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霍亂案

陳左,夏月陽外陰內,偏嗜生冷,腠理開發,外邪易襲。驟觸疫癘不正之氣,由口鼻而直入中道,以致寒暑濕滯,互阻中焦,清濁混淆,亂於腸胃,胃失降和,脾乏升運,而大吐大瀉,揮霍撩亂。陽邪錮閉於內,中陽不伸,不能鼓擊於脈道,故脈伏;不能通達於四肢,故肢冷,兩足轉筋。一因寒則收引,一因土虛木賊也。

白話文:

在夏季,陽氣外露,陰氣內藏,人們喜歡吃生冷食物,使得皮膚腠理疏鬆,外邪容易入侵。突然接觸瘟疫等不正之氣,這些邪氣會通過口鼻直接進入人體,導致寒、暑、濕滯氣在中焦相互阻滯,清濁之氣混淆,在腸胃中混亂。胃部不能正常降和,脾臟不能正常升運,因此會出現劇烈嘔吐和腹瀉,導致身體虛弱。陽邪被困在體內,中陽不能伸展,不能鼓動脈道,所以脈搏會沉伏;不能通達四肢,所以四肢會發冷,兩腳會抽筋。抽筋的原因一方面是寒氣收引,另一方面是脾氣虛弱,肝木乘虛犯脾。

汗多煩躁,欲坐井中之狀,口渴不欲飲,是陰盛於下,格陽於上,此陰躁也。形肉陡然削瘦,脾土大傷,穀氣不入,生化欲絕,陰邪無退散之期,陽氣有脫離之險,脈證參合,危在旦夕間矣!擬白通四逆加人尿豬膽汁意,急回欲散之陽,驅內勝之陰,背城借一,以冀獲效。

白話文:

出汗過多,煩躁不安,好像要跳進井裡一樣,口渴也不想喝水,這是因為陰寒之氣旺盛於下,阻礙陽氣上升的緣故,這種情況稱為「陰躁」。

身體突然消瘦,脾土虛損嚴重,營養無法吸收,生機瀕臨枯竭。陰邪之氣無法消散,陽氣有脫離身體的危險。從脈象和證狀綜合判斷,情況危急,隨時有生命危險。

建議使用白通四逆湯加減方,加入人尿和豬膽汁,以快速恢復活力,驅散體內的陰邪。此法猶如背水一戰,希望能夠挽救患者。

生熟附子(各三錢),淡乾薑(五錢),炙草(一錢),姜半夏(三錢),吳萸(七分),川連(三分),赤苓(四錢),陳皮(一錢),陳木瓜(五錢),童便(沖服,一杯),豬膽汁(沖服,三四滴)

復診,吐瀉煩躁均減,脈伏肢冷依然,加炒潞黨參四錢。

白話文:

  • 生鮮附子(各 15 克)
  • 乾薑(25 克)
  • 炙甘草(5 克)
  • 姜半夏(15 克)
  • 吳茱萸(3.5 克)
  • 川連(1.5 克)
  • 赤茯苓(20 克)
  • 陳皮(5 克)
  • 陳木瓜(25 克)
  • 童便(溶服,一杯)
  • 豬膽汁(溶服,3-4 滴)

羅左,觸受寒疫不正之氣,夾濕滯交阻,太陰陽明為病,清濁相干,升降失常,猝然吐瀉交作,脈伏肢冷,目陷肉削,汗出如雨。脾主四肢,濁陰㢮盤踞中州,陰氣不能通達,脈伏肢冷,職是故也。陽氣外越則自汗,正氣大虛則目陷肉削。舌苔白膩,虛中夾實,陰霍亂之重症。亟擬白通四逆湯合附子理中湯加減,以期轉機為幸。

白話文:

