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柯氏韻怕《名醫方論》

得此二味為佐陰寒之物,庶無傷胃損脾之慮。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乃西方金神,取以名湯者,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也。更加人參以補,承製石膏知母之寒,瀉火而土不傷,乃操萬全之術者。

德按: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細而微者不可與也,凡病雖有壯熱而無煩渴,汗不出者,知不在陽明,切勿誤與白虎,學者慎毋孟浪。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一斤,碎綿裹),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王氏曰:陽明熱病化燥白虎加人參湯何也。石膏辛寒僅能散表熱,知母甘苦僅能降裡熱,甘草粳米僅能載藥留於中焦,若胃經熱久傷氣,氣虛不能生津者,必須人參養正回津而後,白虎湯乃能清化除燥。

柯氏曰:更加人參者,以氣為水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則無氣,此大寒劑中必得人參之力以大補真陰,陰氣復而津液自生也。若壯熱之人,元氣未傷,津液未竭,不大渴者,只須滋陰以抑陽,不必加參而益氣。若元氣已虧者,但用純陰之劑,火去而氣無由生,惟加人參則火瀉而土不傷,又使金能得氣,斯立法之盡善歟。此方重在煩渴,是熱已入里,若無汗煩渴而表不解者,則是麻杏甘石證矣。

竹葉石膏湯

竹葉(三把),石膏(一斤,碎綿裹),麥門冬(一升),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王氏曰:此湯分走手足兩經,而不悖於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於各臟,補胃瀉肺,有補母瀉子之義也。竹葉石膏麥冬瀉肺之熱,人參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復以粳米緩於中,使諸藥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麥門冬三湯之變方也。

錢氏天來曰: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後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周氏禹載曰:石膏最涼兼竹葉以清熱,則胃與小腸之邪俱去矣,半夏豁痰以止嘔,麥冬清肺以除煩,則中上二焦之邪俱降矣,惟甘草可生肌肉,粳米可益胃氣,正與虛羸少氣者相宜也。且傷寒,熱病也。即云解後其內蘊之熱未必全清,故以甘寒之品清熱補虛,此正為熱邪未全退之證而設,若用此以治虛羸則不可也。

德按:徐氏洄溪注曰:此仲景先生治傷寒愈後調養之方也。其法專於滋養肺胃之陰氣,以復津液,蓋傷寒雖六經傳遍而汗吐下三者皆肺胃當之。又《內經》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故滋養肺胃,歧黃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後之庸醫則用溫熱之藥峻補脾腎,而千聖相傳之精義消亡盡矣。

白話文:

這兩味藥材(石膏、知母)是輔助藥性偏陰寒的藥物,這樣才能不必擔心會傷害腸胃。藥湯煮好喝下後,藥力會先進入胃部,然後輸送到脾臟,最後歸於肺部,讓身體的水分可以充分地散布到全身,這樣就能解除嚴重的煩躁和口渴了。「白虎」是西方金神的代表,用來命名這個藥方,是因為秋天金氣當令時,炎熱的暑氣自然就會消退。再加入人參來補氣,能夠承受石膏和知母的寒性,在瀉火的同時又不會傷害到脾胃,這才是萬全之策。

提醒:白虎湯本來是用來將熱邪從體表散出的,但如果脈象是浮弦而且細弱,就不能用這個方子;脈象沉細而微弱的,也不能用這個方子。如果病人雖然發高燒,但沒有煩躁口渴,也沒有出汗,表示熱不在陽明經,千萬不要誤用白虎湯。學醫的人要謹慎,不要輕率行事。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一斤,搗碎用棉布包起來),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烤過),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一斗煮,等到米煮熟,湯煮好,把藥渣濾掉,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王氏說:陽明經的熱病會轉化成乾燥的症狀,為什麼要用白虎加人參湯呢?石膏味辛性寒,只能散表熱;知母味甘苦,只能降裡熱;甘草和粳米只能使藥力停留在中焦。如果胃經的熱病時間長了,導致氣虛、無法產生津液,就必須要用人參來補氣、恢復津液,這樣白虎湯才能發揮清熱除燥的功效。

柯氏說:加人參的原因是,氣是產生水的基礎,邪氣侵入時,氣一定會虛弱。陰虛就沒有氣,所以這個大寒的藥方中,一定要加入人參來大補真陰,陰氣恢復後,津液自然就會產生。如果發高燒的人,元氣沒有受損,津液沒有耗竭,沒有嚴重口渴的,只要用滋陰的藥物來抑制陽氣就可以了,不必加人參來益氣。如果元氣已經虧虛,只用純陰的藥物,雖然可以瀉火,但氣無從產生,只有加入人參,才能瀉火又不傷脾胃,又能讓金氣得到滋養,這才是最完善的治療方法。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於治療煩躁口渴,表示熱邪已經深入體內。如果沒有出汗、煩躁口渴但表證沒有解除,就表示是麻杏甘石湯證了。

竹葉石膏湯

竹葉(三把),石膏(一斤,搗碎用棉布包起來),麥門冬(一升),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過),甘草(二兩,炙烤過),粳米(半升)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一斗煮,煮到剩六升,把藥渣濾掉,再放入粳米煮,等到米煮熟,湯煮好,把米濾掉,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王氏說:這個藥方能同時作用於手足的兩條經絡,而且不違背藥理,是因為胃位於中焦,負責將津液輸送到各個臟腑。這個方子有補胃瀉肺的作用,符合補母瀉子的原則。竹葉、石膏、麥冬能瀉肺熱;人參、半夏、炙甘草能平胃逆。再用粳米使藥力緩慢發揮作用於中焦,讓所有藥材都能發揮清熱化濁的功效。這也是白虎湯、越婢湯、麥門冬湯三方合用的變化方。

錢氏天來說:竹葉性寒能止煩熱;石膏入陽明經能清胃熱;半夏能化解痰飲、止嘔吐;人參能補病後的虛弱,和麥冬一起能大大增加胃中的津液;又怕寒涼傷胃,所以用甘草來調和,再用粳米來幫助恢復胃氣。

周氏禹載說:石膏性最涼,加上竹葉能清熱,這樣胃和小腸的邪氣就能去除;半夏能化痰止嘔,麥冬能清肺除煩,這樣中上二焦的邪氣都能降下去。只有甘草能生長肌肉,粳米能補益胃氣,正好適合虛弱、少氣的人。而且傷寒病,本質上是熱病。即使病好了,體內殘餘的熱邪也不一定完全清除,所以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補虛,這正是為熱邪沒有完全消退的病症而設。如果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虛弱的人,就不合適了。

提醒:徐氏洄溪注說:這是仲景先生治療傷寒病癒後,用來調養身體的方子。這個方子的作用是專門滋養肺胃的陰氣,以恢復津液。傷寒病雖然會傳遍六經,但汗、吐、下三種方法都會對肺胃造成影響。《內經》也說:人受到寒邪侵襲,會轉化成熱病。所以滋養肺胃,是從黃帝、岐伯到仲景都不會改變的方法。後世的庸醫卻用溫熱的藥物來大補脾腎,讓前人所傳承的精華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