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風溫案

吳右,風溫秋燥之邪,蘊襲肺胃兩經。肺主一身之氣,胃為十二經之長,肺病則氣機窒塞,清肅之令不行,胃病則輸納無權,通降之職失司,以故肌熱不退,業經旬余,咳嗽痰多,脅肋牽痛,口渴唇燥,穀食無味,十餘日未更衣,至夜半咳尤甚,不能安臥,象似迷睡。子醜乃肝膽旺候,木火乘勢升騰,擾犯肺金,肺炎葉舉,故咳嗽脅痛肋痛若斯之甚也。

白話文:

吳右這個病人患有風寒和秋燥之邪,侵襲肺部和胃部兩條經絡。肺部主管全身的氣,胃部是十二條經絡之首。肺部有病,則氣機阻塞,清肅之令無法執行;胃部有病,則輸納失去應有的功能,通降的職責失常。因此發熱不退,已經持續十幾天了,咳嗽多痰,脇肋牽扯疼痛,口渴脣乾,吃東西沒有味道,十幾天都沒有換過衣服,到了半夜咳嗽尤其嚴重,無法安睡,好像陷入昏迷。子時和醜時是肝膽旺盛的時間,木氣和火氣趁勢升騰,擾亂肺金,肺部氣息上昇,所以咳嗽、脇痛和肋痛如此劇烈。

脈象左尺細數,左寸關浮弦而滑,右尺軟數,右寸關滑數不揚,陰分素虧,邪火充斥,顯然可見。據述起病至今,未曾得汗,一因邪鬱氣閉,一因陰液虧耗,無蒸汗之資料。脈症參合,症非輕淺,若進用汗法,則陰液素傷,若不用汗法,則邪無出路,顧此失彼,棘手之至,輾轉思維,用藥如用兵,無糧之師,利在速戰。急宜生津達邪,清肺化痰,去邪所以養正,除暴所以安良,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白話文:

左手的尺脈細而數,寸關脈浮滑;右手的尺脈軟而數,寸關脈滑數但不高揚。陰分不足,邪火充斥,這是顯而易見的。根據你的敘述,從發病至今,你還沒有出過汗。這是因為邪氣鬱結,氣門閉塞,而且陰液虧耗,沒有蒸發汗液的物質。脈象和症狀相結合,病情並不輕微。如果採用發汗法,那麼陰液本來就受傷;如果不採用發汗法,邪氣就無路可出。顧此失彼,十分棘手。反覆思考,用藥就像用兵,沒有糧草的軍隊,利在速戰速決。現在急需生津達邪,清肺化痰,驅邪以養正氣,除暴以安撫良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請高人指點。

天花粉(三錢),光杏仁(三錢),金銀花(三錢),冬桑葉(三錢),生甘草(八分),川象貝(各二錢),連翹殼(二錢),淡豆豉(三錢),嫩前胡(二錢),薄荷葉(一錢),冬瓜子(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活蘆根(去節,一兩),枇杷,葉露(二兩)

白話文:

天花粉(15 克),杏仁(15 克),金銀花(15 克),桑葉(15 克),生甘草(4 克),川貝母(各有 10 克),連翹(10 克),淡豆豉(15 克),前胡(10 克),薄荷葉(5 克),冬瓜子(15 克),山梔子(7.5 克),鬱金(5 克),蘆根(去掉竹節,50 克),枇杷葉露(100 克)

二診,風燥外受,溫從內發,蘊蒸肺胃兩經,以致肌熱旬余不退,咳嗽痰多,脅肋牽痛,不便轉側,口渴溲赤,夜半咳甚氣逆,直至天明稍安。夜半乃肝膽旺時,木火乘勢升騰,擾犯於肺。加之燥痰戀肺,肺炎葉舉,清肅之令不能下行,穀食衰少,十天不更衣,胃內空虛,腸中乾燥可知。唇焦,舌不紅絳,但干而微膩,脈象兩尺濡數,兩寸關滑數無力。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顯示,體受風燥之邪,內發熱邪,蘊積於肺胃兩經,導致身體發熱十餘日不退,咳嗽多痰,肋骨附近疼痛,難以翻身,口渴小便赤黃,半夜咳嗽加劇,氣息不暢,直到天亮才稍微緩解。半夜正是肝膽旺盛的時候,肝火乘勢升騰,侵犯肺部。再加上燥痰黏附於肺部,肺氣鬱結,清氣下行受阻,導致食慾不振,十天沒換衣服,可見胃部空虛,腸道乾燥。嘴脣乾燥,舌頭不紅不紫,但乾燥而稍有黏膩感,脈象兩尺部位濡潤而數快,兩寸關脈滑數而無力。

經云:黃連甚為病溫。脈數者曰溫。皆是伏溫熏蒸之見象,平素陰液虧損,溫病最易化熱傷陰,是陰液愈傷,而風溫燥痰為患愈烈也。欲清其熱,必解其溫,欲化其痰,必清其火。昨進生津解溫,清肺化痰之劑,脅痛潮熱雖則略平,余恙依然,尚不足恃,頗慮喘逆變遷。

今仍原意去表加清,清其溫即所以保其陰,清其燥即所以救其肺,未識能出險入夷否?鄙見若斯,擬方於後。

白話文:

古書上說:黃連非常適用於溫病。脈搏跳動很厲害的人,就叫做溫病。這些都是內在溫邪蒸發出來的徵兆。如果是平常體液虧損的人,溫病最容易化熱傷身,也就是體液越傷,風溫燥痰的狀況就會越嚴重。想要清熱,就必須化解溫邪;想要化痰,就必須清火。昨天服用瞭解熱清肺化痰的藥劑,雖然脇痛和發熱潮紅症狀稍微緩解,但是其他病症依然存在,還不足以依賴(藥物),還很擔心喘逆會產生變化。

天花粉(三錢),甘菊花(三錢),冬桑葉(三錢),川象貝(各二錢),山梔(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銀花(三錢),連翹(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竹茹(一錢五分),絲瓜絡(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兩),竹油(一兩),枇杷葉露(二兩)

白話文:

中藥成分:

  • 天花粉:3錢
  • 甘菊花:3錢
  • 冬桑葉:3錢
  • 川象貝:2錢
  • 山梔:1錢5分
  • 生甘草:8分
  • 銀花:3錢
  • 連翹:1錢5分
  • 光杏仁:3錢
  • 竹茹:1錢5分
  • 絲瓜絡:1錢5分
  • 蘆根(去除節結):1兩
  • 竹油:1兩
  • 枇杷葉露:2兩

三診,兩進清解伏溫,清化燥痰之劑,昨日申刻得汗不暢,伏溫有外達之勢,肌熱較輕,而未盡退,咳嗽脅痛氣逆亦覺輕減二三,固屬佳兆。無如陰液虧耗之體,木火易熾,津少上承,肺失輸化之權,燥痰膠結難解,口乾欲飲,唇燥溲赤,脈象寸關滑數不靖,尺部無力,舌苔化而復薄膩,王孟英先生稱第二層之伏邪,有類乎斯,真陰如此之虧,溫邪若斯之重,安有不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者乎!所慮正不勝邪,虛則多變,尚未敢輕許無妨也。昨方既獲效機,仍守原意出入。

白話文:

三次診療,兩次進清解溫邪、化痰之藥,昨日申時出汗不順暢,邪熱有往外發散的趨勢,肌肉發熱較輕,但尚未完全退去,咳嗽、肋痛、氣逆也減輕了二三分,這本是好的徵兆。但是身體陰液虧耗,肝火容易旺盛,津液過少,無法供給肺部,肺部無法正常輸佈,燥痰黏稠難以化解,口乾想喝水,嘴脣乾裂小便發黃,脈象寸關兩部滑數不寧,尺部無力,舌苔化解後又變得薄而膩,王孟英先生說這是第二層隱伏的邪氣,類似於這種情況。真陰這麼虧損,溫邪這麼嚴重,怎麼可能沒有肌肉消瘦、皮膚枯槁的症狀呢!所擔心的就是正氣不勝邪氣,虛症變化多端,還不敢輕易說沒問題。昨日的方劑既然有效果,仍然按照原來的思路加減出入使用。