羅左先生,接觸到寒邪濕氣的病氣,夾雜著濕濁阻滯,導致脾胃失調,清濁不分,升降失常,突然嘔吐腹瀉交替出現,脈搏沉伏,四肢冰冷,目光深陷,面容消瘦,汗出如雨。脾臟主司四肢,濕濁陰氣盤踞在脾胃,導致陰氣不通暢,脈搏沉伏,四肢冰冷,便是這個緣故。陽氣外散則自出汗,正氣嚴重虛弱則目光深陷,面容消瘦。舌苔白膩,反映出虛實夾雜,是陰性霍亂的重症。緊急擬定服用白通四逆湯合附子理中湯加減的方劑,期待轉危為安,轉機為幸。

熟附子塊(二錢),淡乾薑(一錢),清炙草(八分),姜半夏(三錢),吳萸(七分),童便(沖服,一酒杯),炒潞黨(三錢),生白朮(二錢),赤苓(四錢),制川樸(一錢),川連(三分),豬膽汁(沖服,三、四滴),灶心黃土(一兩),陰陽水煎。

白話文:

熟附子塊(6 克),淡乾薑(3 克),清炙草(2.4 克),姜半夏(9 克),吳萸(2.1 克),童便(沖服,約 50 毫升),炒潞黨(9 克),生白朮(6 克),赤苓(12 克),制川樸(3 克),川連(0.9 克),豬膽汁(沖服,3-4 滴),竈心黃土(30 克),用陰陽水煎服。

朱右,疫癘之邪,由口鼻而直入中道,與伏暑濕滯互阻,脾胃兩病,猝然腹中絞痛,煩躁懊憹,上為嘔吐,下為泄瀉,四肢厥逆,口乾欲飲,脈伏,舌苔薄膩而黃。清氣在下,濁氣在上,陰陽乖戾,氣亂於中,而為上吐下瀉,濕遏熱伏,氣機閉塞,而為肢冷脈伏,熱深厥深,霍亂重症。亟宜萸連解毒湯加減,辛開苦降,芳香化濁,冀挽回於什一。

白話文:

朱右認為,瘟疫邪氣由口鼻直接侵入體內,與體內伏藏的暑濕之氣相互阻滯,導致脾胃兩傷,進而突然出現腹痛、煩躁、心煩意亂的症狀。上吐下瀉,四肢冰冷,口渴欲飲。脈搏隱伏,舌苔薄膩發黃。清氣沉降,濁氣上浮,陰陽不調,氣機紊亂,導致上吐下瀉。濕氣阻滯,熱氣鬱結,氣機閉塞,導致肢體冰冷、脈搏隱伏。熱邪深重,厥逆嚴重,是霍亂的重症。應儘快使用萸連解毒湯加減方。辛味發散,苦味瀉火,芳香化解濁氣,希望能挽救十分之一患者的生命。

上川連(八分),淡吳萸(二分),仙半夏(二錢),枳實炭(一錢),黃芩(一錢五分),藿香梗(一錢五分),六神麯(三錢),赤豬苓(各三錢),炒白芍(一錢五分),玉樞丹(磨沖,四分),陰陽水煎

白話文:

  • 上川連 8 分
  • 淡吳茱萸 2 分
  • 仙半夏 2 錢
  • 枳實炭 1 錢
  • 黃芩 1 錢 5 分
  • 藿香梗 1 錢 5 分
  • 六神丸 3 錢
  • 赤豬苓 3 錢
  • 炒白芍 1 錢 5 分
  • 玉樞丹 研磨後 4 分
  • 用陰陽水煎煮

二診,昨投萸連解毒湯,吐瀉漸減,脈息漸起,四肢微溫,佳兆也。惟煩躁干惡,口渴喜冷飲,舌前半紅絳,中後薄黃,小溲短赤。是吐傷胃,瀉傷脾,脾陽胃陰既傷,木火上衝,伏暑濕熱留戀不化也。今守原意,加入清暑滲濕之品,能得不增他變,可冀出險履夷。

白話文:

第二次診療,昨天開的蒼朮連翹解毒湯,吐瀉症狀漸減,脈搏漸強,四肢微溫,這是好現象。但是患者仍感煩躁、口苦嘔吐,口渴喜愛冷飲,舌頭前半部紅絳,中間後部薄黃,小便短赤。這是由於嘔吐傷胃,腹瀉傷脾,脾胃之陽氣受損,木火上逆,伏暑濕熱滯留體內,難以消解所致。現在繼續沿用原來的方劑,增加清暑利濕之藥,希望不出現其他變化,患者就能安然度過危險。

