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傷寒案

柴胡(一錢),炒黃芩(一錢),羚羊片(八分),藏紅花(八分),桃仁泥(包,一錢),青皮(一錢),絳通草(八分),赤芍(三錢),清寧丸(包,三錢),生蒲黃(包,二錢)

王左,腎陰本虧,寒邪外受,太陽少陰同病,發熱微寒,遍體酸楚,腰痛如折,苔薄膩微黃,脈象尺弱,寸關浮緊而數。太陽主一身之表,腰為少陰之府,風寒乘隙而入,營衛不能流通,兩感重症。姑擬陽旦疏達表邪,以冀速解為幸。

川桂枝(五分),蘇梗葉(各一錢五分),北細辛(三分),厚杜仲(一錢五分),絲瓜絡(一錢五分),蔥頭(三枚),酒炒黃芩(一錢),淡豆豉(三錢),炙甘草(五分),晚蠶沙(三錢),生薑(兩片)

封左,診脈浮緊而弦,舌苔乾白而膩,身熱不揚,微有惡寒,咳嗽氣逆,十四晝夜不能平臥,咽痛淡紅不腫,兩顴赤色,據述病起於奪精之後,寒邪由皮毛而入於肺,乘虛直入少陰之經,逼其水中之火飛越於上,書曰戴陽重症也。閱前方,始而疏解,前胡、薄荷、牛蒡、杏、貝之品,繼則滋養,沙參、石斛、毛燕、川貝,不啻隔靴搔癢,揚湯止沸。夫用藥如用兵,匪勢凶猛,非勇悍之將,安能應敵也。

拙擬小青龍合二加龍骨湯,一以溫解寒邪,一以收攝浮陽,未識能挽回否?尚希明哲指教。

蜜炙麻黃(五分),川桂枝(八分),大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熟附片(一錢五分),牡蠣(煅,四錢),花龍骨(四錢),五味子(乾薑三分拌搗,一錢),光杏仁(三錢),仙半夏(三錢),水炙桑皮(二錢),遠志(八分)

服二劑後,氣喘漸平,去麻黃又服兩劑,顴紅退,即更方,改用平淡之劑調理,如杏、貝、甘、桔、茯神、桑皮、苡仁、冬瓜子、北秫米等,接服五六劑而痊。

姚左,傷寒兩感,太陽少陰為病。太陽為寒水之經,本陰標陽,標陽郁遏,陽不通行,故發熱惡寒而無汗;少陰為水火之臟,本熱標寒,寒入少陰,陰盛火衰,完穀不化,故腹痛而洞泄。胸悶嘔吐,舌苔白膩,食滯中宮,濁氣上逆,脈象沉遲而細,仲聖云:脈沉細,反發熱,為少陰病。與此吻合,挾陰挾食,顯然無疑,症勢非輕。姑宜溫經達邪,和中消滯。

淨麻黃(四分),熟附子(一錢),藿蘇梗(各一錢五分),制川樸(一錢),枳實炭(一錢),仙半夏(二錢),赤苓(三錢),白蔻仁(研,八分),六神麯(三錢),生薑(一片),乾荷葉(一角)

二診,服溫經達邪,和中消滯之劑,得微汗,惡寒發熱較輕,而胸悶嘔吐,腹痛泄瀉,依然不止,苔膩不化,脈沉略起,太陽之經邪,雖有外解之勢,少陰之伏邪未達,中焦之食滯互阻,太陰清氣不升,陽明濁氣不降也,恙勢尚在重途,還慮增劇。仍守原法出入,擊鼓而進取之。

白話文:

傷寒案

第一位病人王某,腎陰不足,又受寒邪侵襲,導致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症狀表現為發熱伴有輕微畏寒,全身酸痛,腰痛劇烈,舌苔薄而略膩,微黃,脈象尺脈虛弱,寸關脈浮緊且快速。太陽經主司人體外表的氣機,腰部是少陰經的部位,風寒乘虛而入,導致營衛氣血運行不暢,形成兩種病邪同時侵犯的重症。初步治療方案是溫陽散寒,以期迅速解除病邪。

第二位病人封某,脈象浮緊而弦,舌苔乾燥而略膩,發熱不顯,略有畏寒,咳嗽氣喘,連續十四天不能平躺,咽喉疼痛,顏色淡紅不腫,兩頰發紅。據其自述,病情起於房事過度之後,寒邪由皮膚毛髮侵入肺部,乘虛而入少陰經,導致少陰經中的陰火上炎。此症狀符合戴陽重證的描述。之前治療用疏解表邪、滋陰養肺的藥物,效果不佳,如同隔靴搔癢。用藥如同用兵,必須果斷勇猛才能奏效。

故擬用小青龍湯加龍骨牡蠣湯,一方面溫解寒邪,一方面收斂浮陽,希望能夠挽回病情。

服藥兩劑後,氣喘減輕,停用麻黃後再服用兩劑,面頰發紅消退,遂改用平和的藥物調理,例如杏仁、貝母、甘草、橘皮、茯苓、桑白皮、薏苡仁、冬瓜子、秫米等,服用五六劑後痊癒。

第三位病人姚某,傷寒導致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太陽經屬寒水之經,陰經為表,陽經為裡,陽氣被阻滯不通,所以出現發熱畏寒無汗的症狀;少陰經是水火之臟,陰經為表,陽經為裡,寒邪入侵少陰經,導致陰盛火衰,消化不良,所以出現腹痛腹瀉。此外還有胸悶嘔吐,舌苔白膩,食積中焦,濁氣上逆,脈象沉遲細弱。這與《傷寒論》中所述「脈沉細而反發熱,為少陰病」的描述相符。病情明顯是陰寒內盛,食滯互阻所致,情況不容樂觀。治療方案是溫經散寒,和胃消食。

第二次診脈後,服用溫經散寒、和胃消食的藥物後,略微出汗,畏寒發熱症狀減輕,但胸悶嘔吐、腹痛腹瀉依然持續,舌苔仍然厚膩,脈象沉而稍有力。雖然太陽經的病邪有所好轉,但少陰經的伏邪尚未清除,中焦的食滯仍阻礙氣機升降,病情仍然嚴峻,仍需繼續用原方加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