天花粉(三錢),薄荷葉(八分),光杏仁(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兩),生甘草(八分),金銀花(三錢)通草(一錢),川象貝(各一錢五分),淡竹油(一兩),冬桑葉(三錢),連翹殼(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白話文:

天花粉(15公克),薄荷葉(4公克),杏仁(15公克),鮮竹茹(7.5公克),蘆根(去節,50公克),生甘草(4公克),金銀花(15公克),通草(5公克),川貝母(各7.5公克),淡竹油(50公克),冬桑葉(15公克),連翹殼(7.5公克),冬瓜子(15公克),黑山梔(7.5公克),枇杷葉(去毛、包,3片)

四診,連進清解伏溫,清燥化痰之劑。午後申刻得汗兩次,伏溫有外解之象。仲景云: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是也。溫熱已去其七,咳嗽氣逆亦去其半,惟形神衰弱,唇燥口乾,睡則驚悸,小溲未清,右脈滑數較和,左脈弦數不靖,舌苔化而未淨。此氣液素虧,肝熱內熾,肺胃兩經,受其摧殘,安能輸化津液,灌溉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哉?脈證參合,險關已逾,循序漸進,勢將入於坦途。仍議清余焰以化痰熱,生津液而滋化源。

雖不更衣,多日不食,胃中空虛,腸中乾燥,雖有燥屎,勿亟亟於下也,即請方正。

白話文:

四診之後,繼續使用清熱、祛痰、化痰的藥物。下午申時出了兩次汗,表明體內的熱度正在緩解。仲景說:陽明病即將好轉時,會在申時到戌時之間出汗。病人的熱症已經好了七分,咳嗽和氣逆的症狀也好了近一半,但是患者身形和精神都很虛弱,嘴脣乾裂、口渴,睡覺的時候還會驚悸,小便也不清澈。右脈滑數而比較和緩,左脈弦數而浮躁,舌苔已經化掉了,但還沒有完全乾淨。這是由於氣血虧虛,肝火內盛,使肺和胃兩經受到損害,無法輸化津液,滋潤五臟六腑。通過脈象和症狀的綜合分析,可以判斷病人已經度過危險期,繼續治療,病情將會好轉。因此,仍應繼續清熱祛痰,生津液,滋養身體。

天花粉(三錢),光杏仁(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黑山梔(一錢五分),淡竹油(一兩),生甘草(五分),川象貝(各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知母(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冬桑葉(三錢),朱茯神(三錢),連翹殼(一錢五分),通草(一錢),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白話文:

  • 天花粉:3錢
  • 光杏仁:3錢
  • 鮮竹茹:1錢5分
  • 黑山梔:1錢5分
  • 淡竹油:1兩
  • 生甘草:5分
  • 川象貝:各1錢5分
  • 金銀花:3錢
  • 知母:1錢5分
  • 活蘆根(去節):1尺
  • 冬桑葉:3錢
  • 朱茯神:3錢
  • 連翹殼:1錢5分
  • 通草:1錢
  • 枇杷葉(去毛、包):3張

五診,身熱已去七八,咳嗽亦減五六,咳時喉有燥癢,鼻孔烘熱,口乾唇燥,舌苔化而未淨,肺金之風燥,尚未清澈;餘熱留戀,燥字從火,火灼津液為痰,書所謂火為痰之本,痰為火之標也。右脈滑數較和,左脈弦數不靜。陰液虧耗,肝火易熾,胃氣未醒,納穀減少,脈證參合,漸有轉機之象,倘能不生枝節,可望漸入坦途。

前方既見效機,仍守輕可去實,去疾務盡之義,若早進滋陰,恐有留邪之弊,拙見如此,即請明正。

白話文:

經過五診檢查,身熱已經退了七八成,咳嗽也減輕了五六成。咳嗽時喉嚨有點乾癢,鼻孔發熱,嘴乾脣燥,舌苔雖然化解了但還沒完全乾淨。肺金的燥氣還沒有完全清除;餘熱還留存在體內。燥字由火字旁組成,火氣會灼燒津液形成痰。古書上說火是痰的根本,痰是火的表現。右手脈象滑數較為平和,左手脈象弦數不平靜。陰液消耗,肝火容易旺盛,胃氣還沒恢復,食量減少。脈象和症狀相符,逐漸有好轉的跡象。如果不出意外,希望能逐漸康復。

淨蟬衣(八分),光杏仁(三錢),金銀花(三錢),花粉(三錢),炙兜鈴(一錢五分),輕馬勃(八分),川象貝(各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生草(五分),枇杷葉(去毛、包,三張),冬桑葉(三錢),栝蔞皮(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淨蟬衣(四克),仁光杏仁(兩克),金銀花(兩克),花粉(兩克),炙兜鈴(一克),輕馬勃(四克),川象貝(各一克),連翹(一克),生草(三克),枇杷葉(去毛、包,三片),冬桑葉(兩克),栝蔞皮(兩克),黑山梔(一克),竹茹(一克),蘆根(去節,30釐米)

六診,病有標本之分,治有先後之別,病生於本者,治其本,病生於標者,治其標。今治標以來,伏邪已解,肺炎亦消,咳嗽痰鳴,亦減六七。惟陰分本虧,津少上承,余焰留戀氣分,肺金輸布無權,厥陽易於升騰,口乾唇燥,頭眩且痛,形神衰弱,小溲帶黃,舌苔化而未淨,皆系余燥為患。燥字從火,火灼津液為痰,有一分之燥,則一分之痰不能清澈也。

白話文:

在「六診」中,疾病可分為標證和本證,治療也有先後順序。源於本證的疾病,應治療本證;源於標證的疾病,應治療標證。

目前治療標證後,潛伏的邪氣已經解除,肺炎也消退了,咳嗽、痰鳴也減少了六七成。只是陰分原先虛虧,津液上輸不足,餘邪仍然殘留在氣分中,肺金輸布的功能受阻,厥陽之氣容易升騰。因此出現口乾、脣燥、頭暈疼痛、形神衰弱、小便發黃、舌苔化解但尚未完全乾淨等症狀,都是餘邪燥熱所致。

「燥」字帶有「火」字,火灼津液會化為痰。如果體內有一分的燥邪,就會有一分的痰液無法清澈。

左脈弦數已緩,右脈滑數亦和,恙已轉機,循序漸進,自能恢復原狀。再清余燥以化痰熱,生津液以滋化源,俾得津液來復,則燥去陰生矣。

白話文:

左邊脈象由弦而數已經放緩,右邊脈象滑數也趨於平穩,病情已經好轉,逐漸調理,自然能恢復原狀。繼續清除餘下的熱燥以化解痰熱,生津液以滋養身體根源,使津液得以復原,這樣燥熱就會消除,陰液就會產生。

淨蟬衣(八分),生甘草(五分),生石決(五錢),桑葉(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輕馬勃(八分),光杏仁(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枇杷葉(去毛、包,三張),天花粉(三錢),川象貝(各一錢五分),炙兜鈴(一錢五分),鉤藤(三錢)

白話文:

蟬蛻(八分),生甘草(五分),生石膏(五錢),桑葉(三錢),蘆根(去掉節部,一尺),輕粉葛(八分),杏仁(三錢),新鮮竹茹(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枇杷葉(去掉茸毛和蒂部,三張),天花粉(三錢),川貝母和青貝母(各一錢五分),炙乾的廣藿香(一錢五分),釣藤(三錢)

