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丁甘仁醫案》一書,為近代中醫大家丁甘仁先生(1868-1936)臨床經驗之集大成。此書由其孫丁濟萬輯錄整理,於1927年刊出,共八卷,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卷一至卷六涵蓋內科雜病與時病,反映了當時社會常見及流行的多種病症;卷七專注於婦科,展現丁氏在女性疾病診治上的心得;卷八則為外科,凸顯其醫術的廣泛性,非僅限於內科。書中收錄約四百例病案,涉及傷寒、霍亂、調經、腦疽等多元病證,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實錄資料。

丁甘仁先生,字伯元,號甘泉,系出醫學淵藪——孟河醫派。自幼學醫,14歲即入門徑,展現其早慧與對醫道的投入。他在天津創立丁甘仁醫局,後懸壺上海,成為當時醫界的巨擘,聲名遠播。正如馬福祥序中所讚譽:「孟河故醫學淵藪,而先生獨超。」他不僅繼承了孟河醫派的優良傳統,更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昇華,精通內、外、婦、兒、五官各科,顯示其深厚的醫學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體系。

《丁甘仁醫案》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作為醫案的形式。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與總結,相較於純粹的理論或方論著作,醫案更直接地呈現了醫家面對具體病患時,如何進行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以及最終的治療效果。王蘊章序中提到:「醫之有方,猶吏之有課,史之有評...於以考鏡得失,鉤稽利病。」醫案正是檢驗醫者學識與能力、評估治療成效的課業與紀錄。夏紹庭序亦強調醫案「因證求因,以因求治,因治制方,以方觀效」,能使後學者「按圖以索,亦步以趨」,從具體案例中學習辨證思路與用藥技巧,避免空談。在醫學日益走向實證的時代背景下,醫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保存了傳統醫學「應手回春」的實踐智慧,是對「形而上」醫理的「形而下」展示。

丁甘仁的臨床經驗與醫學思想,透過這四百餘例醫案得以具體展現。首先,他診病「治得其本」,注重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僅處理表層症狀。這要求醫者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敏銳的洞察力。王仲奇序便盛讚丁氏「真能明陰洞陽」,能「酌其盈,劑其虛,補其偏,救其弊」,在毫釐之間精確把握病情。

其次,他「兼採各家之長,靈活機變」。中醫發展史上流派眾多,各有側重。丁甘仁先生並非固守一家之言,而是在廣泛學習基礎上,融會貫通。他尤其擅長整合傷寒與溫病的辨證治法。傷寒學派側重六經辨證,強調外感病的傳變規律及方藥應用;溫病學派則著重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對時疫有獨到認識。這兩大學派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能將二者融會於臨床,是醫者高超技藝的體現,反映了他對外感病複雜性的全面理解和應對能力。

再者,他重視「整體治療」,並能結合「內外治療方法」。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緊密聯繫的。丁氏的治療不僅針對病變臟腑,更考慮全身狀況,並根據需要靈活運用內服藥與外治法(如外科病案所示),體現了治療手段的多樣性與綜合性。

曹家達序中,透過列舉丁氏在不同病症中使用栝蔞薤白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理中湯、桃花湯、白頭翁湯、白虎湯、調胃承氣湯、梔子柏皮湯、附子等經典方劑的例子,說明丁氏在用藥上力求「求合於古」,回歸仲景等先賢的理論框架。然而,曹序也觀察到丁氏在劑量上或有較輕之時,有時需連進數劑方見效,並提出這可能與丁氏的「道與術」有關,即透過相對溫和的起始治療來避免病家疑懼,建立信任,這反映了醫者在臨床中除了醫術本身,還需考慮醫病之間的溝通與關係。這種對醫案背後臨床策略的分析,增加了本書的深度。

「用藥審慎,辨證精細」是丁甘仁先生臨床風格的又一重要特徵。精細的辨證是準確用藥的前提,而審慎的用藥則體現了醫者對患者生命的負責態度。他在複雜多變的病情面前,能層層深入,抓住病機關鍵,並據此精準遣藥,儘量減少藥物的偏性可能帶來的影響。

《丁甘仁醫案》的學術價值在於多個層面。首先,它是研究丁甘仁醫學思想和孟河醫派晚期發展的重要一手資料。透過這些具體案例,可以深入理解丁氏如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如何繼承與發展傳統醫學。其次,對於廣大中醫臨床醫生和學習者而言,本書是極具價值的學習與參考文獻。前賢的醫案是後學提升臨床技能、擴展思路的重要途徑。可以從中學習辨證技巧、用藥經驗、處方思路,乃至如何面對複雜或危重病例。夏紹庭序稱此書「以資後學之觀摩,以作同道之借鏡」,正是對其臨床指導意義的肯定。再者,本書豐富了近代中醫的文獻寶庫,為研究近代醫學史、溫病學、傷寒學與溫病學的融合等課題提供了實證材料。部分版本附錄的《喉痧症治概要》,則是對當時流行病專題的探討,顯示了丁氏對時病的關注與研究深度。

本書的編輯出版亦有其特殊意義。由丁甘仁先生的文孫丁濟萬輯錄,體現了家族對醫學傳承的重視。孟河醫派素有家學淵源深厚的特點,丁濟萬能克承祖志,將祖父畢生經驗付梓,使得這些珍貴的醫案得以保存並公諸於世,免於失傳。這不僅是丁家的貢獻,也是對整個中醫學術的貢獻。王蘊章序中,在丁甘仁逝世後,王氏親身體驗了丁濟萬的醫術並因之而思及丁甘仁,證實了「非三世不專,非九折不精」的家學傳承力量。

綜而言之,《丁甘仁醫案》是一部集理論、實踐、傳承於一體的珍貴中醫著作。它記錄了一代名醫丁甘仁先生在長期臨床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展現了他精湛的醫術、廣博的學識以及靈活應變的診療風格。作為研究近代中醫學術思想、孟河醫派特點的重要文獻,以及指導中醫臨床實踐的寶貴參考,本書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它不僅是丁甘仁先生醫學思想的載體,更是中醫臨床智慧薪火相傳的重要橋樑,值得所有致力於中醫事業的學術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深入閱讀、體悟與學習。


馬序

王序 (1)

夏序

曹序

許序

陶序

秦序

丁甘仁先生別傳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五 (23)

卷五 (24)

卷五 (25)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八 (14)

卷八 (15)

卷八 (16)

卷八 (17)

卷八 (18)

膏方 (1)

膏方 (2)

膏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