上川連(八分),淡吳萸(一分),仙半夏(一錢五分),枳實炭(八分),黃芩(一錢五分),炒白芍(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枇杷葉(四片),柿蒂(五枚),赤苓(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通草(八分),神仁丹(沖服,四分)

白話文:

上黨川連(約 8 克)

淡吳茱萸(約 1 克)

仙半夏(約 7.5 克)

枳實炭(約 8 克)

黃芩(約 7.5 克)

炒白芍(約 7.5 克)

炒竹茹(約 7.5 克)

枇杷葉(4 枚)

柿蒂(5 個)

赤苓(約 15 克)

活蘆根(去節,約 30 公分)

通草(約 8 克)

神仁丹(沖服,約 4 克)

三診,吐瀉已止,脈起肢溫,煩躁干惡亦減,惟身熱口渴,欲喜冷飲,小溲短少而赤,舌紅苔黃,陰液已傷,伏暑濕熱蘊蒸膜原,三焦宣化失司。再擬生津清暑。苦寒泄熱,淡以滲濕。

白話文:

三位醫師會診後,發現病人的嘔吐和腹瀉已經停止,脈搏恢復正常,肢體溫暖,煩躁不安、噁心嘔吐的症狀也減緩了。然而,病人仍然有發熱、口渴的症狀,而且想喝冷飲,小便少且顏色偏紅,舌頭發紅並覆蓋了黃色的苔,這表示體內的陰液已經受傷。體內的暑濕之氣蘊積到體表,阻礙了三焦的宣發化濕功能。因此,再建議使用能生津清熱的藥物。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熱,用淡滲的藥物來祛濕。

天花粉(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銀花(三錢),六一散(包,三錢),赤苓(三錢),鮮石斛(三錢),川雅連(五分),連翹(三錢),通草(八分),竹茹(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枇杷葉(去毛、包,四張)

白話文:

天花粉(15克),仙半夏(7.5克),銀花(15克),六一散(一包,15克),茯苓(15克),鮮石斛(15克),川雅連(2.5克),連翹(15克),通草(4克),竹茹(7.5克),蘆根(去節,30釐米),枇杷葉(去毛,包成四個)

尤左,寒暑濕滯互阻,太陰陽明為病,陰陽逆亂,清濁混淆,猝然吐瀉交作,腹中絞痛,煩悶懊憹,脈沉似伏,霍亂之症,弗輕視之。亟擬芳香化濁,分利陰陽。

白話文:

尤左(中醫家):當寒、暑、濕、滯互相阻滯時,太陰經(脾經)和陽明經(胃經)就會生出病症。陰陽失調,清濁混雜,會突然出現嘔吐、腹瀉並發,腹部絞痛,煩躁鬱悶。脈象沉細,似隱似現。出現霍亂症狀,不可小覷。應迅速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調整陰陽,使其各司其職。

藿蘇梗(各一錢五分),枳實炭(一錢),陳廣皮(一錢),姜川連(五分),大腹皮(二錢),姜半夏(二錢),制川樸(一錢),白蔻仁(八分),淡吳萸(二分),六神麯(三錢),炒車前(三錢),生薑(三片),赤豬苓(各三錢),玉樞丹(沖服,四分)

白話文:

藿蘇梗(1.5錢),煨過的枳實(1錢),陳皮(1錢),乾薑(0.5錢),大腹皮(2錢),半夏(2錢),經過處理的川貝(1錢),白蔻仁(0.8錢),淡吳茱萸(0.2錢),六神丸(3錢),炒過的車前子(3錢),生薑(3片),豬苓(3錢),沖服時加入玉樞丹(0.4錢)

