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柯氏韻怕《名醫方論》

王氏曰: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寒喘也,今以麻黃石膏加杏仁治熱喘也,麻黃開毛竅,杏仁下里氣,而以甘草載石膏辛寒之性,從肺發泄,俾陽氣出者出,降者降,分頭解散,喘雖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熱以存陰,熱清喘定汗即不輟,而陽亦不亡矣。觀二喘一寒一熱,治法仍有營衛分途之義。

柯氏曰:此溫病發汗逐邪之主劑也,石膏為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適足以召禍,故青龍以無汗煩躁得薑桂,以宣衛外之陽也,白虎以有汗煩渴須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也,此但熱無寒故不用薑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須粳米其意重在存陰,不必慮其亡陽也。

故以麻黃湯去桂枝之監製取麻黃之專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外之實熱,斯溱溱汗出,而內外之煩熱喘渴悉除矣。

程氏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發為喘熱也,汗即出矣,而喘是寒邪未盡,若身無大熱,則是熱壅於肺,故以麻黃散邪,石膏除熱,杏仁利肺,於青龍湯內減麻黃,去薑桂,穩為發散除熱清肺之劑也,石膏去熱清肺故肺熱亦可用。

德按:程氏杏軒云:予治出麻冒風,隱閉喘促,煩躁凶險急證,每用此方獲效。

蓋麻出於肺閉,則火毒內攻多致喘悶而殆。此方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藥簡功專,所以效速。杏軒著有《醫述》。(已刊行世)

白虎湯

治陽明證汗自出,渴欲飲水,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

石膏(一斤,碎綿裹),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王氏曰:白虎湯治陽明經表裡俱熱,與調胃承氣導陽明腑中熱邪,白虎泄陽明經中熱邪,石膏泄陽,知母滋陰,粳米緩陽明之陽,甘草緩陽明之陰。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期其疾趨於下,另設煎法以米熟湯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載之於上,逗遛陽明成清化之功,名曰白虎者,虎為獸,以明石膏知母之辛寒,肅清肺金則陽明之熱自解,實則瀉子之理也。

柯氏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反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爍胃液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洪大,半猶在經故兼浮而滑也。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然火炎土燥,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經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瀉之,由是知甘寒之品乃瀉胃火生津液之上劑也。

石膏辛寒,辛能解肌,寒能勝熱,味甘入脾,質剛而主降,備中土生金之體,色白通肺,性柔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入以為君。知母氣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潤腎燥,故為臣。甘草為中宮舟楫,能土中瀉火,寒藥得之緩其寒,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於胃。粳米氣味溫和稟容平之德,作甘稼穡,為後天養命之資。

白話文:

王氏說:治療喘症,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是治療寒喘的方法。現在用麻黃、石膏加杏仁,是治療熱喘的方法。麻黃能打開毛孔,杏仁能使氣下行,甘草能引導石膏的辛寒之性,從肺部發散出去,使陽氣該散的就散,該降的就降,分頭解決。喘症雖然忌諱發汗,但這裡的重點是趕快清除肺熱來保存陰液。熱清除了,喘症自然會停止,汗液雖然會繼續流出,但陽氣也不會因此耗損。觀察這兩種喘症,一個是寒喘,一個是熱喘,治療方法仍然有區分營衛的道理。

柯氏說:這個方劑是治療溫病發汗驅除邪氣的主要方劑。石膏是清火的重要藥物,青龍湯和白虎湯都要靠它來發揮功效。但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招來禍患。所以,青龍湯用在沒有汗、煩躁的病人身上,要加入薑、桂,來宣發衛外的陽氣;白虎湯用在有汗、口渴的病人身上,要加入粳米,來保存胃中的津液。這個方子只針對有熱沒有寒的情況,所以不用薑、桂;喘症不在胃部,而在肺部,所以不需要粳米。這個方子的重點是保存陰液,不需要擔心陽氣耗損。

因此,用麻黃湯去除桂枝的監製,保留麻黃專門開泄的功效,配合杏仁的降氣、甘草的和中,再加倍使用石膏的寒涼,來清除體內外的實熱。這樣一來,汗液就會大量流出,體內外的煩熱、喘渴就會全部解除。

程氏扶生說:這個方子是治療寒邪深入肺部,轉變成熱喘的。汗液出來後,喘症雖然減輕,但寒邪還沒完全清除。如果身體沒有發高燒,而是熱氣壅塞在肺部,就要用麻黃來發散邪氣,用石膏來清除熱邪,用杏仁來疏利肺氣。它就像青龍湯的簡化版,減少了麻黃的用量,去掉了薑、桂,是溫和的發散、清熱、清肺的方劑。石膏能去熱清肺,所以肺熱的病症也可以使用。

德按:程氏杏軒說:我曾經治療病人因為麻疹爆發、感受風邪,出現閉塞喘促、煩躁等危急症狀,每次使用這個方子都能見效。

這是因為麻疹出不來、肺氣閉塞,火毒就會內攻,容易導致喘悶危殆。這個方子用麻黃來發散肺部的邪氣,用杏仁來下肺氣,用甘草來緩解肺部的急迫,用石膏來清除肺熱。藥味簡單,但功效專一,所以見效很快。杏軒著有《醫述》。(已刊行於世)

白虎湯

治療陽明證,症狀是汗自己流出,口渴想喝水,脈象洪大、浮滑,不惡寒反而惡熱。

石膏(一斤,搗碎用棉布包好),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煮,煮到米熟,藥湯煎好,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王氏說:白虎湯治療陽明經表裡都有熱的病症。它和調胃承氣湯不同,調胃承氣湯是疏導陽明腑中的熱邪,而白虎湯是宣洩陽明經中的熱邪。石膏能洩陽熱,知母能滋陰液,粳米能緩解陽明之陽,甘草能緩解陽明之陰。因為石膏的性質重,知母的性質滑,怕它們太快下行,所以用煮米湯的方法,讓辛寒重滑的藥性,藉由粳米和甘草的作用,停留在上部,在陽明經發揮清熱的功效。之所以叫做白虎,是因為虎是猛獸,用來表明石膏和知母的辛寒之性,能夠肅清肺金,這樣陽明經的熱邪自然就能解除,這其實就是“實則瀉其子”的道理。

柯氏說:陽明經的邪氣化熱,所以病人不惡寒反而惡熱。熱邪向外蒸騰,所以會自己流汗。熱邪耗損胃液,所以會口渴想喝水。邪氣強盛而實,所以脈象洪大。病邪一半還在經絡,所以脈象兼具浮滑。陽明經屬於胃,外主肌肉,雖然有大熱,但還沒有形成實證。但火熱過盛,土氣燥熱,終究不是苦寒藥物所能治療的。經書說:“甘味先入脾”,又說:“以甘瀉之”,由此可知,甘寒的藥物是瀉胃火、生津液的上好藥物。

石膏性辛、寒,辛能解肌表,寒能勝熱,味甘入脾,質地堅硬而主下降,具備中土生金的特性。色白而通肺,性質柔軟而含脂,具有金能生水的功效,所以用作君藥。知母氣寒而主降,味苦以宣洩肺火,味辛以潤腎燥,所以用作臣藥。甘草是中宮的舟楫,能於土中瀉火,寒涼的藥物得到它,能緩和其寒性,使沉降的藥性都得以停留在胃中。粳米氣味溫和,具有平和的德行,是重要的穀物,為後天養命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