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石水
謂下焦水堅如石也。其脈自沉,外證少腹滿,不喘。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錢),炙草(二錢),附子(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黃附子甘草湯,分兩略異。即以溫經散寒之法,變為溫經利水之妙。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石水」這種病症,意思是指下腹部的水分積聚,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病人的脈象會自然地呈現出下沉的特徵,而外顯的症狀則是小腹腫脹,但不會有喘息的情況。
麻黃附子湯
配方包括:麻黃(3錢)、炙甘草(2錢)、附子(1錢)。
使用方法是:取兩杯水,先煮麻黃至剩一杯半的水量,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七分水量時,溫熱服用。每日分三次服用。這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只是份量有些許不同。原本用來溫暖經絡、驅除寒氣的方法,現在巧妙地轉變為溫暖經絡並有利於排水的療效。
2. 黃汗
汗出沾衣而色黃也。汗出入水,水邪傷心;或汗出當風所致。汗與水皆屬水氣,因其入而內結,則鬱熱而黃,其脈沉而遲。外證身發熱,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金匱》),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風水脈浮,黃汗脈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毛孔入得之。(水氣從毛孔入而傷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黃,水氣搏結,而脈沉也。凡看書宜活看,此證亦有從酒後汗出當風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風內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濕,濕久生熱,濕熱交蒸而成黃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
黃耆(五錢),芍藥,桂枝(各三錢)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溫服。當心煩,至六七日乃解。(汗出於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煩。至六七日,正復而邪自退也。)
桂枝加黃耆湯,(《金匱》),黃汗之病,兩脛自冷,盜汗出。汗已反發熱,久久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黃汗之變證、師備擬之,以立治法。茲因集隘,不能全錄,只輯其要)。此為黃汗。(言變證雖多,而其源總由水氣傷心所致。結此一句,見治法不離其宗。)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錢),甘草(炙),黃耆(各二錢),大棗(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前方止汗,是治黃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黃汗之變症法。
白話文:
【黃汗】
這是指汗液分泌時沾染衣物呈現黃色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人體出汗後立即接觸到水,導致水邪傷害心臟;或是出汗後被風吹到所引起的。汗和水都屬於水氣,當它們進入人體並在內部凝結,就會產生鬱熱,使汗液變黃,此時脈象會呈現沉而遲緩的特徵。外部的症狀可能包括身體發熱,四肢及面部浮腫,如果長期未能痊癒,可能會導致膿瘍。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金匱》中記載,可用來治療身體浮腫,發熱且大量出汗,口渴的狀況,類似風水症狀。汗液沾染衣物的顏色會呈現出像柏樹汁一樣的深黃色,脈象沉緩(風水脈象浮動,黃汗脈象沉緩)。這是因為人體在出汗後立即浸入水中沐浴,水氣透過毛孔進入體內造成的。
藥方成分:黃耆(5錢),芍藥,桂枝(各3錢) 調製方法:加入一杯半的苦酒和一杯水,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服用後可能會感到心煩,但到了六七天後,身體自然恢復,邪氣也會自行消散。(因汗液是由心臟所產出,苦酒能快速止汗,所以可能會引起心煩。但到了六七天後,身體自然恢復,邪氣也會自行消散。)
【桂枝加黃耆湯】,《金匱》中記載,用於治療黃汗症,兩腿會感到冰冷,並且會出現盜汗。汗出後反而發熱,長久下來,身體皮膚會變得粗糙,發熱持續不止,可能會引發惡性膿瘡。如果感到身體沉重,汗出後感到輕鬆,但長久下來會感到全身顫抖,胸部疼痛。此外,可能只會在腰部以上的部位出汗,腰部以下不出汗,腰部會感到虛弱疼痛,感覺像是有東西在皮膚裡。嚴重的話,可能會無法進食,身體疼痛加重,心情煩躁,小便不通暢。
藥方成分:桂枝,芍藥,生薑(各3錢),甘草(2錢,需炙過),黃耆(2錢),大棗(4枚) 調製方法:加入三杯水,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服用後不久,喝一杯熱粥,以增強藥效。用保暖的方式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不出汗,可再次服用。前一個藥方是用來止汗,是治療黃汗症的正確方法。這個藥方則是讓身體微微出汗,是用來治療黃汗症的變異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