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風水
因風而病水也。
防己黃耆湯,(《金匱》),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炙草(一錢五分),白朮(二錢),黃耆(三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枝。
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之。服後身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氣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越婢湯,(《金匱》),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錢),石膏(八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三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錢。風水,加白朮三錢。
前云身重為濕多,此云一身悉腫為風多。風多氣多熱亦多,且屬急風,故用此猛劑。
杏子湯,脈浮者為風水,發其汗即已。方闕,或云即甘草麻黃湯加杏仁。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於「因風致水」,也就是風水病的治療方法。
首先介紹了「防己黃耆湯」,這方藥物是治療風水病的,症狀包括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怕風。藥方包含防己、炙草、白朮、黃耆、生薑、大棗等,煎煮後服用。服用後可能感覺到皮膚下有如蟲爬行的感覺,腰部以下如冰涼感,然後應蓋著被子坐著,再在腰下圍上一層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有喘息的情況,可加入麻黃;如果胃部不舒適,可加入芍藥;如果感到氣往上沖,可加入桂枝。
接著是「越婢湯」,這方藥物用於治療怕風、全身腫脹的病人,脈象浮動,但不會口渴,持續自汗,但並無高燒。藥方包含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等,煎煮後服用,每日分三次服用。如果怕風,可加入附子;如果是風水病,可加入白朮。
最後提到「杏子湯」,脈象浮動的風水病,通過發汗就可以治療好。但藥方未詳,有人認為可能是甘草麻黃湯加上杏仁。
防己黃耆湯的原理是利用防己驅除體內的濕氣,服用後的各種反應都是濕氣下行的跡象。然而,若沒有黃耆、白朮、甘草這些藥材來提振人體的衛氣,是無法有效驅除濕氣的。
越婢湯則是針對風多熱多的急風情況,因此使用較強烈的藥方。
2. 皮水
水行於皮中也。其脈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曰不惡風者,不兼風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脹形內不堅滿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內也。曰當發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湯,(《金匱》),治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者。
防己,桂枝,黃耆(各三錢),茯苓(六錢),炙草(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藥亦同防己黃耆湯,但去朮加桂、苓者,風水之濕在經絡,近內;皮水之濕在皮膚,近外。故但以苓協桂,滲周身之濕,而不以術燥其中氣也。不用薑、棗者,濕不在上焦之營衛,無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金匱》),厥而為皮水者,此主之。腫甚而潰之逆證,厥之為言逆也。
蒲灰(半斤),滑石(一斤)
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當是外敷法,然利濕熱之劑,亦可內服外摻也。
越婢加朮湯,(《金匱》),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按里水當是皮水筆誤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見《風水》。
甘草麻黃湯
甘草(四錢),麻黃(二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
白話文:
[皮水],這是指水分在皮膚中流動的情況。主要特徵是脈象浮現,外表可見腳踝部位腫脹,按壓會凹陷。如果病人表示不會怕風,那代表併無風邪。若說肚子像鼓一樣,那是因為外表看來有膨脹的形狀,但實際上內部並無實質的硬塊。病人不感到口渴,顯示疾病並未影響到內臟。治療方式應以發汗為主,因為水分停留在皮膚層,適合透過發汗的方式排出。
防己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四肢浮腫,皮膚下有水波動感的病症。配方包括防己、桂枝、黃耆各三錢,茯苓六錢,炙草一錢。以三杯水煎煮,待剩下八分水量時服用,一天分三次服用。
藥物組成與防己黃耆湯相同,但減去了白朮,增加了桂枝和茯苓,這是因為風水濕氣影響經絡,較靠近身體內部;皮水的濕氣則影響皮膚,較靠近身體外部。因此,僅需茯苓配合桂枝,去除全身的濕氣,而無需使用白朮來調節中氣。不用薑、棗的原因是濕氣並未影響上焦的營衛,所以不需要宣散。
蒲灰散,出自《金匱要略》,適用於因厥逆導致的皮水。腫脹嚴重到潰爛的逆證,"厥"在此指的是逆反的意思。
配方為蒲灰半斤,滑石一斤,研磨成粉末。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一小撮。個人認為,這應是外用敷藥的方法,但作為排除濕熱的藥劑,也可內服或外敷。
越婢加朮湯,出自《金匱要略》,適用於裡水的治療,甘草麻黃湯也有同樣的效果。據我理解,裡水應是皮水的筆誤。或者說,水分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就是皮水的嚴重情況,這種說法也未嘗不可。
藥方詳情請參閱《風水》。
_甘草麻黃湯_的配方為甘草四錢,麻黃二錢。以兩杯水煎煮,先煮麻黃至剩下一杯半的水量,去除泡沫,再加入甘草煮至剩下七分水量時服用。服後應蓋被發汗,若無出汗可再次服用,但應避免風寒。這兩種藥物可以向上宣通肺氣,中間助長土氣,外部促進水氣的排泄。
3. 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脈遲者,水屬陰也。外證自喘者,陰甚於下,不復與胸中之陽氣相調,水氣格陽而喘也。其目窠如蠶,兩脛腫大諸證,《金匱》未言,無不俱見。
愚按:正水《金匱》未出方。然提綱云:脈沉遲外證自喘,則真武湯、小青龍湯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湯、麻黃附子湯亦變證之備方,桂甘麻辛附子湯加生桑皮五錢、黑豆一兩,為窮極之巧方,此正水之擬治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正水」的情況,指的是正常的水液代謝被幹擾了。脈象顯示遲緩,這代表水液屬於陰性。在臨牀表現上,如果出現喘息,是因為身體下部的陰性能量過剩,無法和胸部的陽性能量達到平衡,這就是水氣阻礙了陽氣,導致喘息的現象。至於眼睛周圍浮腫以及小腿腫大的症狀,雖然《金匱要略》未提及,但實際上這些症狀也會同時出現。
我的理解是,《金匱要略》並未提供專門治療正水的藥方。然而,根據其描述的脈象和症狀,真武湯和小青龍湯都能有效地對治這種情況,而越婢加附子湯和麻黃附子湯則可用來應對一些變化的症狀。此外,如果在桂甘麻辛附子湯中加入五錢的生桑皮和一兩的黑豆,這會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處方,這就是治療正水的一種可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