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一 (4)
卷一 (4)
1. 傷寒案
荊芥(一錢),防風(一錢),淡豆豉(三錢),熟附子(一錢),藿蘇梗(各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生薑(二片),枳實炭(一錢),制川樸(一錢),六神麯(三錢),大腹皮(二錢),酒炒,黃芩(一錢),乾荷葉(一角)
三診,脈沉已起,惡寒已而身熱未退,泄瀉止而嘔惡胸悶。渴喜熱飲,心煩少寐,舌轉灰膩,少陰之邪,已轉陽明之經,中焦之食滯,與素蘊之濕濁,互阻不化也,脈證參合,漸有轉機。今擬透解陽明之經邪,宣化中焦之濕滯。
粉葛根(二錢),淡豆豉(三錢),嫩前胡(一錢五分),藿香梗(一錢五分),炒黃芩(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枳實炭(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六神麯(三錢),大腹皮(二錢),赤茯苓(硃砂拌,三錢),乾荷葉(一角)
四診,得汗,表熱大減,而裡熱尚熾,嘔惡止而胸脘不舒,渴喜冷飲,心煩少寐,小溲短赤,舌邊尖紅絳碎痛,苔轉薄黃,脈象濡數,良由寒已化熱,熱又傷陰,津少上承,心肝之火內熾,還慮劫液之變。今擬生津清解而降浮火,邪卻津生,始得坦然。
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炒黃芩(一錢五分),川雅連(四分),連翹殼(三錢),朱茯神(三錢),江枳殼(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活蘆根(一尺)
五診,表裡之熱均減,渴喜冷飲,心煩少寐,小溲短赤,舌紅絳碎痛,糜點已起,脈左弦數,右濡數。此陰液已傷,津乏上承,心肝之火內熾,伏熱蘊濕交蒸,病情變化,正難預料。仍以滋液生津,引火下行。
西洋參(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鮮生地(四錢),川連(五分),川通草(八分),天花粉(三錢),川貝(二錢),連翹(三錢),白薇(一錢五分),北秫米(包,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活蘆根(去節,一尺)
六診,熱勢漸退,舌糜亦化,佳兆也。而心煩少寐,渴喜冷飲,脈數不靖,陰液傷而難復,虛火旺而易升,邪熱已解,余焰未清,仍守增液生津,引火下行,藥既獲效,毋庸更張。
原方加琥珀安寐丸(一錢五分),野薔薇花露(半斤),入煎。
賀右,傷寒兩感,挾滯交阻,太陽少陰同病。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悶腹痛拒按,泛惡不能飲食,腰痠骨楚,苔白膩,脈象沉細而遲。病因經後房勞而得,下焦有蓄瘀也。慮其傳經增劇。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溫經達邪,去瘀導滯。
淨麻黃(四分),熟附片(一錢五分),細辛(三分),赤苓(三錢),仙半夏(三錢),枳實炭(一錢),制川樸(一錢),大砂仁(八分),楂炭(三錢),延胡索(一錢),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傷寒案]
第三次診斷:脈象已從沉弱轉為有力,惡寒已減輕但發熱未退,腹瀉停止但嘔吐、胸悶仍在。患者口渴喜喝熱水,心煩難眠,舌苔灰厚膩滯。少陰經的邪氣已轉移到陽明經,中焦的食積與體內原有的濕濁之氣互相阻礙,難以代謝。脈象和症狀綜合分析,病情已有好轉跡象。現擬方劑疏通陽明經的邪氣,化解中焦的濕濁之氣。
第四次診斷:患者已出汗,表證的發熱明顯減輕,但裡證的熱邪仍在,嘔吐停止但胸脘仍有不適感,口渴喜喝冷水,心煩難眠,小便短赤,舌邊尖紅赤並伴有裂痛,舌苔變薄呈黃色,脈象濡數有力。這是因為寒邪轉化為熱邪,熱邪又傷及陰液,津液不足導致心肝之火內熾,還需警惕耗傷津液的變化。現擬方劑滋陰清熱,瀉火降逆。
第五次診斷:表裡之熱均已減輕,口渴喜喝冷水,心煩難眠,小便短赤,舌頭紅赤並伴有裂痛,舌面上已出現糜爛,脈象左側弦數,右側濡數。這是因為陰液已受損,津液不足導致心肝之火內熾,伏熱與濕邪互相交蒸,病情變化難以預料。仍需繼續滋陰生津,引火下行。
第六次診斷:發熱症狀逐漸減輕,舌頭糜爛也開始癒合,這是良好的徵兆。但心煩難眠,口渴喜喝冷水,脈象數而不穩定,說明陰液受損難以恢復,虛火旺盛易於上升,雖然邪熱已解,但餘邪未盡,仍需繼續服用滋陰生津,引火下行的藥物,藥效已現,不必更換方劑。原方加琥珀安寐丸以助睡眠,並加入野薔薇花露同煎。
診斷概述:患者患傷寒,兼夾濕濁瘀滯,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受病。症狀包括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悶腹痛拒按,噁心嘔吐不能進食,腰痠骨痛,舌苔白膩,脈象沉細遲緩。病因是房事過度導致下焦瘀血積聚,擔心病情加重,因此擬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溫經通陽,祛瘀導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