張童,風自外來,溫從內發,風性屬陽,溫易化熱,熱盛生痰,風善上升,風溫痰熱,互蘊肺胃,發熱旬余,口乾欲飲,咳嗽氣粗,脅肋牽痛,熱痰矇蔽清竅,靈機堵窒,心主神明之所,變為雲霧之鄉,神識模糊,譫語妄言,起坐如狂,前醫疊投犀羚不應,其邪在氣,不在營也。況按胸腹之間,似覺悶脹,內夾宿食,又可知也。

白話文:

張姓男子,風邪從體外侵入,溫邪從體內產生。風邪屬陽,溫邪易化為熱,熱盛則生痰。風邪性升,溫邪和痰熱相互蘊結於肺胃,發熱已十多天,口乾想喝水,咳嗽氣粗,脅肋疼痛。熱痰矇蔽了神志,使得神智不清。心主神志,如今卻矇蔽不清,猶如被雲霧遮蔽,神志模糊,胡言亂語,坐立不安像發狂一樣。之前醫生一再給他服用犀牛角和羚羊角等治療瘟疫的藥物,但是沒有效果。他的邪氣在氣分,不在營分。而且根據按壓胸腹之間的感受,似乎覺得胸悶腹脹,這也說明體內夾雜著宿食。

舌尖紅,苔薄膩黃,唇焦,脈滑數,傷寒大白雲:唇焦屬食積,腑行溏薄,不得徑用下達明矣。脈診參合,痙厥之險,不可不慮。姑擬辛涼清疏,以解伏氣,溫膽滌痰,而通神明,苟能神清熱減,自有轉機。

白話文:

舌尖發紅,舌苔薄而油膩呈黃色,嘴脣乾裂,脈搏滑而頻率快。傷寒論中說:嘴脣乾裂是因為積食,腸道功能失調,稀薄無力,不宜直接用瀉藥。脈象顯示,此症狀可能有抽痙厥逆的危險,不可不謹慎。暫且嘗試使用辛涼清疏的藥物,以疏通體內鬱積之氣,溫養膽氣,化解痰濁,使神志清醒。如果神志清醒了,熱度降低了,病情自然會有轉機。

薄荷(一錢),朱茯神(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天竺黃(二錢),荸薺汁(沖,一酒杯),銀花(四錢),枳實(一錢五分),象貝母(三錢),鮮石菖蒲(五分),保和丸(三錢),連翹(二錢),竹茹(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冬瓜子(三錢)

一劑神清,二劑熱減,三劑熱退而愈。

白話文:

  • 薄荷(5 克)

  • 朱茯神(15 克)

  • 廣鬱金(7.5 克)

  • 天竺黃(10 克)

  • 荸薺汁(適量,一杯)

  • 銀花(20 克)

  • 枳實(7.5 克)

  • 象貝母(15 克)

  • 新鮮石菖蒲(2.5 克)

  • 保和丸(15 克)

  • 連翹(10 克)

  • 竹茹(7.5 克)

  • 活蘆根(去節,50 釐米)

  • 冬瓜子(15 克)

王幼,發熱八日,汗泄不暢,咳嗽痰多,煩躁懊憹,泛泛嘔惡,且抽搐有如驚風之狀,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不揚。前師作慢驚治,用參、朮、苓、半、貝齒、竺黃、鉤鉤等,煩躁泛惡益甚。此乃風溫伏邪,蘊襲肺胃,蓄於經絡,不能泄越於外,勢有內陷之象。

白話文:

王幼,發燒八天,出汗不暢快,咳嗽有痰,煩躁不安,嘔吐噁心,還有抽搐像癲癇一樣,大便稀薄,四肢末端有些冷,舌頭上的苔薄而膩黃,脈搏滑動得很快而不強勁。之前的醫生認為是緩慢的癲癇,用了人參、白朮、茯苓、半夏、貝母、竺黃和勾勾等藥物,結果煩躁噁心更嚴重了。這是因為風熱的邪氣潛伏下來,侵襲肺和胃,積聚在經絡中,無法散發到體外,有向內深入的跡象。

肺邪不解,反移大腸則便溏,陽明之邪不達,陽不通行則肢冷,不得與慢驚同日而語也。況慢驚屬虛,豈有煩躁懊憹之理?即曰有之,當見少陰之脈證。今種種病機,恐有痧疹內伏也,亟擬疏透,以冀弋獲。

白話文:

肺部的邪氣沒有化解,反而轉移到大腸,就會導致腹瀉;陽明經的邪氣沒有通達,陽氣不通暢,就會出現肢體發冷。這與慢驚風的病症完全不同。況且慢驚風屬於虛證,怎麼可能會有煩躁不安的症狀?即使有,也應該表現為少陰經的脈證。現在出現的這些病症,恐怕是痧疹內伏所致,必須立即疏通體內氣血,纔可能有所收穫。

荊芥穗(一錢五分),粉葛根(二錢),蟬衣(八分),薄荷(八分),苦桔梗(八分),淡豆豉(三錢),銀花炭(三錢),連翹(一錢五分),赤苓(三錢),枳實炭(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藿香梗(一錢五分)

白話文:

荊芥穗(7.5克),葛根(10克),蟬蛻(4克),薄荷(4克),桔梗(4克),淡豆豉(15克),銀花炭(15克),連翹(7.5克),茯苓(15克),枳實炭(7.5克),炒竹茹(7.5克),藿香梗(7.5克)

二診,服疏透之劑,得汗甚多,煩躁泛惡悉減。面額項頸之間,有紅點隱隱,即痧疹之見象。咳嗽痰多,身熱不退,舌質紅,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伏溫之邪,有外達之機,肺胃之氣,窒塞不宣。仍從辛涼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熱退則吉。

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白話文:

第二次診視時,服用了疏通透泄的藥物,出汗很多,煩躁泛惡的症狀都減輕了。面部、額頭、頸部之間出現了隱約的紅點,這是痧疹將要發出的徵兆。咳嗽、痰多,體溫不退,舌質紅、苔薄膩而黃,脈象滑數。體內蘊藏著溫邪,有外發的趨勢,肺胃之氣鬱結不暢。繼續以辛涼清熱解毒,宣肺化痰,希望痧症發出來,體溫下降,病情就會好轉。

趙左,溫邪四天,身熱有汗不解,口渴欲飲,煩躁不安,脈濡數,舌黃,伏邪鬱於陽明,不得外達,慮其化火入營。急宜清解伏溫,而化痰熱。

白話文:

患者趙左,患有溫邪四天,出現發熱、出汗不止、口渴、煩躁不安等症狀。脈象濡數,舌苔黃,表示邪氣鬱積在陽明經,無法排出體外。擔心邪氣化火進入營血,引起更嚴重的病症。需要立即清解內伏之熱,兼化解痰熱。

淡豆豉(三錢),金銀花(三錢),霜桑葉(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兩),黑山梔(一錢五分),連翹殼(一錢五分),甘菊花(三錢),鮮竹葉(三十張),粉葛根(二錢),天花粉(三錢),象貝母(三錢)

白話文:

淡淡豆豉(15克),金銀花(15克),桑葉(15克),蘆根(去節,60克),黑山梔(7.5克),連翹殼(7.5克),甘菊花(15克),新鮮竹葉(30片),葛根(10克),天花粉(15克),貝母(15克)

孫女,初起身熱形寒,即鼻衄如湧,吐血盈碗,口乾不多飲,入夜煩躁不安,脈濡數,舌邊紅,苔薄膩。伏溫之邪在營,逼血妄行,大忌驟用滋陰,恐溫邪不得從陽明而解也。

白話文:

