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傷寒案

二診,昨投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瘀導滯之劑,得暢汗,寒邪已得外達,發熱漸退,腹痛亦減,惟頭脹且痛,胸悶不思納食,脈象沉遲,舌苔薄膩,餘邪瘀滯未楚,陽氣不通,脾胃健運失司。今制小其劑而轉化之。

川桂枝(五分),炒赤芍(三錢),紫蘇梗(一錢五分),雲苓(三錢),仙半夏(三錢),枳實炭(一錢),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大砂仁(八分),炒穀麥芽(各三錢),生薑(三片)

楊右,脈象浮弦,汗多如雨,惡風發熱不解,遍體骨楚,少腹痛拒按,舌苔薄而膩,病從房勞經後而得。風入太陽,皮毛開而經腧閉,蓄瘀積而氣滯阻,即兩感之重症也。亟宜溫經達邪,去瘀消滯,以冀應手乃吉。

川桂枝(八分),白芍(二錢),清炙草(八分),熟附子(二錢),雲茯苓(三錢),砂仁(八分),焦楂炭(三錢),五靈脂(一錢),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此症一劑而愈,故錄之。明日以桂枝湯加和胃之品調之。

陳左,氣陰已傷,伏邪留戀,漸欲傳入少陰,虛陽易於外越,痰濕瀰漫中宮,清陽不能宣布,頗慮正虛邪實。姑擬扶正達邪,宣化痰濕,俾太陰之邪,從陽樞外泄乃順。

潞黨參(三錢),生甘草(八分),廣陳皮(一錢五分),熟附塊(二錢),仙半夏(三錢),熟穀芽(三錢),軟柴胡(八分),雲茯苓(三錢),生薑(三片),紅棗(五枚)

衛左,始由發熱惡寒起見,繼則表不熱而裡熱,口乾不欲飲,四肢逆冷,脈沉苔膩,加之嘔惡呃逆,大便不實。外邪由太陽而陷於太陰,不得泄越,陽氣被遏,胃陽不宣也。脈沉非表,為邪陷於裡之證。四肢逆冷,經所謂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是也,傷寒內陷之重症。姑擬四逆湯加減,通達陽氣,和胃降濁。

淡乾薑(五分),丁香(四分),川桂枝(八分),六神麯(三錢),炙甘草(五分),柿蒂(三枚),熟附子(一錢五分),川樸(八分),陳皮(一錢五分),仙半夏(三錢),熟穀芽(三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傷寒案

第二次診斷:昨天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瘀導滯的藥方),已排出汗液,寒邪已透達體表,發熱逐漸減退,腹痛也減輕,但是頭脹痛、胸悶、不想吃東西,脈象沉而遲,舌苔薄而膩,餘邪瘀滯尚未完全清除,陽氣不通暢,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現在調整藥方,使其藥性轉變。

處方一:川桂枝(五分)、炒赤芍(三錢)、紫蘇梗(一錢五分)、雲苓(三錢)、法半夏(三錢)、枳實炭(一錢)、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大砂仁(八分)、炒穀麥芽(各三錢)、生薑(三片)

楊右患者,脈象浮而弦,出汗很多,惡風發熱持續不止,渾身骨頭痠痛,小腹部疼痛拒按,舌苔薄而膩,疾病是房事勞累後引起的。風邪侵入太陽經,皮膚毛髮開洩,經絡卻閉塞,瘀血積聚,氣機阻滯,這是風寒濕三邪交雜的重症。必須溫通經絡,使邪氣透達,去除瘀血,消散滯氣,才能迅速見效。

處方二:川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炙甘草(八分)、熟附子(二錢)、雲茯苓(三錢)、砂仁(八分)、焦楂炭(三錢)、五靈脂(一錢)、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這個病例一劑藥就痊癒了,所以記錄下來。明天用桂枝湯加一些和胃的藥物調理。

陳左患者,氣陰兩虛,邪氣潛伏未盡,將要傳入少陰經,虛弱的陽氣容易外泄,痰濕瀰漫於胸腹,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宣佈,我擔心正氣虛弱,邪氣卻很盛。暫時擬定扶助正氣,使邪氣透達,宣通化解痰濕,讓太陰經的邪氣從陽明經的外樞排出。

處方三:潞黨參(三錢)、生甘草(八分)、廣陳皮(一錢五分)、熟附子(二錢)、法半夏(三錢)、熟穀芽(三錢)、軟柴胡(八分)、雲茯苓(三錢)、生薑(三片)、紅棗(五枚)

衛左患者,起初是發熱惡寒,接著表證不熱而裡熱,口乾不想喝水,四肢冰冷,脈象沉,舌苔膩,還有嘔吐呃逆,大便不通。外邪從太陽經陷於太陰經,不能排出,陽氣被阻遏,胃陽之氣不能宣發。脈象沉細,不是表證,是邪氣陷於裡證。四肢冰冷,是陽氣衰弱於下的表現,屬於寒厥,這是傷寒內陷的重症。暫時擬定四逆湯加減方,通達陽氣,和胃降逆。

處方四:淡乾薑(五分)、丁香(四分)、川桂枝(八分)、六神曲(三錢)、炙甘草(五分)、柿蒂(三枚)、熟附子(一錢五分)、川樸(八分)、陳皮(一錢五分)、法半夏(三錢)、熟穀芽(三錢)、生薑(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