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一 (7)
卷一 (7)
1. 風溫案
天花粉(三錢),薄荷葉(八分),光杏仁(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兩),生甘草(八分),金銀花(三錢)通草(一錢),川象貝(各一錢五分),淡竹油(一兩),冬桑葉(三錢),連翹殼(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四診,連進清解伏溫,清燥化痰之劑。午後申刻得汗兩次,伏溫有外解之象。仲景云: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是也。溫熱已去其七,咳嗽氣逆亦去其半,惟形神衰弱,唇燥口乾,睡則驚悸,小溲未清,右脈滑數較和,左脈弦數不靖,舌苔化而未淨。此氣液素虧,肝熱內熾,肺胃兩經,受其摧殘,安能輸化津液,灌溉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哉?脈證參合,險關已逾,循序漸進,勢將入於坦途。仍議清余焰以化痰熱,生津液而滋化源。
雖不更衣,多日不食,胃中空虛,腸中乾燥,雖有燥屎,勿亟亟於下也,即請方正。
天花粉(三錢),光杏仁(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黑山梔(一錢五分),淡竹油(一兩),生甘草(五分),川象貝(各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知母(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冬桑葉(三錢),朱茯神(三錢),連翹殼(一錢五分),通草(一錢),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五診,身熱已去七八,咳嗽亦減五六,咳時喉有燥癢,鼻孔烘熱,口乾唇燥,舌苔化而未淨,肺金之風燥,尚未清澈;餘熱留戀,燥字從火,火灼津液為痰,書所謂火為痰之本,痰為火之標也。右脈滑數較和,左脈弦數不靜。陰液虧耗,肝火易熾,胃氣未醒,納穀減少,脈證參合,漸有轉機之象,倘能不生枝節,可望漸入坦途。
前方既見效機,仍守輕可去實,去疾務盡之義,若早進滋陰,恐有留邪之弊,拙見如此,即請明正。
淨蟬衣(八分),光杏仁(三錢),金銀花(三錢),花粉(三錢),炙兜鈴(一錢五分),輕馬勃(八分),川象貝(各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生草(五分),枇杷葉(去毛、包,三張),冬桑葉(三錢),栝蔞皮(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尺)
六診,病有標本之分,治有先後之別,病生於本者,治其本,病生於標者,治其標。今治標以來,伏邪已解,肺炎亦消,咳嗽痰鳴,亦減六七。惟陰分本虧,津少上承,余焰留戀氣分,肺金輸布無權,厥陽易於升騰,口乾唇燥,頭眩且痛,形神衰弱,小溲帶黃,舌苔化而未淨,皆系余燥為患。燥字從火,火灼津液為痰,有一分之燥,則一分之痰不能清澈也。
左脈弦數已緩,右脈滑數亦和,恙已轉機,循序漸進,自能恢復原狀。再清余燥以化痰熱,生津液以滋化源,俾得津液來復,則燥去陰生矣。
白話文:
風溫案
患者初診時,服用清熱解毒、化痰的藥物後,午後發汗兩次,體內伏邪已有好轉跡象。根據《傷寒論》所述,陽明病將要痊癒時,通常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到戌時(下午七點到九點)之間。此時溫熱症狀已減輕七成,咳嗽氣逆也減輕一半,但患者仍然感覺體力虛弱,嘴唇乾燥口渴,睡覺時容易驚悸,小便仍不順暢,右脈滑數但較平緩,左脈弦數且不穩定,舌苔已減少但尚未完全清除。這是因為患者本身氣血不足,肝火旺盛,導致肺胃兩經受損,無法正常運化津液,滋養臟腑。脈象和症狀綜合分析,病情已度過危險期,只要循序漸進治療,就能痊癒。因此,繼續服用藥物以清除餘熱、化解痰熱,並滋生津液。
雖然患者多日未進食,胃腸空虛乾燥,即使有燥屎也不宜急於通便,請醫生開具藥方。
患者二診時,發熱症狀已減輕七到八成,咳嗽也減輕五到六成,咳嗽時喉嚨有乾燥瘙癢感,鼻孔發熱,口乾唇燥,舌苔減少但尚未完全清除。肺部仍有風燥之邪未徹底清除,餘熱尚未完全消退,燥熱傷津液化為痰,正如古書所說:「火為痰之本,痰為火之標」。右脈滑數但較平緩,左脈弦數且不穩定。陰液虧損,肝火容易旺盛,胃氣尚未恢復,食慾減少。脈象和症狀綜合分析,病情已有好轉跡象,只要不出現新的問題,就能逐漸痊癒。之前的藥方已見效,繼續服用輕劑以清除餘邪,務必徹底治癒疾病。如果過早服用滋陰藥物,恐有邪氣滯留的風險。
患者三診時,病情已有標本之分,治療也要有先後順序。之前的治療針對的是疾病的標證,伏邪已解,肺炎也消退,咳嗽痰鳴也減輕六到七成。但患者本就有陰虛體質,津液不足,餘熱仍在氣分,肺金的氣血運行受阻,陽氣容易上浮,因此出現口乾唇燥、頭暈頭痛、體力虛弱、小便發黃、舌苔減少但尚未完全清除等症狀,都是餘熱燥邪作祟所致。燥熱傷津液化為痰,燥邪越重,痰液就越難以清除。
左脈弦數已變緩,右脈滑數也較平緩,病情已好轉,只要繼續治療,就能恢復健康。繼續服用藥物以清除餘熱、化解痰熱,並滋生津液,使津液恢復,則燥邪消除,陰液得以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