這個女孩,剛起牀時發燒、身體發冷,接著流鼻血如泉湧,吐血裝滿一碗,口渴但不太想喝水,到了晚上煩躁不安,脈搏又快又滑,舌頭邊緣發紅,舌苔薄而膩。體內熱邪潛伏在人體的營血中,導致血液亂流。最忌諱快速使用滋陰藥物,擔心熱邪無法從陽明經排出。

黑荊芥(一錢五分),輕馬勃(八分),連翹(一錢五分),白茅,花根(三錢、兩札),冬桑葉(三錢),淡豆豉(三錢),象貝母(三錢),側柏炭(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黑山梔(一錢五分),薄荷葉(八分)

白話文:

黑荊芥(1.5錢)

輕馬勃(0.8錢) 連翹(1.5錢) 白茅根(3錢、兩紮) 冬桑葉(3錢) 淡豆豉(3錢) 象貝母(3錢) 側柏炭(1.5錢) 粉丹皮(1.5錢) 竹茹(1.5錢) 黑山梔(1.5錢) 薄荷葉(0.8錢)

復診,投藥兩劑,吐衄均止,身熱轉盛,苔膩稍化,脈仍濡數。伏溫之邪,由營及氣,由里達表,佳象也。仍與辛涼清解,以泄其溫。

白話文:

再次診療,服用了兩劑藥之後,嘔吐、鼻子出血的症狀都停止了,但身體發熱的症狀卻變得更加嚴重,舌苔膩滑的症狀稍微減輕了,脈象仍然是濡數。邪熱從營分傳至氣分,從內部到達體表,這是一個好的徵兆。仍然給予辛涼清解的藥物,以清除其熱邪。

薄荷(八分),淡豆豉(三錢),象貝(三錢),連翹(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赤芍(一錢五分),桑葉(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竹葉(三十張),竹茹(一錢五分),茅根(去節,一兩)

白話文:

薄荷(8 克),淡豆豉(15 克),象貝(15 克),連翹(7.5 克),朱茯神(15 克),赤芍(7.5 克),桑葉(15 克),黑山梔(7.5 克),竹葉(30 張),竹茹(7.5 克),茅根(去掉節,60 克)

陳左,身熱及旬,咳嗽痰有腥味,大便不實,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白疹布而未透,風溫襲入肺胃,濕熱蘊蒸氣分,症勢非輕。擬輕清宣解,輕可去實,千金葦莖加味。

白話文:

陳左,發燒已經超過十天,咳嗽有腥味痰液,大便不成形,舌頭發紅,舌苔發黃,脈搏滑數,皮膚上有白疹但尚未出透。風熱入侵肺胃,濕熱內蘊蒸發氣分,病情不輕。準備使用輕清的藥物宣洩邪氣,通過緩和的方法祛除實邪,使用千金方中的葦莖湯加味治療。

淨蟬衣(八分),生草(五分),金銀花(三錢),象貝母(三錢),連翹(一錢五分),生苡仁(三錢),嫩前胡(一錢五分),桔梗(五分),冬瓜子(三錢),赤芍(一錢五分),桑葉(三錢),蘆根(去節,五錢),鮮荷葉(一角),金絲荷葉(五張)

白話文:

淨蟬衣(16克),生草決明子(10克),金銀花(6克),貝母(6克),連翹(3克),生薏苡仁(6克),嫩前胡(3克),桔梗(1克),冬瓜子(6克),赤芍(3克),桑葉(6克),蘆根(去節,10克),鮮荷葉(1片),金絲荷葉(5片)

徐孩,發熱六天,汗泄不暢,咳嗽氣急,喉中痰聲漉漉,咬牙嚼齒,時時抽搐,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不揚,筋紋色紫,已達氣關。前醫疊進羚羊、石斛、鉤藤等,病情加劇。良由無形之風溫,與有形之痰熱,互阻肺胃,肅降之令不行,陽明之熱內熾,太陰之溫不解,有似痙厥,實非痙厥,即馬脾風之重症,徒治厥陰無益也。當此危急之秋,非大將不能去大敵,擬麻杏石甘湯加減,冀挽回於什一。

白話文:

徐孩發燒六天,汗水出不順暢,咳嗽氣喘,喉嚨有大量的痰聲,咬牙切齒,時不時抽搐,舌苔薄而膩,且偏黃,脈象滑而快,筋脈呈紫色,病情已達到氣管。前一位醫師不斷給他服用羚羊角、石斛、鉤藤等藥物,但病情反而加劇。這是因為無形的風熱和有形的痰熱相互阻礙肺臟和胃部,導致肅降的運作無法執行,陽明的熱氣在內部旺盛,太陰的溫氣無法消除,看似痙攣,但實際上並非痙攣,而是馬脾風的重症,光是治療厥陰是沒有用的。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必須用強力的方法才能對抗嚴重的敵人,提議使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方,希望能挽回一線生機。

麻黃(一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石膏(三錢),象貝(三錢),天竺黃(二錢),鬱金(一錢),鮮竹葉(三十張),竹瀝(五錢),活蘆根(去節,一兩)

白話文:

麻黃:6 克

杏仁:18 克

甘草:6 克

石膏:18 克

象貝:18 克

天竺黃:12 克

鬱金:6 克

鮮竹葉:30 片

竹瀝:30 克

活蘆根(去節):60 克

二診,昨投麻杏石甘湯加減,發熱較輕,咬牙嚼齒抽搐均定,佳兆也。惟咳嗽氣逆,喉中尚有痰聲,脈滑數,筋紋縮退,口乾欲飲,小溲短赤,風溫痰熱,交阻肺胃,一時未易清澈。仍擊鼓再進。

白話文:

第二次診療:昨天服用的麻杏石甘湯加減後,發燒較輕,咬牙、嚼齒、抽搐都已停止,這是好兆頭。但是仍然咳嗽、呼吸不順,喉嚨裡還有痰音,脈搏滑數,筋紋縮緊,口乾想喝水,小便短赤,這表示風熱痰熱同時阻滯肺胃,一時難以完全清除。繼續擊鼓(催促藥物作用),再服用一次藥方。

麻黃(一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石膏(三錢),象貝(三錢),廣鬱金(一錢),天竺黃(二錢),兜鈴(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淡竹油(五錢),活蘆根(去節,二兩)

白話文:

麻黃(6克),杏仁(18克),甘草(6克),石膏(18克),象貝(18克),廣鬱金(6克),天竺黃(12克),兜鈴(9克),冬瓜子(18克),淡竹油(30克),活蘆根(去節,120克)

三診,兩進麻杏石甘湯以來,身熱減,氣急平,嚼齒抽搐亦平,惟咳嗽痰多,口乾欲飲,小溲短赤,大便微溏色黃,風溫已得外解,痰熱亦有下行之勢,脈仍滑數,余焰留戀。然質小體稚,毋使過之,今宜制小其劑。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治,服用了兩劑麻杏石甘湯,患者的身體發熱減退,氣喘平息,嚼牙抽搐也停止了,但仍然有咳嗽,痰液增多,口渴,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大便微溏且顏色微黃。風溫已經被驅散,痰熱也有向下排出的趨勢,但脈象仍然滑數,餘熱尚未完全清除。不過,患者體質較虛,不能過度服藥,需要調整藥物的劑量。

淨蟬衣(八分),川象貝(各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冬桑葉(三錢),通草(八分),杏仁(三錢),炙遠志(五分),連翹(一錢五分),花粉(三錢),兜鈴(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兩),荸薺汁(一酒杯)

白話文:

蟬蛻(8 克),川貝母和貝母(各 1.5 克),金銀花(3 克),桑葉(3 克),通草(8 克),杏仁(3 克),炒遠志(0.5 克),連翹(1.5 克),花粉(3 克),木通(1.5 克),冬瓜子(3 克),蘆根(去掉關節,60 克),荸薺汁(一杯)

