導致腹瀉,而不是裡部本身虛弱。
痘疹這種病是從裡往外發的,剛開始的時候內外都有熱,所以也適合用涼性的藥來疏散。如果沒有汗,可以加麻黃;如果出汗,可以加桂枝;如果口渴發熱,可以加石膏;如果咽喉疼痛,可以加桔梗;如果頭痛,可以加芎芷;如果有少陽經的症狀,可以加柴胡和黃芩;如果火氣很盛,可以加黃芩和黃連。總之,只要邪氣在三陽經,根據情況加減藥物,都會有幫助。
德按:聞人伯圜說:「道理有常規也有權宜,用兵有正兵也有奇兵,疾病也有不變的規律也有變化。疾病不變的規律是可以掌握的,但是變化的部分卻難以預料。古人設立升麻湯來治療小兒瘡痘,是屬於一個固定的論點,難道是堅持不變通嗎?我認為古人的意思,升麻湯這個方子是治療瘡痘的常規情況,而不是治療瘡痘的變化情況。
所謂的常規情況是什麼呢?就是在還沒有出現斑點之前,一直發熱,這就是常規情況。已經結痂之後,身上還有餘熱,皮膚表面沒有清涼,這也是常規情況。所以升麻湯的說明書上說:『治療瘡疹未發,已發。』未發指的是還沒看到斑點的時候,已發指的是已經結痂的時候。這就是升麻湯治療瘡痘的常規情況。至於斑點已經出現,或是痂皮還沒結好的時候,病情千變萬化,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論點。
就像傷寒這種病,變化也很多,怎麼可以執著於一個藥方來應對所有變化的情況呢?況且,升麻湯所用的藥不過是涼血解表而已。在還沒出現斑點之前,或已經結痂之後,可以用來涼血解表。古人開方子的意思就是這樣,難道是讓人在瘡疹正在發作的時候用嗎?現在有些不明白的人,不研究這些道理,看到斑點出現了,還讓小孩子吃這個藥,導致皮膚寒冷,體表虛弱,邪氣陷伏,變得危險。
唉!讀古人的書,卻不能領會古人的精妙之處,這樣的人不能算是個醫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溫熱病,這種病是從身體內部發出來的,表裡都有熱,會頭痛、身體疼痛,但不怕冷反而怕熱,沒有汗但會喘,心煩口渴,脈象是浮的。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來發汗並且清火。如果脈象是浮弱、沉緊、沉細,怕冷,自己會出汗但不口渴,就不能用這個方子。
藥材包含: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要炮製過,去掉雙仁、皮和尖)、甘草(二兩,炙過)、石膏(八兩,打碎後用布包起來)。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六升時,撈去表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去渣,溫服一升。原書上說要用黃耳杯來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