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風溫案

吳右,風溫秋燥之邪,蘊襲肺胃兩經。肺主一身之氣,胃為十二經之長,肺病則氣機窒塞,清肅之令不行,胃病則輸納無權,通降之職失司,以故肌熱不退,業經旬余,咳嗽痰多,脅肋牽痛,口渴唇燥,穀食無味,十餘日未更衣,至夜半咳尤甚,不能安臥,象似迷睡。子醜乃肝膽旺候,木火乘勢升騰,擾犯肺金,肺炎葉舉,故咳嗽脅痛肋痛若斯之甚也。

脈象左尺細數,左寸關浮弦而滑,右尺軟數,右寸關滑數不揚,陰分素虧,邪火充斥,顯然可見。據述起病至今,未曾得汗,一因邪鬱氣閉,一因陰液虧耗,無蒸汗之資料。脈症參合,症非輕淺,若進用汗法,則陰液素傷,若不用汗法,則邪無出路,顧此失彼,棘手之至,輾轉思維,用藥如用兵,無糧之師,利在速戰。急宜生津達邪,清肺化痰,去邪所以養正,除暴所以安良,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天花粉(三錢),光杏仁(三錢),金銀花(三錢),冬桑葉(三錢),生甘草(八分),川象貝(各二錢),連翹殼(二錢),淡豆豉(三錢),嫩前胡(二錢),薄荷葉(一錢),冬瓜子(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活蘆根(去節,一兩),枇杷,葉露(二兩)

二診,風燥外受,溫從內發,蘊蒸肺胃兩經,以致肌熱旬余不退,咳嗽痰多,脅肋牽痛,不便轉側,口渴溲赤,夜半咳甚氣逆,直至天明稍安。夜半乃肝膽旺時,木火乘勢升騰,擾犯於肺。加之燥痰戀肺,肺炎葉舉,清肅之令不能下行,穀食衰少,十天不更衣,胃內空虛,腸中乾燥可知。唇焦,舌不紅絳,但干而微膩,脈象兩尺濡數,兩寸關滑數無力。

經云:尺膚熱甚為病溫。脈數者曰溫。皆是伏溫熏蒸之見象,平素陰液虧損,溫病最易化熱傷陰,是陰液愈傷,而風溫燥痰為患愈烈也。欲清其熱,必解其溫,欲化其痰,必清其火。昨進生津解溫,清肺化痰之劑,脅痛潮熱雖則略平,余恙依然,尚不足恃,頗慮喘逆變遷。

今仍原意去表加清,清其溫即所以保其陰,清其燥即所以救其肺,未識能出險入夷否?鄙見若斯,擬方於後。

天花粉(三錢),甘菊花(三錢),冬桑葉(三錢),川象貝(各二錢),山梔(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銀花(三錢),連翹(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竹茹(一錢五分),絲瓜絡(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兩),竹油(一兩),枇杷葉露(二兩)

三診,兩進清解伏溫,清化燥痰之劑,昨日申刻得汗不暢,伏溫有外達之勢,肌熱較輕,而未盡退,咳嗽脅痛氣逆亦覺輕減二三,固屬佳兆。無如陰液虧耗之體,木火易熾,津少上承,肺失輸化之權,燥痰膠結難解,口乾欲飲,唇燥溲赤,脈象寸關滑數不靖,尺部無力,舌苔化而復薄膩,王孟英先生稱第二層之伏邪,有類乎斯,真陰如此之虧,溫邪若斯之重,安有不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者乎!所慮正不勝邪,虛則多變,尚未敢輕許無妨也。昨方既獲效機,仍守原意出入。

白話文:

風溫案

一位吳姓病人,患有秋燥風溫,邪氣侵襲肺胃二經。肺主一身之氣,胃為十二經之首,肺病則氣機阻塞,清肅之氣無法運行;胃病則運化失常,下降功能失調,因此發熱持續十多天不退,咳嗽痰多,脅肋疼痛,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十多天沒換衣服,半夜咳嗽加重,難以入睡,似睡非睡。子時丑時為肝膽旺盛之時,肝膽屬木火,乘勢上升,擾亂肺金,肺氣受損,所以咳嗽、脅肋疼痛如此嚴重。

脈象左尺脈細數,左寸關脈浮弦滑,右尺脈軟數,右寸關脈滑數不揚,陰液不足,邪火旺盛,非常明顯。從發病至今未出汗,一方面是邪氣鬱結氣機閉塞,另一方面是陰液虧損,無汗可出。脈症合參,病情並不輕微,如果使用發汗法,則會加重陰液損傷;如果不使用發汗法,則邪氣無處宣洩,左右為難,非常棘手。經過反复思考,用藥如同用兵,沒有糧草的軍隊,必須速戰速決。應當急用滋陰達邪,清肺化痰的藥物,祛除邪氣以扶正,平息暴亂以安寧,這樣是否正確?請高明指教。

處方一:天花粉(三錢)、杏仁(三錢)、金銀花(三錢)、桑葉(三錢)、生甘草(八分)、川貝母(二錢)、連翹(二錢)、淡豆豉(三錢)、前胡(二錢)、薄荷葉(一錢)、冬瓜子(三錢)、梔子(一錢五分)、鬱金(一錢)、蘆根(去節,一兩)、枇杷葉露(二兩)

二診:風燥從外入侵,溫邪從內生發,蘊積於肺胃二經,導致發熱十多天不退,咳嗽痰多,脅肋疼痛,難以翻身,口渴尿赤,半夜咳嗽加重,氣逆,直到天明才稍好。半夜是肝膽旺盛之時,木火上升,擾亂肺金。加上燥痰停滯於肺,肺氣受損,清肅之氣不能下降,食慾減退,十天不換衣服,胃中空虛,腸道乾燥可見一斑。嘴唇乾燥,舌苔不紅絳,但乾燥且略微膩,脈象兩尺脈濡數,兩寸關脈滑數無力。

古籍記載:尺脈熱甚為溫病,脈數為溫證。這些都是伏溫蘊蒸的表現,平素陰液虧損,溫病最容易化熱傷陰,陰液損傷越多,風溫燥痰的病情就越嚴重。要清熱,必須解溫;要化痰,必須清火。昨天用了滋陰解溫,清肺化痰的藥物,脅痛潮熱略微減輕,其他症狀仍然存在,效果還不夠理想,擔心會出現喘逆等變化。

這次仍然遵循之前的思路,兼顧解表和清熱,清熱即保護陰液,清燥即救肺氣,不知道能否轉危為安?我的看法如此,擬方如下:

處方二:天花粉(三錢)、菊花(三錢)、桑葉(三錢)、川貝母(二錢)、梔子(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金銀花(三錢)、連翹(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竹茹(一錢五分)、絲瓜絡(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兩)、竹瀝(一兩)、枇杷葉露(二兩)

三診:用了兩次清解伏溫,清化燥痰的藥物,昨天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出汗不暢,伏溫有外達之勢,發熱減輕,但未完全退去,咳嗽脅痛氣逆也減輕了一些,這算是好兆頭。但是,由於陰液虧損,木火容易旺盛,津液不足,肺氣失常,燥痰膠結成塊難以化解,口乾想喝水,嘴唇乾燥,尿赤,脈象寸關脈滑數不穩定,尺脈無力,舌苔由厚變薄而仍然略微膩。王孟英先生稱之為第二層伏邪,此症狀與之相似,真陰如此虧損,溫邪如此嚴重,怎能不肌肉消瘦,皮膚憔悴呢!我擔心正氣不足以抗邪,虛則多變,還不敢輕易說沒問題。昨天的方子已見效,仍沿用原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