李左,壯熱一候,有汗不解,口渴煩躁,夜則譫語,脈洪數,舌邊紅中黃,伏溫化熱,蘊蒸陽明氣分,陽明熱盛,則口乾煩躁,上熏心包,則譫語妄言,熱勢炎炎,慮其入營劫津。急擬白虎湯加味,甘寒生津,專清陽明。

白話文:

李左,病情加重,症狀為持續發熱,汗卻出不來,口渴且煩躁,晚上出現說胡話的現象。脈象洪數(強且快),舌邊發紅,中央部分發黃。體內的餘熱蘊藏在陽明經絡系統中,陽明熱氣旺盛,因此出現口乾煩躁的症狀。熱氣上燻心包絡,所以會說胡話和胡言亂語。熱勢洶湧,擔心會侵犯血營系統,劫奪津液。緊急擬用白虎湯加減,甘寒藥物能生津,專門清熱陽明經絡。

生石膏(五錢),連翹殼(三錢),粉丹皮(一錢五分),鮮竹葉(三十張),肥知母(一錢五分),黑山梔(一錢五分),霜桑葉(三錢),朱茯神(三錢),生甘草(八分),天花粉(三錢),淡黃芩(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兩)

白話文:

石膏(25 克),連翹殼(15 克),丹皮粉(7.5 克),鮮竹葉(30 片),知母(7.5 克),山梔子(7.5 克),桑葉霜(15 克),茯神(15 克),生甘草(4 克),天花粉(15 克),黃芩(15 克),蘆根(去掉節,50 克)

汪左,診脈沉細而數,苔薄黃,表熱不揚,而裡熱甚熾,神識昏糊,譫語妄言,甚則逾垣上屋,角弓反張,唇焦,渴不知飲,此溫邪伏營,逆傳膻中。溫郁化火,火灼津液為痰,痰隨火升,矇蔽心包,神明無主,肝風驟起,風乘火勢,火借風威,所以見證如是之猖狂也。脈不洪數,非陽明裡熱可比,厥閉之險,勢恐難免。

亟擬清溫熄風,清神滌痰,以救涸轍而滋化源,是否有當,質之高明。

白話文:

汪左,脈搏沉細而跳動頻繁,舌苔薄黃,表面上沒有熱象,而內部熱氣非常旺盛,精神恍惚,說胡話,嚴重的話會跳牆上屋頂,身體像拉弓一樣向後彎曲,嘴脣乾燥,口渴卻不喝水,這是溫邪侵入營分,逆傳到膻中。溫鬱之氣化成火,火氣燒灼津液形成痰液,痰液隨著火氣上升,遮蔽心包,神智失常,肝風突然升起,風借火勢,火借風威,所以症狀如此狂亂。脈搏不洪數,不像陽明經裡熱那樣,腎氣閉滯的危險,恐怕難以避免。

鮮石斛(三錢),犀角片(五分),薄荷(八分),朱茯神(三錢),川貝(三錢),花粉(三錢),羚羊片(三分),連翹(一錢五分),江枳實(一錢),竹茹(一錢五分),天竺黃(一錢五分),石菖蒲(八分),竹瀝(沖,二兩),紫雪丹(沖,四分),

兩劑,風平神清,表熱轉盛,去紫雪、犀、羚,加芩、豉,重用銀、翹,數劑而安,伏溫由營達氣而解。

白話文:

新鮮石斛(9克),犀牛角片(1.5克),薄荷(2.4克),茯苓(9克),川貝母(9克),花粉(9克),羚羊角片(0.9克),連翹(4.5克),枳實(3克),竹茹(4.5克),姜黃(4.5克),石菖蒲(2.4克),竹瀝(沖服,60克),紫雪丹(沖服,1.2克)

張左,發熱汗多,氣短而喘,脈數而亂,舌紅,暑熱傷津耗氣,肺金化源欲絕,肺為水之上源,肺虛不能下蔭於腎,腎不納氣,肺主皮毛,肺傷則衛氣失守,是以汗出甚多。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是也。症勢危篤,勉擬生脈散,益氣生津,而清暑熱。

白話文:

張左先生,發高燒且大量出汗,呼吸短促急促,脈搏跳動快且紊亂,舌頭發紅。這是暑熱傷津耗氣導致的,肺金化生氣血的能力將近衰竭。肺是水液的源頭,肺虛不能將水分下輸到腎臟,腎臟無法納氣。肺主管皮毛,肺受傷的話,衛氣就會失守,所以才會出很多汗。經典醫書上說:因為暑熱而大量出汗,煩躁不安就會出現喘息和乾嘔。這是一種危急的病症,我盡力擬定生脈散的藥方,以益氣生津,並清熱解暑。

西洋參(三錢),大麥冬(三錢),鮮石斛(三錢),清炙枇杷葉(三錢),天花粉(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煅牡蠣(一兩),浮小麥(一兩)

白話文:

西洋參 3 錢

大麥冬 3 錢

新鮮石斛 3 錢

清蒸枇杷葉 3 錢

天花粉 3 錢

肥知母 1.5 錢

煅燒牡蠣 1 兩

浮小麥 1 兩

謝右,溫邪發熱八天,汗泄不暢,渴而引飲,神昏譫語,疊見呃逆,舌紅,脈沉數無力,陰液已傷,邪郁不達,暑熱痰濁互阻,木火夾沖氣上逆,胃氣不得下降,清竅被蒙,神明無以自主,症勢沉重。急宜生津清溫,和胃降逆。

白話文:

謝右,溫邪引發發熱八天,汗水排出不暢,口渴而大量飲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反覆出現呃逆,舌頭發紅,脈搏沉穩而數次快速且無力。體內的陰液已經受到損傷,邪氣鬱積不能發散,暑熱和痰濁互相阻滯,肝火旺盛衝擊膽氣上逆,胃氣不能下降,導致頭腦不清醒,神志無法自主,病情嚴重。急需生津清熱,調和脾胃,降逆止呃。

鮮石斛(五錢),金銀花(三錢),陳廣皮(一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連翹殼(一錢五分),鮮竹茹(一錢五分),天花粉(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柿蒂(五枚),炙遠志肉(八分)

白話文:

石斛(5錢),金銀花(3錢),陳皮(1錢),旋覆花(帶包裹,1錢5分),豆豉(3錢),連翹殼(1錢5分),竹茹(1錢5分),天花粉(3錢),山梔(1錢5分),柿蒂(5顆),遠志肉(炙熟,8分)

雷右,身熱一候,有汗不解,咳嗽氣逆,但欲寐,譫語鄭聲,口渴不知飲,舌光紅乾涸無津,脈細小而數,右寸微浮而滑,此風溫伏邪,始在肺胃,繼則傳入少陰,陰液已傷,津乏上承,熱灼津液為痰,痰熱瀰漫心包,靈機堵塞,肺炎葉枯,有化源告竭之虞,勢已入危險一途。勉擬黃連阿膠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滋化源以清溫,清神明而滌痰,未識能挽回否?