二診,昨進正氣合左金法,吐瀉漸止,腹痛亦減,脈轉濡數,反見身熱,口乾不多飲,舌苔灰膩而黃,伏邪有外達之機,里病有轉表之象,均屬佳境。仍守原意,加入解表,俾伏邪從汗而散。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昨天服用了扶正驅邪方劑,嘔吐腹瀉逐漸停止,腹痛也減輕了。脈象轉為細數,但出現發熱,口乾但不怎麼喝水。舌苔灰膩發黃,潛伏的病邪有向外發散的跡象,內在的疾病有轉化為外感的趨勢,這些都是好現象。仍堅持原來的治療方針,加入解表藥,幫助潛伏的病邪通過出汗而散發。

淡豆豉(二錢),嫩前胡(一錢五分),蘇藿梗(各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大腹皮(二錢),薄荷葉(八分),制川樸(一錢),陳廣皮(一錢),炒枳殼(一錢),六神麯(三錢),白蔻殼(一錢),姜竹茹(一錢),荷葉(一角)

白話文:

淡豆豉:二錢(10克)

嫩前胡 :一錢五分(7.5克) 蘇藿梗 :一錢五分(7.5克) 仙半夏 :二錢(10克) 大腹皮 :二錢(10克) 薄荷葉 :八分(4克) 制川樸 :一錢(5克) 陳廣皮 :一錢(5克) 炒枳殼 :一錢(5克) 六神麯 :三錢(15克) 白蔻殼 :一錢(5克) 姜竹茹 :一錢(5克) 荷葉 :一角

三診,恙由吐瀉而起,太陰陽明為病,今吐瀉雖止,而裡熱口渴,煩躁不寐,舌糙黑,脈細數。脾胃之陰已傷,心肝之火內熾。當宜養陰救液而清伏熱。

白話文:

三種診斷:症狀是由嘔吐腹瀉引起的,脾胃和大腸有病。現在嘔吐腹瀉已經停止,但內熱口渴、煩躁失眠,舌苔粗糙發黑,脈搏細而快。脾胃中的陰液已經受傷,心肝之火在體內旺盛。應當滋養陰液,補充津液,同時清瀉潛伏的熱邪。

鮮石斛(三錢),連翹殼(三錢),冬桑葉(三錢),朱茯神(三錢),細生地(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粉丹皮(二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六分),活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 鮮石斛 3 錢
  • 連翹殼 3 錢
  • 冬桑葉 3 錢
  • 朱茯神 3 錢
  • 細生地 3 錢
  • 黑山梔 1 錢 5 分
  • 粉丹皮 2 錢
  • 天花粉 3 錢
  • 生甘草 6 分
  • 活蘆根(去除節段,長度 1 尺)

李左,暑濕夾滯,互阻中焦,太陰陽明為病,吐瀉交作,腹中絞痛,脈沉,四肢厥冷,舌灰膩微黃。此係感受疫癘之氣,由口鼻而入中道,遂致清濁混淆,升降失司。邪入於胃,則為嘔吐,邪入於脾,則為泄瀉。濕遏熱伏,氣道閉塞,氣閉則不能通達經隧,所以四肢逆冷也。傷寒論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此重症也,急擬芳香化濁,分利陰陽。

白話文:

李左患有暑濕內滯,互阻中焦,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受病,導致嘔吐腹瀉交替發生,腹中絞痛,脈搏沉緩,四肢冰冷,舌苔灰膩微黃。

這是因為感受了疫癘之氣,從口鼻進入體內,導致清濁不分,升降功能失調。邪氣進入胃,則會引起嘔吐;邪氣進入脾,則會引起腹瀉。濕邪阻遏熱邪潛伏,導致氣道閉塞,氣血不通暢,所以四肢逆冷。

《傷寒論》中記載:嘔吐而腹瀉,稱為霍亂。這是重症,需要緊急使用芳香化濕濁的藥物,分別治療陰陽兩經失調。

藿蘇梗(各一錢五分),川雅連(五分),淡黃芩(一錢五分),炒竹葉(一錢五分),廣陳皮(一錢),淡吳萸(二分),炒赤芍(二錢),大腹皮(二錢),仙半夏(二錢),制川樸(八分),枳實炭(一錢),六神麯(三錢),炒車前(三錢),玉樞丹(沖,四分)

白話文:

藿香梗(15克),川連翹(5克),黃芩(15克),炒竹葉(15克),廣陳皮(10克),吳茱萸(2克),炒赤芍(20克),大腹皮(20克),半夏(20克),製川貝(8克),枳實炭(10克),六君子湯(30克),炒車前子(30克),玉樞丹(沖服,4克)

居左,疫癘之邪,挾暑濕滯互阻,太陰陽明為病,腹中絞痛,煩躁不安,上為嘔吐,下為泄瀉,四肢逆冷,口乾欲飲,脈細欲伏,舌苔薄膩而黃。清氣在陰,濁氣在陽,陰陽反戾,氣亂於中,遂有此變。濕遏熱伏,氣機痞塞,所以四肢逆冷,脈道為之不利,霍亂重症,急擬萸連解毒湯加味,辛開苦降,芳香化濁。

白話文:

居住在潮濕地區的人容易感染疫癘之氣,夾雜暑濕阻滯不通,導致太陰陽明經脈發病。

症狀表現為腹中絞痛、煩躁不安、嘔吐、腹瀉、四肢冰涼、口乾思飲,脈搏細弱欲伏,舌苔薄膩發黃。

由於清氣在陰經,濁氣在陽經,導致陰陽不調,氣機混亂,從而產生這些變化。濕氣阻遏導致熱氣鬱伏,氣機壅塞,因此四肢冰涼,脈絡運行不暢。

對於霍亂重症,建議使用萸連解毒湯加味,既有辛味發散,苦味降泄,又有芳香化濁的作用。

川雅連(八分),淡吳萸(三分),淡黃芩(一錢五分),鮮竹葉(三錢),枳實炭(一錢),大白芍(一錢五分),灶心土(五錢),藿香梗(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六神麯(三錢),玉樞丹(磨沖,三分),陰陽水煎

白話文:

  • 川雅連 (八分)
  • 淡吳茱萸 (三分)
  • 淡黃芩 (一錢分)
  • 鮮竹葉 (三錢)
  • 枳實炭 (一錢)
  • 大白芍 (一錢分)
  • 竈心土 (五錢)
  • 藿香梗 (一錢分)
  • 仙半夏 (一錢分)
  • 六神曲 (三錢)
  • 玉樞丹 (磨成細粉,三分)
  • 用陰陽水煎服

趙右,寒疫不正之氣,挾濕滯互阻,太陰陽明為病,清濁相干,升降失常,忽然吐瀉交作,脈伏肢冷。目陷肉削,汗出如冰。脾主四肢,濁陰盤踞中州。陰氣不能通達,肢冷脈伏,職是故也。陰無退散之期,陽有散亡之象,陰霍亂之重症,危在旦夕!勉擬通脈四逆湯加味,驅內勝之陰,復外散之陽,未識能有挽回否?

白話文:

趙右某患者,因寒氣、疫氣侵襲,夾雜濕氣,互相阻塞影響。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受病,體內清氣和濁氣混雜,氣機升降失常,導致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眼睛凹陷,肌肉消瘦,汗液如冰水般冰冷。脾臟主司四肢,濁陰之氣盤踞在腹部。由於陰氣無法通達,因此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這種情況下,陰氣久盤不散,陽氣則有消散的跡象。陰陽霍亂的重症,隨時有生命危險!我嘗試用通脈四逆湯加減方,驅除體內盛行的陰氣,恢復外散的陽氣,但不知能否挽回患者的性命。

熟附片(三錢),姜川連(八分),仙半夏(一錢五分),豬膽汁(沖服,三、四滴),淡乾薑(五分),炙甘草(五分),赤豬苓(各三錢),淡吳萸(三分),制小樸(八分),蔥白頭(三個)

白話文:

  • 熟附子片:3 錢

  • 薑汁:0.8 錢

  • 半夏:1.5 錢

  • 豬膽汁:3-4 滴(飯後服用)

  • 生薑:0.5 錢

  • 甘草:0.5 錢

  • 豬苓:3 錢

  • 烏藥:0.3 錢

  • 小茯苓:0.8 錢

  • 蔥頭:3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