白話文:

雷某,現在正在發燒,發燒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出汗卻不能退燒,還伴隨著咳嗽和氣喘,整個人昏昏沉沉的,說著胡話,而且口渴卻不知道喝水。他的舌頭光紅乾燥,沒有津液,脈搏細小而快,右寸脈微浮而滑。這是因為風熱邪氣侵犯,一開始在肺胃,後來轉入少陰,陰液已經受損,津液不足,向上蒸騰,熱氣灼傷津液形成了痰液。痰熱瀰漫到了心包,導致神志不清,肺葉乾枯,有陰液枯竭的危險,情況已經很危急了。我試圖用黃連阿膠湯和清燥救肺湯加減方來治療,滋養陰液以清熱,清心神以化痰,希望能挽回他的病情,但我不知道是否能成功。

蛤粉炒阿膠(三錢),天花粉(三錢),鮮生地(三錢),天竺黃(二錢),川雅連(五分),冬桑葉(三錢),鮮石斛(三錢),光杏仁(三錢),川貝(三錢),淡竹瀝(沖,五錢),冬瓜子(三錢),蘆根(去節,一兩),銀花露(一兩),枇杷葉露(煎藥,二兩)

另飲去油清鴨湯,佐生陰液。

白話文:

炒蛤蜊粉 15 克(約三錢),天花粉 15 克(約三錢),新鮮生地黃 15 克(約三錢),天竺黃 10 克(約二錢),川貝連 2.5 克(約五分),冬桑葉 15 克(約三錢),新鮮石斛 15 克(約三錢),光杏仁 15 克(約三錢),川貝 15 克(約三錢),淡竹瀝(沖製) 25 克(約五錢),冬瓜子 15 克(約三錢),蘆根(去節) 50 克(約一兩),金銀花露 50 克(約一兩),枇杷葉露(煎煮藥用) 100 克(約二兩)

二診,昨進黃連阿膠湯合清燥救肺湯之劑,津液有來復之漸。舌乾涸轉有潤色,神色較清,迷睡亦減,而裡熱依然,咳嗽氣逆,咯痰艱出,口乾欲飲,脈息如昨,數象較和。伏溫燥痰,互阻肺胃,如膠似漆,肺金無以施化,小溲不通,職是故也。昨法既見效機,仍守原意出入。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昨天服用的黃連阿膠湯合清燥救肺湯,津液已經逐漸恢復。舌頭雖然依舊乾涸,但略顯潤色,精神較為清亮,昏睡也減輕了。但體內熱氣依然,咳嗽氣逆,咳痰困難,口乾想喝水。脈象像昨天一樣,脈數較為平和。由於溫燥之邪的痰液,相互堵塞肺胃,就像膠水一樣黏稠,肺部的金氣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小便不通暢。昨天的藥方已經見效,依然按照原來的思路調整用藥。

蛤粉炒阿膠(三錢),桑葉(三錢),鮮生地(三錢),鮮石斛(三錢),川貝(三錢),光杏仁(三錢),天花粉(三錢),天竺黃(二錢),生甘草(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兩),冬瓜子(三錢),知母(一錢五分),竹瀝(沖,五錢),銀花露(一兩),枇杷葉露(煎藥,二兩)

白話文:

蛤蜊粉炒阿膠(15克),桑葉(15克),新鮮生地黃(15克),新鮮石斛(15克),川貝(15克),光杏仁(15克),天花粉(15克),天竺黃(10克),生甘草(2.5克),活蘆根(去節,50克),冬瓜子(15克),知母(7.5克),竹瀝(沖泡,25克),銀花露(50克),枇杷葉露(煎藥,100克)

三診,投藥兩劑,神識已清,舌轉光紅,身熱較退,咳痰艱出,口乾欲飲,脈細滑帶數。陰液傷而難復,肝火旺而易升,木叩金鳴,火爍津液為痰,所以痰稠如膠,而咳逆難平也。仍擬生津清溫,潤肺化痰,俾能精勝邪卻,自可漸入坦途。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脈,用了兩劑藥,神志已經清醒,舌頭轉為光亮紅色,身體熱度稍退,咳痰困難,口乾想喝水,脈象細弱滑順且帶有數脈。體內的陰液受傷難以恢復,肝火旺盛容易上衝,這種「肝陽上亢」的狀況,就像木頭敲擊金屬所發出的聲音,體內的火氣消耗了津液化為痰,因此痰液黏稠如膠,導致咳嗽氣逆難以平息。仍然打算採用生津清熱、滋潤肺部化痰的方法,使正氣能夠戰勝邪氣,自然可以逐漸恢復健康。

原方去知母、天竺黃、加青蒿梗(三錢)、嫩白薇(三錢)。

白話文:

原來的藥方中移除知母和天竺黃,加入青蒿梗(三錢)和嫩白薇(三錢)。

張左,發熱十二天,有汗不解,頭痛如劈,神識時明時昧,心煩不寐,即或假寐,夢語如譫,咽痛微咳,口乾欲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而數。風溫伏邪,蘊襲肺胃,引動厥陽升騰,擾犯清空,陽升則痰熱隨之,矇蔽靈竅,頗慮痙厥之變。亟擬清疏風溫,以熄厥陽,清化痰熱而通神明,如能應手,庶可轉危為安。

白話文:

張左,發燒12天,有汗卻無法退燒,頭痛欲裂,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心煩失眠,即使勉強入睡,也說夢話像胡言亂語,喉嚨痛輕微咳嗽,口乾想喝水,舌頭紅苔黃,脈搏弦滑而快。

風熱之邪侵入體內,潛伏於肺胃,誘發厥陽之氣上升,擾亂上焦,陽氣上升則痰熱隨之,矇蔽神志,擔心會出現痙攣抽搐。

應當迅速清解風熱,平息厥陽,清化痰熱,使神志清明。如果能及時治療,就能轉危為安。

羚羊片(五分),銀花(三錢),朱茯神(三錢),川象貝(各一錢五分),菊花(三錢),竹茹(一錢五分),桑葉(三錢),帶心連翹(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天竺黃(二錢),山梔(一錢五分),茅根(去心,五錢),鮮石菖蒲(五分),珠黃散(沖服,二分),淡竹瀝(沖服,一兩)

白話文:

羚羊角片(5 分),金銀花(3 錢),赤茯苓(3 錢),川貝母和象貝母(各 1.5 錢),菊花(3 錢),竹茹(1.5 錢),桑葉(3 錢),去核連翹(1.5 錢),枳實(1.5 錢),鬱金(2 錢),山梔子(1.5 錢),去芯茅根(5 錢),新鮮石菖蒲(5 分),珠黃散(沖服,2 分),淡竹瀝(沖服,1 兩)

二診,神識已清,頭痛亦減,惟身熱未退,咽痛焮紅,咽飲不利,口乾溲赤,咳痰不爽,脈滑數,舌質紅苔黃。風為陽邪,溫為熱氣,火為痰之本,痰為火之標。仍從辛涼解溫,清火滌痰。

白話文:

第二次診察,神志已清楚,頭痛也有所減輕,但身熱未退,咽喉疼痛發紅,飲食吞嚥困難,口乾小便發紅,咳嗽痰多不暢,脈象滑數,舌質發紅,舌苔發黃。風為陽邪,溫為熱氣,火為痰的根源,痰為火的表現。仍用辛涼藥物來散熱,清火化痰。

桑葉(三錢),薄荷(八分),連翹(一錢五分),川象貝(各一錢五分),天竺黃(二錢),桔梗(八分),菊花(三錢),銀花(三錢),山梔(一錢五分),輕馬勃(八分),生甘草(八分),竹茹(枳實拌炒,二錢),活蘆根(去節,一兩),淡竹瀝(沖,五錢)

白話文:

  • 桑葉:3 錢
  • 薄荷:8 分
  • 連翹:1 錢 5 分
  • 川象貝:1 錢 5 分
  • 天竺黃:2 錢
  • 桔梗:8 分
  • 菊花:3 錢
  • 銀花:3 錢
  • 山梔:1 錢 5 分
  • 輕馬勃:8 分
  • 生甘草:8 分
  • 竹茹(與枳實拌炒):2 錢
  • 活蘆根(切去節):1 兩
  • 淡竹瀝(沖服):5 錢

陸左,風溫伏邪,夾痰交阻,肺胃不宣,少陽不和,寒熱往來,咳嗽胸悶,甚則泛惡。脈象弦滑,舌前半無苔,中後薄膩。和解樞機,宣肺化痰治之。

白話文:

陸左:風寒之邪伏留體內,夾雜痰液阻塞,導致肺胃失調,陽明經氣不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咳嗽、胸悶,嚴重時伴有噁心。

脈象弦滑,舌前半部無舌苔,中部和後部有薄薄的膩苔。治療方法是疏通氣機,宣發肺氣,化解痰液。

前柴胡(各五分),雲苓(三錢),光杏仁(三錢),炒穀麥芽(各二錢),象貝(三錢),苦桔梗(一錢),橘紅(一錢),冬桑葉(三錢),枳實炭(三錢),半夏(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

白話文:

前胡(各 0.5 克),雲苓(3 克),光杏仁(3 克),炒穀麥芽(各 2 克),象貝(3 克),苦桔梗(1 克),橘紅(1 克),冬桑葉(3 克),枳實炭(3 克),半夏(1.5 克),炒竹茹(1.5 克),冬瓜子(3 克)

復診,寒熱輕減,咳嗽痰多,口乾欲飲,五六日未更衣。舌前半光繹,中後膩黃,脈數不靜,陰液已傷,陽明腑垢不得下達。今擬存陰通腑,清肺化痰。

白話文:

再次診查,寒熱症狀稍減,咳嗽痰多,口渴想喝水,五六天沒有換衣服。舌前半部光滑,舌中後部有膩黃苔,脈搏數且不平穩,陰液已經受傷,陽明腑中的糞便無法排出。現在打算保全陰液疏通腑氣,清理肺部化解痰液。

天花粉(三錢),生草(六分),象貝(三錢),生枳實(一錢五分),杏仁(三錢),元明粉(一錢五分),川軍(三錢),冬瓜子(三錢),炒枳殼(三錢),干蘆根(去節,一兩)

白話文:

天花粉(15克)

生石膏(3克)

海貝(15克)

生枳實(7.5克)

杏仁(15克)

滑石粉(7.5克)

川芎(15克)

冬瓜仁(15克)

炒枳殼(15克)

蘆根(去節,50克)

許,咳嗽膺痛,身熱輕而復重,大便溏泄,舌苔灰膩而黃,脈滑數。風溫伏邪,挾滯交阻,邪不外達,移入大腸。擬葛根芩連湯加減。

白話文:

許先生,咳嗽胸痛,身體發熱忽輕忽重,大便稀溏,舌苔灰膩發黃,脈搏滑數。風溫之邪伏藏體內,與體內之滯邪交阻,邪氣不能外達,移入大腸。擬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粉葛根(二錢),淡豆豉(三錢),枳實炭(三錢),酒黃芩(一錢五分),炒銀花(四錢),赤苓(三錢),香連丸(一錢),炒赤芍(一錢五分),桔梗(八分),荷葉(一角),象貝母(三錢)

白話文:

葛粉根(12 克),淡色豆鼓(18 克),焦山枳實(18 克),黃芩(9 克,用酒炒過),金銀花(24 克,炒過),赤茯苓(18 克),香連丸(6 克),赤芍藥(9 克,炒過),桔梗(4.8 克),荷葉(6 克),象貝母(18 克)

袁左,溫邪挾滯,陽明為病,發熱十天,口渴煩躁,譫語妄言,舌糙黃,六七日未更衣,脈象滑數有力,此濁垢不得下達之徵也。法宜生津清溫,加栝蔞、大黃,以符仲景急下存陰之意。

白話文:

袁左因感受溫熱邪氣鬱結,導致陽明經絡出現病症。他已經發燒十天,出現口渴、煩躁、胡言亂語的症狀。他的舌頭粗糙發黃,六七天都沒有更換衣服。脈象滑數有力,說明病邪混濁,無法順利排出。治療方法應該以生津清溫為主,加入栝蔞、大黃,這符合仲景「急下存陰」的思路。

粉葛根(二錢),金銀花(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生石膏(三錢),天花粉(三錢),全栝蔞(四錢),玄明粉(一錢,同搗),生軍(三錢),鮮竹葉(三十張),茅蘆根(去心、節,各五錢)

白話文:

葛根(12克),金銀花(18克),肥知母(9克),生甘草(4.8克),生石膏(18克),天花粉(18克),全栝蔞(24克),玄明粉(6克,搗碎),生軍(18克),鮮竹葉(30片),茅蘆根(去心、節,各30克)

陳左,身熱四天,有汗不解,煩燥胸悶,入夜神糊譫語,苔黃脈數。此無形之伏溫,與有形之痰濁互阻,清陽被灼,君主乃昏。宜清溫滌痰,而安神明。

白話文:

陳左,發燒四天,有汗卻退不掉,煩躁胸悶,到了晚上開始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舌苔發黃,脈搏快速。這是因為體內有看不到的隱伏熱火,和有形的痰液相互阻滯,清陽被灼燒,君主之神(心神)因此昏迷。應該清熱化痰,同時安撫神志。

粉葛根(一錢五分),天花粉(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竹葉心(三錢),金銀花(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九節菖蒲(一錢),荸薺汁(沖,一酒杯),帶心連翹(三錢),枳實炭(二錢),炙遠志肉(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兩)

白話文:

  • 粉葛根:1.5錢
  • 天花粉:3錢
  • 黑山梔:1.5錢
  • 竹葉心:3錢
  • 金銀花:3錢
  • 鮮竹茹:1.5錢
  • 九節菖蒲:1錢
  • 荸薺汁:用於沖服,一杯
  • 帶心連翹:3錢
  • 枳實炭:2錢
  • 炙遠志肉:0.5錢
  • 活蘆根(去節):1兩

祁左,冬溫伏邪,身熱十七天,有汗不解,咳嗽脅痛,甚則痰內帶紅,渴喜熱飲,大便溏泄。前投疏表消滯,荊防敗毒、小柴胡、及葛根芩連等湯,均無一效。今忽汗多神糊,譫語鄭聲,汗愈多則神識愈糊,甚則如見鬼狀。苔干膩,脈濡細。是伏邪不得從陽分而解,而反陷入少陰,真陽外越,神不守舍,陰陽脫離,不能相抱。

脈證參合,危在旦夕間矣。急擬回陽斂陽,安定神志,冀望一幸。

白話文:

祁左,冬天溫暖時,體內留存的邪氣發作,導致身體發熱,持續了十七天,雖然有汗卻無法解熱,還伴隨咳嗽和脅肋疼痛,嚴重時痰液中帶有紅色,口渴喜喝熱飲,大便稀溏。之前服用過疏解表邪、消解積滯的荊防敗毒湯、小柴胡湯,以及葛根芩連湯等,都無效。現在突然出汗量增多,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聲音嘶啞,汗越多神志越模糊,嚴重時像看見鬼一樣。舌苔乾燥而黏膩,脈象濡細。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無法順著陽氣表面的通道排出,反而進入少陰經,導致真陽外溢,神志不清,陰陽脫離,無法相互依存。

吉林參鬚(一錢),熟附片(一錢),煅牡蠣(四錢),花龍骨(三錢),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二錢),仙半夏(二錢),生白朮(一錢五分),浮小麥(四錢),焦楂炭(二錢),乾荷葉(一角),炒苡仁穀芽(各三錢)

白話文:

  • 吉林參鬚:1 錢
  • 熟附片:1 錢
  • 煅牡蠣:4 錢
  • 花龍骨:3 錢
  • 朱茯神:3 錢
  • 炙遠志:2 錢
  • 仙半夏:2 錢
  • 生白朮:1 錢 5 分
  • 浮小麥:4 錢
  • 焦楂炭:2 錢
  • 乾荷葉:1 角
  • 炒苡仁穀芽:各 3 錢

兩劑後即汗斂神清,去參、附、龍、牡,加炒淮山藥(三錢),川貝(二錢),又服二劑。瀉亦止,去楂炭,加炒扁豆衣(三錢),藕節(三枚),即漸漸而痊。

白話文:

服了兩劑藥後,出汗停止,神清氣爽。此時除去人參、附子、龍骨、牡蠣,加入炒淮山藥(三錢)、川貝(二錢),再服用兩劑。腹瀉也停止了,除去山楂炭,加入炒扁豆衣(三錢)、蓮藕節(三枚),病情逐漸好轉。

董左,初起風溫為病,身熱有汗不解,咳嗽痰多,夾有紅點,氣急胸悶,渴喜熱飲,大便溏泄。前師疊投辛涼清解,潤肺化痰之劑,似亦近理,然汗多不忌豆豉,泄瀉不忌山梔,汗多傷陽,瀉多傷脾,其邪不得從陽明而解,而反陷入少陰,神不守舍,痰濁用事,矇蔽清陽,氣機堵塞。

白話文:

董左治療風溫疾病,患者最初出現發燒出汗不退、咳嗽多痰、伴有紅色斑點、氣短胸悶、口渴喜熱飲、大便溏泄的症狀。前人多次使用辛涼清熱解毒、潤肺化痰的藥物進行治療,看似合乎道理。但出汗多不忌憚豆豉,腹瀉不忌憚山梔,出汗多會損傷陽氣,腹瀉多會損傷脾胃。因此,病邪無法通過陽明經而解,反而深入少陰經,精神恍惚,痰濁作祟,矇蔽清陽,氣機阻塞。

今見神識模糊,譫語鄭聲,汗多肢冷,脈已沉細,太谿、趺陽兩脈亦覺模糊,喉有痰聲,嗜寐神迷,與邪熱逆傳厥陰者,迥然不同,當此危急存亡之秋,陰陽脫離即在目前矣,急擬回陽斂陽,肅肺滌痰,冀望真陽內返,痰濁下降,始有出險入夷之幸,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白話文:

目前患者神志不清,說胡話並帶有地方口音,汗多且四肢冰冷,脈象已經細弱,手腳兩側的太谿穴、趺陽穴脈搏也很難察覺,喉嚨有痰鳴聲,昏睡嗜睡,神志恍惚,與邪熱逆傳到厥陰經的情況完全不同。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陰陽即將分離,情況危急。我急切地考慮調補陽氣,收斂陽氣,肅清肺氣,化痰去濁,希望能讓真陽之氣回歸體內,痰液下降,纔有轉危為安的希望。不知道我這個想法是否正確,請向高明的人請教。

吉林參(八分),熟附片(八分),左牡蠣(三錢),花龍骨(三錢),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一錢),仙半夏(一錢五分),川象貝(各二錢),水炙桑葉皮(各一錢五分),炒扁豆衣(三錢),生薏仁(四錢),冬瓜子(三錢),淡竹瀝(一兩,生薑汁兩滴同沖服),另真猴棗粉(二分)

二診,前方服後,肢漸溫,汗漸收,脈略起,原方加光杏仁三錢。

白話文:

吉林人參(八克),熟地黃(八克),左牡蠣(九克),花龍骨(九克),朱茯神(九克),炙遠志(三克),生半夏(四點五克),川貝(各六克),水炙桑葉皮(各四點五克),炒扁豆衣(九克),生薏仁(十二克),冬瓜子(九克),淡竹葉汁(三十克,加入兩滴生薑汁服用),另加真猴棗粉(六克)

三診,肢溫汗收,脈亦漸起,陽氣已得內返,神識漸清,譫語鄭聲亦止,惟咳嗽痰多,夾有血點,氣逆喉有痰鳴,舌苔薄膩轉黃,伏溫客邪已有外達之機,痰濁逗留肺胃,肅降之令失司。今擬清徹餘溫,宣肺化痰。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斷,患者的手腳溫暖,出汗減少,脈象也逐漸有力,說明陽氣已經開始內返,神志逐漸恢復,胡言亂語的症狀也停止了。但是,仍然有咳嗽、痰多,且痰中帶血點,氣息逆亂,喉嚨中有痰鳴音,舌苔薄而黃膩,說明伏熱之邪已經有往外發散的趨勢,但痰濁仍然停留在肺胃中,肺胃肅降功能失常。現在打算清熱瀉火、宣肺化痰。

桑葉(一錢五分),桑皮(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川象貝(各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一錢),炙兜鈴(一錢),生薏仁(三錢),冬瓜子(三錢),淡竹油(一兩),猴棗粉(沖服,二分),鮮枇杷葉(去毛、包,三錢)

白話文:

桑葉(1.5克),桑皮(1.5克),甜杏仁(3克),川貝(各1.5克),茯苓(3克),炒遠志(1克),炒細辛(1克),生薏米(3克),冬瓜子(3克),竹瀝(50克),猴棗粉(2分,沖服),新鮮枇杷葉(去除絨毛,包裹,3克)

四診,服兩劑後,咳嗽氣逆痰鳴,均已大減,咽喉乾燥,痰內帶紅,舌邊絳,苔薄黃,神疲肢倦,脈濡小而數,是肺陰暗傷,痰熱未楚。今擬清燥救肺,化痰通絡。

白話文:

經過四項診斷,服用兩劑藥後,咳嗽、氣喘和痰鳴的症狀都大幅減輕。但仍有咽喉乾燥,痰中帶有血絲,舌邊發紅,舌苔薄黃,身體疲倦無力,脈象濡弱細小而跳動頻繁。這說明肺陰暗中受損,痰熱尚未完全消除。現在打算清熱滋潤肺部,化痰通暢經絡。

蛤粉炒阿膠(一錢五分),南沙參(三錢),側柏炭(一錢),竹茹(二錢),藕節(二枚),桑葉皮(各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甜光杏(三錢),川象貝(各二錢),栝蔞皮(二錢),蜜炙兜鈴(一錢),冬瓜子(三錢),干蘆根(去節,一兩),猴棗粉(二分),竹瀝(沖,一兩),枇杷葉露煎藥

二三劑漸次告愈。

白話文:

用蛤粉炒熟阿膠(1.5克),加南沙參(3克)、側柏炭(1克)、竹茹(2克)、藕節(2個)、桑葉皮(1.5克)、粉丹皮(1.5克)、甜光杏(3克)、川象貝(各2克)、栝蔞皮(2克)、蜜炙兜鈴(1克)、冬瓜子(3克)、幹蘆根(去節,1兩)、猴棗粉(0.2克)、竹瀝(衝泡,1兩),用枇杷葉露煎煮藥材即可。

原按:風溫冬溫,用參、附、龍、牡等,是治其變症,非常法也,蓋人之稟賦各異,病之虛實寒熱不一,傷寒可以化熱,溫病亦能化寒,皆隨六經之氣化而定。是證初在肺胃,繼傳少陰,真陽素虧,陽熱變為陰寒,迨陽既回,而真陰又傷,故先後方法兩殊,如此之重症,得以挽回。

白話文:

原注:風溫病和冬溫病,使用人參、附子、龍骨、牡蠣等藥物,是針對其變化的症狀進行治療,屬於非常規的方法。因為人的體質不同,疾病的虛實寒熱也不同,傷寒病可以轉化為熱證,溫病也可以轉化為寒證,這都根據六經氣化的變化而定。這個病例最初出現於肺胃,繼而傳至少陰,真陽虛弱,陽熱轉化為陰寒,等到陽氣恢復,真陰又受到損傷,所以治療方法前後有很大的區別,這樣嚴重的疾病纔能夠得到好轉。

若猶拘執溫邪化熱,不投溫劑,仍用辛涼清解,如連翹、芩、連、竺黃、菖蒲、至寶、紫雪等類,必當不起矣,故錄之以備一格。

白話文:

如果仍然拘泥於溫邪化熱的說法,不使用溫熱劑,而繼續用辛涼藥物清熱解毒,諸如連翹、黃芩、黃連、竺黃、菖蒲、紫蘇等,那麼病人必定會承受不了。因此,將此記錄下來供備參考。